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來看,今年北大西洋海域的「熱帶氣旋」活動明顯強於北太平洋

2020-12-04 地理沙龍號

一年中的夏季季節是世界上很多地區氣象災害多發的季節,一方面由於多種氣候類型的降水多分布在夏季,也就是說夏季季節是一年中的雨季,這類氣候類型包括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這些氣候分布區由於夏季季節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通常容易誘發洪澇災害,比如今年夏季我國南方的江淮地區,由於東南季風帶來了多於往年的降水量,從而造成了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和淮河流域的洪澇災害。

今年北大西洋海域颶風偏多

另一方面,夏季季節由於氣溫較高,又是熱帶氣旋容易生成的季節,從而也就容易形成「颱風」或「颶風」災害,其中北太平洋地區和北大西洋地區是熱帶氣旋影響最頻繁的地區。從天氣系統的角度來看,熱帶氣旋屬於低壓系統,是生成於熱帶地區的低壓系統,熱帶氣旋通常形成在南北緯10°至20°左右的廣闊熱帶洋面上,這一地區海面溫度高達20℃以上,高溫導致海水強烈的蒸發,從而形成大量的雲系。

颱風「利奇馬」和「羅莎」衛星雲圖

而後在信風(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的激蕩作用和以及地轉偏向力作用(水平運動物體北半球往右偏,南半球往左偏)下發生旋轉,逐漸形成熱帶氣旋,隨著勢力不斷發展,逐漸形成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等級別。在全球不同地區對於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名稱並不相同,在西北太平洋地區,也就是東南亞和東亞地區,通常稱為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而在印度洋海域、大西洋海域和東北太平洋海域,通常稱為颶風,可以根據颶風風力由弱到強劃分為一級颶風、二級颶風、三級颶風、四級颶風和五級颶風。

全球檯風和颶風分布情況

一般來說「颱風」通常對應「一級颶風」,「強颱風」通常對應「二級颶風」,「超強颱風」通常對應「三級颶風」、「四級颶風」和「五級颶風」。所以,從本質上來說,颱風和颶風只是命名的不同,都是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而且在北半球兩者氣流運動都是呈逆時針旋轉向內輻合的。西北太平洋海域是世界上熱帶氣旋生成數量最多的海域,平均而言生成數量約佔全球熱帶氣旋總數的36%,每年生成在全球各海域的熱帶氣旋數量大約為80個左右,其中有大約28個至29個颱風會生成在這一海域。

熱帶氣旋「黃蜂」和「鸚鵡」路徑圖

我國就位於西北太平洋海域,地處亞歐大陸的東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每年的夏秋季節常受颱風的襲擊,每年大約有7個颱風會在我國登陸,對東南沿海各省份帶來重大影響。但是,我們發現2020年入夏以來,西北太平洋海域生成的颱風數量明顯偏少,今年以來總共生成了兩個熱帶氣旋,其中第一個熱帶氣旋「黃蜂」是在5月12日生成的,生成時間比正常年份大約晚了兩個月時間,生成之後往偏北方向移動,對我國影響較小。第二個熱帶氣旋「鸚鵡」是在6月14日生成的,生成後在廣東陽江登陸,登陸時風力僅為9級,屬於熱帶風暴,此後就再沒有熱帶氣旋生成了。

2020年大西洋熱帶氣旋「貢薩洛」

今年西北太平洋海域熱帶氣旋生成數量減少,但是有一個海域熱帶氣旋的生成數量卻明顯增加,那就是北大西洋海域,一般來說北大西洋海域每年生成的熱帶氣旋數量約佔全球熱帶氣旋總數的11%,也就是8至9個左右,其中大約有6個能夠達到颶風級別,這些熱帶氣旋通常會對加勒比海地區和美國產生較大影響。不過,今年這一海域的熱帶氣旋生成數量明顯增加,目前在大西洋海域生成的熱帶氣旋「貢薩洛」是今年的第7個熱帶氣旋。自2005年以來,這是第一次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形成7個熱帶氣旋,預計今年夏秋季節可能總共會有10個颶風影響北美及加勒比海地區。「此消彼長」可能也是自然地理整體性的一個表現。

東北太平洋和西北大西洋海域衛星雲圖

相關焦點

  • 目前來看,今年北大西洋海域的「熱帶氣旋」活動明顯強於北太平洋
    」災害,其中北太平洋地區和北大西洋地區是熱帶氣旋影響最頻繁的地區。從天氣系統的角度來看,熱帶氣旋屬於低壓系統,是生成於熱帶地區的低壓系統,熱帶氣旋通常形成在南北緯10°至20°左右的廣闊熱帶洋面上,這一地區海面溫度高達20℃以上,高溫導致海水強烈的蒸發,從而形成大量的雲系。
  • 南太平洋熱帶氣旋一年更比一年強?
    中國氣象報記者段昊書  2月20日,強熱帶氣旋「溫斯頓」橫掃南太平洋島國斐濟,其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17級以上。  高栓柱指出,「溫斯頓」特點有:生命史較長,持續時間超過兩周;強度大、致災性強,「溫斯頓」登陸斐濟時的強度達17級以上,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的熱帶氣旋之一;路徑非常曲折、詭異,東西向調轉,折向幅度之大較為少見。  生成發展海域水溫偏高提供能量  強熱帶氣旋是與颱風、颶風相似的一種天氣現象,只是由於發生地不同,其被賦予了不同的名稱。
  • 高考地理小專題——熱帶氣旋(颱風、颶風)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的深厚的低氣壓旋渦。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的熱帶氣旋,稱為颱風。颱風形成于洋面溫度超過26 ℃的熱帶或副熱帶海洋洋面上。西北太平洋海域上空颱風發生的頻率很高,一般發生在6~11月,因為這裡有廣闊的暖洋面,海水通過蒸發,能向大氣提供充足的水汽,還有下熱上冷的不穩定大氣層結構,促使空氣上升,水汽凝結致雨。颱風形成後,一般會移出源地,並經歷發展、減弱和消亡的演變過程。下圖表示西北太平洋(局部)熱帶氣旋路徑頻率(1949—2000年)。
  • 全球3大氣旋共舞,太平洋「雙胚胎」生成
    3大氣旋共舞,太平洋出現「雙胚胎」,新一輪風暴活躍季要來了?進入5月來,自17級風暴法尼走後,全球海洋算是平靜下來。當然,儘管後來也相繼生成了2個風暴「莉莉」和「安」,但是潛力不咋樣,一個10級強熱帶風暴,一個8級熱帶風暴而已。
  • 965百帕斯,北太平洋溫帶氣旋發力;南太平洋熱帶氣旋生成
    進入12月份,冷高壓牢牢控制著亞洲大陸,西北太平洋變得異常安靜,儘管偶爾會有擾動生成,但北半球此時的環境已經不容許其有發展機會。但在北太平洋中高緯度地區,情況就不一樣了,經過數日的發展,中北太平洋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溫帶氣旋!由海平面氣壓圖可見,這個溫帶氣旋1000毫巴閉合等壓線直徑超過1500公裡,中心最低氣壓降至965毫巴,相當於二級颱風的水平。
  • 颱風與它的「兄弟們」,今年有點怪!
    時間進入7月下旬,按往常,我國將進入颱風「高影響時段」,但今年的颱風似乎有些反常,到目前為止動靜很小。今年7月會創紀錄一個颱風也沒有嗎?雖然近期西北太平洋沒有颱風生成,但全球其他主要海域卻並不「太平」。
  • 熱帶氣旋移動速度減慢,中國沿海或受影響
    有數據顯示,自1990年開始,珠江三角洲的熱帶氣旋的移動速度就明顯變慢了。,降水量相比較以前上升了18%,而熱帶氣旋的移動速度明顯減慢了,這意味著沿海地區在未來面臨的洪澇會更頻繁。據了解,地球每年總共平均有80個熱帶氣旋生成,在北太平洋、北大西洋等地都會產生。
  • 科普:全球熱帶氣旋分布及對我國的影響
    新華社北京8月6日專電(記者 孫俠)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發生熱帶氣旋數最多的地區,對我國沿海有著重要影響。    據介紹,世界氣象組織對1968年至1990年資料的統計結果表明,全球每年平均約有83個熱帶氣旋發生。
  • 熱帶氣旋氣候概況
    熱帶氣旋氣候概況 世界氣象組織(WMO)對1968-1989/1990年資料的統計結果表明:全球每年平均約有83個熱帶氣旋發生。全球的熱帶氣旋源地包括八大海區,主要分布在南北兩個半球的5-20度的緯度之間,其中10-20度之間佔了65%。
  • 颱風| 今年第20號颱風「艾莎尼」生成!目前太平洋上雙颱風共舞
    目前太平洋上雙颱風共舞 2020-10-30 15: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8月將有1~2個熱帶氣旋影響瓊島
    (強度較弱,影響較小)較常年(均值為3個)明顯偏少歷史上5-7月無熱帶氣旋影響海南省的僅有1年(1998年)只有1個影響海南省的僅有7年那麼今年7月會出現「空臺」嗎?今年7月到月底仍無颱風生成,將成為1949年以來首次7月沒有颱風生成的年份,也將成為到1到7月生成颱風第2少的年份。【上下滑動查看】緣何今年7月遲遲沒有熱帶氣旋光顧?「副熱帶高壓」作祟,生成條件不理想。
  • 熱帶低壓會引發颱風和颶風,溫帶低壓卻可以引發「氣旋炸彈」!
    今年6月30日到7月3日,巴西南部達聖卡塔琳娜州,南裡奧格蘭德州和巴拉那州等州遭到「炸彈氣旋」的襲擊,每小時100公裡到每小時120公裡的狂風導致12人死亡,1000多人被迫轉移至安全區域,190萬人電力出現中斷。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炸彈氣旋」這種天氣呢?
  • 背景資料:颱風、颶風與熱帶氣旋
    新華網北京9月14日電 目前「森拉克」颱風正迫近中國福建北部沿海和浙江溫州沿海,同時颶風「艾克」也在美國南部沿海地區肆虐,引起人們很大關注。那麼,颱風、颶風是一回事麼?它們與媒體經常提到的熱帶氣旋又是什麼關係呢?  熱帶氣旋是一個大家族,包括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以及颱風或颶風。
  • 什麼是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低壓渦旋,是一種強大而深厚的熱帶天氣系統。它象在流動江河中前進的渦旋一樣,一邊繞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轉,一邊隨周圍大氣向前移動。在北半球熱帶氣旋中的氣流繞中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相反。
  • 今年影響我國的颱風為何個數偏少、強度偏弱?專家釋疑
    然而,根據中央氣象臺預計,未來10天,南海及西北太平洋並無颱風生成。「颱風(Typhoon)」為產生於西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及其臨近海域的熱帶氣旋。據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高拴柱介紹,每年約有80個左右颱風級別的熱帶氣旋在各個熱帶海洋上生成。
  • 為什麼今年熱帶氣旋'訪'粵偏少?氣象專家道因由
    南方網訊 為什麼今年登陸廣東的熱帶氣旋偏少呢?今日(9月15日),省氣象局專家道出個中因由。  特點:登陸熱帶氣旋偏少,初臺偏遲  據了解,2004年6月份,無熱帶氣旋影響廣東;第一個登陸廣東的熱帶氣旋時間出現在7月中旬,比登陸廣東的歷史平均時間(6月中、下旬)偏遲,7月有2個登陸廣東——0409號熱帶風暴「圓規」和無命名的0411號熱帶風暴,後者從生成到登陸僅幾小時。
  • 「溫比亞」來襲 省氣象服務中心專家提醒 不可小視熱帶氣旋
    中國天氣網雲南站(訊)今年第6號強熱帶風暴「溫比亞」已於7月2日09時以後由郭榮芬介紹說,強熱帶風暴屬於熱帶氣旋的一種類型。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洋面上逆時針急速旋轉(北半球)並向前移動的大氣渦旋。
  • 2015年高考地理母題題源(13): 熱帶氣旋和颱風
    2015年高考地理母題題源(13): 熱帶氣旋和颱風 2015-09-23 15:24 來源:學科網 作者:
  • 颱風知識:什麼是熱帶氣旋?
    颱風知識:什麼是熱帶氣旋?在北半球熱帶氣旋中的氣流繞中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相反。熱帶氣旋的生命史可分為生成、成熟和消亡三個階段。其生命期平均為一周左右,短的只有2-3天,最長可達一個月左右。熱帶氣旋的生成和發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它形成於高溫、高溼和其它氣象條件適宜的熱帶洋面。據統計,除南大西洋外,全球的 熱帶海洋上都有熱帶氣旋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