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
上周,強熱帶氣旋Idai於非洲莫三比克登陸,這場巨大且恐怖的風暴導致莫三比克、辛巴威和馬拉威等國為數不多的基礎設施被摧毀,災難性的洪水更是久久不退,專家預估稱遇難人數可能超過1000人。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表示,這可能是有記錄以來南半球遭遇的最嚴重氣象災難。
氣象專家稱,雖然過去也有其他風暴襲擊過非洲海岸,但超強風暴Idai的路徑卻相當罕見。這與當地以及印度洋等地區海洋溫度明顯高於往年正常水平(+2~3℃)有密切關係。氣候變化、海洋變暖,乃至近期的厄爾尼諾事件直接導致了風暴強度的躍升和路徑的改變,一些很少遭遇颶風的地區基本沒用能夠抵禦極端風暴的基礎設施。
目前,科學家正在努力改進對颶風和巨型海浪的預測模型,對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研究正在促進我們對氣候與颶風形成之間關係的理解。儘管如此,預測未來100年的極端天氣趨勢仍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一些計算機模擬結果表明,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這些風暴可能會發生某種變化。例如,科學家已經計算出了未來氣候變暖情景下的颶風詳細模擬數據,在某些情況下,颶風季可能會延長。
此外,氣旋、風暴(颶風、颱風)的強度可能會增加,未來類似卡特裡娜、哈維這類超級颶風(209公裡/小時以上)發生的頻率也會增加。熱帶氣旋的破壞性能量來源於海洋熱量,因此溫暖的海洋條件將提升風暴的強度和壽命,這意味著未來颱風可能會長軀直上,對更高緯度的沿海地區(山東半島、渤海灣)甚至內陸地區(河北、山西)造成威脅。
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颶風季從每年6月開始,持續到11月結束。2017年,席捲波多黎各的颶風瑪麗亞造成超過900億美元的損失,超過4600人死亡。一些城市可能需要數周乃至數月才能從災難的困境中恢復。同年的4級颶風哈維襲擊美國休斯頓,更造成了1250億美元的損失。
而未來颶風將不斷開闢新的路徑,這會產生重大而持久的影響。以2012年颶風桑迪為例,這一大西洋有史以來最大的風暴與典型的颶風路徑截然不同,向西突然轉彎並襲擊了新澤西州和紐約州海岸,衝擊沿海沙丘並引發紐約市大洪水(損失710億美元)。這不僅對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對沿海環境產生長期破壞,在人口稠密地區造成持久的社會經濟影響。
隨著全球海平面持續上升,海洋變暖進一步加劇,預計熱帶氣旋產生的沿海洪水危機也將加重。科學家表示,城市沿海地區面臨著重大威脅,現在很少有沿海城市在防洪、防颶風上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
颶風造成的破壞程度取決於風暴的強度和特徵,以及它所襲擊的沿海地區的物理和社會環境。城市包含更多的人口和更多的基礎設施,面對強大的風暴更顯得不堪一擊,可能導致廣泛和災難性的影響。例如2013年颱風海燕引發的大規模風暴潮和洪水,導致菲律賓超過6000人死亡。
今天,全球平均每年有80-100個熱帶風暴,其中40-50個是強度達到颶風/颱風級別,10-15個被列為強風暴。而氣候變化預測表明,未來強颶風/颱風的數量和發生頻率還會增加。那時颶風/颱風可能會觸及到內陸地區的大型湖泊,這種罕見的極端天氣將越來越普遍。
作者/朱張航宇
參考文獻:Ryan P. Mulligan, Hurricanes to deliver a bigger punch to coasts, The Conversation, March 21, 2019 10.14am AE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