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熱帶氣旋另闢蹊徑,未來可能深入內陸,颱風不再是沿海專屬

2020-12-04 環球科學大觀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

上周,強熱帶氣旋Idai於非洲莫三比克登陸,這場巨大且恐怖的風暴導致莫三比克、辛巴威和馬拉威等國為數不多的基礎設施被摧毀,災難性的洪水更是久久不退,專家預估稱遇難人數可能超過1000人。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表示,這可能是有記錄以來南半球遭遇的最嚴重氣象災難。

氣象專家稱,雖然過去也有其他風暴襲擊過非洲海岸,但超強風暴Idai的路徑卻相當罕見。這與當地以及印度洋等地區海洋溫度明顯高於往年正常水平(+2~3℃)有密切關係。氣候變化、海洋變暖,乃至近期的厄爾尼諾事件直接導致了風暴強度的躍升和路徑的改變,一些很少遭遇颶風的地區基本沒用能夠抵禦極端風暴的基礎設施。

目前,科學家正在努力改進對颶風和巨型海浪的預測模型,對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研究正在促進我們對氣候與颶風形成之間關係的理解。儘管如此,預測未來100年的極端天氣趨勢仍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一些計算機模擬結果表明,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這些風暴可能會發生某種變化。例如,科學家已經計算出了未來氣候變暖情景下的颶風詳細模擬數據,在某些情況下,颶風季可能會延長。

此外,氣旋、風暴(颶風、颱風)的強度可能會增加,未來類似卡特裡娜、哈維這類超級颶風(209公裡/小時以上)發生的頻率也會增加。熱帶氣旋的破壞性能量來源於海洋熱量,因此溫暖的海洋條件將提升風暴的強度和壽命,這意味著未來颱風可能會長軀直上,對更高緯度的沿海地區(山東半島、渤海灣)甚至內陸地區(河北、山西)造成威脅。

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颶風季從每年6月開始,持續到11月結束。2017年,席捲波多黎各的颶風瑪麗亞造成超過900億美元的損失,超過4600人死亡。一些城市可能需要數周乃至數月才能從災難的困境中恢復。同年的4級颶風哈維襲擊美國休斯頓,更造成了1250億美元的損失。

而未來颶風將不斷開闢新的路徑,這會產生重大而持久的影響。以2012年颶風桑迪為例,這一大西洋有史以來最大的風暴與典型的颶風路徑截然不同,向西突然轉彎並襲擊了新澤西州和紐約州海岸,衝擊沿海沙丘並引發紐約市大洪水(損失710億美元)。這不僅對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對沿海環境產生長期破壞,在人口稠密地區造成持久的社會經濟影響。

隨著全球海平面持續上升,海洋變暖進一步加劇,預計熱帶氣旋產生的沿海洪水危機也將加重。科學家表示,城市沿海地區面臨著重大威脅,現在很少有沿海城市在防洪、防颶風上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

颶風造成的破壞程度取決於風暴的強度和特徵,以及它所襲擊的沿海地區的物理和社會環境。城市包含更多的人口和更多的基礎設施,面對強大的風暴更顯得不堪一擊,可能導致廣泛和災難性的影響。例如2013年颱風海燕引發的大規模風暴潮和洪水,導致菲律賓超過6000人死亡。

今天,全球平均每年有80-100個熱帶風暴,其中40-50個是強度達到颶風/颱風級別,10-15個被列為強風暴。而氣候變化預測表明,未來強颶風/颱風的數量和發生頻率還會增加。那時颶風/颱風可能會觸及到內陸地區的大型湖泊,這種罕見的極端天氣將越來越普遍。

作者/朱張航宇

參考文獻:Ryan P. Mulligan, Hurricanes to deliver a bigger punch to coasts, The Conversation, March 21, 2019 10.14am AEDT

相關焦點

  • 南半球熱帶氣旋另闢蹊徑,未來颱風不再是沿海專屬
    此外,氣旋、風暴(颶風、颱風)的強度可能會增加,未來類似卡特裡娜、哈維這類超級颶風(209公裡/小時以上)發生的頻率也會增加。熱帶氣旋的破壞性能量來源於海洋熱量,因此溫暖的海洋條件將提升風暴的強度和壽命,這意味著未來颱風可能會長軀直上,對更高緯度的沿海地區(山東半島、渤海灣)甚至內陸地區(河北、山西)造成威脅。
  • 高考地理小專題——熱帶氣旋(颱風、颶風)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的深厚的低氣壓旋渦。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的熱帶氣旋,稱為颱風。颱風形成于洋面溫度超過26 ℃的熱帶或副熱帶海洋洋面上。(1)說明圖示區域熱帶氣旋路徑頻率的分布特徵。(2)分析熱帶氣旋很少向內陸地區深入的原因。(3)分析圖示區域9~11月颱風威力仍然很強的原因。
  • 颱風知識:什麼是熱帶氣旋?
    颱風知識:什麼是熱帶氣旋?在北半球熱帶氣旋中的氣流繞中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相反。熱帶氣旋的生命史可分為生成、成熟和消亡三個階段。其生命期平均為一周左右,短的只有2-3天,最長可達一個月左右。熱帶氣旋的生成和發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它形成於高溫、高溼和其它氣象條件適宜的熱帶洋面。據統計,除南大西洋外,全球的 熱帶海洋上都有熱帶氣旋生成。
  • 科普:南亞為何多發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指通常發生在熱帶、亞熱帶海面上的氣旋性環流,強度達到一定程度後,在西太平洋一帶被稱作颱風,在大西洋上被稱作颶風。強烈的熱帶氣旋不但形成狂風、巨浪,往往還伴隨暴雨、風暴潮等,造成嚴重災害。全球海洋平均每年出現強熱帶氣旋40多個,多數在印度洋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南印度洋、東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等海域。
  • 背景資料:颱風、颶風與熱帶氣旋
    新華網北京9月14日電 目前「森拉克」颱風正迫近中國福建北部沿海和浙江溫州沿海,同時颶風「艾克」也在美國南部沿海地區肆虐,引起人們很大關注。那麼,颱風、颶風是一回事麼?它們與媒體經常提到的熱帶氣旋又是什麼關係呢?  熱帶氣旋是一個大家族,包括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以及颱風或颶風。
  • 2015年高考地理母題題源(13): 熱帶氣旋和颱風
    2015年高考地理母題題源(13): 熱帶氣旋和颱風 2015-09-23 15:24 來源:學科網 作者:
  • 中國沿海面臨更嚴重洪災?熱帶氣旋移動速度減慢,降水量增加18%
    據香港的一項研究顯示,在過去的60年期間,中國沿海地區登陸的熱帶氣旋(颱風等)的平均移動速度下降了11%。氣象學家認為,正是由於熱帶氣旋移動速度放緩,未來將導致沿海地區面臨更大的洪水風險。對此,研究小組對406個熱帶氣旋進行了分析,其共同點是這些熱帶氣旋均登陸中國海岸超過兩天之久,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研究發現,這些熱帶氣旋移動速度與之前相比下降了11%。同時,406個熱帶氣旋還給當地帶來了降雨量的變化。在過去60年裡,受颱風等天氣產生的降雨量從187毫米增加到223毫米,上升18%。即熱帶氣旋導致的極端降水有所增加。
  • 熱帶氣旋移動速度減慢,中國沿海或受影響
    11%,這意味著在未來沿海地區會面臨更大的洪水風險。,是一種強大而深厚的熱帶天氣系統,其中颱風也是熱帶氣旋的一種,我國把風力在12級或12級以上的,統稱為颱風。另外熱帶氣旋還會導致風及氣壓造成的水面上升,淹沒沿海地區,甚至還會引發海嘯等災害。
  • 「颱風」在澳洲沙漠加強,專家:棕海效應導致,後果不樂觀
    當我國多地還處在冬春交界的氛圍中時,南半球的大洋洲還是一片夏日的氛圍——近日,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的衛星捕捉到了澳大利亞北部地區的衛星圖像,展示了正在這一地區活動的兩個熱帶氣旋。一個是位於澳大利亞西北部近海的熱帶氣旋費迪南德,另一個是位於澳大利亞北部內陸地區的熱帶氣旋埃斯特。
  • 目前來看,今年北大西洋海域的「熱帶氣旋」活動明顯強於北太平洋
    ,南半球往左偏)下發生旋轉,逐漸形成熱帶氣旋,隨著勢力不斷發展,逐漸形成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等級別。所以,從本質上來說,颱風和颶風只是命名的不同,都是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而且在北半球兩者氣流運動都是呈逆時針旋轉向內輻合的。西北太平洋海域是世界上熱帶氣旋生成數量最多的海域,平均而言生成數量約佔全球熱帶氣旋總數的36%,每年生成在全球各海域的熱帶氣旋數量大約為80個左右,其中有大約28個至29個颱風會生成在這一海域。
  • 目前來看,今年北大西洋海域的「熱帶氣旋」活動明顯強於北太平洋
    (水平運動物體北半球往右偏,南半球往左偏)下發生旋轉,逐漸形成熱帶氣旋,隨著勢力不斷發展,逐漸形成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等級別。所以,從本質上來說,颱風和颶風只是命名的不同,都是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而且在北半球兩者氣流運動都是呈逆時針旋轉向內輻合的。西北太平洋海域是世界上熱帶氣旋生成數量最多的海域,平均而言生成數量約佔全球熱帶氣旋總數的36%,每年生成在全球各海域的熱帶氣旋數量大約為80個左右,其中有大約28個至29個颱風會生成在這一海域。
  • 地球上的颱風到底是怎樣形成的?首先要明白熱帶氣旋是怎麼回事
    氣旋都可以叫做是:颶風,而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的海面上生成的熱帶氣旋則統稱為:颱風颶風。hurricane這個詞的詞源有說是源自於加勒比海當地語言的惡魔,也有說法是源自瑪雅神話創世眾神的其中一位雷暴與旋風之神。總之大體上的就是來自於美洲本土的一些文化,當然如果硬要說企業颱風和颶風的漢語稱呼。
  • 什麼是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低壓渦旋,是一種強大而深厚的熱帶天氣系統。它象在流動江河中前進的渦旋一樣,一邊繞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轉,一邊隨周圍大氣向前移動。在北半球熱帶氣旋中的氣流繞中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相反。
  • 颱風雷伊路徑圖
    目前或將加強為颱風,天氣網將為您全程播報雷伊颱風最新路徑,以及未來走勢圖。[詳細] 颱風雷伊最新消息:12日至13日前後在越南中部沿海登陸 南海熱帶低壓的中心今天上午8點鐘位於我國海南省三沙市西沙永興島南偏東約385公裡的南海南部海面上 預計,該熱帶低壓將以每小時25公裡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增強,並可能於今天白天加強為颱風,且於12日夜間到13日凌晨在越南中部沿海登陸
  • 25號颱風康妮停編!溫帶氣旋「重創」日本,沿海出現8米巨浪
    作者:文/羅兆春(百家號獨家內容)西北太平洋安靜了,我們的25號颱風「康妮」已經停止編號,但是它以溫帶氣旋的狀態還是給予了日本的「重創」,中央氣象臺最後一次預報是在10月7日6時,穩定在9級熱帶風暴強度,由於康妮的雲系比較散亂,所以即將消失
  • 熱帶氣旋99P增強,新颱風胚胎90W可能要來了,是3號颱風聖帕麼?
    熱帶氣旋99P增強,新颱風胚胎90W可能要來了,是3號颱風聖帕麼?今天是4月15日,氣象界還是不平靜,大陸上我國南方地區還是白色雲系籠罩,新降雨正在進行。下午6時,中央氣象臺最新播報,我國廣西的柳州梧州局地依舊出現了暴雨,降水量達50到67毫米。
  • 科普:全球熱帶氣旋分布及對我國的影響
    新華社北京8月6日專電(記者 孫俠)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發生熱帶氣旋數最多的地區,對我國沿海有著重要影響。    據介紹,世界氣象組織對1968年至1990年資料的統計結果表明,全球每年平均約有83個熱帶氣旋發生。
  • 氣旋「西婭拉」橫掃歐洲西部,為什麼北大西洋地區多溫帶氣旋?
    ,由於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北半球低壓系統呈逆時針旋轉,而南半球呈順時針旋轉,這種空氣的運動很像江河中的旋渦,所以稱為「氣旋」。其中熱帶氣旋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因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每年夏季都會都會受到颱風的影響,影響我國的颱風就是屬於熱帶氣旋。所謂熱帶氣旋是指生成在熱帶或副熱帶海區的氣旋,影響我國的颱風多生成在菲律賓以東廣闊的熱帶太平洋洋面上,影響北印度洋地區和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區的氣旋都是熱帶氣旋。
  • 【自然地理】熱帶氣旋離我們越來越近!
    過去的40年裡,高強度熱帶氣旋(俗稱颶風或颱風)的最大強度點不斷向沿海地區靠近,造成的破壞也越來越大。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一趨勢或由其路徑向西移動驅動。雖然潛在的機制尚不清楚,但他們認為,這可能與氣候變化導致的熱帶大氣模式改變有關。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科學》。
  • 中國氣象局:預計未來十天有1-2個颱風影響我國
    中國氣象局:預計未來十天有1-2個颱風影響我國 中新網8月2日電,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許映龍今日表示,預計從8月2日到未來10天有2-3個颱風生成,其中1-2個可能會影響我國東部或者南部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