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專家稱太平洋板塊位移不會影響北京

2021-01-17 騰訊網

美國航母戰鬥群抵達俄羅斯宣布將派出軍機專家稱太平洋板塊位移不會影響北京

日本警察廳14日宣布,截至當天8時,日本東北部海域11日發生的強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已造成1598人死亡,1720人失蹤。

據日本共同社14日報導,重災區宮城縣兩處海岸發現約2000具遺體。此前有報導稱該縣牡鹿半島發現約1000具遺體。

當地警方稱,目前已經可以確認的死亡和失蹤人員總數超過1萬人,上百萬民眾的飲用水、食品、衣物、電力供應等基本生活所需面臨短缺。

宮城縣警方表示,該縣可能有上萬人死亡。目前,宮城縣南三陸町約1.76萬名居民中,仍有約1萬人失蹤。

日本首相菅直人說,日本正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峻挑戰」。

最新災情

發生7級以上餘震可能性約70%

菅直人13日發表電視講話呼籲所有民眾「共渡難關」。「這是日本戰後面臨的最糟糕的一場危機。」他說,「所有日本人正承受著能否戰勝危機的考驗。」

同時,他呼籲各政府部門「盡最大努力」投入救援。「我要求盡最大努力救人。」菅直人在當天的內閣會議上說,「盡一切努力營救受困人員。」

日本氣象廳13日說,11日強震以來,日本共發生至少168次芮氏5級以上餘震,此類餘震將持續至少一個月,而未來3天發生芮氏7.0級餘震的可能性高達70%。不過,日本氣象廳當天解除了向本州島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布的所有海嘯警報。

戰後首次輪流停電安置約59萬災民

由於災區的核電站、火力發電站、變電站以及電力輸送設施受到了嚴重損害,菅直人13日晚還宣布,他批准東京電力公司從14日開始在所轄供電區域有計劃地採取輪流停電措施。

由於全國電力供應受強震影響大幅減少,日本政府13日設立了電力供求緊急對策本部,任命行政改革擔當大臣蓮舫兼任節電啟發擔當大臣。

目前,東京電力公司所轄供電區域每天電力供應缺口達1000萬千瓦,該公司因此將從14日開始按地域輪流停電3小時,但東京政府機構和公司總部集中地帶除外。這是日本戰後首次實行輪流停電措施,將至少持續一周。

聯合國13日發表聲明說,日本目前已轉移安置大約59萬災民。

截至當天,斷水災民總計140萬人,大約260萬戶家庭電力供應中斷,一些災民面臨缺少衣物、食品等困難。

一座火山噴發未定是否與地震有關

日本西南部新燃嶽火山13日噴發,噴射火山灰高達4000米。

當地時間13日17時45分(北京時間16時45分)左右,海拔1421米的新燃嶽火山突然噴射出火山灰和碎石。

新燃嶽火山是一座活火山,52年前曾大規模噴發。今年1月26日,火山口開始出現火山煙和巖漿,此後噴發數次,但規模不大。

新燃嶽火山隸屬於日本九州南部鹿兒島縣與宮崎縣交界處的霧島山。日本政府沒有因13日的噴發而提升火山警戒級別,但採取一系列預防措施保護人員安全,包括限制一切人員進入整個霧島山區域。

日本氣象廳13日發布了火山噴發的消息,警告附近民眾注意安全,但沒有說明火山噴發與11日東北部太平洋海域發生的地震及海嘯是否存在地質活動關聯。

救援進展

我救援隊展開搜救美航母艦艇抵達

中國國際救援隊14日清晨從日本巖手縣集合營地出發,與日本救援隊一起展開搜救等震後救援活動。這是震後來到當地參與救援行動的第一支國際救援隊。

據了解,當地時間13日22時30分左右,中國國際救援隊一行15人抵達日本受災嚴重的巖手縣大船渡市。在向當地救援部門了解情況後,救援隊在當地一所中學的操場露宿。

當地時間14日7時,中國國際救援隊從露營地出發,來到一所小學與當地救援隊匯合。在集合地,中國國際救援隊和當地救援隊負責人確認具體行動計劃,隊員們對攜帶的救援器材等進行了檢查。

美國第七艦隊的核動力航空母艦「羅納德裡根」號戰鬥群中的三艘艦艇,13日抵達宮城縣海域,開始與日本海上自衛隊一起運送救援物資。

俄羅斯緊急情況部新聞局主任安德裡安諾娃13日宣布,俄方將派出一架伊爾-76飛機和50名救援人員前往日本。

日本外務省宣布,截至13日上午9時,已有69個國家和地區及5個國際機構已經或準備派救援隊赴日本災區參加救援。

日本央行緊急注資12萬億日元

日本中央銀行——日本銀行14日上午宣布,為緩解震災造成的金融市場資金不足,日本央行將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向金融市場注入12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萬億元)的緊急資金,規模高於此前宣布的7萬億日元,創歷史最高紀錄。

這是自去年5月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造成金融市場動蕩以來日本央行首次向短期金融市場提供緊急融資。

●專家釋疑

太平洋板塊位移不會影響北京

今天上午,北京市地震局一位負責人表示,日本地震引起的板塊位移多少,大概20天後會出相關的數據。

該負責人稱,日本此次強震是由太平洋板塊在日本海溝俯衝入日本下方,並向西侵入歐亞板塊造成的。這種運動釋放的能量會使板塊有一定位移,但只是在地震局部地區。

該負責人還表示,北京這種內陸地區不會受到影響。

網傳「超級月亮說」

毫無科學依據

3月19日月球將到達「近地點」,這天又恰逢農曆二月十五,天空中將出現一輪滿月。這輪滿月在網上被稱為「超級月亮」,一些網友將「超級月亮」與日本大地震海嘯聯繫起來。

對此,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前任臺長、著名天文學家趙君亮研究員13日說:「地月之間的距離遠近確實會影響地球潮汐,但地震是地球內部的板塊運動,日本大地震引起了海嘯,與所謂的『超級月亮』沒有任何關聯。」

一些網友還提出,在1955年、1974年、1992年和2005年出現「超級月亮」的時候,地球上都曾發生過自然災害。例如,2005年1月,在「超級月亮」出現前的兩周,印尼就發生了大規模的海嘯。

對此,上海市天文學會副理事長、著名天文科普作家卞毓麟說:「兩起事件沒有必然關聯。」

本版文/記者郭悅周超

部分據新華社報導

相關焦點

  • 新研究稱日本大地震致板塊位移20米遠超預期
    這一實測數據幾乎相當於之前專家僅僅依據理論計算得出結果的兩倍。  日本海上保安廳負責維護設置在日本近海斷層附近海床上的測量儀器,這些斷層帶地震頻發。在這次的實測數據中還發現3·11大地震引發的海床抬升超過了3米。這些數據再次提醒我們日本東北大地震及其隨後出現的海嘯的巨大威力。
  • 日本地震影響其它板塊 東部北美板塊應力或增強
    1891年以來,日本至少記錄有7次8級及以上規模地震,最早的記錄是1446年的8.9級地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李海兵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此次發生的大地震位於日本海溝西側的日本東海岸,是由於太平洋板塊沿日本海溝向西俯衝歐亞板塊之下,致使歐亞板塊向東反彈逆衝所致。」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構造專家萬天豐教授同意這一觀點。
  • 黑龍江地震專家:西太平洋板塊向下俯衝引起松原地震
    >>>最新消息滾動播報    原標題: 黑龍江地震專家:西太平洋板塊向下俯衝引起松原地震  東方網10月31日消息:據國家地震臺網測定,10月31日11時03分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北緯44.6度,東經124.2度)發生5.5級地震,震源深度8公裡。哈爾濱市震感明顯。
  • 日本大地震導致地球自轉軸位移25釐米(圖)
    科學家表示,11日襲擊日本的地震每1000年才會發生一次。11日發生的地震非常猛烈,它導致地球自轉軸發生位移。11日發生地震和海嘯前、後的日本同一段海岸線。北京時間3月14日消息,專家表示,11日襲擊日本的強震令整個地球發生25釐米的偏移。據義大利國家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說,這場裡氏9.0級地震非常猛烈,它導致地球自轉軸發生25釐米位移。美國地質調查局在報告裡說,這次強震導致日本主島發生2.4米位移。地球的傾斜度發生改變將會產生重大影響,它會對晝長和四季的長度產生細微影響。
  • 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衝撞,日本會滑入馬裡亞納海溝嗎?
    受大陸漂移的影響,亞歐板塊正在向東行進,太平洋板塊沉入海底形成長長的海溝,一旦這種運動轉變為反方向運動,日本才會沉入海溝,雖然短時間內考慮這個有點杞人憂天,但是日本本土確實處於危險的邊緣。目前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互衝撞,其中亞歐板塊向上俯衝,太平洋板塊沉入海底,在交界處形成長長的海溝、山脈和島嶼,日本正是處於這樣的島嶼之上,板塊交界處的地質活動非常頻繁,所以日本是一個火山地震頻發的國家。
  • 日本特大地震成因:板塊擠壓
    由於最後確定為8.8級,這一地震也成為自1901年以來全球開始建立臺網之後,日本近110年以來錄得的最大的一次地震。而在全球範圍內,這次日本地震也排在了第五名。  至於本次地震的成因,高建國稱:「主要還是太平洋板塊對歐亞板塊的不斷擠壓造成的。
  • 衛星定位監測顯示智利地震致南美洲多處位移
    智利、阿根廷、巴西和秘魯的其他一些地區也不同程度地向西位移,甚至位於南大西洋的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也出現了位移。  上述位移數據是研究人員通過初步測算得出的結果,目前他們正在對相關數據進行核實和修正。目前智利強烈餘震不斷,南美大陸部分地區仍處於震後位移階段,智利強震引發的南美大陸板塊位移還沒有完全結束。
  • 北京房山發生非天然地震 專家:與全球近期地震沒關
    中新網北京4月19日電 (記者 曾鼐)近期,全球多地發生強震。19日,北京房山區發生2.7級「非天然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預報部主任蔣海昆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非天然地震是由於塌陷、暴雨、人為活動等原因導致的,非天然地震不會導致天然地震;本次地震也與近期多發的全球地震「完全掛不上鉤」。
  • 地震局專家解答有關環太平洋地震帶知識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 顧瑞珍)針對近期地震頻發的情況,記者就一些地震的相關知識採訪了國家地震局專家。    記者:什麼是地震帶,世界上有幾個主要地震帶?    答: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在地震帶內地震密集,在地震帶外,地震分布零散。
  • 德媒:專家認為環太平洋地震帶隨時會發生超大地震
    已測得地球五大地震都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  文章稱,「環太平洋地震帶」從北澳大利亞經紐西蘭、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日本、堪察加半島、阿拉斯加、美國西部沿海、中南美一直到南極形成了一個馬蹄的形狀。全球大約一半的活火山位於這個約4萬公裡的環形地帶上。
  • 專家發現新情況,太平洋板塊潛入我國下方600公裡處,危險嗎?
    或許你會覺得地球地面牢固可靠,如果你真是這麼想的,那就大錯特錯了,受到外部力量和內部力量的雙重影響,地面在緩慢發生沉降、抬高、俯衝和拉伸等相對運動,專家根據地殼移動情況,將地球地殼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 香港天文臺:太平洋板塊邊緣為全球地震最活躍地區
    香港天文臺:太平洋板塊邊緣為全球地震最活躍地區 2015-05-15 08:50:12> 2015年05月15日 08:50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   香港天文臺專家
  • 日媒體稱日本北海道地震是「板塊邊界型地震」
    日媒體稱日本北海道地震是「板塊邊界型地震」「板塊邊界型地震」。  報導說,26日發生的北海道強烈地震,據認為是在北海道東部海域交匯的兩個板塊碰撞引起的「板塊邊界型地震」。這是以數十年至100年的周期定期發生的地震。今年3月,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預測,這一地區今後30年裡發生芮氏8.1級地震的機率是60%。日本氣象廳認為,這次地震可能屬於定期發生的地震。
  • 專家:墨西哥位於板塊交界處,容易發生地震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當地時間19日,墨西哥發生7.1級地震,包括首都墨西哥城在內的多個地區遭受重大損失。截至本報今日凌晨截稿,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數已升至248人。墨西哥處於地震多發地帶,本月7日,該國近海剛發生8.4級強震,造成近百人死亡。
  • 地震九成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圖)
    地震專家:  全球進入地震高發期  本報訊 對於近年來強地震的頻繁發生,地震研究員孫士鋐3月11日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全球已經進入地震高發期。他分析說,自從去年智利發生芮氏8.8級強震後,追溯到2004年12月印尼發生8.7級強震的情況,他的推斷結論是:全球可能進入「地震高發期」。
  • 環太平洋地震帶會不會還有大動作?
    今天(4日)上午,中國地震臺網消息稱,7時34分在我國臺灣省花蓮縣海域,也就是北緯23.62度,東經121.59度的位置發生4.7級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此次地震屬於淺源地震,由于震級不大,對於當地的影響偏小,但不少人仍有震感。
  • 太平洋板塊正在不斷衝向我國地下,已經延伸達數百公裡了!
    這項科研成果,是由我國東北地區的多個地震臺站組成的地震波檢測網絡發現的,來自我國和美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通過對地底下傳來的地震波來研究地質構造時,發現並親眼見證了這一史詩級的自然現象,原本屬於太平洋板塊的區域正在脫離母體,悄悄地潛入亞歐板塊下方!
  • 全球9成地震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圖)
    地震專家:全球進入地震高發期本報訊 對於近年來強地震的頻繁發生,地震研究員孫士鋐3月11日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全球已經進入地震高發期。他分析說,自從去年智利發生芮氏8.8級強震後,追溯到2004年12月印尼發生8.7級強震的情況,他的推斷結論是:全球可能進入「地震高發期」。
  • 昨夜太平洋板塊「震驚」了——兼說太平洋板塊的「擴張發家史」
    動靜不小,都是太平洋大板塊跟周邊的鄰居板塊鬧矛盾搞的。上世紀初,法國人勒皮雄最早提出全球六大板塊時,太平洋板塊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最活躍的一塊,這些年來跟鄰居板塊相處並不和諧,火山和地震頻發。來認識一下這個板塊。
  • 太平洋板塊正在不斷衝向我國地下,已經延伸達數百公裡了
    專家根據這些地殼巖石運動的特點,將其分為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之間是相對運動的,數十億年來,這些運動讓地球的陸地多次處於分分合合的狀態。近些年來,科學家通過對地震和火山噴發的規律進行研究,又發現了一個新的情況:位於太平洋西北部區域的一個古老闆塊,正在悄悄地潛入我國下方600千米處的地幔過渡帶,並一直向陸地延伸了數百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