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

2020-12-03 傳感物聯網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

颶風等自然災害會對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打擊,並導致大量生物死亡。颶風的動力來自海洋中的水汽,因此在登陸後會迅速衰減並失去強度,從而限制了對沿海地區的破壞。雖然氣候變暖被認為對颶風強度有影響,但對颶風衰減的影響還不甚明確。

此次,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流體力學系的科學家們,詳細分析了1967年至2018年北大西洋登陸颶風的數據,他們發現,颶風的衰減程度與海溫的相應上升幅度相一致。

研究團隊利用計算機模擬表明,較高的海溫使颶風在登陸時能夠保持更多的水分,從而減緩了颶風的衰減速度。研究人員報告說,1960年的颶風有可能在登陸後一天內衰減75%,而現在的颶風的衰減率為50%。

研究團隊指出,隨著全球氣溫的升高,內陸地區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影響。因為海洋中的水分為颶風席捲陸地提供「燃料」,就像炮彈一樣,燃料越多颶風就走得越遠。而內陸地區應對颶風的能力也可能比沿海地區要差,這對防備災害有直接影響。未來需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以了解氣候變暖對於來自其他大洋盆地的颶風的影響。

此前也有研究曾指出,大氣越溫暖,能夠鎖住的水分就越多,極端風暴也就更「溼」——大約空氣每升溫1攝氏度,可以多容納7%的水分。換句話說,氣候變化會放大這一過程的影響。在科學家們對著名的2017年8月颶風「哈維」襲擊美國事件的調查中,3項獨立研究都曾表明,「哈維」之所以能夠帶來如此的「狂暴」的降雨,重要原因是氣候變暖使空氣溼度增加。

相關焦點

  • 海溫上升颶風留步
    圖片來源: Pavel Puchenkov  不斷上升的海洋溫度導致颶風持續時間更長,北大西洋颶風平均需要33個小時才能減弱,而大約50年前只要17個小時。  11月12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
  • 海溫上升讓颶風持續更長
    圖片來源: Pavel Puchenkov 不斷上升的海洋溫度正導致颶風持續時間更長,北大西洋颶風平均需要33個小時才能減弱,而大約50年前只有17個小時。 11月12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
  • 海溫上升讓颶風持續更長—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 Pavel Puchenkov 不斷上升的海洋溫度正導致颶風持續時間更長,北大西洋颶風平均需要33個小時才能減弱,而大約50年前只有17個小時。 11月12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
  • 全球變暖,颶風侵襲或將擴展至更遠內陸
    pixabay.com《自然》近期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由於海水升溫,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意味著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颶風的動力來自海洋中的水汽,因此颶風在登陸後會迅速衰減,對沿海地區的破壞範圍相對有限。科學家已經發現,氣候變暖對颶風強度有影響,但對颶風衰減的影響還不甚明確。論文作者分析了1967年至2018年北大西洋登陸颶風的數據,發現颶風的衰減程度與海水溫度的上升幅度一致。
  • 國際最新研究:氣候變暖使颶風影響或向更遠內陸擴展
    中新網北京11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氣候研究論文稱,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該論文指出,颶風的動力來自海洋中的水汽,因此在登陸後會迅速衰減並失去強度,從而限制了對沿海地區的破壞。
  • 氣候變暖將使颶風破壞性影響向內陸擴展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
  • 風暴登陸後減弱變慢,權威研究:或與氣候變化有關
    風暴登陸後減弱變慢,權威研究:或與氣候變化有關全球變暖作怪,颱風颶風生命力將延長,未來登陸破壞力或更強地球,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保護自然不容忽視。所謂全球變暖,它指的是由於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逐步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的這種自然現象。這樣看來,它的變化發展,與整個人類休戚相關,畢竟人們是溫度動物,甚至獲取的事物,礦產等,都與氣候有關,而且近些年來,全球變暖逐步提速。
  • 北大西洋「颶風王」蘿拉登陸美國,風眼又黑又大
    而在8月,地球的風暴發展算是進入到了活躍期時段,特別是北大西洋,西北太平洋等海洋區域的活躍程度大了不少。我們就看8月的情況就知道,西北太平洋地區的颱風已經生成了6個,按照新數據來看,94W颱風胚胎預計又將加強為8月的第7個颱風,所以非常活躍,同時這個颱風不排除影響區域較大。
  • 研究稱受氣候變化影響 颶風在登陸後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減弱
    根據一項新研究,由於氣候變化,颶風在登陸後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減弱。該研究發現,結果是更強的風暴可能會對更遠的內陸社區造成嚴重破壞。這是最新的警告,即颶風可能會在一個變暖的世界中造成更多的破壞。Chakraborty和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博士生Lin Li分析了1967年至2018年間在北大西洋形成後登陸的風暴數據。他們發現,最近的颶風在登陸後的第一天就失去了約50%的強度。
  • 氣候變化是否加劇了哈維颶風?
    為什麼全球變暖與颶風的強度有關?其中的聯繫可能並不是很直接。氣候變化是由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釋放到大氣層引起的。這些氣體阻止來自太陽的熱量反射太空,提高世界各地的溫度。  這種較暖的空氣會導致蒸發更快,大氣中的水分更多。但這種現象本身並不能直接解釋氣候變化對「哈維」的影響。
  • 「多利安」減弱成為三級颶風,路徑調整北上,美國或將逃過一劫?
    昨日(9月3日)上午,北大西洋颶風「多利安」已由四級颶風減弱成為三級颶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仍高達54米/秒,相當於我國的超強颱風級。預計「多利安」將向西北方向移動,靠近美國佛羅裡達州,並逐漸轉東北方向移動,掠過美國東部近海地區。
  • 北大西洋洋流循環急速減弱,歐美天氣將轉為嚴寒?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稱,研究人員發現,北大西洋的洋流已「急劇減弱」,目前北大西洋的洋流已處於1500年來的最低水平,導致這一現象應該被歸咎於氣候變化。研究人員警告稱,這些洋流的異常變化將對北美和歐洲氣候產生深遠影響。
  • 颶風澤塔靠近美國,突然搞出超冷雲蓋,專家:需高度警惕
    10月26日,西太平洋此前的雙颱風共舞接近尾聲,颱風沙德爾在越南沿海逐漸減弱消散,南海上的颱風莫拉菲成為絕對的主角。今天上午,它已經進入南海,在遠離了菲律賓群島地形影響後開始增強。就在西太平洋這邊新颱風一個接一個似乎沒完沒了的時候,北大西洋的活躍颶風季也正在進行中,位於加勒比海上的熱帶雲團近日逐漸發展,增強為颶風澤塔(Zeta),這是今年北大西洋第27個命名颶風,也是繼2005年後北大西洋有觀測記錄以來第二次用到澤塔這個颶風名字。
  • 專家:海上颶風「生命力」變強是全球變暖導致
    近50年來,海上颶風抵達陸地後衰減的速度較之前慢了許多。 通常,颶風離開海洋後,力量會快速變小,因為接觸不到水和溼潤的空氣。此二者是颶風的重要能量來源。數據分析和計算機模擬結果表明,這是海洋年均水溫升高和全球變暖導致的其他後果所致。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專家:海上颶風「生命力」變強是全球變暖導致
    近50年來,海上颶風抵達陸地後衰減的速度較之前慢了許多。通常,颶風離開海洋後,力量會快速變小,因為接觸不到水和溼潤的空氣。此二者是颶風的重要能量來源。數據分析和計算機模擬結果表明,這是海洋年均水溫升高和全球變暖導致的其他後果所致。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英媒:過去10年大西洋溫度為近3000年來最高水平
    英媒稱,利用加拿大上北極地區鋸齒湖湖底沉積物的獨特屬性,氣候科學家們將大西洋海面溫度記錄的時間跨度從100年左右延長到2900年,而記錄顯示這段時期內的最暖時間段是過去10年。報導稱,當北大西洋上空的氣溫較低時,加拿大上北極和格陵蘭島大部分地區都呈現相對較低的氣壓。這與該地區融雪速度較慢以及沉積物中鈦含量較高相關。海洋變暖時,情況正好相反——氣壓較高,融雪速度加快,鈦的含量降低。拉普安特說:「利用這些強有力的關聯,我們有可能重現大西洋海面溫度在過去2900年裡的變化,使之成為目前已知時間跨度最長的紀錄。」
  • 高考地理小專題——熱帶氣旋(颱風、颶風)
    颱風形成于洋面溫度超過26 ℃的熱帶或副熱帶海洋洋面上。西北太平洋海域上空颱風發生的頻率很高,一般發生在6~11月,因為這裡有廣闊的暖洋面,海水通過蒸發,能向大氣提供充足的水汽,還有下熱上冷的不穩定大氣層結構,促使空氣上升,水汽凝結致雨。颱風形成後,一般會移出源地,並經歷發展、減弱和消亡的演變過程。下圖表示西北太平洋(局部)熱帶氣旋路徑頻率(1949—2000年)。
  • 科學家:北大西洋海水流入
    德國科學家發現,格陵蘭與蘇格蘭之間的陸橋沉到水下約50米深處之後,北大西洋的海水才開始大量注入北冰洋,導致它變鹹。­  目前格陵蘭與蘇格蘭之間是開闊的水域,連接著北冰洋與北大西洋,但幾千萬年前這裡是一片陸地。此外,現在的白令海峽當時也位於海面之上,隔開了北冰洋與北太平洋。­  地球的板塊運動使格陵蘭-蘇格蘭陸橋沉到水下,北冰洋才有了第一個連接海洋的通道。
  • 英國氣象局:全球仍在變暖 但速度放緩
    全球變暖威脅海冰英國氣象局(UK Meteorological Office)科學家表示,人類活動致全球變暖的證據在過去一年裡變得「更充足」了。在於今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英國氣象局利用9個指標的最新數據告訴人們,全球氣溫在過去10年裡出現了上升。這9個指標包括海冰與積雪的不斷減少、大氣溼度的不斷加大。聯合國(UN)氣候變化談判將於下周在墨西哥坎昆拉開帷幕。英國氣象局是全球領先氣候研究中心之一。該局資深科學家馬特·帕默(Matt Palmer)表示:「從各種指標的觀測結果可以看出,世界在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