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氣候變化或引板塊運動 增大地震可能性

2020-11-27 騰訊網

3月11日,9級大地震襲擊日本,震撼世界。日本抗震技術世界第一,但在自然的咆哮面前,先進的技術,依然沒能挽救至少1.3萬國民的生命。在大多數人看來,地震並非人力所能影響或控制,但是,最近的報告卻顯示,人類排放溫室氣體的行為,也可能加劇地震發生的可能性。這對因利益之爭而進展艱難的聯合國氣候談判,能否敲響警鐘?

氣候談判的新「黑色註解」

如果說地震是由氣候變化引起的,可能很多人持有懷疑的態度。但最近法國、德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稱氣候變化可能引起板塊運動,進而增大產生地震的可能性。

這一研究報告13日經媒體披露,三國科學家稱,長期的氣候變化可能會引起地球板塊運動,從而刺激地震的發生。媒體稱,這是科學研究第一次將氣候變化與地殼運動相聯繫。之前科學界公認的模式是,地震引發的地殼運動會對氣候變化帶來影響。

三國科學家認為,地殼活動和氣候變化是相互影響的,也就是說,人類長期持續的氣候活動也可能誘發地殼變動,帶來能給人類以重創的大地震。

三國科學家主要是以印度洋季風對印度洋板塊的影響為例,來解釋地震和氣候變化的關係。根據他們製作電腦模型分析的結果,印度洋季風在1000多萬年的時間裡,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地殼印度洋板塊的活動。季風使得該板塊活動加速大約20%,每年多移動約1釐米左右的距離。

但科學家們也強調,雖然板塊運動可能會導致地震出現,但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而非突發性的事件。目前的全球氣候變暖是否會導致更大規模地震的發生,還沒有得到相關證據的證實。

儘管如此,這一研究報告依然引發國際主流媒體的關注,它也給目前進展並不樂觀的全球氣候變化談判增添了又一個「黑色的註解」。

成果寥寥的「曼谷長談」

就在澳法德三國科學家有關「氣候變化與地震關係」研究報告出臺的同月,4月3日至4月8日,聯合國也再次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氣候變化會議,但結果並不令人樂觀。

「失敗的曼谷會議」

這是4年來在曼谷舉行的第三次有關氣候變化的會議,這次會議需要將去年墨西哥坎昆氣候變化大會的成果細化,同時為今年年底在南非德班舉行的新一屆氣候變化大會提供議題。

坎昆氣候大會通過兩份決議,敦促發達國家提高減排決心,要求它們向發展中國家減排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決議還決定成立綠色氣候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但此次大會只是就這些問題達成原則共識,具體如何操作還需要進一步磋商。這也是作為氣候大會「附屬會議」的曼谷氣候會議的主要目標。

曼谷氣候變化會議的主要議程有二:一是有關氣候變化的長期合作行動工作組的議程重置;二是對《京都議定書》是否延長問題進行討論。但是,馬拉松般開了6天的會議後,與會各國代表幾乎沒有達成任何具有實質性的合作協議。

「與其說這次會議失敗,倒不如說看好這次會議的人從一開始就不多。」英國《每日電訊報》說。

聯合國方面也承認,此次會議「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討論《京都議定書》之後的各國減排目標,但會議沒有就此問題進行有效安排。」

爭論的依舊是責任

作為國際社會最重要減排協議的《京都議定書》即將在2012年底失效。圍繞該議定書是否該繼續的問題,也成了曼谷氣候會議的焦點。實際上,這也是此前所有氣候會議的焦點。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此問題的分歧和爭論,佔據了曼谷會議的大部分議程。

發達國家認為,《京都議定書》對發達國家的減排規定嚴格,而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卻沒有那麼嚴格,所以需要對《京都議定書》進行修改,反對原封不動地延長《京都議定書》的減排條款。不少發展中國家則認為,《京都議定書》經過全球討論,且被實踐證明有效,因此應該繼續在2013年之後延長。

對於目前的僵局,聯合國方面憂心忡忡,「如果《京都議定書》失效,又沒有達成新的全球協議,那國際減排領域有可能出現真空。」

現實利益與未來危機,孰重

人類過多地排放溫室氣體,將引發人類自身的危機。這在數十年前,便已成為共識。為此,各種國際會議在最近幾年也十分頻繁。

「協商多,協議少」

從2009年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至今,國際社會召開了兩次大規模的氣候變化「全會」,今年年底在南非德班則將舉行第三次氣候變化大會。

在三次氣候大會期間,通常都會有3-4次小規模的附屬會議,曼谷會議正是如此。因為涉及具體的減排內容談判,這些小會議,實際上比「全會「更為激烈,成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代表的「舌戰場」。

對於氣候變化,不能說各國政府不予重視,數年來前前後後進行了十多輪會談。但關注多,分歧也多,大大小小的會議,真正有實質意義的並不多,大部分的會談都以「共識」、「聲明」等形式結束。結束之後又開始下一輪討論,主題幾乎相似,長期的馬拉松式討論令國際媒體也疲憊不堪。

英國媒體認為,國際氣候談判之所以陷入「協商多,協議少」的困境,最重要原因就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缺乏必要的信任。

兩者核心的爭議之一,是《京都議定書》。發達國家認為,與制定《京都議定書》的1997年相比,國際經濟形勢已經出現了很大變化,發達國家已經不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強勁力量,一些新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規模越來越大,因此在減排方面,就不能按照15年前的模式。而發展中國家則認為發達國家在溫室氣體排放上負有「歷史責任」,因此應該更多履行減排任務,並對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援助。

談減排,更是談利益

分析人士指出,無論強調「現實」還是強調「歷史」,核心就在於減排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氣候談判,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次利益的談判。此外,對「看得見的發展利益」與「看不見的未來危機」,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無疑「頗費思量」。

面對氣候談判背後的利益訴求衝突,有觀察人士預言,國際氣候談判今後的路會越來越難走。上月震撼世界的日本大地震,以及科學界「地震與氣候變化關係」的研究,能否給「執著」於現實利益的各國真正敲響警鐘,從而推動德班氣候大會取得實質性成果?對此,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本報記者 張樂 綜合報導

相關焦點

  • 板塊運動隆升現象普遍存在,有助於評估未來大地震的可能性
    在地球上,地震的發生一般都會引起地質的變化,地震大小的強度可以直接看出來破壞性的強度。近日,根據GFZ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一個新的機制可能解釋大於7級以上的大地震,如何與全球許多地區的沿海抬升聯繫起來。
  • 板塊運動
    裏海(古地中海的殘留),青藏高原消亡邊界對地貌的影響類型板塊變化案例共性板塊擠壓處會產生一系列的褶皺,從而形成高大的褶皺山脈。另外一旦擠壓的應力超過地殼承受能力,使巖層斷裂,將積聚的能量在短時間釋放,產生地震。並且由於巖層破裂,巖漿沿著縫隙上升從而使得巖漿活動較多,若噴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地下的巖漿使得地下水受熱,從而形成了溫泉。
  • 大地震會引發下一次大冰期嗎?板塊運動控制氣候走勢
    摘要: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板塊的移動可能曾經導致全球氣候的劇烈改變。在地球45億年的漫長歷史中,地球從一個遍布火山的巖石行星好幾次蛻變成一個孤獨漂浮在太空之中的冰雪世界——地球上的氣候常常會發生周期性的極端改變。
  • 日媒體稱日本北海道地震是「板塊邊界型地震」
    日媒體稱日本北海道地震是「板塊邊界型地震」「板塊邊界型地震」。  在北海道東部海域,太平洋板塊正以年均約8釐米的速度下沉到北海道陸地板塊下方。這兩個板塊的交匯部分是千島海溝。由於碰撞的板塊面積大,發生地震時的能量———地殼活動也大,歷史上以數十年至100年的周期發生芮氏7級—8級的強烈地震。從整個日本列島的情況來看,芮氏8級的強烈地震大多集中在北海道東部海域。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板塊運動說
    ——板塊構造——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大致可分為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於軟流層之上,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板塊內部則較為穩定。從而較好地解釋了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以及不同地形單元的形成。六大板塊示意圖然而,板塊構造理論也具有局限性,比如,在解釋遠離板塊邊緣或板塊之下各種地質作用的方面就受到了強烈的挑戰,尤其是板塊內部的大規模巖漿活動(溢流玄武巖)和大洋熱點火山鏈。於是,經過一系列的研究,一種新的假說誕生了——地幔柱假說。
  • 地震專家稱太平洋板塊位移不會影響北京
    美國航母戰鬥群抵達俄羅斯宣布將派出軍機專家稱太平洋板塊位移不會影響北京日本警察廳14日宣布,截至當天8時,日本東北部海域11日發生的強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已造成1598人死亡,1720人失蹤。據日本共同社14日報導,重災區宮城縣兩處海岸發現約2000具遺體。
  • 板塊運動導致日本地震頻發
    地球板塊運動時造成地震和火山噴發的主要原因點擊進入:網友直擊網易探索整理報導  此次日本發生的特大地震並非偶然,作為一個處於地震帶上的國家什麼是板塊,為什麼地震帶上地震多發,網易探索整理了相關知識為您一一解讀。【網易專題:日本地震】地球表面被劃分為六大板塊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堅固的板塊——地殼,這些板塊在以每年1釐米到10釐米的速度在移動。
  • 地理知識點 板塊運動
    隨著軟流層的運動,各個板塊也會發生相應的水平運動。板塊構造理論及其應用是高考的重要考點。在複習時應抓住以下幾點:熟悉板塊分布的位置及名稱;能運用理論知識說明某些重要的地質事件的成因。小編在此把這些知識作了一個梳理。
  • 日本地震影響其它板塊 東部北美板塊應力或增強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劉巍  實習生厲倩芸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3月13日發表報告稱,東海大地震致使日本東部向北美洲方向移動了12英尺(約合3.6米)。稍早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信息,這次強震還使地球自轉加快了1.6微秒。
  • 你知道地球板塊運動,但你知道為什麼有板塊嗎?
    每年太平洋沿岸近海地區都有火山的噴發和地震發生火山例如爪哇火山和日本地震,是因為它們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是太平洋板塊的邊界,漂浮在地幔上的板塊經常性運動就導致了這些災難,這種解釋是板塊構造理論的基本內容。
  • NASA研究稱:氣候變化正在破壞主要洋流
    NASA研究稱:氣候變化正在破壞主要洋流2020-02-11 15:47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 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的一項新研究,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導致主要洋流變得更加湍急。
  • 最新研究:印度與歐亞板塊斷裂帶正積攢能量,或致大地震
    最新研究:印度與歐亞板塊斷裂帶正積攢能量,或致大地震 中國科學報 2016-07-14 11:23 來源:澎湃新聞
  • 新研究稱日本大地震致板塊位移20米遠超預期
    日本海上保安廳負責維護設置在日本近海斷層附近海床上的測量儀器,這些斷層帶地震頻發。在這次的實測數據中還發現3·11大地震引發的海床抬升超過了3米。這些數據再次提醒我們日本東北大地震及其隨後出現的海嘯的巨大威力。  日本海上保安廳的佐藤麻理子博士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記者稱:「此次測量顯示的位移程度超出原先理論估算的兩倍。
  • 臺灣海峽發生6.2級地震 廣東近期發生破壞性地震可能性不大
    臺灣海峽發生6.2級地震 廣東近期發生破壞性地震可能性不大金羊網  作者:張愛麗、袁秀芳  2018-11-27 金羊網訊 記者張愛麗、通訊員袁秀芳報導:26日7時57分,臺灣海峽(北緯23.28度,東經118.60度)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 地震常識:小地震後會出線大地震嗎?
    地震常識:小地震後會出線大地震嗎? 來源:東方天氣網 發布時間:2018-09-30 14:57:25 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傷痛是無法磨滅的,而怎麼在地震來臨之前有效的避免如今才是最能將傷害將至最低的方式。那麼。小地震後會有大地震嗎?
  • 詳解為什麼會有地震:地球深處熱流推動板塊運動
    《聖經·舊約·詩篇》第60章寫道:「你使地震動,而且崩裂。」人們對地震進行科學研究只有250多年。英國科學家約翰·米歇爾是地震研究的先驅者。1760年,米歇爾將地震與大規模的巖石運動聯繫在一起,使地震研究走上了正確的道路。99年之後,也就是1859年,愛爾蘭科學家羅伯特·馬利特得出結論,認為地殼的壓力是導致地震的原因。
  • 初中地理《板塊的運動》教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2.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係。【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
  • 世界各地地震近期頻發,專家稱正常預期之內,不必過分憂慮
    火環帶上地震的嚴重程度和淺源性已經撼動了世界各地的社區,專家警告稱,它們經常在時間和空間上以「集群」的形式發生,因此南加州裡奇克萊斯特地區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仍在增加。7月初,加州在僅僅3天的時間內分別發生了6.9級和7.1級的地震,另外還有500多次3級及3級以上的餘震,這一切都歸結於這個月的地球板塊構造活動異常活躍。為什麼現在有這麼多地震?
  • 火山鏈60度彎曲向南移動,板塊運動可能改變方向
    在科學中,火山相對地震來說並沒有那麼頻繁,地震幾乎每天都可以遇到,火山基本上一個月也難遇到一次。但是,只要火山一旦爆發,產生的影響就不是一般的小。對於這樣的地質災難來說,科學家們也關注了更多地球火山的爆發情況。
  • 新研究表明:地球自轉可能引發地震和火山爆發
    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地球內部充滿巖漿,表面被不同的板塊覆蓋,這就導致了火山噴發和地震,但是發生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研究義大利埃特納火山的科學家稱,地球自轉可能引發火山爆發和地震,一項新的研究檢驗了地球自轉和埃特納火山周圍活動的聯繫,表明地震活動與地球的旋轉軸有關,而地球自轉的速度與南北兩極並不完全一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相反,從太空看,地球的地理極點會像陀螺一樣繞著地球的旋轉軸旋轉。只有每6.4年,軸線才會完美地排列起來,直到地理極點遠離自轉軸,螺旋才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