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研究探討利用森林減緩氣候變化面臨的風險

2020-08-26 環境與發展智庫

圖片來自原文

2020年6月19日,《科學》(Science)發表題為《森林減緩氣候變化的潛力面臨著氣候驅動的風險》(Climate-driven Risks to the Climate Mitigation Potential of Forests)的文章討論了全球森林面臨的威脅,探討了評估森林持久性面臨風險的方式,並就如何以對生態和社會負責的方式對森林進行投資提出建議。文章指出,鑑於森林具有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巨大潛力,一些國家政府期望人工林可以抵消溫室氣體的排放,但是這種氣候投資方式存在風險。如果森林遭到破壞,大部分儲存的碳會被釋放到大氣中。

森林具有巨大的潛力,可以幫助減緩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並為社會提供廣泛的協同效益。因此,各國政府以及國際層面正在尋求基於森林的自然氣候解決方案,包括防止森林砍伐、管理天然森林和重新造林。但是,利用森林減緩氣候變化的基本思路在於,森林能夠相對「永久」地或在50~10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範圍內儲存碳。實際情況是全球範圍內經常發生由氣候引起的森林枯死,並通過將森林生態系統中儲存的大量碳釋放到大氣中,以及減少未來森林碳匯的規模,產生危險的碳循環反饋。認識並定量研究氣候變化導致的森林持久性風險是預測森林碳匯的關鍵要素,因此,迫切需要科學評估廣泛部署森林項目的風險與局限性。由美國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的科研人員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綜述了影響森林碳持久性的關鍵氣候風險及其未來的變化趨勢,並為森林持久性評估和投資提出建議。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全球約44%的森林受到多種幹擾的威脅,包括高強度的火災、颶風或疾病爆發,這將殺死森林中的大部分或全部成熟樹木。主要表現為:①氣候變化將加劇森林面臨的風險,包括導致更多的火災、乾旱以及病蟲害和病原體。2019—2020年的澳大利亞林火和2019年的亞馬孫林火,為全球火災威脅的不斷增加敲響了警鐘。②乾旱對全球森林構成威脅。2011—2015年發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乾旱導致約1.4億棵樹木死亡,使該州的生態系統由碳匯變為淨碳源,由此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該州排放量的10%。③昆蟲和植物疾病等生物幹擾也給森林和森林管理帶來巨大挑戰。例如,山松甲蟲造成溫帶和北方針葉林內數十億棵樹木死亡。迄今為止,科學界尚無完善的方法來預測生物威脅將在何處、何時出現及其影響程度。

(2)針對如何評估森林持久性面臨的風險,科研人員建議:①森林地塊數據、遙感和機械化植被建模是現有最好的科學工具之一。將長期衛星記錄與森林地塊數據相結合,可以為評估森林未來的壓力和幹擾提供可靠的資料。②當前許多林地數據是在溫帶森林中收集的,熱帶森林在數據和監測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③許多前沿工具和技術在科學界之外並未得到廣泛使用。政策制定者需要確保基於現有的最佳科學完成基於森林的自然氣候解決方案,而科學家需要改進工具推動信息在科學以外的不同群體之間的共享。③開發公開、易用和開源的工具是優先事項,用以推動決策者之間及其與科學及數據之間的聯繫。

(3)除了評估森林的風險外,科研人員還強調了以對生態和社會負責的方式對森林進行投資的重要性。建議:①尊重土著社區及其在林業工作中的權利,種植當地的樹種或多種涉及到當地社區的樹種。②注意種植森林的方式與地點。例如,在加拿大或俄羅斯的高緯度地區,積雪的反射性質使溫度變低。因此,在這些地區植樹會覆蓋積雪,實際上會使地球變暖。③通過種植和保護森林來抵消碳排放的項目雖然至關重要,但不應轉移注意力,應同時關注化石燃料排放這一緊迫問題。

轉載本文請註明來源及作者: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氣候變化科學動態監測快報》2020年第14期,裴惠娟 編譯。

相關焦點

  • 解鎖自然的力量 | 減緩氣候變化
    在人類面臨的數十個全球風險中,與氣候有關的風險(包括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是未來10年面臨的最嚴峻的危機(WEF,2020)。  這些危機疊加在一起,將給人類社會和野生生物帶來災難性後果,導致包括生態災難、生命損失、社會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巨大的負面經濟影響,甚至引發公共衛生事件、系統性金融風險、經濟衰退和地區衝突。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解振華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當前人類面臨的一場公共衛生危機,而氣候變化則是人類面臨的更長期、更深層次的生存發展挑戰。
  • 解鎖自然的力量 | 減緩氣候變化
    在人臨的數十個全球風險中,與氣候有關的風險(包括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是未來10年面臨的最嚴峻的危機(WEF,2020)。這些危機疊加在一起,將給人類社會和野生生物帶來災難性後果,導致包括生態災難、生命損失、社會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巨大的負面經濟影響,甚至引發公共衛生事件、系統性金融風險、經濟衰退和地區衝突。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解振華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當前人類面臨的一場公共衛生危機,而氣候變化則是人類面臨的更長期、更深層次的生存發展挑戰。
  • 被忽視的真相:森林減緩氣候變化
    問道氣候變化: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作為生態系統重要載體的森林經受著嚴峻的考驗。有報導稱,變暖將使全球森林增長10%左右,但也有研究說,變暖會使部分樹種面臨消失的風險。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張稱意:作為地球生態系統的一個類型,森林可以說是直接暴露於氣候變化的影響和脅迫中的。這種影響是動態的,具有多面性和不確定性。
  • 全球風險報告指出氣候變化是2020年世界面臨的最大風險
    報告提出了未來一年世界面臨的主要風險,指出2020年全球5大風險首次全部為環境風險,而氣候變化是2020年世界面臨的最大風險,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行動的失敗是未來影響最大的風險(表1)。如洪災、暴風雨等);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行動的失敗;重大自然災害(如地震、海嘯、火山噴發、地磁風暴);主要生物的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崩潰;人為環境破壞與災難(如土壤破壞及放射性汙染)。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減緩是長期的、艱巨的,而適應更為現實和緊迫。在以往的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我們更注重就過去的事件作出被動響應,而不是主動防禦未來的變化,然而應對氣候變化本身就是對風險作出選擇和管理的過程,只有認知到這一點,才能對適應有所領會,並且將適應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抑制未來氣候變暖的目標真正結合起來。目前全世界各國政府、環保界都已經在不斷地積累適應方面的經驗。
  • 如何減緩氣候變化?聯合國:多吃素
    在亞馬遜地區森林砍伐日益加劇的背景下,聯合國公布了一份關於全球土地利用和農業的報告。報告中,研究人員提出以植物為主的飲食習慣或是適應甚至減緩氣候變化的良方。「如果在政策鼓勵下,富裕國家的人們能少吃一點肉,那對於氣候和人們的自身健康都是有益的。」
  • 最新研究:土壤在減緩氣候變化中有巨大潛能
    近日,由自然保護協會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首次將土壤在全球森林、溼地、農業和草原上的碳減排潛力匯總在一起,計算出全球土壤在碳儲存方面的巨大潛力。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子刊《自然-可持續發展》(Nature Sustainability)上。
  • 天然林再生帶來的氣候變化減緩潛力被低估11%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9月23日,《自然》(Nature)發表題為《測繪全球天然森林再生的碳積累潛力》(Mapping Carbon Accumulation Potential from Global Natural Forest Regrowth)的文章指出,天然林再生帶來的氣候變化減緩潛力被低估11%,讓森林自然生長應該被視為一種基於自然的減緩氣候變化的關鍵方法。
  • 前沿熱點丨利用負排放技術減緩氣候變化
    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從空氣中去除和隔離CO2的負排放技術(NET)將發揮重要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利用負排放技術減緩氣候變化》,詳細介紹了負排放技術的特點、成本、碳去除能力以及應用潛力。
  • 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
    因此,我們必須立即採取行動,以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進一步的氣候變化不可避免有兩個原因:首先,氣候系統有很大的慣性(主要是由於海洋的響應比較緩慢),因而溫度對已經存在於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只有部分響應。這樣即使今天所有的排放都停止,在氣候達到一個新的平衡態以前,殘餘的變暖效應仍然會在今後的幾十年內繼續發生。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第三是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科學性。減緩方面,以節能減排為主的,包括增加非化石能源比例、增加森林土地碳匯等措施的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在化石能源仍佔據重要地位的階段,節能直接帶來三方面的效果:第一方面是對不可再生的煤炭和石油等資源的節約;第二方面是減少化石能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的環境影響和汙染物排放;第三方面是減少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為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通過實施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效率、開發利用水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強生態建設以及實行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氣候變化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一、中國氣候變化的觀測事實與趨勢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近百年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 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加速氣候變化適應行動
    適應的「紅利」在變化的氣候條件下,我國北方乾旱受災面積擴大,南方洪澇加重,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產量波動增大。預計到21世紀末,我國的高溫、洪澇和乾旱災害風險將加大,尤其是在高排放情景下,這些風險會變得更大。在氣候變化不斷加劇的情況下,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大對策——減緩和適應缺一不可。
  • 適應與減緩並重 綜合應對氣候危機
    但氣候資源與其他自然資源不同,不是一種實物資源,需要通過人們充分認識氣候規律及其與生物生長發育、與人們生活及經濟活動的關係,才能利用有利的氣候條件。實物資源如土地、森林、礦產等都是多多益善,但氣候要素卻是非線性的,降水過多過少,溫度過高過低、光照過強過弱都不好,只有在各種氣候要素處於適宜範圍且匹配良好時才成為資源。  氣候要素出現極端值或在短時間內變化幅度過大都可以形成災害。
  • 《風景園林》熱點導讀|20 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
    探討氣候變化背景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應對策略,有利於加深風景園林師對氣候變化的了解與思考,對於倡導通過科學手段優化人居環境也有著重要意義。 本期熱點導讀精選16篇「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相關論文,從氣候變化影響評估、設計方法、技術手段等方面闡述國內外風景園林師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與措施,並分享了國際範圍其他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經驗,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的相關研究與實踐。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植物開花、青蛙產卵提早,珊瑚礁大規模白化,多種生物瀕臨滅絕威脅.....多姿多彩的世界正面臨嚴峻挑戰。據專家估計,由於人類的活動和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正在以相當於正常水平一千倍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目前約有3.4萬種植物和52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全球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儘管各國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和應對手段尚有不同看法,但通過合作和對話、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是基本共識。中國將積極參與《氣候公約》談判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相關活動,進一步加強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積極推進在清潔發展機制、技術轉讓等方面的合作,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 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高度重視氣候安全
    該報告是對IPCC先前相繼發布的三個工作組報告成果的高度凝鍊與綜合,包括氣候變化及原因、未來氣候變化與風險、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路徑、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措施等內容,反映了近年來科學界氣候變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人類社會對氣候變化的最新認知與理解。
  • 蔡榕碩:氣候變化加劇沿海地區社會經濟風險
    然而,當前多種減緩氣候變化的海洋措施的有效性較低,且有較高的不確定性,而許多適應措施減少氣候風險的效果特別是在RCP8.5情景下也顯得很有限;並且,未來海洋生態系統的風險水平在RCP2.6情景下均低於RCP8.5情景。因此,這突顯了減緩氣候變化特別是不同類型的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等綜合治理的重要性。
  • 氣候變化風險加大,人類該如何應對?
    「報告將更加突出區域問題,從更好的解決問題出發,比如說會側重氣候變化的風險問題,更加強調氣候變化對空氣品質變化以及水的影響問題,為國際社會履行巴黎協定提供支撐。」翟盤茂說。根據聯合國大會決議,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1988年11月聯合建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下設自然科學基礎、影響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三個工作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