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分類:由於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地震叫構造地震;由於火山活動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根據震源深度進行分類可分為:
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小於60公裡的地震,大多數破壞性地震是淺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為60~300公裡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裡以上的地震
按震級大小分類:
弱震:震級小於3級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的地震;
中強震: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的地震;
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的地震,其中震級大於或等於8級的叫巨大地震。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作用,再加上歐亞板塊深部地球動力作用的影響,巨大的晚第四紀活動斷裂十分發育,而這些斷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溫床。有歷史記載以來,中國大陸的幾乎所有的8級和80-90%的7級以上的強震都發生在這些斷裂的邊上。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1000次以上,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六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六個地區是:①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⑥吉林、黑龍江的東部。中國的臺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中國地震帶的分布是制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重要依據。我國多數火山都長期處於休眠狀態,總體呈現出「地震劇烈、火山微弱」的特點。主要的火山分布地區有:東北地區、內蒙古高原、海南島、騰衝、臺灣島等地。
分享:http://www.gb18306.net/中國地震參數區劃網
實戰演練:
下圖黑色圓點表示地震位置,橫坐標為地震震中到海岸線的距離(0表示海岸線,負數表示海岸線以西,正數表示海岸線以東),縱坐標為震源深度。讀圖回答:實戰演練:
1、總體上看,震中到海岸線的距離,與震源深度的關係是( )
①在海岸線以西,震中離海岸線越遠,震源越深
②在海岸線以西,二者關係不明確
③在海岸線以東,震源深度限於一定範圍內
④在海岸線以東,震中離海岸線越遠,震源越深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針對圖中的地震,合理的解釋是( )
A. 大洋板塊發生了張裂運動 B. 大陸板塊內部發生了張裂運動
C.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 D. 大洋板塊俯衝至大陸板塊之下
3、圖中的地震,可能發生在( )
①太平洋西部島弧 ②北美大陸西海岸
③北美大陸東海岸 ④南美大陸東海岸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D、A
(1)分析震中位置與震源深度的關係。①從圖中可以看出,在海岸線西側(橫坐標<0km),距離海岸線越遠,震源越深;②在海岸線東側,沒有明顯的正比例、反比例關係,震源深度保持在0km~100km的範圍內。
(2)分析地震的分布特徵。①地震主要發生在板塊交界處,板塊內部的地殼活動較為穩定,張裂等活動較少,因此選項AB錯誤;②從圖中可以看出,距離海岸線越遠,震中的震源深度越大,這很有可能是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大洋板塊「俯衝」至大陸板塊之下,俯衝的越深,即震中的震源深度越深,距離海岸線也越遠,因此選項D正確;③兩個大陸板塊碰撞,容易形成高聳的山脈(例如喜馬拉雅山脈),不會發生很長距離的俯衝,因此選項C錯誤。
(3)分析俯衝型的板塊邊界。①太平洋西部島弧,為太平洋板塊俯衝至亞歐板塊;北美大陸西海岸,為太平洋板塊俯衝至美洲板塊,因此選項A正確;②北美大陸東海岸、南美大陸東海岸都位於板塊的內部(每周板塊),不屬於板塊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