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地震帶

2021-01-13 最地理
火山地震帶是指火山地震集中分布,且呈有規律的帶狀的地區,全球有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兩大地震帶,前者約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70千米)、幾乎全部的中源(70~300千米)和深源(300~700千米)地震。它圍繞著太平洋分布,從南美洲的南端開始,沿西海岸向北延伸,到北美洲阿拉斯加,折向西經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到日本。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又稱「歐亞地震帶」,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從印度尼西亞開始,經中南半島西部和我國的雲、貴、川、青、藏地區,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還伸到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火山地震帶主要集中分布與板塊交界地帶,如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主要位於亞歐板塊、美洲板塊以及太平洋板塊三者的交接地帶。


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震源到地面的距離為震中距。

地震分類:由於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地震叫構造地震;由於火山活動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根據震源深度進行分類可分為:

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小於60公裡的地震,大多數破壞性地震是淺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為60~300公裡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裡以上的地震

按震級大小分類:

弱震:震級小於3級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的地震;

中強震: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的地震;

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的地震,其中震級大於或等於8級的叫巨大地震。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作用,再加上歐亞板塊深部地球動力作用的影響,巨大的晚第四紀活動斷裂十分發育,而這些斷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溫床。有歷史記載以來,中國大陸的幾乎所有的8級和80-90%的7級以上的強震都發生在這些斷裂的邊上。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1000次以上,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六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六個地區是:①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⑥吉林、黑龍江的東部。中國的臺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中國地震帶的分布是制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重要依據。我國多數火山都長期處於休眠狀態,總體呈現出「地震劇烈、火山微弱」的特點。主要的火山分布地區有:東北地區、內蒙古高原、海南島、騰衝、臺灣島等地。

分享:http://www.gb18306.net/中國地震參數區劃網


實戰演練:

下圖黑色圓點表示地震位置,橫坐標為地震震中到海岸線的距離(0表示海岸線,負數表示海岸線以西,正數表示海岸線以東),縱坐標為震源深度。讀圖回答:

實戰演練:

1、總體上看,震中到海岸線的距離,與震源深度的關係是(   )

①在海岸線以西,震中離海岸線越遠,震源越深

②在海岸線以西,二者關係不明確

③在海岸線以東,震源深度限於一定範圍內

④在海岸線以東,震中離海岸線越遠,震源越深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針對圖中的地震,合理的解釋是(   )

A. 大洋板塊發生了張裂運動         B. 大陸板塊內部發生了張裂運動

C.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         D. 大洋板塊俯衝至大陸板塊之下

3、圖中的地震,可能發生在(    )

①太平洋西部島弧                        ②北美大陸西海岸

③北美大陸東海岸                         ④南美大陸東海岸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D、A

(1)分析震中位置與震源深度的關係。①從圖中可以看出,在海岸線西側(橫坐標<0km),距離海岸線越遠,震源越深;②在海岸線東側,沒有明顯的正比例、反比例關係,震源深度保持在0km~100km的範圍內。

(2)分析地震的分布特徵。①地震主要發生在板塊交界處,板塊內部的地殼活動較為穩定,張裂等活動較少,因此選項AB錯誤;②從圖中可以看出,距離海岸線越遠,震中的震源深度越大,這很有可能是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大洋板塊「俯衝」至大陸板塊之下,俯衝的越深,即震中的震源深度越深,距離海岸線也越遠,因此選項D正確;③兩個大陸板塊碰撞,容易形成高聳的山脈(例如喜馬拉雅山脈),不會發生很長距離的俯衝,因此選項C錯誤。

(3)分析俯衝型的板塊邊界。①太平洋西部島弧,為太平洋板塊俯衝至亞歐板塊;北美大陸西海岸,為太平洋板塊俯衝至美洲板塊,因此選項A正確;②北美大陸東海岸、南美大陸東海岸都位於板塊的內部(每周板塊),不屬於板塊邊界。


相關焦點

  • [思維拓展]世界火山地震帶
    板塊與板塊接觸的地方(板塊邊界)是地殼最不穩定的地方,是火山地震的多發區。板塊邊界可以分為碰撞邊界、俯衝邊界、增生邊界等類型。世界兩大山帶(見330頁)屬最新板塊碰撞邊界,這些地區的地殼運動還沒有停止,板塊碰撞仍在繼續,因此這些地區現在還經常發生火山活動和地震。
  • 環太平洋地震帶活躍,日本今日突發地震!火山也蠢蠢欲動
    最近,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進入了新的活躍期,給周邊的國家帶來了不少的麻煩,環太平洋地區的萬那杜、墨西哥、菲律賓等國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地震,墨西哥的7.1級大地震還造成了200多人死亡,讓不少人感到非常惶恐。最近,日本又再度發生了一次地震!
  • 世界上主要的火山地震帶分布在哪裡?如何形成的?
    世界上最主要的火山地震帶有兩個,一個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一個是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這兩個地方在哪裡?我們可以通過地圖看出來。為什麼主要在這兩個地方?我們來具體說一說原因。這要從板塊構造學說說起。
  • 「阻止」了地震的火山
    VV 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現象,似乎是無法阻止的。然而,一項研究表明,2016年原本應該發生在日本熊本縣的地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活火山阿蘇火山內的巖漿「攔住」了。 大多數的地震和火山都與板塊構造運動有密切的關係,在一些地方,二者息息相關「親」如兄弟,經常此起彼亦「起」。大地震甚至可能觸發很遠距離的火山噴發,而地下巖漿的存在也可能會影響火山區地質斷層的形態和分布。儘管知道這些聯繫,但是火山和地震究竟如何相互影響?
  • 亞洲多座火山相繼噴發 噴發火山多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亞洲多座火山相繼噴發 噴發火山多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 南太平洋島國湯加發生6.6級地震 湯加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南太平洋島國湯加發生6.6級地震 湯加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2019-11-05 15:40:23 來源:新華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南太平洋島國地震】努庫阿洛法消息:南太平洋島國湯加5日發生6.6級地震。
  • 全球一年6級以上地震93次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進入活躍期
    人民網訊  墨西哥當地時間9月7日午夜時分發生8.2級強烈地震。據墨西哥國家地震中心發布的公報,此次地震震中位於恰帕斯州託納拉西南137公裡的海域,震級為8.2級,震源深度19公裡。截至當地時間9日午夜,已監測到846次餘震,最強的餘震達6.1級。
  • 西蘭洲的秘密,孕育過四代史前文明,導致了現代火山地震帶的形成
    在這個過程中,海洋地殼通常深入到大陸地殼之下,導致火山和地震的形成。 由於這些過程,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之一形成了環太平洋火山帶,除了澳大利亞,它幾乎包括了整個太平洋海岸,地球上90%最危險的地震都發生在這個火山帶內,最危險的火山也集中在這個地區,地球上540個活火山中,有328個位於太平洋沿岸。
  • 日本發射衛星調查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發射先進陸地觀測衛星-2的火箭仍然是日本器重的H-IIA火箭,這枚火箭具備較強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本次發射的資源調查衛星也具備了較高的成像解析度,可為日本研究人員提供極為寶貴的數據,尤其是環太平洋火山帶對日本的影響。
  • 科學家揭示火山與地震新關係
    研究發現,阿蘇火山可能阻止了4.16日本九州島地震的傳播,這為研究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探索火山與地震的關係。 近期一項研究認為,阿蘇火山下的巖漿房可能阻止了2016年日本熊本縣地震的傳播。該研究深入探討了地震和火山之間的相互作用,或能解釋阿蘇火山於10月發生大爆發的原因。 作為地殼構造板塊緩慢運動的產物,大地震和活火山是兩種密切相關的現象,其發生地點常常十分靠近。即使相隔甚遠,大地震也能夠觸發火山噴發。地下巖漿體能夠影響火山區地質斷層的模式及分段。
  • 太平洋接連地震 環太平洋地震帶怎麼了?
    太平洋接連地震 環太平洋地震帶怎麼了?時間:2018-01-25 22:5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太平洋接連地震 環太平洋地震帶怎麼了? 1月23日,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南部發生了芮氏6.0級地震。地震造成約130座建築物倒塌,至少8人受重傷。
  •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詳解:中國有哪些主要地震帶?
    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5年海城7.4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2)華北平原地震帶。
  • 環太平洋地震帶搞事?日本火山再度噴發,今年已爆發49次
    最近數月以來,全球地質活動高度活躍,火山爆發地震頻頻發生,比如說不久前日本大型城市大阪遭遇6.1級地震、夏威夷基拉韋厄火山噴發、瓜地馬拉富埃戈火山噴發等,近日,日本火山又噴發了!由於火山口噴出的煙塵很多,日本氣象廳預計新燃嶽火山所在的宮崎縣和附近的鹿兒島縣將會落下較多的火山灰,新燃嶽火山也是日本九州非常活躍的火山之一。在2011年,新燃嶽火山曾出現大規模噴發,隨後持續活躍。
  • 環太平洋火山帶震動了一下!印尼的峇里島再次出現6.0級地震
    趣味探索訊 7月16日果然是非凡的一天,這一天除了紀念人類登月50周年,還有觀看難得天文奇觀月食外,環太平洋火山帶還震動了一下,根據印度尼西亞災害管理機構稱,今天早上峇里島附近發生了6.0級地震,慶幸的是地震並沒有帶來海嘯威脅,只給附近幾個省帶來了餘震。
  • 為什麼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多火山噴發和地震災害的國家?
    火山噴發和地震都屬於自然災害,屬於地質災害的範疇。世界各地,有的地方很少發生火山噴發和地震災害;而有的地方卻經常發生火山噴發和地震災害,這是為什麼呢?板塊運動示意圖火山噴發和地震的發生多與地殼運動有關係,和板塊運動有很大的關聯,往往處在板塊與板塊的邊界附近,多發地震和火山噴發,特別是消亡邊界附近,由於板塊相互碰撞擠壓,能量容易集聚,更容易發生地震災害。六大板塊示意圖那麼,為什麼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多火山噴發和地震災害的國家?
  • 地震是怎麼形成的?揭秘火山、地震的深部成因
    到20世紀60年代,科學界開始接受板塊構造論,認為它不僅能解釋地球的多樣化地貌,而且能說明為什麼地球的大多數地震和火山活動沿著地表的一些帶狀地帶——板塊邊緣——集中。在板塊分離的地方,來自地幔的熾熱物質上湧、冷卻,形成新地殼,陸地上創生裂谷,海底則產生海脊;在板塊匯聚的地方,板塊之間相互擠壓,強迫山脈隆起,或者在地震活躍的黏性俯衝帶(例如爪哇海溝,2004年12月蘇門答臘-安達曼大地震所在地),板塊相互潛沒到彼此的下方。可是,到20世紀70年代,看起來無所不包的板塊構造論再度遭到質疑。
  • 兩座火山昨發生七次火山地震
    【本報訊】國家火山學家週六說,在過去24小時內,在描東岸塔亞火山記錄到至少五次火山地震,而在亞眉省的馬容火山則記錄到二次火山地震。
  • 全球地震帶分布(圖)
    根據全球構造板塊學說,地殼被一些構造活動帶分割為彼此相對運動的板塊,板塊當中有的塊大,有的塊小。大的板塊有六個,它們是: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板塊。全球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大板塊的邊界上,一部分發生在板塊內部的活動斷裂上。
  • 環太平洋火山帶上又一座俄火山醒來,俄專家:可在任何時刻爆發
    趣味探索訊 在地球上,不管是地震還是火山,都是地球內部活躍的一種表現。地球地面看起來靜止不動,但實際上地球板塊間存在非常劇烈的相對運動。如果把今天地球和2.5億年前作對比,你就會發現差距很大。所以地殼一直在運動,地震和火山也算是「家常便飯」。
  •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你的家鄉在地震帶上嗎?
    所有地震帶分布:中國強震地震帶分布:中國火山/地震帶分布:中國強震地震帶分布: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中國的臺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中國地震帶分布和震中分布是制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重要依據。地震專家強調:「地震最可怕的是它在你毫無準備的時候給你致命一擊。所以最重要的還是提高人們的防震意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這兩方面工作到位,就算遭遇大地震也不會造成慘痛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