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洋暖流持續減緩 驅動因素包括人為碳排放造成的氣候變化

2021-01-09 國際環保在線

自19世紀以來,幫助歐洲與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維持暖和的北大西洋暖流正持續顯著減緩,根據倫敦大學學院(UCL)地理系團隊研究,此減緩現象是1600年來最弱的情形。這套海洋環流系統的弱化可能是自然而然地開始,但也可能是因為持續受到與溫室氣體排放相關的氣候變化所影響。

北大西洋暖流。來源:Natalie Renier/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CC BY-ND 4.0)

洋流是地球氣候系統的關鍵參與者,當它大規模變化或突然減緩,都有可能產生全球性的影響,如美國東海岸的海平面上升、改變歐洲天氣模式或降雨模式、傷害海洋野生動物等等。

在上一個主要冰河時代結束時,這套洋流的快速波動曾導致全球範圍內的極端氣候變化。2004年的電影《明天過後》曾描繪過誇張但可怕的突發事件情景──這部電影其實是以地球歷史上的「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作為藍本,那是一段距今12800年至11500年、持續約1300年左右的突發性冰期。在此之前,地球一直處在溫度逐漸升高的間冰期當中,但因為突然發生新仙女木事件而導致全球氣溫驟降與北極冰川南侵。

「新仙女木事件」得名是來自歐洲北部仙女木屬植物。這種植物原本生活在寒帶地區,但科學家在格陵蘭冰川的研究中發現,當時許多低緯度地區都能發現該物種的花粉,從而證明當時氣候發生寒冷的異變,並導致該類植物物種大舉南侵。

當年新仙女木事件的成因推測相當多,包括五大湖區有巨型堰塞湖因為暴雨而突然崩潰,導致大量淡水溢流到北大西洋,致使推動洋流前進的鹽分傳遞(溫鹽環流系統)受到極大的幹擾。或是有顆彗星撞擊到了北美地區致使冰川崩潰,而導致大量淡水漫流到北大西洋,致使溫鹽環流停滯等等。雖然成因的推測各有不同,但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溫鹽環流受到淡水改變,而使得表層洋流全面驟緩。

科學家最近發現的北大西洋暖流減弱現象,也可能是由北大西洋變暖、降雨增加和冰川融化所導致的淡水增加所造成。前人文獻也曾多次推估和預測,截至目前為止,到底總共減弱的程度有多少,基本上仍然是一個謎。只是科學家發現的變化程度,仍然令眾人感到驚訝,這在未來一定會對環境產生重大的變化和影響。

上述所討論的海洋循環系統被稱為「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AMOC)。 AMOC就像一條巨大的輸水帶。它將溫暖的鹹水輸送到北大西洋,在那裡它變得非常寒冷並且下沉。一旦進入深海,水就會向南流回,然後流向世界各地的海洋。這條輸送帶是全球氣候系統當中最重要的熱量輸送帶之一,包括以保持西歐溫暖而聞名的墨西哥灣流。

氣候模型一直預測,由於溫室氣體變暖和水循環的相關變化,AMOC將會減緩。由於這些預測(以及氣候突變的可能性),科學家自2004年以來一直在橫跨大西洋的幾個關鍵位置密切監測著AMOC,但要真正測試模型的預測並弄清楚氣候變化如何影響這整條輸送帶,科學家仍需要更長時間的記錄。

德國波茨坦大學的研究團隊在2018年《自然》期刊的一項研究當中,透過歷史數據的觀察發現,自1950年以來,AMOC的強度降低了約15%,這顯示了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作用是其減緩的主要原因。

UCL地理系團隊的研究則不是使用歷史數據,而是透過結合在深海底泥當中所發現的微小海洋生物遺骸的相關記錄來進行研究,透過觀察不同物種的數量和骨骼的化學成分,可以推算出溫度的變化。但是最終的成果也得到相似的觀點。另外,藉由觀察泥漿本身,研究團隊還能夠直接測量過去的深海洋流速度。較大的泥漿顆粒意味著更快的流動,而較小的顆粒意味著流速較弱。不同的技術都表明自1850年左右以來AMOC的弱化,再次下降了約15%至20%。

重要的是,現代的弱化與過去1600年的任何事物都有很大的不同,這次是指向自然與人為驅動因素的結合。

儘管關於氣候模型是否能夠完整模擬海洋環流的歷史變化,以及是否還有某些因素尚未被考慮進來,這些都有待科學界研究的跨領域整合。但是預測可能的極端AMOC事件及其氣候影響,仍是相當重要的。除了期待科學家能夠研究出更具體的結果,也必須注意氣候變化的減緩與調適等各類應變對策。

相關焦點

  • 北大西洋暖流有了新「支援」
    來源:新華網 2009年11月27日16:38   新華網柏林11月26日電(報導員周谷風)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擔心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墨西哥灣暖流的分支
  • 研究稱氣候變化不會冰凍歐洲 忽視北大西洋暖流
    新華網倫敦4月30日電 (記者 黃堃)科學家們一直擔心,隨著氣候變化情況惡化,來自北極地區的冰冷海水可能把歐洲冰凍,即歐洲局部地區溫度下降、海港封凍。但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刊登研究報告說,這種預測有疏漏。
  • 氣候變化、全球變暖是由碳排放造成的嗎?
    不過有觀點提出,氣候變化是地球自身運轉規律的體現,就算有化學變量的存在,碳排放也只是眾多作用因素中的一個方面。那麼請問,大氣變暖是由碳排放造成的嗎?如何才能更為準確地觀測和分析氣候變化?———上海臨沂北路何大舟答:早在上世紀中葉,大氣科學界就已明確提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含碳溫室氣體濃度升高可通過輻射強迫引起氣候變暖。
  • 位於歐洲西部大西洋中的「北大西洋暖流」,是不是最強大的暖流?
    洋流是全球海洋表層海水的大規模運動,其流動的方向通常十分穩定,洋流的形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盛行風,主要是低緯信風帶和中緯西風帶,在盛行風的長期吹拂下,海水就會穩定的超風向吹拂的方向運動,從而形成「風海流」。
  • 國際研究探討利用森林減緩氣候變化面臨的風險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6月19日,《科學》(Science)發表題為《森林減緩氣候變化的潛力面臨著氣候驅動的風險文章指出,鑑於森林具有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巨大潛力,一些國家政府期望人工林可以抵消溫室氣體的排放,但是這種氣候投資方式存在風險。如果森林遭到破壞,大部分儲存的碳會被釋放到大氣中。森林具有巨大的潛力,可以幫助減緩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並為社會提供廣泛的協同效益。
  • 解鎖自然的力量 | 減緩氣候變化
    觀測表明:人為活動引起的碳排放使2017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相對工業化前上升了約1℃,平均每10年增溫0.2℃(IPCC, 2018)。如果不採取減排措施,本世紀末升溫幅度將超過4℃。在人類面臨的數十個全球風險中,與氣候有關的風險(包括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是未來10年面臨的最嚴峻的危機(WEF,2020)。
  • 解鎖自然的力量 | 減緩氣候變化
    觀測表明:人為活動引起的碳排放使2017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相對工業化前上升了約1℃,平均每10年增溫0.2℃(IPCC, 2018)。如果不採取減排措施,本世紀末升溫幅度將超過4℃。在人臨的數十個全球風險中,與氣候有關的風險(包括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是未來10年面臨的最嚴峻的危機(WEF,2020)。
  • 被忽視的真相:森林減緩氣候變化
    問道氣候變化:按照張老師的說法,變暖對森林生長是有一定促進作用的?易蘭:這也不盡然。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年第四次的報告中就曾指出,本世紀末或者再之後的一段時間內,熱帶、寒帶以及山區的森林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枯死情況。雖然目前也有研究說,一些森林,比如在寒帶的,可能因為氣候變化而出現階段性的增長,但是我認為這種情況不會太長久。
  • 關於北大西洋暖流@
    關於北大西洋暖流|文:Karan羊羊  圖:來自網絡    |音樂:來自網絡摩爾曼斯克港是世界著名的不凍港,位於北冰洋,在北極圈內因為有北大西洋暖流的經過,溫暖融化了港灣的冰川,所以它成了北極圈內唯一終年不凍的港口。
  • 墨西哥灣暖流與北大西洋暖流是在哪裡分界的?哪支洋流更強大?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墨西哥灣暖流與北大西洋暖流是在哪裡分界的?哪支洋流更強大?答:墨西哥灣暖流與北大西洋暖流大致在北緯45°、西經40°分界。兩支洋流相比,墨西哥灣暖流更強大。墨西哥灣暖流是大西洋副熱帶環流系統中的西部邊界流。佛羅裡達暖流與安的列斯暖流匯合後稱墨西哥灣暖流。(中學教材把佛羅裡達暖流、安的列斯暖流歸入墨西哥灣暖流。)它沿北美大陸架北上,在美國東海岸的哈特勒斯角附近偏向東北方向流,在北緯45°的紐芬蘭淺灘外緣,因受盛行西風影響而折向東流,並在西經40°附近改稱北大西洋暖流。
  • 科學家發現減排使北大西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成為海洋吸熱的中心
    由此可見,AMOC在調節全球氣候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北大西洋地區,溫室氣體的增暖效應導致AMOC減弱、海洋吸熱增加;人為氣溶膠卻帶來相反的影響,其冷卻效應使AMOC加強、海洋吸熱減少,這兩種效應相互抵消,使北大西洋熱吸收增加較少。由於人為氣溶膠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因此,對於南大洋地區來說,其溫室氣體的增暖效應主要驅動海洋熱吸收的大幅增長。
  • 大氣所等發現減排使北大西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成為海洋吸熱的中心
    由此可見,AMOC在調節全球氣候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北大西洋地區,溫室氣體的增暖效應導致AMOC減弱、海洋吸熱增加;人為氣溶膠卻帶來相反的影響,其冷卻效應使AMOC加強、海洋吸熱減少,這兩種效應相互抵消,使北大西洋熱吸收增加較少。由於人為氣溶膠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因此,對於南大洋地區來說,其溫室氣體的增暖效應主要驅動海洋熱吸收的大幅增長。
  • 如何減緩氣候變化?聯合國:多吃素
    報告中,研究人員提出以植物為主的飲食習慣或是適應甚至減緩氣候變化的良方。「如果在政策鼓勵下,富裕國家的人們能少吃一點肉,那對於氣候和人們的自身健康都是有益的。」 原文作者:Quirin Schiermeier 在亞馬遜地區森林砍伐日益加劇的背景下,聯合國公布了一份關於全球土地利用和農業的報告。
  • 適應與減緩並重 綜合應對氣候危機
    近日,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的持續高溫天氣,又使農作物遭遇罕見旱情。如何應對日益頻繁的全球性氣候危機?本網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鄭大瑋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網:近年,全球災難性氣候頻發,其原因究竟是什麼?  鄭大瑋:自然災害的發生,有天文、地質、氣象、海洋等自然因素,也有不合理人類活動的因素。
  • 丁一匯:近15年全球變暖減緩 海洋等自然因素是主因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永報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10月23日舉行的中英氣候變化科學交流會上表示,海洋表層溫度上升的減弱和太陽活動的顯著減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和停頓的主要原因。
  • 最新研究:土壤在減緩氣候變化中有巨大潛能
    &nbsp&nbsp&nbsp&nbsp科技日報訊 (蘇宇芳 記者趙漢斌)緩解全球氣候變化,需要清潔能源和有效清除大氣中的碳。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子刊《自然-可持續發展》(Nature Sustainability)上。&nbsp&nbsp&nbsp&nbsp氣候變化及其引起的乾旱、暴雨、洪災等極端氣候事件的增加,正在極大地改變人類生存環境,而減緩氣候變化,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內容之一。
  • 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 專家稱自然因素是主因
    中新網10月24日電 據中國氣象局網站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10月23日舉行的中英氣候變化科學交流會上表示,海洋表層溫度上升的減弱和太陽活動的顯著減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和停頓的主要原因。
  • 氣候變化:碳排放的貧富不均
    這也就是說,如果將全球人口從最富有到最貧窮的依序排列,位於最頂端的1%的人所造成的碳排放量,竟然超過排在後半段另一半人口的兩倍以上。這個研究顯示,和全球最貧窮的31億人口相比,1%的頂尖富豪製造更多的碳汙染,對氣候變化造成更大的影響。
  • 丁一匯:近15年全球變暖減緩 自然因素是主因—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10月23日舉行的中英氣候變化科學交流會上表示,海洋表層溫度上升的減弱和太陽活動的顯著減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和停頓的主要原因
  • 新冠病毒、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
    氣候變化並非新鮮課題,早在20世紀九十年代,科學家就已經對經濟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效應會帶來人為的全球氣候變暖有了廣泛共識。不論是1992年「裡約熱內盧地球峰會」的召開,還是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籤署,都曾讓人認為氣候變化問題會在各個國家的密切合作之下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