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熱點丨利用負排放技術減緩氣候變化

2020-12-10 中國工程院院刊

本文選自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19年第6期

作者:Chris Palmer

來源: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Will Depend on Negative Emissions Technologies[J].

Engineering.2019,5(6):982-984.

導語

自工業時代以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約1 ℃,為了避免發生災難性的氣候變化,《巴黎協定》設定了防止全球平均氣溫上升超過2℃、理想情況下不超過1.5 ℃的目標。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從空氣中去除和隔離CO2的負排放技術(NET)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利用負排放技術減緩氣候變化》,詳細介紹了負排放技術的特點、成本、碳去除能力以及應用潛力。文章指出,在負排放技術中,造林和重新造林是最便宜的方案;最貴的方案是直接空氣捕獲(DAC),涵蓋了一系列的工程化系統,包括先從空氣中去除CO2,再將CO2埋在地下的舊油氣儲層或鹹水含水層中;介於造林和DAC之間的方案是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儲存(BECCS)技術。文章也指出,負排放技術可看作一套組合,部署相關技術方案時要考慮成本、有效性、可用性、安全性和永久性。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工程與醫學研究院(NASEM)2018年年底發布的一份報告,從空氣中去除和隔離CO2的負排放技術(NET)將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報告呼籲啟動實質性的研究計劃以儘快推進這些技術。

自工業時代以來,人類活動——主要是燃燒化石燃料和向大氣中排放CO2——已導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約1 ℃。為了避免發生災難性的氣候變化,195個國家在2015年共同籤署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設定了防止全球平均氣溫上升超過2℃、理想情況下不超過1.5 ℃的目標。

但挑戰是艱巨的。要實現在未來十年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一半,並在2050年左右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這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據估計,實現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不超過1.5 ℃目標的機會只有三分之二。這意味著世界上每個經濟體的每個部門——電力、交通、工業、農業——都需要在2050年前實現平均零排放。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減緩氣候變化的權威機構,委員會根據《巴黎協定》設定的排放目標評估了最經濟可行的途徑。位於德國柏林的科學政策智庫——墨卡託全球公共資源與氣候變化研究所——可持續資源管理與全球變化工作組組長、經濟學家Sabine Fuss表示:「沒有一條通往1.5 ℃目標的路徑可以在完全不去除一些CO2的情況下發揮效果。」(圖1)。

圖1 傳統減排技術與CO2去除相結合的減排預測。(a)情景文獻中的CO2排放途徑;(b)技術示例。如果沒有傳統減排技術(「一切照舊」),排放量將繼續上升。相對於工業化前水平,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機會將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幅度控制在2 ℃以下,若想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將傳統減排技術與NET結合起來。在這種「低於2 ℃」的情景下,全球淨排放水平在2075年左右將變為負

由2017年的一項元分析可知,利用NET每年可捕獲相當於370億噸的CO2,成本低於每噸70美元,這將抵消2018年某項研究估計的約371億噸的當前全球CO2年排放量。最近,Fuss和他的同事們評審了2092份與7種不同NET有關的文件(圖2),預測了這些技術能從空氣中去除多少CO2及其所需成本。

圖2 NET及其主要特點,包括成本、碳去除潛力、儲存持久性以及發展狀況和部分副作用。t·CO2–1:每噸CO2;Tech:技術;GHGs:溫室氣體

造林(afforestation)和重新造林(reforestation)是最便宜的方案,每去除一噸CO2的成本在10美元到幾十美元之間。Baston等在2019年的一項研究中計算出,理論上,有近10億公頃的土地可以種植新的樹木,從而使地球上能夠支持樹木生長的土地總面積達到44億公頃。一旦成熟,新種植的5000億棵樹可以儲存2000億噸碳。然而,這一方案的問題是,樹木需要50~100年才能成熟,許多樹木還需要種植在積雪的北部地區,而這些地區會將大量的太陽輻射反射回太空。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問題。「像造林這種基於土地的解決方案非常令我擔憂。」Fuss在墨卡託研究所的同事、應用可持續性科學工作組組長、經濟學家Jan Minx說。「土地實際上非常稀缺,我們需要土地來養活人民。隨著治理方式的改變,或者由於氣候變暖導致森林火災持續增加,樹木很容易會再次消失,碳會立即釋放回大氣。」

最昂貴的NET方案是直接空氣捕獲(DAC),這種方案涵蓋了一系列的工程化系統,包括先從空氣中去除CO2,再將CO2埋在地下的舊油氣儲層或鹹水含水層中。研究人員已經在小範圍內對DAC的成本進行了測試,每去除一噸CO2的成本約為數百美元或更高。2019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到2100年,該技術可能需要消耗全球能源供應的四分之一。但是,這項技術可能是所有NET中CO2去除潛力最高的。「DAC的一大優勢是,它可能比其他技術更具可擴展性。」Minx說。Minx是2018年NASEM最終報告的評審人,他的工作以及與Fuss共同進行的工作在報告中被廣泛引用。「這有點像太陽能,原則上,DAC模式可以被應用在任何地方。」

就成本和碳去除潛力而言,介於造林和DAC之間的方案是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儲存(BECCS)技術。這項技術是通過在發電廠燃燒植物燃料或生物質來發電的。但該過程產生的CO2並沒有被排放到大氣中,而是被泵入地下,每去除一噸CO2的成本估計在100~200美元。這項技術是可行的,但需要大規模推廣才能發揮作用。中國目前有17座大型碳捕獲和儲存工廠,每年可去除排入大氣的CO2約4000萬噸,低於年碳排放總量的0.01%。Fuss、Minx和他們的同事認為,目前最具成本效益的NET是土壤碳封存技術,這是一種通過調整農業生產方式來增加土壤中CO2含量的方法。封存效果可以通過免耕和輪作等再生農業措施來加強。墨爾本大學化學工程專業的教授Robin Batterham表示,儘管向農民提供補貼並讓他們實施這些措施在經濟上是合理的,但面臨的挑戰首先是說服農民改變幾十年的耕作習慣,並找出一種成本效益高的方式來追蹤農民的工作成效。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認同該過程所封存的CO2含量。2016年的一項研究認為,土壤碳封存的潛在影響被高估了約40%。

評估所有NET的總潛力並不是把它們簡單地加在一起。這些技術都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其中部分技術還會與其他技術相互競爭土地、水、生物能源和其他資源。例如,如果想讓實現1.5 ℃目標的路徑發揮效果,就需要比印度大2~5倍的土地來種植BECCS所需的生物質。

Minx表示,NET可以被看成一套組合,每個NET的部署都要考慮成本、有效性、可用性、安全性和永久性。例如,目前可以對可用的、相對便宜的而且更容易進行可逆操作的基於土地的方案進行部署。然後,更多的技術方案,如碳去除量更高的BECCS和DAC,可以在技術成熟後逐步採用。「在1.5 ℃的情景下,這些技術運作的量級是10億噸,而我們離這個目標還很遠。」Minx說。「創新的時間通常比人們想像的要長得多,一些最具可擴展性的NET仍處於研發階段。」

無論如何,「當前的最佳解決方案可能是儘快實現經濟脫碳,避免CO2在第一時間就被大量排入大氣中。」Fuss說。「排入大氣的CO2少了,你也就不必去除那麼多CO2了。」

註:本文內容呈現形式略有調整,若需可查看原文。

改編原文:

Chris Palmer.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Will Depend on Negative Emissions Technologies[J].Engineering,2019,5(6):982-984.

前沿熱點:三維晶片成像

前沿熱點:神經形態計算推動深度學習應用

前沿熱點:現代城市社會中的高性能抗震結構

前沿熱點: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倫理問題

前沿熱點:外科醫生未來將與機器人醫生一起協作

前沿熱點:5G將帶來哪些改變?

中國工程院院刊

工程造福人類

科技開創未來

微信公眾號ID :CAE-Engineering

註:論文反映的是研究成果進展,不代表《中國工程科學》雜誌社的觀點。

相關焦點

  • 國際研究探討利用森林減緩氣候變化面臨的風險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6月19日,《科學》(Science)發表題為《森林減緩氣候變化的潛力面臨著氣候驅動的風險文章指出,鑑於森林具有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巨大潛力,一些國家政府期望人工林可以抵消溫室氣體的排放,但是這種氣候投資方式存在風險。如果森林遭到破壞,大部分儲存的碳會被釋放到大氣中。森林具有巨大的潛力,可以幫助減緩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並為社會提供廣泛的協同效益。
  • 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
    因此,我們必須立即採取行動,以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進一步的氣候變化不可避免有兩個原因:首先,氣候系統有很大的慣性(主要是由於海洋的響應比較緩慢),因而溫度對已經存在於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只有部分響應。這樣即使今天所有的排放都停止,在氣候達到一個新的平衡態以前,殘餘的變暖效應仍然會在今後的幾十年內繼續發生。
  • 解鎖自然的力量 | 減緩氣候變化
    本期解鎖自然的力量系列長文,將詳細闡述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的作用。    NbS的減緩路徑和措施  NbS減緩氣候變化的路徑很多,比較重要的包括:造林、可持續森林管理(人工林和天然林)、避免毀林和森林退化、林火管理、混農(牧)林系統、農田管理(保護性耕作、稻田水管理、農田養分管理)、秸稈生物炭利用、可持續放牧、草地保護和恢復、泥炭地保護和恢復、濱海溼地保護和恢復等(
  • 解鎖自然的力量 | 減緩氣候變化
    本期解鎖自然的力量系列長文,將詳細闡述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的作用。NbS的減緩路徑和措施NbS減緩氣候變化的路徑很多,比較重要的包括:造林、可持續森林管理(人工林和天然林)、避免毀林和森林退化、林火管理、混農(牧)林系統、農田管理(保護性耕作、稻田水管理、農田養分管理)、秸稈生物炭利用、可持續放牧、草地保護和恢復、泥炭地保護和恢復、濱海溼地保護和恢復等(Griscom等
  • 氣候變化2001
    減緩氣候變化的技術對策據IPCC報告,由於在能源供給方面的一大批科學技術,在能量需求、農業與林業部門,在許多社會成本很小或者是沒有的情況下,大幅度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淨排放,從技術上將是切實可行的。  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必須採取適應策略;發展中國家(包括貧困地區)最為脆弱,因為他們缺乏適應措施所需的財政、技術和制度方面的資源。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這些適應經驗將成為一個重要起點,能夠讓我們創造性地逾越風險且使得適應氣候變化在近期乃至更長遠時期成為有助於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活力世界的重要途徑。    應該把適應和減緩,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建設,加快適應技術研發推廣,提高農業、林業、水資源等重點領域和沿海、生態脆弱地區適應氣候變化水平」。
  • ...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塗瑞和:削減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化,能夠促進經濟社會朝著低碳、零碳發展模式轉型,以下領域及企業將迎來巨大的投融資與合作機會:廢物回收、資源再生和循環利用領域,高耗能行業的產品再生、廢棄物的能源化利用以及動力電池回收;建築行業,從事高效的供暖空調系統、更高效的隔熱保溫建築材料、利用地源熱泵製冷供熱的企業;可再生能源轉化、儲存以及電力輸送技術和設備;電力系統的數位化和智能化
  • 適應與減緩並重 綜合應對氣候危機
    不合理人類活動的影響,一方面是破壞了生態平衡,尤其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和改變土地利用方式使植被覆蓋面積減少,導致全球發生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並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頻發;另一方面是帶來社會經濟系統的脆弱性。
  • 天然林再生帶來的氣候變化減緩潛力被低估11%
    2020年9月23日,《自然》(Nature)發表題為《測繪全球天然森林再生的碳積累潛力》(Mapping Carbon Accumulation Potential from Global Natural Forest Regrowth)的文章指出,天然林再生帶來的氣候變化減緩潛力被低估
  • 最新研究:土壤在減緩氣候變化中有巨大潛能
    &nbsp&nbsp&nbsp&nbsp科技日報訊 (蘇宇芳 記者趙漢斌)緩解全球氣候變化,需要清潔能源和有效清除大氣中的碳。&nbsp&nbsp&nbsp&nbsp氣候變化及其引起的乾旱、暴雨、洪災等極端氣候事件的增加,正在極大地改變人類生存環境,而減緩氣候變化,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內容之一。雖然大自然在緩解失控的氣候變化方面有著強大的作用,但與對森林或紅樹林等減緩作用的關注相比,土壤作為自然氣候解決方案在歷史上所受的重視程度一直較低。
  • 塗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引領者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獨家丨專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塗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引領者」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近日發布的2020年度《排放差距報告》指出,儘管新冠病毒大流行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出現短暫下降,但世界仍朝著截至本世紀末升溫超過3°C的方向發展,遠遠超出了《巴黎協定》所規定的「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
  • 塗瑞和: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引領者」
    塗瑞和:削減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化,能夠促進經濟社會朝著低碳、零碳發展模式轉型,以下領域及企業將迎來巨大的投融資與合作機會:廢物回收、資源再生和循環利用領域,高耗能行業的產品再生、廢棄物的能源化利用以及動力電池回收;建築行業,從事高效的供暖空調系統、更高效的隔熱保溫建築材料、利用地源熱泵製冷供熱的企業;可再生能源轉化、儲存以及電力輸送技術和設備;電力系統的數位化和智能化,如智能電網
  • 如何減緩氣候變化?聯合國:多吃素
    報告中,研究人員提出以植物為主的飲食習慣或是適應甚至減緩氣候變化的良方。「如果在政策鼓勵下,富裕國家的人們能少吃一點肉,那對於氣候和人們的自身健康都是有益的。」 原文作者:Quirin Schiermeier 在亞馬遜地區森林砍伐日益加劇的背景下,聯合國公布了一份關於全球土地利用和農業的報告。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氣候公約》同時也要求所有締約方制定、執行、公布並經常更新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並根據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採取了一系列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 感知世界科研競爭的熱點和前沿
    生態與環境科學    熱點前沿主要分布在汙水處理技術、水中汙染物分析分離技術、環境汙染物的環境特徵與風險研究、宏觀大尺度的生物圈和生態系統的變化與風險等研究方向。其中,汙水處理技術方向今年的熱點前沿分別是活性汙泥消化技術的機理、工藝與影響因素,消化過程中微生物種間電子轉移的機理及應用,厭氧氨氧化技術及在汙水處理中的應用。水中汙染物分析分離技術方向今年的熱點前沿是利用納米複合材料吸附去除水中有毒金屬離子,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去除水中汙染物,用於分析分離液體中有毒物質及生物活性物質的新型材料的製備與功能。
  • 《風景園林》熱點導讀|20 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
    本期熱點導讀精選16篇「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相關論文,從氣候變化影響評估、設計方法、技術手段等方面闡述國內外風景園林師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與措施,並分享了國際範圍其他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經驗,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的相關研究與實踐。
  • 【光明日報】感知世界科研競爭的熱點和前沿
    生態與環境科學  熱點前沿主要分布在汙水處理技術、水中汙染物分析分離技術、環境汙染物的環境特徵與風險研究、宏觀大尺度的生物圈和生態系統的變化與風險等研究方向。其中,汙水處理技術方向今年的熱點前沿分別是活性汙泥消化技術的機理、工藝與影響因素,消化過程中微生物種間電子轉移的機理及應用,厭氧氨氧化技術及在汙水處理中的應用。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成立了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機構,並根據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採取了一系列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作為履行《氣候公約》的一項重要義務,中國政府特制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本方案明確了到2010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目標、基本原則、重點領域及其政策措施。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日本政府動員所有政策手段,努力實現《京都協議書》的承諾,2008年至201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排放水平削減6%。日本政府和聯合國開發署合作實施一個總投資9210萬美元的新項目,以幫助非洲應對氣候變化。減緩氣候變化措施日本減緩氣候變化措施首先從能源供需兩個方面著手。
  • 秦大河:完善法律制度應對氣候變化
    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彰顯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氣候變化是環境問題,但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問題出現在發展進程中,就應該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解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們始終堅持《政府間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因為它既反映了不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歷史責任、當前人均排放水平的差異,又是未來國際合作得以維繫並取得進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