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地震專家:西太平洋板塊向下俯衝引起松原地震

2021-01-16 東方網

    >>>最新消息滾動播報

    原標題: 黑龍江地震專家:西太平洋板塊向下俯衝引起松原地震

  東方網10月31日消息:據國家地震臺網測定,10月31日11時03分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北緯44.6度,東經124.2度)發生5.5級地震,震源深度8公裡。哈爾濱市震感明顯。

  隨後,記者聯繫了黑龍江省地震局地震分析預報與火山研究中心主任趙誼。據了解,在此次地震發生之前,9月2日西太平洋內和9月28日俄羅斯境內發生兩次地震,10月30日,在吉林省汪清縣發生5.3級深震,加上此次地震共四次地震,都是由西太平洋板塊向下俯衝引起的。據地震局趙誼主任介紹,此次地震不會導致電磁信號消失,通訊無信號跟地震無關。

  據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市民黃樹峰介紹,目前當地秩序正常。

相關焦點

  • 吉林松原發生5.1級地震,松原近年來頻繁發生地震的原因是什麼?
    所以,這些地方就容易引發地震。地震分為兩種。一種就是人工地震,而另外一種則是天然地震。我們知道日本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因為經常地震,人們在購買家具的時候,都會選擇非常牢固結實的家具。並且很多日本地震的視頻中我們可以發現,人群並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慌亂,因為已經習以為常。很多人都知道,中國的唐山大地震,還有汶川地震。但是東北地震,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而是最近幾年才陸續的,有一些輕微的地震。
  • 日本俯衝帶的地震活動與中國
    太平洋板塊向西強烈推擠著歐亞板塊,激烈衝突的前沿陣地就是日本海溝及其向西傾斜的俯衝帶,雙方就這樣互不相讓地擠壓著、僵持著、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俯衝帶內的巖石在痛苦地支撐著來自雙方的應力,應力越積越高,震源體處的巖石終於支撐不住了,瞬時間徹底崩潰了,斷裂迅速滑移,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其中約90%的能量耗散於巖石破裂、碎裂、摩擦、升溫 (形成一種由極細的巖石碎屑和熔漿混合而成的假熔巖) 等,另外10%
  • 吉林汪清7.2級深震18周年:中國持續加強地震與火山監測研究
    汪清7.2級深震發生在太平洋板塊俯衝至中國東北下方的日本俯衝帶上,中國東北一帶的深震活動可以從近600千米的深處連續向上和向東追蹤至日本海溝附近的淺源地震。各種尺度的地震層析成像結果也都顯示,中國東北一帶的深源地震與日本海深震具有很好的連續性,並發生在西太平洋俯衝板片的高速異常體內部。
  • 火山地震帶
    它圍繞著太平洋分布,從南美洲的南端開始,沿西海岸向北延伸,到北美洲阿拉斯加,折向西經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到日本。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又稱「歐亞地震帶」,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從印度尼西亞開始,經中南半島西部和我國的雲、貴、川、青、藏地區,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還伸到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
  • 華北克拉通與古太平洋板塊俯衝
    自晚古生代以來發生在華北克拉通及周邊的重大構造事件,包括晚石炭世至二疊紀古亞洲洋向南的俯衝、中三疊世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的碰撞,以及中生代以來太平洋區大洋板塊俯衝。然而,只有大洋板塊俯衝才能造就華北克拉通下活躍的地幔非穩定流動體系,並引起流動地幔與巖石圈地幔的強烈相互作用和相應的巖石圈伸展( Zhu and Zheng, 2009)。
  • 日本特大地震成因:板塊擠壓
    江蘇省地震局研究院副院長侯康明如此描述日本本次大地震。  震級定義:8.8級  本次日本地震,震級達到了8.8級,專家認為「比較嚴重」。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高建國稱,「這可以算得上是日本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
  • 地震局專家解答有關環太平洋地震帶知識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 顧瑞珍)針對近期地震頻發的情況,記者就一些地震的相關知識採訪了國家地震局專家。    記者:什麼是地震帶,世界上有幾個主要地震帶?    答: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在地震帶內地震密集,在地震帶外,地震分布零散。
  • 日本地震影響其它板塊 東部北美板塊應力或增強
    1891年以來,日本至少記錄有7次8級及以上規模地震,最早的記錄是1446年的8.9級地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李海兵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此次發生的大地震位於日本海溝西側的日本東海岸,是由於太平洋板塊沿日本海溝向西俯衝歐亞板塊之下,致使歐亞板塊向東反彈逆衝所致。」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構造專家萬天豐教授同意這一觀點。
  • 未來50年,美國會發生9級地震嗎?地質學家:可能性14%
    太平洋西北部位於卡斯卡迪亞俯衝帶的頂部,地質專家們認為,該斷層有一天可能會引發一場規模巨大的9級地震。要了解9級地震在海洋中心的破壞力有多大,只需回顧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海嘯。
  • 地震專家稱太平洋板塊位移不會影響北京
    美國航母戰鬥群抵達俄羅斯宣布將派出軍機專家稱太平洋板塊位移不會影響北京日本警察廳14日宣布,截至當天8時,日本東北部海域11日發生的強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已造成1598人死亡,1720人失蹤。據日本共同社14日報導,重災區宮城縣兩處海岸發現約2000具遺體。
  • 俯衝帶大地震規律:能量頻率與深度呈正相關性
    進入21世紀的10多年,地球上發生了20多次震級超過8級的大地震,其中絕大部分發生在環太平洋和環印度洋的俯衝帶附近。有些俯衝帶大地震導致海溝附近的海底發生超過10米甚至幾十米的移動,從而引發大海嘯,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地球上發生的大地震大部分都是俯衝帶逆衝大地震,它們的破裂規律是否真「有跡可循」?
  • 汶川地震原因有結論 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所致
    新華網北京5月18日電(記者王立彬)中國地質調查局初步監測和評價認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導致的,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持續時間較長,因此破壞性巨大。記者18日從國土資源部獲悉,15日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召開汶川地震及其誘發的次生地質災害情況分析會,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地質力學所等單位專家根據調查監測和評價研究結果,對災情進行「會診」初步形成三個結論。一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 全球最大地震60周年 專家強調加強抗震設防是關鍵
    引發海嘯方面,當年智利9.5級大地震過後,太平洋東岸海水忽然迅速退落,露出海底,約15鍾後,高達8米至9米、最高達25米的海浪驟然而漲,襲擊智利和太平洋東岸的城市與鄉村,地震形成的海浪以每小時700千米速度橫掃太平洋。
  • 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新華社記者 李夢馨攝本報訊記者劉成、通訊員王敏報導: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加州地震帶被激活!9級大地震隨時可能發生!
    美國西北太平洋地區位於卡斯卡迪亞俯衝帶(Cascadia subduction zone)的頂部,地震學家們認為這個斷層會在未來引發一場9.0級的特大地震。據統計分析,卡斯卡迪亞俯衝帶每隔兩百年至五百三十年便會誘發一場特大地震,上一次特大地震便是發生在1700年的9級地震。
  • 板塊運動導致日本地震頻發
    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幾大板塊主要包括:歐亞板塊: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 (印度除外);非洲板塊: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及印度洋西側;印澳板塊:印度、澳洲、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太平洋板塊: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納斯卡板塊:緊臨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側;北美板塊: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南美板塊:
  • 黑龍江6.4級地震為何無震感?專家:系深源地震,無需恐慌
    黑龍江6.4級地震為何無震感?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當日12時22分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縣(北緯44.8度,東經129.9度)發生6.4級地震,震源深度580千米。大約14點左右,來自林口縣官方的消息稱,當地無震感,暫無傷亡報告。一場看起來級別很高的地震,為什麼當地全無震感?這次地震還會不會有餘震?會不會帶來破壞……針對這些人們關心的問題,科技日報記者連線專家進行了解讀。
  • 一分鐘3次地震,美國大斷層俯衝帶發生1300次地震!
    在地球上,地震環帶產生的地震也是越來越多,不少的人都為此感到擔憂。地震的每天發生確實大小都有,幾乎在4級左右的地震十分的頻繁,雖然這看起來確實不大,對人類的威脅並不存在,但是小地震的產生很可能後面就會出現更大的地震。小地震可以讓不少的「能量」匯聚在一起,特別是同一區域的地震。
  • 昨夜太平洋板塊「震驚」了——兼說太平洋板塊的「擴張發家史」
    一個7.8級,一個6.7級,都是海域淺源地震,USGS直接上了海嘯預警標識。具體如下: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2月8日22時49分,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附近海域(北緯40.51度,西經126.20度)發生 6.7級地震,震源深度10 千米。
  • 香港天文臺:太平洋板塊邊緣為全球地震最活躍地區
    香港天文臺:太平洋板塊邊緣為全球地震最活躍地區 2015-05-15 08:50:12> 2015年05月15日 08:50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   香港天文臺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