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情況如何?氣候變化已有哪些影響?將有哪些影響?面對氣候變化,人類可以採取哪些技術對策?經濟對策?請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三次科學評估——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簡介
候環境是全球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氣候變化對自然、生物、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正在並將繼續產生重大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及其可能產生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政治政策影響,已得到各國政府和科學界的廣泛關注。為此,1988年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成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該委員會根據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關於為人類當代和後代保護全球氣候的有關決議,組織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科學領域的數千名專家(包括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對相關的科學成果及技術、經濟信息進行綜合的分析與評估,分別於1990年完成第一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1992年完成氣候變化補充報告,1994年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一次締約國大會準備了特別報告,1995年完成了氣候變化第二次評估報告(SAR),2001年完成了氣候變化第三次評估報告(TAR),此外還編寫和出版了若干專題技術報告。
目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是美國人羅伯特T.沃森(RobertT.Watson)。委員會下設3個工作組,第一工作組負責氣候變化科學評估,第二工作組負責氣候變化影響的適應對策評估,第三工作組負責適應、減緩對策的經濟評估。三個工作組在第三次評估報告中分別重點討論了《氣候變化2001:科學基礎》、《氣候變化2001:影響、適應及脆弱性》、《氣候變化2001:減緩》三項內容。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三次評估報告,以及羅伯特T.沃森主席據此於2001年7月19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六次團體會議上發表的論文《氣候變化2001》,目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與對策的主要結論可概括如下:過去100多年來發生的氣候變化
全球和區域的氣候系統已經變化,其中一些變化歸因於人類活動;自1860年以來,全球增暖了0.6±0.2℃,上一世紀的最後二十年是最暖的二十年;20世紀北半球地面溫度的增加幅度比近1000年其他任何世紀都大;降水方式的變化使一些地區暴雨事件增加;1900年以來,海平面上升了10至20cm;大多數非極地冰川正在退縮;北極圈夏季海冰的範圍和厚度正在減少;人類活動增加了大氣溫室氣體的濃度,使大氣變暖,在某些地區,硫酸根氣溶膠使大氣變冷;近50年觀測到的大多數增溫都歸因於人類活動。
未來可能發生的氣候變化儘管存在科學的不確定性,但在過去的100多年中,由於人類活動,地球氣候無疑已明顯變暖,而且未來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也不可避免。也就是說,未來不是氣候是否進一步變化的問題,而是氣候變化的幅度(量值大小)、地區(區域差別)與時間(變化速度)的問題。
據預測,21世紀,由於人類活動,全球二氧化碳、地面溫度、降水和海平面都將增加。所有的IPCC預測結果表明,若缺乏氣候變化方面的方針政策,下個世紀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將顯著增加;氣候模式預測結果是,1990至2100年間,全球將增暖1.4到5.8℃,大多數陸地增溫將高於全球平均值。全球降水將增加,但有些地區增加有些地區減少,大多數陸地暴雨事件將增加;預計1990至2100年間海平面將升高8至88cm。據模式預測,極端天氣事件將增加,諸如熱浪、暴雨事件、洪水、乾旱、火災、病蟲害突發蔓延、中緯度大陸夏季的土壤水分虧缺、熱帶氣旋、颶風與暴雨增加等。
氣候變化已經產生的影響IPCC第三次評估推斷,世界多數人口將受到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氣候變化正如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其它全球環境問題一樣,威脅著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足夠食品、清潔淡水、健康環境以及安全居所的能力。所以,氣候變化不應只被看作是單純的環境問題,而應當被看作是一個發展問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地方遭遇了嚴重的熱浪、洪水與不斷增加的極端天氣事件,導致重大的財產與生命損失。雖然某些極端天氣事件不能與人為的氣候變化直接掛鈎,但氣候變化是其產生和發展的背景,預計未來在全球變暖的情景下這類事件發生的頻次和嚴重程度會有所增加。
氣候變化,特別是區域溫度的增加,已經影響到了世界很多地區的生物系統;鳥的遷徙方式正在改變,鳥類產卵正在提前;在過去的40年間,北半球(鳥類的)成長季節每十年大約延長1至4天;植物、昆蟲和動物已向極地和高處遷徙。預計氣候變化對水資源、農業、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將有有利與不利兩個方面的影響,但是氣候變化越大,不利影響越佔主導地位。社會經濟部門(例如:農業、林業、漁業、水資源和人類居住區),陸地與水棲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這些對人類的發展與福利都至關重要的方面,對氣候變化的數量與速度以及氣候極值和變率的變化都是非常敏感的。儘管氣候變化有一些積極的作用,如少許增加溫度會增加中高緯度地區的農業生產力,減少冬季死亡率等,但大多數影響是不利的,特別是由於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加,氣候變化對多數自然系統和多數公民都有不利的影響。
未來氣候變化將會產生的影響未來氣候變化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對社會經濟部門將產生不利的影響,包括水資源、農業、林業、漁業、人類居住區、生態系統(特別是珊瑚礁)以及人類的健康(特別是細菌傳染病)等。
預測結果表明,未來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在許多缺水地區,特別是在亞熱帶地區,水資源將減少;在大多數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溫度的增加將降低農業的生產率;熱脅迫死亡率和通過細菌(如瘧疾、登革熱)與水(如霍亂)傳感染疾病的人數都將增加;由於暴雨事件增加和海平面上升,數以千萬計的人口將面臨水災的危險;一些自然系統,特別是冰川、珊瑚礁與環礁、紅樹林以及極地與高山系統,可能遭受重大而不可彌補的損害;一些非常脆弱的物種更是面臨滅絕的危險,生物多樣性將會減少。
減緩氣候變化的技術對策據IPCC報告,由於在能源供給方面的一大批科學技術,在能量需求、農業與林業部門,在許多社會成本很小或者是沒有的情況下,大幅度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淨排放,從技術上將是切實可行的。
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必須採取適應策略;發展中國家(包括貧困地區)最為脆弱,因為他們缺乏適應措施所需的財政、技術和制度方面的資源。雖然有許多減少近期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選擇和降低成本的機會,但是在推廣有利氣候的技術時還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和障礙。欲保持大氣溫室氣體的穩定,就要求所有地區減少排放;欲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就要求開發和生產(趨於無碳化)不同形式的能源,並提高產品的利用功效。在過去的5年中,在許多方面(諸如風能利用、工業副產品的消除、混合引擎汽車、燃料電池技術,以及地下二氧化碳儲藏等),已取得了重大的技術進步,而且進步的速度比預期的要快。
減緩氣候變化的經濟對策大多數系統對氣候變化的大小與速度、特別是氣候極值的變化都很敏感;最脆弱的系統是那些對氣候變化最敏感和適應性最小的系統;成功的應對依賴於科技進步、制度安排、資金的有效性和信息的交換,而且適應性減少則脆弱性增加。適應策略的功效與成本-效率之比,將依賴於國內與國際範圍文化、教育、管理、制度、法律與規章等方面的實踐。
從現在到2020年之間,在直接受益(負成本)的情況下預計可以減少全球排放的一半,然而另一半每減排一噸碳的成本至少在100美元以上。實現減排還包括政策支持與障礙克服、加強研究與開發、有效的技術轉讓等。利用適當的時機,在無成本或負成本的情況下,也可以實現某些減排:完善市場或制度;附加利益,如地方和區域空氣品質的改進;通過稅收循環,利用課稅或拍賣許可證所得的收入來減少現有稅制的扭曲;森林、農地和其它陸地生態系統提供重要的全球性固碳潛能,未來50年可望固碳200Gt。
當缺乏貿易時,在京都議定書中附錄B國家所承諾減排的花費範圍從0.2%到2%不等,然而,在充分交易時,附錄B國家的這一花費將減少到0.1至1%。利用碳匯、「清潔發展機制」、多重溫室氣體、有效的稅收循環、附加利益與促進科技進步等,這些花費還可以進一步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穩定在750ppm到550ppm的花費增加是適度的,但是,由於生產設施的老化,二氧化碳濃度穩定在550ppm到450ppm時,其成本將會增加很多。(來源於2002年01月10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王守榮 毛留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