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及其背後的利益博弈

2020-12-06 中國經濟網
    思想者小傳

    丁仲禮 第四紀地質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1957年1月出生於浙江嵊州市,198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地質系。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市第十屆政協常委,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主同盟副主席。兼任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主任,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副主任,國際IGBP-PAGES執委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第四紀地質學、古環境學、古全球變化。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30多篇,被國際SCI收錄的論文引用達800餘次。 1997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一等獎,同年獲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優秀科學家獎、1999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氣候變暖號稱是全球當今的第一問題,這個議題的重要性可能超乎了大家的想像。氣候變暖已經不單單是科學問題,實際上它已經延伸到了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哥本哈根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大家可能還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它會不會延伸到宗教這個領域?讓我們接下來看有沒有這種可能。

    圍繞氣候變化及有關問題的故事很長很長,我現在只能是把框架性的東西講給大家聽。我可能會說一些和別人不一樣的話,說錯的話,你們可以對我進行批評,我非常喜歡別人對我的批評。

    二氧化碳不是汙染物

    二氧化碳不是汙染物,假如沒有二氧化碳,地球上的生物是不大可能存在的。為什麼一些國家一些人要宣布二氧化碳是一種汙染物呢?為了推動減排。

    我先簡單地介紹一下背景。氣候變化是由二氧化碳來的,那麼二氧化碳是大氣當中一種微量成分,它是以ppm為指標存在的。目前的二氧化碳的濃度是387ppm,工業革命之前是280ppm。同時二氧化碳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溫室氣體,假如沒有二氧化碳,我們目前地球上的平均溫度只有零下16℃,我們現在的平均溫度是零上15℃,也就是溫室效應提高了31℃。假如沒有二氧化碳,地球上的生物是不大可能存在的。沒有二氧化碳,也就是沒有光合作用;沒有光合作用,也就沒有了生命的存在。所以說二氧化碳對於地球來說,是必須要有的一種氣體。

    在地球的歷史上,二氧化碳的濃度是一直在變化的。我想說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二氧化碳不是一種汙染物。二氧化碳對於人體是沒有任何直接傷害的,不像二氧化硫,以及排放出的重金屬、大氣中的粉塵,這些是對健康有傷害的。但是現在很多人把二氧化碳當作是一種汙染物,尤其是美國,歐巴馬上臺以後就宣布二氧化碳是一種汙染物,為什麼呢?根本的一個原因就是美國政府所有的減排行動都需要國會的批准,歐巴馬為了推動減排,就把二氧化碳當作是一種汙染物。之後眾議院新上任的參議長說,把二氧化碳作為汙染物是近乎可笑的一個決定。如果讓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荒唐的決定。

    還有幾個常見的名詞:第一是IPCC——大家常會聽到,它是指不同國家政府間的氣候變化委員會,它定期會對氣候變化進行評估,其結果作為外交談判的一個依據。所以IPCC儘管是由不同國家的科學家組成的,但是它實際上還是以發達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科學家為主導的,也是有傾向性的。

    第二就是聯合國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這個公約從1990年開始進行氣候變化談判,在1992年正式籤署的。這個公約是保護發展中國家利益的,所以我們中國現在特別強調要堅持公約。

(責任編輯:胡可璐)

相關焦點

  • 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涉及自然與社會諸多領域和國際深層次的政治經濟博弈,也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來審視和思考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和主要矛盾,對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實現「氣候中立」,歐盟最嚴氣候政策的「囚徒」博弈
    這一政策是否會陷入到各國之間爭取利益最大化的「囚徒困境」?為超額的碳排放徵稅,是一種低碳排放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對高碳國家的氣候霸權,還是一種能夠推動全球經濟體共同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生存威脅?這些問題同樣需要我們關注,畢竟氣候問題與我們息息相關。氣候問題為何是一個大問題?
  • 戶籍改革的制度變遷與利益博弈
    【摘要】戶籍制度是一項包含多種利益分配的身份制度,戶籍改革意味著利益結構的大調整,必然面臨複雜的博弈。圍繞「農轉非」戶籍改革,握有主導權的城市政府表現出鮮明的「經濟人」本色——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往往會陷入「土地財政」而難以自拔。
  • 【每日一習話】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
    習近平: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採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 這段話出自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
  • 京華時報:拆遷利益博弈要擯棄線性思維
    本報特約評論員 陳家興  拆遷是利益博弈。一方強制伺候,一方以命相對,當然只會博出命案來。擯棄這種線性思維,放棄拔釘子的思維方式,拆遷的道路會更寬闊。  ——六評廢止行政強拆  強拆所以成為常用手段、命案所以時有發生,與一些官員的線性思維模式高度相關。
  • ...看清氣候變化在災害背後的「推手」作用,採取應對氣候變化的...
    分析人士認為,應對此次蝗災,一方面需要國際社會採取有力措施共同防控,同時還要看清氣候變化在災害背後的「推手」作用,採取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刻不容緩。(新華國際) 聲明:FX168財經報社僅提供交易相關數據及資訊參考,由此帶來的投資風險由交易者自行承擔。
  •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不僅在於科技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主題為「何去何從:氣候變化與人類命運」的氣候峰會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場次。其中,200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戴維·格羅斯發言中的一句話,令在座許多人深思。「科學家應該倡導以相互合作、協調為主基調的國家合作。」長期以來,氣候問題始終是全人類所共同關切的重要議題。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由此可以看出,人類通過改變大氣成分的組成及其時空分布、下墊面的輻射和熱動力結構和過程等,影響地球氣候系統的時空演變過程,兩者已經形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的體系。在這個人類及其活動與氣候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的體系中,人類及其活動首先表現出對下墊面的影響,進而對氣候產生影響,即改變局地氣候特徵,如城市熱島效應。
  • 氣候變化2001
    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情況如何?氣候變化已有哪些影響?將有哪些影響?面對氣候變化,人類可以採取哪些技術對策?經濟對策?請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三次科學評估——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簡介  候環境是全球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氣候變化對自然、生物、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正在並將繼續產生重大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及其可能產生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政治政策影響,已得到各國政府和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 構建「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內涵、挑戰及出路
    基本內涵「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是指世界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思想,以公平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為基本原則,以全球治理為主要路徑,構建國際氣候機制,探尋和實踐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措施,不斷調適國家利益和全人類共同利益的關係,最終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共同目標
  • 徐冠華: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對策
    全球變化指的是什麼?當前的人類會走向何方?如何面對當前全球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挑戰?4月20日,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徐冠華院士在西安向陝西省第十九屆「科技之春」宣傳月領導幹部科技報告會的聽眾做了一場《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對策》的科技報告。
  • 氣候變化和人類共同體的關係?聽聽科學家們怎麼說
    戴維·格羅斯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圖|WLF獨家萊文看見的則是氣候變化背後人類共同作為的問題——「對於氣候變化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科學界早已堅定地達成了一致。」萊文提醒我們,如果礙於利益而為氣候變化的努力打折扣,那麼人類的未來也將打上折扣;儘管個體或是國家間的差異性顯著,但只有意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事實,才能夠更好地合作,擁有未來。
  • 博弈蘊涵合作--如何運用博弈論解析中美關係
    有一種觀點認為:在戰爭與革命的時代,外交完全是博弈,最後是靠戰爭;可今天時代變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就不能說簡單地「博弈」了,因為有共同的利益。這種觀點相應的結論是:誰老是講博弈,就說明他忘記了時代的變化。
  • 頂尖科學家達成共識:應對氣候變化最大挑戰是全球合作
    科學家應該倡導以相互協調為主基調的國與國之間的合作,而並非以政治利益為主導的不良競爭,這也恰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個平臺存在的重要性。」2005年京都獎基礎科學獎得主西蒙·萊文表示:「對於氣候變化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科學界早已堅定地達成了一致。
  • 中央黨校鄧聿文:利益博弈機制推動政府決策科學民主
    逐步地通過溝通、談判、博弈,來形成共識,才是促進政府決策科學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近幾年,因環境項目、環境汙染、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有越來越多的趨勢。2007年歲末的廈門PX項目,最後因市民的散步與政府最後的理性決策而遷離廈門。2009年,廣東番禺關於建垃圾焚燒場的百姓與政府的博弈與溝通,最後也以垃圾焚燒場暫停而告一段落。
  • 全國氣候與氣候變化標委會及分委會成立
    4月27日,全國氣候與氣候變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及其兩個分技術委員會在北京成立。怎樣對人居環境氣候舒適度進行科學評價?這些氣候及氣候變化的標準化問題,有望逐步得到解決。4月27日,全國氣候與氣候變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及其兩個分技術委員會在北京成立。這對於推動我國氣候及氣候變化的標準制定與修訂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沈曉農出席大會並致辭。  會議宣讀了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對於全國氣候與氣候變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及其分委會的批覆文件。
  • 研究稱氣候變化或引板塊運動 增大地震可能性
    這對因利益之爭而進展艱難的聯合國氣候談判,能否敲響警鐘?氣候談判的新「黑色註解」如果說地震是由氣候變化引起的,可能很多人持有懷疑的態度。但最近法國、德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稱氣候變化可能引起板塊運動,進而增大產生地震的可能性。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在對氣候變化後果的認識方面,變暖對農業和生物生存環境的影響有利有弊,但持續的變暖特別是在短期內變暖過快可能導致弊多利少。而反常氣候導致災害增多已經是各大洲都難以倖免的客觀事實,防止走嚮導致災變的臨界點,是人類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也是人類共同利益的所在。 其次是不確定中的確定性。
  • 如何運用博弈論解析中美關係
    有一種觀點認為:在戰爭與革命的時代,外交完全是博弈,最後是靠戰爭;可今天時代變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就不能說簡單地「博弈」了,因為有共同的利益。這種觀點相應的結論是:誰老是講博弈,就說明他忘記了時代的變化。
  • 氣候江湖的小氣候與大格局
    在這個進程中,雖然「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依然體現在目標、資金、技術等各個方面,但國家作用及其區別責任在弱化,非國家主體(如省州、城市)的作用在提高,全球氣候治理結構正在起變化。形成新的治理體系和秩序需要制度、規則、程序等的全面構建,以及相應時間的調校與和適應。未來的全球氣候治理到底是什麼樣的模式,眼下似乎並不清晰,但多元共治應當是基本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