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年來最弱!北大西洋洋流循環急速減弱,歐美天氣將轉為嚴寒?

2021-01-09 中國氣象愛好者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稱,研究人員發現,北大西洋的洋流已「急劇減弱」,目前北大西洋的洋流已處於1500年來的最低水平,導致這一現象應該被歸咎於氣候變化。研究人員警告稱,這些洋流的異常變化將對北美和歐洲氣候產生深遠影響。

在大西洋,赤道地區的海水接受了更長時間的太陽照射,因此更加溫暖,在風的驅動下進入墨西哥灣,再沿著北美洲東岸向北輸送,形成了強大的北大西洋暖流,讓西歐沿岸比起同緯度其他地區更加溫暖,也形成了北大西洋漁場。

但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它是北大西洋環流的一個分支,它將溫暖的地表水帶向北極,並且將寒冷的水從海底輸送回赤道。研究人員使用了被稱為有孔蟲的微生物的化石,這種化石在海底沉積物核心中被發現,科學家們用它來研究過去海洋的溫度。

結果顯示,在全球變暖的情況下,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可能減弱甚至是崩潰,部分原因是因為格陵蘭的冰蓋融化向海洋釋放了過多淡水,這種淡水的密度會比較低,它會衝淡和導致水團變輕,從而阻礙洋流在北極地區的下沉,進而減緩整個循環。該研究小組還發現了了一個微弱信號,出現在公元1600年到1850年之間觀察到的寒冷天氣,能證實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北大西洋的環流較弱,這意味著向歐洲的熱量傳遞減少,這被認為導致了這一時期的異常寒冷氣溫。

這種熱量和能量的轉移不僅直接影響歐洲和北美的氣候,而且可能通過其對海表溫度、水循環、大氣環流和輻合帶變化從而影響非洲和亞洲的季風系統。

很顯然,AMOC在調節全球氣候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科學家們對於這個循環過程對於地球的影響仍然有很多尚未驗證的地方,研究人員正在努力尋找過去強度的可靠指標,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驗證關於循環減弱與異常天氣之間的假設。

相關焦點

  • 今年的冬天特別冷:全球洋流循環減弱,小冰期時代或將到來
    由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的Christelle Not和Benoit Thibodeau共同領導的團隊,通過對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研究後發現,北大西洋的洋流已「急劇減弱」,甚至正處於1500年來的最低水平。
  • 1500人葬身冰海,震驚歐洲的大海難,泰坦尼克葬身北大西洋
    然而就在1912年4月14日凌晨的時候,這艘巨輪竟然在穿越北大西洋時撞上了冰山,儘管船上的工作人員大多都是臨時工,但大多都是經驗豐富的老水手,儘管很多人尚未完全熟悉鐵達尼號的內部環境,但在他們的努力下仍有700人生還,但卻有1500人跟隨鐵達尼號葬身冰冷的北大西洋海底。
  • 北大西洋「異常」!有個區持續5年變冷,地球進入小冰河是真的?
    2020年真是氣候拐點嗎?這是什麼情況?我們來看看。,是位於北大西洋的一個異常情況,他們也稱之為「冷斑點」,而在這5年之中,這個斑點是在持續性的降溫(變冷),這與周邊海洋區域完全是不一樣的,周邊的海溫是在不斷上升,而這個斑點是在不斷地降溫,如今科學家們也不知道是什麼情況,因為海洋的複雜性使它難以解釋,所以說這「冷斑點」到底是什麼情況,還得繼續研究才行。
  • 專家:歐美近期惡劣天氣與氣候變化有關
    近日嚴寒使得英國英格蘭西北部的一座水壩形成冰瀑的奇觀英國氣象專家對此表示,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和北美地區今年以來頻繁出現極端天氣,氣候變化是其背後的原因之一。  英國氣象辦公室首席科學家達姆·茱莉亞日前對媒體說,英國氣候向來多變,因此對於當前造成洪災的暴風雨成因也不會有「十分確切的答案」,但幾乎所有證據都顯示,此輪極端天氣與氣候變化有關。
  • 2020年是氣候拐點?北大西洋有個區持續5年變冷,地球或入小冰河
    2020年真是氣候拐點嗎?這是什麼情況?我們來看看。北大西洋有個地區持續變冷根據氣候科學家表示,這個區域是在2015年首次被發現的,是位於北大西洋的一個異常情況,他們也稱之為「冷斑點」,而在這5年之中,這個斑點是在持續性的降溫(變冷),這與周邊海洋區域完全是不一樣的,周邊的海溫是在不斷上升,而這個斑點是在不斷地降溫,如今科學家們也不知道是什麼情況,因為海洋的複雜性使它難以解釋,所以說這「冷斑點」到底是什麼情況,還得繼續研究才行
  • 今年春夏季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將轉為正常
    日前,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組織專家召開2018年春季厄爾尼諾及氣候預測會商會議,預計2018年春夏季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將轉為正常。2017/18年秋冬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已經形成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綜合分析近期海洋、大氣環流的演變特徵,結合數值和統計模式的預測結果,預計2018年春夏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將轉為中性狀態,秋冬季節維持正常的可能較大。預計今年夏季,熱帶大西洋、北大西洋中高緯度海域、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海溫略偏低;赤道中東太平洋和熱帶印度洋海溫接近常年。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源地在6、7月份海溫略偏高,8月份海溫接近常年。
  • 風暴登陸後減弱變慢,權威研究:或與氣候變化有關
    科學數據表明,幾十年來,不管是北大西洋,還是西北太平洋,甚至其他熱帶低緯度洋區,但是最高也達到了65米/秒,也是17級以上風暴,問鼎了今年北大西洋新風王。沒錯,2020年,北大西洋可以說成為了全球所有海洋的焦點,風暴之多,直接「爆表」。北大西洋颶風超生沒錯,大家也知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人們對風暴的認識加劇,自然也制定了各種規則。例如風暴誕生後的命名問題,就是如此,各大海區到現在都有各自的風暴(颱風或颶風)命名表,北大西洋也不例外。按照標準看,北大西洋風暴命名表中,一共有個22個名字。
  • 北大西洋測得海浪波高新紀錄!
    12月13日,世界氣象組織(WMO)專家委員會確定北大西洋的浮標測量到2013年2月4日,在冰島與英國之間的北大西洋(約北緯59度,西經112000年2月,另一個船舶觀測到的最高有效波高紀錄是在羅科爾海槽測量的,地點也位於英國與冰島之間的北大西洋。
  • 2019年大西洋颶風季節:「安德列婭」減弱為低氣壓
    2019年5月21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9點10分GOES-16衛星拍攝到的亞熱帶風暴安德列婭。安德列婭的形成日期是5月20日,比6月1日正式開始的大西洋颶風季節早了12天。周一,大西洋的兩側不僅有安德列婭,還有另一場副熱帶風暴,這次是在南大西洋。
  • 北大西洋洋流可能在下一世紀「暫停」
    長久以來,北大西洋洋流將暖流從墨西哥灣輸送到歐洲,為西北歐的大部分地區提供了相對溫和的氣候。但是,科學家懷疑格陵蘭的冰川融水和過多的降雨會干擾這種洋流。格羅寧根大學和烏得勒支大學的科學家進行的模擬顯示,由於北大西洋上空降水的微小而迅速的變化,目前洋流不可能完全停止。但是,在未來100年內,北大西洋洋流有15%的可能性中斷。
  • 鯨之悲歌:北大西洋露脊鯨兩月內死了8頭,全球僅剩400頭!
    在19世紀中葉,人類為了照明曾一度大肆捕殺多種鯨魚,其中北大西洋露脊鯨被捕殺到幾近絕種的程度。自上世紀30年代禁捕令推行,北大西洋露脊鯨的日子才好過一點。雖然它們沒有再被人類獵殺,但近年來連續出現非自然死亡事件,令這種稀有鯨魚離滅絕又更近了一步。
  • 北大西洋露脊鯨註定要滅絕!
    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11日報導,北大西洋露脊鯨是世界上最稀少的海洋哺乳動物之一,僅有450頭生存。有美國政府官員就此警告,如果不採取新的保護措施,瀕危的露脊鯨就會滅絕。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表示,北大西洋露脊鯨是世界上最稀少的海洋哺乳動物之一,僅有450頭生存,其中17頭死於2017年。
  • 北大西洋洋流處在「崩潰邊緣」,歐洲可能面臨氣候災難
    隨著全球變暖愈演愈烈,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日益凸顯,而歐洲可能面臨一場氣候災難,因為氣象專家認為北大西洋洋流正處於崩潰的邊緣。一項新的研究顯示,洋流正在減弱,並有崩潰的危險。如果真的如此,歐洲部分地區的氣溫可能會變得幾乎令人無法忍受的寒冷。
  • 專家說歐美近期惡劣天氣與氣候變化有關
    英國氣象專家對此表示,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和北美地區今年以來頻繁出現極端天氣,氣候變化是其背後的原因之一。英國氣象辦公室首席科學家達姆·茱莉亞日前對媒體說,英國氣候向來多變,因此對於當前造成洪災的暴風雨成因也不會有「十分確切的答案」,但幾乎所有證據都顯示,此輪極端天氣與氣候變化有關。
  • 北大西洋露脊鯨僅剩400隻,科學家警告:20年後恐將滅絕
    今年6月20號,科學家們在海洋中發現一頭雌性北大西洋露脊鯨的屍體,隨後科學家們把她的屍體拖上岸並進行科學屍檢,並以她身上的傷痕給她起名為「標點」。北大西洋露脊鯨在19世紀早期遭到大量捕殺幾乎滅絕,在1937年禁止商業捕鯨後得以倖存下來。
  • NASA啟動緊急調查:南大西洋異常區域正急速擴張,非洲南部已陷落
    不過最近數十年來,南大西洋東部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極小值區域,而且每年正在以20千米的速度擴大,非洲南部已經有部分地區陷落!南大西洋磁異常區域地球上磁場最弱的一片區域,南大西洋異常區:不止磁場減弱,範圍更逐漸擴大
  •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義大利等12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籤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 NATO ),簡稱北約。秘書長安諾斯·拉斯穆森,2009年4月被任命 。
  • 北大西洋露脊鯨、狐猿及歐洲倉鼠成為極度瀕危物種
    據外媒報導,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周四發布的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單現實,北大西洋露脊鯨、33種狐猴乃至歐洲倉鼠都被認為是極度瀕危物種。 這份新名單包括超32000種目前面臨滅絕威脅的物種。根據這份新名單,截至2018年底,約有250多頭成年北大西洋露脊鯨存活,其總數量自2011年以來下降了15%這種下降被歸咎於被漁具以及船隻對它們的傷害,另一個下降的原因則是鯨魚的繁殖率較前幾年有所下降。
  • 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颶風等自然災害會對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打擊,並導致大量生物死亡。颶風的動力來自海洋中的水汽,因此在登陸後會迅速衰減並失去強度,從而限制了對沿海地區的破壞。
  • 揭示北大西洋溫鹽與環流非同步變化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侯瑤)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春在團隊成員付垚,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和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科學家,研究揭示北大西洋溫鹽與海洋環流間並非同步變化。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科學進展》。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