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公框架公約》(COP)簡介

2020-12-04 東方網

  1994年3月2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正式生效。

  1995年4月7日,在柏林舉行了UNFCCC締約方第一次大會(COP1)。因為UNFCCC只是一個框架性的公約,其有效的實施需要更具體的機制。

  而 且公約並未提出強制性的目標,只是要求發達國家在2000年前使溫室氣體的排放穩定在1990年的水平。由於意識到這一目標遠不足以緩解氣候變化的威脅, 因此各締約方在柏林啟動了新一輪關於強制性目標和時間表的談判,並通過了著名的「柏林授權」。

  在此次會議上還建立了附屬履行機構(SBI)和附屬科學技術諮詢機構(SBSTA)。附屬履行機構的作用在於協助大會評估與審查本公約的有效履行,附屬科技與諮詢機構則主要執行科學技術評估,信息分析,報告審議等,為大會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1995年12月11-15日,IPCC正式推出它的第二次評估報告。報告中強調採取強有力的政治行動的必要性。

  1996年7月8日,COP2在日內瓦舉行。 此次會議涉及到了許多富有爭議性的話題。例如IPCC的第二次評估報告的討論(SAR),雖然許多國家對評估報告中所提供的研究結果有所爭議,但會議最終 還是做出了一份頗具政治性的聲明——《日內瓦宣言》。該宣言支持IPCC的研究發現與結論,並要求訂立具有法理約束力的目標與顯著的減排量。並且會議通過 日內瓦部長級宣言,使得柏林會議上形成的柏林授權達到分水嶺的階段,柏林授權小組已經具備為議定書談判的準備。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將正式進入議定書談判階 段。

  1997年,COP3在日本京都舉行。會議形成並通過了《京都議定書》(KP)作為實施UNFCCC的具體機制。京都議定書明確規定附件B中的發 達國家應當在2008-2012年期間使其溫室氣體的排放在1990年的基準線上削減5%。會議通過了有名的京都三機制:聯合履約機制(JI)、排放交易 機制(EM)和清潔發展機制(CDM)。議定書的生效需要55個《公約》締約方的批准,並且所有批准國中附件一國家1990 年CO2排放量總和必須至少佔當年CO2排放總量的55%。當上述兩個條件同時滿足,議定書將在其後第90 天生效。

  1998年11月2日至13日COP4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會議通過第一號決議案《布宜諾斯艾利斯行動方案》,該方案包括七項決議, 除了技術與操作層面的問題,還包括準備第一次京都議定書批准國會議。包括如何遵循議定書基本要素、減緩氣候變化的政策與工具。決議對於京都議定書的三種彈 性機制(FM)進行研討,並與清潔發展機制(CDM)作為優先考慮。

  1999年10月在德國波恩召開COP5。會議決定履行布宜諾斯艾利斯行動計劃,促進《京都議定書》早日生效。大會要求各國及附屬機構加強準備,對於所有議題能有效率的協商。

  2000年11月,COP6在荷蘭海牙舉行。此次會議分為兩期,第一期主要針對溫室氣體國家體系問題而展開。但是對於碳匯、國內減量計劃的補充 性、遵約機制等關鍵議題各國無法取得共識,且大會主席所提出的一些建議案,未受到歐美兩大主要陣營的認同。最後大會決議,將UNFCCC第六次締約方大會 推遲到2001年在德國波恩舉行。

  2001年4月4-6日,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完成,其中對於氣候變暖問題給出了更多的證據加以證明。

  2001年7月,COP6第二次會議在波恩舉行。由於第一期會議在森林碳匯、京都機制補充性、遵約體制等關鍵議題上無法達成共識,加之美國布希政 府拒絕批准《京都議定書》,引發了世界各國對京都議定書是否生效的擔憂。這些背景都為第二次會議布下了巨大的陰影。經過各國部長馬拉松似的非正式協商,終 於達成協議,並通過了執行布宜諾斯艾利斯行動的決議草案——波恩協議。波恩協議包括UNFCCC的基金、發展中國家的衝突與協調、碳匯達到減排目標使用上 限、遵約程序和違約處罰等。

  2001年10月29日,COP7於北非國家摩洛哥的古城馬拉喀什舉辦。此次會議是7月在波恩會議的延續。會議最終通過了減緩全球變暖的《馬拉喀 什協定》並發表部長級的馬拉喀什宣言。由於佔1990年CO2排放量36%的美國一經退出了京都議定書,其他國家如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俄羅斯等主要 排放國就成為了京都議定書生效的第二個條件中十分關鍵的國家。這幾個國家的談判也就成為了本次大會的核心內容。2001年馬拉喀什協定確定了清潔發展機制 的規則。這些規則允許2000年1月1日之後實施的項目獲得CDM認*證的減排量。成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EB)制定具體的運作程序。

  2002年10月,COP8在印度新德裡舉行。此次涉及京都議定書的會議議程更多集中於技術與操作層面的問題,如IPCC的第三次評估報告、清潔 發展機制的標準等。在印度召開的這次會議,對發展中國家將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消除貧困、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是一個中心議題,而且貧 困國家往往更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因此關於抵禦氣候變化威脅的適應(Adaptation)策略及與此相關的公平問題將被提上議事日程。此外關於京都 議定書在2012年之後的目標也是與會者所關注的一個焦點。會議最終通過了德裡宣言。

  2003年12月1日到12日,COP9在義大利北部城市米蘭舉行。與上一屆會議相似,此次會議更多的集中在技術與操作層面的問題,如清潔發展機 制中森林碳匯的標準和IPCC的第三次評估報告等。此外,關於制定氣候變化的專項基金具體運行機制的討論也是此次會議的重要議題。然而由於參會各方都過分 強調本國利益,各國又缺乏在此領域建立新的國際秩序的決心與領導才能,談判結果令人失望。除了在森林碳匯標準上達成協議之外,對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和 氣候變化項基金的運行機制等問題討論都沒有任何成果。此次會議未能形成任何綱領性文件。

  2004年12月6日,COP10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俄羅斯總統於2004年11月4日正式籤署《京都議定書》,受到了各方普遍歡迎。 會議就《公約》10年:成就和挑戰;氣候變化的影響、適應措施和可持續發展;技術與氣候變化;氣候變化的減緩:政策及其影響等幾個問題進行討論。本次談判 涉及UNFCCC的資金機制(氣候變化特別基金、全球環境基金),並就「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及森林(LULUCF)中好的做法指南」進行了深入的探 討。中國在會上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信息通報》。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2005年11月28日,COP11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這也是《京都議定書》生效後的第一次締 約方大會(MOP1)。大會通過了包含21項決議的有關《京都議定書》的一攬子執行規定。這意味著旨在限制工業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將開 始全面執行,因此具有裡程碑的意義。COP11的議程集中在能力建設、技術轉讓、氣候變化對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的不利影響等方面。MOP1還通過啟 動《京都議定書》2012年之後第二承諾期談判等諸多重要議題。

  2006年11月6日-11月17日COP12在肯亞首都奈洛比舉行,大會的主要議題是「後京都」問題,即2012年之後如何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大會期間還將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二次締約方大會(COP12)和《京都議定書》締約方第二次會議(COP/MOP2)等一系列關於全球氣候問題的國際會議。

  2007年2月第四次IPCC報告發布

  2007年12月3日-12月15日 COP13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第13次締約方會議最為重要的一項議題就是要達成所謂的「峇里路線圖」,2005年蒙特婁會議就如何進一步強化2012年後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做了「 雙軌」安排,即在公約下就如何強化公約實施展開對話,並在議定書下設立工作組談判確定發達國家2012年後的進一步減排指標。技術轉讓、清潔發展機制、 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等相關議題的談判也是本次會議關注的焦點。

  2008年12月1-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4次締約方會議(COP14)及其它相關會議在波蘭小城波茲南召開。COP14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時間上看是朝向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的一個轉折點,是落實峇里行動計劃談判進程的中間站。從內容上看是從一般原則性談判轉 向實質性談判的會議,因而,會前很多分析人士認為,本次會議取得的成果和實質性進展有限,不應該對本次會議寄予太高的期望。但會議結束時,會議所取得的有 限進展還是出乎人們的預料,各方難以掩飾對本次會議的失望。

  2009年12月7日-12月18日COP15將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各方的壓力都集中到了COP15的談判上,讓我們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今年有望移至西班牙舉行
    來源:央視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帕特裡夏·埃斯皮諾薩10月31日發表聲明稱,智利政府收到西班牙政府的邀請,於2019年12月2日至13日期間在馬德裡舉辦今年的氣候大會。埃斯皮諾薩表示,希望《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主席團能儘快審議這一方案。她還表示,這種國家之間本著多邊主義精神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行為很鼓舞人心。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1995年起每年在世界不同地區輪換舉行。今年的氣候變化大會旨在充實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的細節,最初由巴西宣布承辦。2018年11月,巴西因內政問題撤回申請,智利隨後宣布接替巴西承辦。
  • 歷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國都做了啥?了解一下!
    歷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國都做了啥?了解一下!當地時間12月15日深夜,聯合國氣候變化卡託維茲大會順利閉幕。大會如期完成了《巴黎協定》實施細則談判,取得了一攬子全面、平衡、有力度的成果。從京都到哥本哈根到巴黎整個氣候變化的全球治理體系實際上是建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基礎上的,它們都是全球氣候變化治理體系中的一部分。
  •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確定將於2021年11月舉行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確定將於2021年11月舉行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會徽。中新社柏林5月28日消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秘書處28日宣布,原定於今年11月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公約第26屆締約方大會(COP26)此前因新冠疫情宣布延期後,現已定於2021年11月1-12日舉行。COP26即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位於德國波恩的公約秘書處當天公布了上述決定。
  • 【盤點】歷屆氣候變化大會成果(組圖)
    今年2月1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13日發表新聞公報指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4個締約國經過7天的談判,在日內瓦就全球氣候變化協議正式談判文本成功達成一致,為巴黎大會上達成最後成果文件打下基礎。
  • 西班牙表示將接替智利舉辦聯合國氣候大會
    中新社柏林10月31日電 (記者 彭大偉)在智利日前宣布放棄主辦今年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後,西班牙政府31日表示願意接過主辦權,並按照原定日期舉辦本屆氣候大會。  本屆聯合國氣候大會(即《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5次締約方大會,COP25)原定於12月2日至13日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舉行。
  • 關於氣候變化還有哪些全球談判機制?
    編輯同志: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8日發布報告,英國廣播公司將此解讀為號召人類避免全球氣候災難的最後呼籲。請問關於氣候變化的全球談判機制有哪些?河南讀者 周超【環球時報綜合報導】1992年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的一個總體框架。目前,有190多個國家加入,這些國家被稱為《公約》締約方,自1995年開始每年舉行一次締約方大會。
  • 雲南:全力辦好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
    雲南:全力辦好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雲南省籌備工作等。會議指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是我國舉辦的一次重要多邊主場外交活動,是宣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的重大契機,是展示負責任大國形象和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重要平臺。
  • 聯合國贊中國氣候戰略 認為發達國家減排是關鍵
    在12月7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即將召開之際,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街頭擺放了許多全球氣候變化的藝術作品為峰會營造氣氛  公布擬訂中的新協議核心內容,《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德博埃爾強調——  哥本哈根只有行動的計劃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稱讚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明確制定的應對氣候變化戰略,認為發達國家明確減排承諾是大會達成新協議的關鍵。
  •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發布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
    綜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聯合國環境署、國際溼地公約等機構網站2020年9月15日消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當日發布第五版《
  • 聯合國氣候大會從智利移師西班牙 氣候少女困半路
    原定於12月2日在智利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臨時改至西班牙馬德裡舉行
  • 氣候變化2001
    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情況如何?氣候變化已有哪些影響?將有哪些影響?面對氣候變化,人類可以採取哪些技術對策?經濟對策?請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三次科學評估——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簡介  候環境是全球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氣候變化對自然、生物、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正在並將繼續產生重大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及其可能產生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政治政策影響,已得到各國政府和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 聯合國氣候大會確認移師西班牙馬德裡 智利任主席國
    中新社柏林11月1日電 (記者 彭大偉)位於德國波恩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1日表示,聯合國氣候大會主席團已同意將本屆大會改至西班牙馬德裡舉行,會期則仍為12月2至13日。儘管智利不再主辦本屆大會,但大會主席國仍將由智利擔任。
  • 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開幕 全人類需共同努力減排
    中新網12月7日電 綜合媒體報導,北京時間12月7日下午5時45分左右,舉世矚目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來自192個國家和地區的1.5萬名代表將齊聚一堂,探討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氣候暖化與「減排」計劃。
  • 解讀峇里島路線圖: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裡程碑
    據新華社報導  在經過兩個星期的艱苦談判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15日終於孕育出備受矚目的「峇里島路線圖」,它將為人類下一步應對氣候變化指引前進方向。  參加本次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司長蘇偉在第一時間對「峇里島路線圖」進行了解讀。
  • 全球氣候變化正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
    全球氣候變化正在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 是當今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未能達成預期目標,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曾遭受一定挫折。2010年, 來自哥斯大黎加的克裡蒂安娜·菲格雷斯女士(Christiana Figueres)接任《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
  • 波恩聯合國氣候大會產生系列成果
    (資料圖片)   圖為本屆大會波恩園區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展區。  同樣在氣候大會上讓人眼前一亮的還有斐濟。德國波恩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的駐地。本次大會主席國為太平洋島國斐濟,受其辦會能力所限,所以就回到秘書處所在地舉辦。  作為島嶼國家,斐濟受到氣候變化影響比其他國家更顯著,本屆大會也將目光投向氣候變化對脆弱國家的影響上。同時,斐濟宣布將2018年促進性對話稱為Talanoa Dialogue。
  • 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舉措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記者 王雪梅)中國作為遭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長期以來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主動承擔相應責任,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積極參與國際對話,努力推動全球氣候談判。
  • 聯合國CBD2020後框架工作組更新框架籌備、大流行和COP15最新信息
    幾天前,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UN CBD)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不限成員名額工作組共同主席Francis Ogwal 與Basile van Havre專發致信,更新了進入4月以來的工作進展,圍繞很多人一致關注的2020後框架籌備情況、所受大流行的波及等給出了最新說明,並談到眾所關心的對原定於2020年10月在昆明舉行的CBD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
  • 地球平均溫度越來越高,帶動氣候變化議題「由冷到熱」——《氣候...
    1月10日,《氣候變化大會之旅》紀錄片觀影會在京舉行,下午8點,身在南極點的中國青年探險家溫旭打通了北京的衛星電話,電話的這頭是他的妻子和百餘位剛剛看完紀錄片《氣候變化大會之旅》的觀眾。現場是紀錄片出品方中華環保聯合會和聯合出品方萬科公益基金會、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在北京舉辦的紀錄片觀影會。
  • 氣候變化及其背後的利益博弈
    主要研究領域為第四紀地質學、古環境學、古全球變化。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30多篇,被國際SCI收錄的論文引用達800餘次。 1997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一等獎,同年獲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優秀科學家獎、1999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氣候變暖號稱是全球當今的第一問題,這個議題的重要性可能超乎了大家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