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北大西洋溫鹽與環流非同步變化

2020-12-01 今日科學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侯瑤)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春在團隊成員付垚,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和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科學家,研究揭示北大西洋溫鹽與海洋環流間並非同步變化。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科學進展》。

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經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

研究人員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探索。研究結果表明,雖然北大西洋海水特性在年代際尺度上發生了顯著改變,但經向翻轉流強度自1990年代以來保持穩定。此結果說明北大西洋水文特性與海洋環流強度並非同步變化。

據介紹,大西洋經向翻轉流(AMOC)是全球海洋環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由溫暖的北向上層流系及寒冷的南向深層流系組成,其循環過程伴隨大量的南北半球間熱量、淡水再分配,對全球氣候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該研究綜合分析了1990年至今的北大西洋水文特性變化及AMOC狀態。結果顯示,在過去近30年中,不僅北大西洋上層海水(0~2000米)特性發生了顯著年代際變化,而且2000米以下的深層海水溫度、鹽度也在近10年顯著增加。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AMOC強度在年代際時間尺度上保持穩定,這表明AMOC強度與北大西洋海水水文特性並非同步,明顯不同於傳統觀點。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c7836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溫鹽環流
    對於氣候變暖,導致歐洲出現寒冬現象出現的原因其實要歸結於溫鹽環流的變化。一、溫鹽環流定義溫鹽環流,又稱「深海環流」,是一個依靠海水的溫度和含鹽密度驅動的全球洋流循環系統。目前,主流的觀點是:溫鹽環流主要是由於北大西洋及南冰洋之間的鹽分及溫差對流而觸發的。
  • 氣候變化九問-環流 溫鹽 氣候變化 PewCenter 科學家 氣候變暖...
    答:科學家們所說的氣候變化,通常指的是"氣候漸變"。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地球在逐漸變暖",或者是"氣候在慢慢變暖"。但現在已有證據顯示地球上的氣候系統有時更像一個會在瞬間變化的"開關",即"突變",而不是漸變的"指針盤"。   問:"氣候突變"真的會發生嗎?
  • 溫鹽環流與氣候突變
    美國國防部給布希政府提交的一份秘密報告中也指出,「世界將因為氣候變化造成的環境災難和資源緊缺引發生存之戰」,「氣候變化的影響將遠遠大於恐怖主義的影響」。  影片的開頭,氣候學家在新德裡召開的各國政府首腦會議上指出,全球持續變暖會導致北大西洋的溫鹽環流關閉,從而引發一場氣候突變。
  • 溫鹽環流提前關閉 《後天》並不是虛幻
    他認為,按照目前的氣候變化趨勢,《後天》中溫鹽環流關閉的情景在百年之後有可能出現。 據丁一匯介紹,未來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預計上升1.4℃-5.8℃,而這將是近一萬年來增溫最快的一個世紀。隨著溫度的上升,更多的淡水將流入北部海洋(冰山融解,北部降雨量遞增),從而使北部海水含鹽濃度下降,海水「變輕」。而「變輕」的海水難以下沉,從而失去了流回赤道的動力。
  • "後天"真的會來 專家稱鹽環流關閉百年後可能出現
    他表示,按照目前的氣候變化趨勢,《後天》中溫鹽環流關閉的情景在百年之後有可能出現。而沒有了北方的回流後,整個溫鹽環流的「開關」便給緊緊地閉上了。  據了解,溫鹽環流是對全球氣候系統能量平衡至關重要的一個「調節器」。在「調節器開關」打開的時候,它就像一條熱能傳送帶,將赤道地區的熱量源源不斷地送往北大西洋,並從北邊帶回冰冷的北大西洋深層海水。「調節器」一旦關閉,北半球氣溫將驟降並逐漸進入冰期。  目前,世界各國都對「溫鹽環流關閉」開展了相關研究。
  •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變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文章由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博士後朱晨玉為第一作者完成,研究首次使用北大西洋以外的氣候變量 (南大西洋鹽度「堆積」)建立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簡稱AMOC)變化的指標,對於理解全球變暖背景下海洋環流的變化有重要意義。
  • 氣候變化九問
    答:科學家們所說的氣候變化,通常指的是"氣候漸變"。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地球在逐漸變暖",或者是"氣候在慢慢變暖"。但現在已有證據顯示地球上的氣候系統有時更像一個會在瞬間變化的"開關",即"突變",而不是漸變的"指針盤"。   問:"氣候突變"真的會發生嗎?
  • 研究揭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近幾十年來,溫鹽環流已成為海洋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和重點。但於際民坦承,目前大多數研究主要利用單個指標來恢復過去的洋流模式。然而,由於指標解釋的不確定性,已提出的各種溫鹽環流模式經常相互矛盾,這對我們深入理解全球碳循環和氣候變化機製造成了嚴重的困擾和障礙。
  • 全球變暖會不會引起溫鹽環流的波動,出現「新仙女木」事件?
    全球變暖會不會引起溫鹽環流的波動,出現「新仙女木」事件?全球變暖一直都是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如今對環境和生態的保護也漸漸的提上日程,大家都知道我們耐以生存的環境,也就是自然界只要稍稍出現問題和波動,將對我們的現在和未來產生重大的影響。
  • 北大西洋暖流持續減緩 驅動因素包括人為碳排放造成的氣候變化
    這套海洋環流系統的弱化可能是自然而然地開始,但也可能是因為持續受到與溫室氣體排放相關的氣候變化所影響。北大西洋暖流。當年新仙女木事件的成因推測相當多,包括五大湖區有巨型堰塞湖因為暴雨而突然崩潰,導致大量淡水溢流到北大西洋,致使推動洋流前進的鹽分傳遞(溫鹽環流系統)受到極大的幹擾。或是有顆彗星撞擊到了北美地區致使冰川崩潰,而導致大量淡水漫流到北大西洋,致使溫鹽環流停滯等等。雖然成因的推測各有不同,但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溫鹽環流受到淡水改變,而使得表層洋流全面驟緩。
  • 北大西洋洋流循環急速減弱,歐美天氣將轉為嚴寒?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稱,研究人員發現,北大西洋的洋流已「急劇減弱」,目前北大西洋的洋流已處於1500年來的最低水平,導致這一現象應該被歸咎於氣候變化。研究人員警告稱,這些洋流的異常變化將對北美和歐洲氣候產生深遠影響。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崩潰
    不過據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可能會致使洋流停止。一旦環流崩潰,北大西洋沿岸國家將迎來寒冬,格陵蘭,冰島和挪威的海冰將快速擴張,世界各地的降雨量將發生變化。 這個洋流被稱為「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這個傳送帶向北方的高緯度地區輸送溫暖的洋流,繼而以深流的方式將北大西洋的冰冷海水向赤道傳輸。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華北地區新仙女木事件的時限與結構特徵
    然而,對其觸發時間、觸發地點、觸發機制以及是否是一個全球性事件一直存在爭議,「北大西洋溫鹽環流(THC)」、「太陽輻射觸發」、「大氣-海洋-陸地碳循環」、「慧星撞擊」等假說都在尋找支持證據以解答其科學命題。對不同地區YD事件的起止時間﹑變幅及其觸發機制進行研究,在認識氣候快速變化規律和預測未來氣候變化趨勢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20世紀80年代,現代溫躍層理論建立,包括位渦均一化理論和通風溫躍層理論,強調大洋主溫躍層之下,除西邊界流回流區和通風溫躍層以外,難以驅動海洋環流,存在靜止不動的陰影區,與實際海洋觀測不符。20世紀80年代,中科院院士胡敦欣等在西太平洋發現棉蘭老潛流等潛流,無法用現代大洋溫躍層理論解釋,揭示出經典溫躍層理論存在的局限性。
  • 科普小百科:海洋與氣候變化(組圖)
    氣候變暖使海水增暖、冰川融化、海平面持續上升、海水酸化、 大洋環流結構改變以及海洋災害加劇;氣候變化也使得海洋食物網結構變化,部分種群在群落結構的演替和種間競爭中失去優勢、生物多 樣性被改變、海洋/海岸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退化。
  • 從西天山乾濕變化看氣候與海洋的關係
    我們利用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地區的樹輪資料重建了1580年至2005年這426年裡的中亞西天山地區的乾濕變化,基本驗證了西北地區由暖幹向暖溼轉變的氣候轉型,並試圖尋找到中亞西天山區域乾濕變化與大範圍氣候系統的關聯,特別是與海溫、西風等因素的關係。
  • 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取得新突破
    團隊前期預研究發現了北太平洋存在一支超長、超強的次溫躍層海流,命名為「北赤道次表層流(NESC)」,位於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貫通整個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動,進入印尼貫穿流源區,是赤道太平洋水團進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唯一通道。  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於上世紀40年代建立,主要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
  • 15個「氣候臨界點」已被激活9個,科學家:氣候變化已經不可逆
    近一萬年以來,地球氣候一直保持相對穩定,但近幾個世紀卻發生了顯著變化。全球氣候已如同進擊的「鐵達尼號」?澳大利亞著名氣候學家威爾·斯特芬用鐵達尼號解釋了人類關於氣候變化的危機,「如果鐵達尼號意識到自己遇到了麻煩,它需要大約5公裡來減速和掌舵,但它距離冰山只有3公裡,那麼它註定要失敗。」斯特芬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如今15個已知的全球氣候臨界點,現在已經激活了9個。目前,氣候臨界點激活數超過了一半,但這一情況還在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