內容速覽:2月2日是第11個國際溼地日,所以我們今天要談論的是溼地的話題。因為有人比喻森林是地球的肺,溼地是地球的腎,但是現在地球的腎有點兒腎虧,因為這個溼地已經面臨著衰退以及被汙染等等多重的威脅。那麼,怎麼樣保護好地球的腎?怎麼樣保護好溼地呢?
CCTV.com消息(今日關注2月2日)今天面世的聯合國評估全球氣候變化報告向人類發出了最嚴厲的警告,環境惡化使人類正面臨越來越頻繁的惡劣氣候,在第十一個國際溼地日到來的今天,我們該怎樣保護溼地,保護好地球的腎,不讓地球再壞發脾氣?稍後請看《今日關注》。
主持人(魯健):
各位好,歡迎您收看《今日關注》。剛才我們先請您看到的是電影《英雄》的片段,當然,我們今天談論的話題跟電影無關,我們主要想請大家領略一下《英雄》的外景地九寨溝的美。因為九寨溝是我們國家非常著名的溼地之一。今天是第11個國際溼地日,所以我們今天要談論的是溼地的話題。因為有人比喻森林是地球的肺,溼地是地球的腎,但是現在地球的腎有點兒腎虧,因為這個溼地已經面臨著衰退以及被汙染等等多重的威脅。那麼,怎麼樣保護好地球的腎?怎麼樣保護好溼地呢?
我們今天就請了兩位嘉賓,一位是國家林業局溼地保護中心的常務副印紅女士。還有一位是溼地使者劉曉陽,歡迎你。
剛才我們請大家通過電影片段的方式領略一下溼地的美,接下來我們再請大家看一看中國最美的幾個溼地是什麼樣的?
我們現在就可以領略一下遼河三角洲溼地,可能大家對溼地的概念了解的不是很多,以為溼地好像很有限,其實說起來,溼地包含的很廣泛,包括一些湖泊、河流都應該是屬於溼地,對吧?
印紅(國家林業局溼地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
對,湖泊、河流都屬於自然溼地的範圍。
主持人:
而且我們看到的很多溼地,現在都已經列為自然保護區了,風景非常的優美,而且可以說是野生動物的天堂了。曉陽是溼地使者,但是你現在真正的身份是一個大學的輔道員,你們溼地使者平時都在做什麼呢?
劉曉陽(溼地使者):
主要是溼地使者行動,它是由世界自然經濟會和國家林業局等政府部門所創建的一個大型的社會工藝活動。它每年都會號召全國高校的大學生們利用暑假等課餘時間,進行一些溼地使者的行動,通過這種行動向廣大的社會群眾推廣最新的溼地的保護理念。
主持人:
就是推廣保護理念?我們來看一看,因為曉陽他們在工作時拍了很多DV,我們看看他們的工作場景是什麼樣的。
解說:
在班車上,大家把手疊在一起,大喊著加油,標誌著我們為期14天的使者行動開始了。
主持人:
WWF這個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標誌。
劉曉陽:
我們這個活動是世界自然經濟林業會和國家林業局等相關部門所創建的。這是我們在廬州對於當地的漁民進行的訪談。對於他們當時的生活狀況,沱江的水質變化之後對於他們的生活,對於他們的生產有哪些影響,這都是我們所重點關注的一個話題。
主持人:
但是你們在走訪的時候,這些老百姓對他們所生存的環境,對這片溼地了解多嗎?
劉曉陽:
我覺得並不是很多,我可以給你講一個故事,我們當時在四川簡陽的時候,有一天早晨,我們到河邊去對晨練的老人進行訪談的時候,當時有一個老伯伯的話讓我們感到非常有觸動。他跟我們說沒有沱江水,就沒有我們簡陽人。他說你們這個活動是非常好的,並且還回憶他小時候在江裡面遊泳、捕魚。他說現在的沱江水簡直快成了一個臭水溝了。當他講完這些話以後,他吃了一些東西,之後就把那個包裝袋隨手就丟到了河邊。當時我們有一個隊員就提出來,您這種行為其實也是在汙染沱江。他說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還尷尬地笑,說下次不會了。我們通過很多的了解我們感覺到,很多的當地人,他們把沱江水質的變化或者是治理,他們把過多的責任推給了政府或者是推給了企業,而沒有注意到其實自己的力量也可以改變沱江,忽視了自己的這種行為。
主持人:
印司長,你們溼地保護中心可能平時也要到全國的各個溼地,包括一些自然保護區要去看一看,你們在和當地的居民聊天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到他們對溼地的保護了解多少?
印紅:
有一定的差別,不像認識保護森林那麼重要,七、八年前我從事這個行業,我在辦公室裡有一個朋友就進來問我,什麼是溼地?後來我就跟他解釋,他聽完了以後想了一下,說了一句話,就說那不就是廢地嗎?
主持人:
什麼是溼地呢?您再給我們講一講,怎麼會引起這樣的錯誤聯想。
印紅:
實際上溼地的概念簡單直觀地說,就是陸地表面的水域,再加上沼澤地、泥炭地,還有我們的湖泊、河流,再加上我們整體的濱海的淺餘六米的海水區,實際上很直觀,就是湖泊、河流、沼澤,再加上我們濱海溼地,就這幾大類。他一說這不就是廢地,當時對我的觸動很深,可以見得公眾對溼度保護的概念還是很陌生的。
主持人:
但是我們在節目一開始也說,有很多人把溼地比喻成地球的腎。我們現在通過一個圖片看看,溼地是非常美的,裡面蘊含著無數的生命,而且也有人類的生命之源,就是水。為什麼把溼地比喻成地球的腎呢?
印紅:
從溼地的功能來講,溼地是一個具有多種資源的功能,我們最直觀的說法就是,它的生態功能是我們人最容易親近的,溼地對於水汙染有降解的作用,很多一些汙水進去以後,只要是在它的生物可以降解的功能之內,它都可以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
主持人:
人的腎的重要功能就是排毒。
印紅:
對,就是這個作用,把它稱之為地球之腎。另外,它還是野生動物的家園,這都是它的生態功能。
主持人:
所以有人說森林是地球的肺,溼地是地球的腎,還有比喻說河流是地球的血管,高原是地球的水塔。今年是第11個國際溼地日,今年的主題是關注溼地和漁業,叫為了為了漁業的明天,溼地支撐漁業的健康發展。因為溼地和漁業確實也是密不可分的,因為我們平時吃的很多產品都是來自於溼地的。
印紅:
對。
主持人:
這裡有一個溼地日的宣傳畫,這個應該是國家林業局製作的吧?
印紅:
這是世界林業局向全球統一發放的。
主持人:
是統一的,全球都是統一的。
印紅:
全是這個。
主持人:
我們可以來看看,第一幅圖是今天,溼地是一個大盤,這個大盤看起來內容非常豐富,人類的刀叉可以享受的東西還很豐富。但是明天,明天這個盤已經縮小了不少,進入將來這個盤是越來越小,有點兒已經不堪人類銷售的這樣的意思了,所以確實說明溼地的現狀。因為它本身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本身也在衰退?
印紅:
目前溼地的衰退有兩方面的因素,一個是來自於自然的變化狀況,比如全球氣侯變化對溼地的退化有點兒影響,更多的活動是來自認為的影響。實際上我們剛才看到今年溼地日的主題給我們一個啟示,今天我們魚業資源可以利用的還很多,如果人們不加理性的利用,不能很好的管理溼地的話,可能我們可利用的資源就越來越少,因為溼地就是魚的棲息地。
主持人:
確實,應該講你們在平時走訪的過程當中,可能也都看到,由於人類的活動可能造成這些溼地當中的生物受到破壞的情況。
劉曉陽:
對,尤其是捕魚的現象,在沱江的流域,有很多的漁民,可以說捕魚的情況還是讓我們非常觸目驚心的。因為他並不像我們平常看到的故事影片裡面是撒網捕魚,他們用的是電魚,或者是用迷魂陣的方法來捕魚。可能對電魚很多人都比較理解,迷魂陣我可以給大家簡單地描述一下,它是用網眼比較細的漁網,布置成一種層層疊疊的陷井,由大到小,由外向裡。
主持人:
由於人類的活動,確實造成魚類的減少。
劉曉陽:
對。可以說不管是大魚還是小魚,只要進去之後,基本上都出不來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當時還進行了偷拍。當時我們還向電影裡學習的那樣,比如穿上一些衣服,跟岸邊的顏色比較接近,還打一些暗語,還準備同學來測驗我們之類的,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偷拍。當時,我們感覺這些漁民是比較可惡的,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而採取了這種不惜任何代價的方式。
印紅:
竭澤而漁。
劉曉陽:
但是後面還發生一個故事,我想給大家講一下,正是因為這個故事,讓我們內心有了一個非常大的觸動,也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困惑。那是在麗江的時候,我們走訪一家漁民,他們一家是五口人,只有兩個壯勞力,他們的漁船非常破,那個就是他們的家,但是我們進入漁船之後發現,供奉佛像的佛臺,還有一個吃飯的小餐桌的一角,都是用岸邊的石頭磊起來的。
主持人:
可能目前在溼地保護的過程當中,也確實會遇到像曉陽剛才說到的這種情況,一方面我們要保護溼地,但是在溼地有一些居民在居住,甚至有一些居民還保持著傳統的生活習作方式。這種情況如果要保護的話,可能就和他們的生存發生了一些矛盾,這個有什麼辦法去解決嗎?
印紅:
實際上,資源利用和保護髮生衝突一般還是歸結到利益上的衝突,但是從理念上來說,我們保護的最根本的的目的還是要利用,這裡頭一個協調的方法就是保護和合理利用兼顧起來。要合理地利用這個資源,才是我們能夠長期維持生存的一個基本的前提。在合理利用方面,我們覺得很多的漁業資源我們採用傳統的漁業方式的話,可能在今天這種現代化的方式裡頭,已經與我們現在資源能夠承受量有一定的差距,我們現在如果不把溼地的健康維護好的話,我們可獲得的魚類資源是很少的。我們向海自然保護區幾年因為生態缺水方面,有很多溼地的退化,水已經幹了,裡頭很多的魚塘就已經乾涸了,當地老百姓沒有辦法從魚塘裡獲得魚,至少他的收入就降低了。
主持人:
有沒有別的辦法,因為我聽說像河北的農民,他們好像利用當地一些特產,可以擺脫以往僅僅是靠打撈的方式,或者像你剛才說的涸澤而漁的辦法,他們可以把這個做成一些工藝品。我們請曉陽把這個拿來,這就是河北的農民他們製作的工藝品。
印紅:
這個工藝品實際上也是我們河北的一個衡水湖自然保護區,那個地方盛產蘆葦,他就用當地蘆葦的表皮做成的手工藝品,通過這種更藝術化的深入加工,可能提升了我們溼地產品的價值。比如我們賣幾噸的蘆葦,能獲得的價錢,和我們用很小損耗的價值來取得它,獲得更大的收益。
主持人:
這個確實做得非常的輕巧,這是用蘆葦的皮拼起來的。
印紅:
這是用蘆葦的皮拼起來的,看起來像一個刺繡,這個使我們對資源的依賴性在很大程度上會降低。
主持人:
這個做工特別像刺繡作品,真的不像是用蘆葦拼出來的。通過這個,我想這個附加值已經增加了很多倍,遠比打魚賺的錢多。
印紅:
是一種非資源消耗性的利用,例如生態旅遊也是很好的獲得經濟收入的方式。
主持人:
所以溼地和漁業也並不是矛盾的,關鍵是要怎麼樣合理的利用,我們可以來了解一下溼地到底都有什麼樣的價值。
字幕顯示:
全世界約有溼地5.14億公頃
中國溼地面積約3848萬公頃
居世界第四位 亞洲第一位
全球每年的溼地價值總計約為15萬億美元
主持人:
這個價值的測算,可能標準也不太一樣,要我們說的話溼地是無價的,沒有辦法用價值來測算。而且除了今年的主題是叫「為了漁業的明天」、「溼地支撐漁業的健康發展」,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歷年國際溼地日的主題都有什麼。
1997年 溼地的價值與人類對溼地的利用
1998年 溼地之水 水之溼地
1999年 人與溼地 息息相關
2000年 珍惜我們共有的國際重要溼地
2001年 溼地世界 有待探索的世界
我們注意歷年的主題也是有價值,保護和利用等等這樣的一個關係。
2002年 溼地 水 生命和文化
2003年 沒有溼地就沒有水
2004年 從高山到大海 溼地在為人類服務
2005年 溼地文化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
2006年 溼地與減貧
2007年 為了明天的魚類
其實,大家可能以往一提起溼地可能都是覺得是自然保護區,是不能談到利用的,今天印司長一解釋,溼地和利用一定要結合起來,保護和利用也要結合起來,因為我們平時溼地,像漁業、打撈這些,都是來源於溼地的。
印紅:
對。
主持人:
但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隨著時間的變遷,有自然的原因,再加上人為的因素,溼地的衰退還是非常嚴重的,我們可以來看一個圖。
這個是洞庭湖,從清朝初年,也就是17世紀上半葉的時候,這是當時的洞庭湖。我們再往後看,清朝末年洞庭湖就已經縮減了,分了幾塊。到了20、30年代,50年代,這是20世紀,70年代,這已經是逐漸地縮小。這樣的話非常直觀了,我們看到完整的洞庭湖經過300多年的變遷,最後已經是衰退了,從衰退的速度上來看,您覺得這個正常嗎?
印紅:
這個衰退的速度總體來說,從這幾個階段開始經歷了一個非常大的巨變。根據中科院湖泊研究所他們的一些專家的分析,在這之前,總體上和幾千年的洞庭湖的面積基本上保持一個穩定的狀況。從這一段之後,就是一個快速衰變的階段。根據專家們的研究,他們考慮到我們在1994年到70年代這個之間,洞庭湖的面積大概萎縮了1900多平方公裡。根據專家的測算,我們這麼多萎縮的面積裡頭,到底有多少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有多少是人為的。分析了以後,有66%的因素是由於人為開墾造成的萎縮。我們總體看,剛開是一片葉子,最後慢慢變成了葉脈,變成了碗渦,溼地的破碎化和片斷化的趨勢是非常明顯的,這樣帶來了我們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和它的溼地生態功能調節洪水的發揮也是非常明顯的。
主持人:
曉陽,你們在平時走訪的過程當中,看到的溼地,如果說有被破壞的情況,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劉曉陽:
就好像我提到的例子,基本上都是當地由於貧困的原因,不得不去做一些違背他們本來不想做的事情。我們走訪的時候都感覺到,當地人因為他們出生在這裡,成長在這裡,他們對當地都有一種本能的保護的願望,但是當面對一些經濟的問題,或者一些生存的問題的時候,他可能會放棄這些東西。
主持人:
可能也有一些地方,加上盲目開發等等一些其它的原因,還有一些地方由於片面的追求工業增長,這個也會對溼地造成一定的破壞。就像人類的腎一樣,一旦得了病的話,「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溼地有沒有可能恢復?
印紅:
溼地恢復現在從技術上來講,國外有一些經驗,我們國內也有一些經驗是可以恢復的。我們現在中國政府也批准了全國溼地保護實施規劃,其實這個規劃裡頭有一大塊內容是用來溼地的生態修復。但是這個工作也是剛剛起步。比方說我們像扎龍溼地,吉林的向海溼地,這都是由於生態用水的短缺導致的溼地,這幾年我們的水資源管理部門通過我們的調水工程進行生態性的補水,這幾塊溼地通過生態補水以後得到了有效的恢復,這也是很好的範例。
主持人:
還是有一定的辦法,通過人為補水的方式。
印紅:
對於水短缺的,我們通過人為補水,對於富營養化汙染的,我們要通過生物治理措施來進行恢復。
主持人:
我去雲南的滇池,當時看到的確實過度營養化的問題非常嚴重,但是當時我看到有很多治理正在進行。
印紅:
對,對於滇池的治理,中國政府是花了很大的力氣在做。但是實際上,我們現在分析起來,滇池治理的效果不明顯,所以很多的生態學家告訴我們說不等到破壞了難以扭轉的時候再去治理它,有些可能是不可逆的,我們要預先的來保護它,所以對於滇池的治理要在短期內見成效是有相當大的難度的。
主持人:
要防治結合,所以聽起來確實跟醫學的理論很相似。
印紅:
為什麼強調保護,我們要儘量地把自然溼地先保下來,有條件的就把退化的恢復起來,慢慢地這樣做。
主持人:
但是通過人為這種補水的方式,確實有一些溼地的生態是得到了改善的。我們也一起來看一個短片。
黑龍江臺記者 王培培:
這裡就是扎龍溼地,就在幾年前,我身後這個地方有好幾處因為缺水乾涸露出過裸露的鹽鹼地面,但是現在你看,我的身邊已經長滿了密密麻麻的蘆葦。這個湖目前的水位已經達到了兩米多,在湖面上我們用肉眼也可以看到有許多的小魚苗在遊來遊去。
解說:
2006年,扎龍溼地的植被覆蓋達到了歷年來的最高水平,到8月份,已經有460多隻野生丹頂鶴在此棲息,蓑羽鶴和白鸛也重返溼地。但4年前,扎龍溼地還處在大面積萎縮退化的狀態。2002年,國家開始啟動的扎龍溼地補水工程,到目前已累計補水7億立方,加上近期連續的降雨,21萬公頃的溼地全部得到了水源補充。
上海遊客 魯淑琴:
因為我原來來過嘛,所以沒有想到現在扎龍搞得這麼好,整個蘆葦啊、溼地啊一望無際,就像一個綠色的海洋,看了感覺心曠神怡,感覺很舒服。
黑龍江扎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副局長 李長友:
生態環境的保護也直接帶來經濟效益,當地核心區的居民80%的收入來自於收割蘆葦換來收入,那麼今年蘆葦的豐收,也是農民增加收入的一年。
解說:
位於甘肅鳴沙山腹地的月牙泉水位也有所回升。1960年月牙泉最大水深9米,湖面面積1.5公頃。到1998年,平均水深不到1米,湖面不到原來的四分之一。2001年開始,敦煌啟動滲水補泉工程。
甘肅敦煌市委書記 包東紅:
禁止開荒、禁止打井、禁止移民,我們這幾年逐步關閉、減少機井,減少農作物畝均的用水量。
主持人:
曉陽,你們在平時走訪的過程中,有沒有看到像這樣的情況,親身接觸到的,確實通過補水,或者是其它的方式,生態有所恢復?
劉曉陽:
確實有這麼一個例子,當時是在四川簡陽的三岔湖,我們當時在八月初去的時候,當地由於追求一種經濟的效益,可以說他們當時那片湖水產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他們說一開始計劃的是最大的網箱數是只有兩千箱。根據我們的調查,當時基本上達到了一萬多箱,並且存在網箱過量養魚的情況。本來一箱正常的養殖數應該只有兩千尾,他們有些人為了追求一些經濟效益,達到了七千尾,甚至是八千尾。正是因為這種魚數的增多,使一些飼料無法完全的被魚吃掉,最後沉入湖底,產生一種汙染。還有一個就是因為大量魚的排洩物對於河水的汙染,但是我們在1月份的時候,因為我們是在搞一個社會實踐的課題,我們又去了當地,根據當地政府推廣的一種政策,現在他們的網箱數從一萬減少到了三千,並且他們還把魚的尾數降下來,他們是通過一種經濟價值更高的魚,比如把以前的草魚換成現在的鱸魚,把鰱魚換成現在的大口鰱等等。
主持人:
當地政府也在增強這種環保的意識?
劉曉陽:
對。
主持人:
看來你們溼地使者還需要更多,應該多方的宣傳和推廣。當然了,人有時候還會說謊話,但是動物不會,鳥兒不會說謊話,鳥兒回來了,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播放短片)
解說:
進入冬季以來,一批批白天鵝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遷徙到河南省三門峽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棲息越冬,使這裡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天鵝湖,近兩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選擇在這裡過冬的白天鵝已經將近2萬隻,從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3月,白天鵝在三門峽黃河庫區滯留的時間長達5個多月。
在素有「鳥類天堂」之稱的安徽池州升金湖溼地,今年入冬以來,已有60多種數萬隻候鳥飛抵這裡棲息過冬。升金湖成了鳥的世界鶴的王國。被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列為瀕危鳥種的紅雁,今年在升金湖的數量也達到了幾千隻。
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則在前不久發現了一個由260餘只丹頂鶴組成的特大鶴群。由於鹽城自然保護區溼地保存完好,餌料充裕,今年飛至該保護區越冬的丹頂鶴已達2000多餘只。
主持人:
應該看著還有點兒欣慰,但是其實還是任重道遠,因為溼地其實就是我們身邊的河流、湖泊、水庫,包括沼澤等等等等。所以溼地保護其實和每個人都有關係,它就是我們每個人生命之源,希望每個人都能從自我做起,保護好我們的溼地。
今天非常感謝印司長,也非常感謝劉曉陽,希望你們的工作能夠非常順利。
在節目的最後,我們想請大家聽一首歌——《一個真實的故事》,因為當年這個故事也是為了紀念一個叫徐秀娟的姑娘,她為了救一隻丹頂鶴,最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最後,我們就藉助這首歌來結束我們的話題,謝謝兩位,也謝謝觀眾朋友們,謝謝!
製片人 楊繼紅
策 劃 王冬妮
編 輯 楊修雯 李 萍 尹媛媛
監 制 馬 勇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