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怎麼形成的?揭秘火山、地震的深部成因

2020-12-05 龍源期刊網

「人們都以為魔鬼降臨。一些人相信這就是世界末日的開始。」對於在1812年1月23日寫下這兩句話的喬治·海因裡希·克裡斯特來說,那場剛剛撕裂了密西西比山谷的系列地震不僅非常致命,而且難以解釋。200年過去了,今天的我們仍未能破解這個奧秘——根據板塊構造論,美國中西部根本就不是應該發生地震的地方。

地球上的「怪異」之地還不只這一處。蘇格蘭西岸海域的海底地貌,南太平洋的海底火山,非洲南部的穹窿構造……全球都能見到板塊構造論所無法解釋的地貌。

板塊構造論從50年前開始被廣泛認可,其中心內容是:地球的最上層——巖石圈或稱陸界(厚度為60~250千米)由一連串堅硬的板塊組成,漂浮在黏稠的地幔之上。這一理論是由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率先提出的,他認為今天的各大洲形成於一個超級大陸——盤古古陸,它在兩億年前分裂並開始漂移。

魏格納的理論最初被人嘲笑,但逐漸增多的證據表明地球表面確實在變化。到20世紀60年代,科學界開始接受板塊構造論,認為它不僅能解釋地球的多樣化地貌,而且能說明為什麼地球的大多數地震和火山活動沿著地表的一些帶狀地帶——板塊邊緣——集中。在板塊分離的地方,來自地幔的熾熱物質上湧、冷卻,形成新地殼,陸地上創生裂谷,海底則產生海脊;在板塊匯聚的地方,板塊之間相互擠壓,強迫山脈隆起,或者在地震活躍的黏性俯衝帶(例如爪哇海溝,2004年12月蘇門答臘-安達曼大地震所在地),板塊相互潛沒到彼此的下方。

可是,到20世紀70年代,看起來無所不包的板塊構造論再度遭到質疑。美國地質學家傑森·摩根原本是板塊構造論的最早倡導者之一,卻成為最早質疑該理論的人之一。他認為,板塊構造論無法解釋夏威夷群島的火山活動——這座群島遠離太平洋板塊邊緣數千千米。板塊構造論對此的解釋是,火山活動是由板塊弱點導致熾熱物質從地幔被動上湧而引發的。而摩根指出,有一根熾熱的地幔物質柱從地下許多千米的地方逐步往上擠壓,最終擠破地表,形成了夏威夷火山。

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地震釋放的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內部的一些狀況,摩根等人的「奇談怪論」開始被接受。在穿越不同密度和溫度的物質時,地震波的速度是不同的。通過在地表放置傳感器測量地震波到達的時間,科學家創製了地震波所經過的物質的三維圖像並發現:在靠近地幔與地核(呈熔融狀)交界處的地幔底部,坐落著兩大堆非常炙熱稠密的熱化學物質,其中一個位於南太平洋下方,另一個位於非洲下方。它們每堆的直徑都有幾千千米,在每堆上面都有一根由更熾熱的物質組成的超級地幔柱,而且看起來正上升至地表。

這一發現或許解釋了南太平洋中間海底為什麼高出周圍地貌大約1000米,以及從剛果以南直到南非南部的包括馬達加斯加在內的整片地區為什麼比周圍地貌高的原因,而這是板塊構造論所不能解釋的。地震波成像還揭示,較小的地幔柱從冰島和夏威夷下面的地幔上升至地殼,這或許解釋了這兩大群島的存在及其島上的火山活動。

不管往哪裡看,到處都有地球內部垂直運動塑造地球表面的證據。在板塊構造論形成以後,隨著資料的積累和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地球板塊理論的認識不斷加深。

現在還不太清楚的是,這種機制是怎樣工作的。板塊構造論認為,沉降到俯衝帶地幔中的物質在淺地幔中再循環,通過在俯衝帶附近或更遠的兩個板塊分離處的火山活動重新浮現。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利用地震資料得到的地球內部運動成像結果,進一步豐富了原先板塊運動學說的內容。當板塊下沉至地幔時,會引發地幔物質上湧。2011年,有科學家用電腦模型對俯衝帶地幔進行模擬。結果顯示,一旦一塊俯衝板塊到達地幔和地核交界層,就會擠壓層中的物質,而這種物質與熱化學物質堆相遇,就會在上方形成地幔柱。例如,潛沒到阿拉斯加附近的阿留申群島下方的俯衝板塊可引發夏威夷下面的地幔柱形成,由此產生的熱點為夏威夷火山增添燃料。

科學家還模擬了一個構造板塊與其下面的地幔反向運動的情況。結果發現,如果這種剪切效應發生在地幔密度改變或上覆板塊厚度改變的區域,就會導致地幔物質熔化並上湧。這一模型準確地預測了海底火山存在於東太平洋海隆(幾乎與南美洲西岸平行的一條洋中脊)西面而非東面。地震波測量表明,西面的地幔和板塊正在反向移動,而在東面卻沒有這樣。這個模型還預測,剪切效應在美國西部、歐洲南部、澳大利亞東部和南極洲最明顯,而所有這些區域的火山活動都遠離板塊邊緣。

如果今天地球深處的動力學能改變地面地貌,那麼同樣的情形必定發生在過去。2011年,有科學家在蘇格蘭海域引發了一系列爆炸,以記錄反射波,從而了解海底的情況,結果他們「看」到了隱藏在最近的巖石和沉積層下面的大約5500萬年前的化石風景,包括小山、峽谷以及河流網絡。通過分析河流隨著時間而改道的情況,科學家發現,這片區域曾一度被抬離到高出海面近1000米,隨後又被重新掩埋,整個過程發生在短短100萬年內。如此之快的速度是板塊構造論所無法解釋的,而熾熱的地幔物質從地幔柱呈放射狀排開的話,就可能驅動附近冰島的火山。如果把這個板塊比作一張地毯,那麼地幔物質就像老鼠在地毯下面跑,地毯上自然就會出現起伏。

科學家還辨識出了如今澳大利亞東部地下的類似的險峻垂直運動,它發生在1.45億年前~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再來看喜馬拉雅山,它形成於3500萬年前,當時印度板塊與超級大陸岡瓦納分離,加速北進,最終撞進歐亞板塊。根據板塊構造論,板塊速度最多只能達到每年大約8釐米(這個上限是由俯衝板塊能潛沒進地幔的速度決定的),這不能解釋為什麼印度板塊以每年最多達18釐米的速度朝著其目標上升。2011年,電腦模擬結果顯示,由「團聚」地幔柱的迅速增大的頂部施加的水平力量,被認為是在6700萬年前導致巖漿噴湧形成印度西部德幹火山、讓印度板塊一路向前的力量源頭。

美國中西部的異常、周期性的地震破壞活動,或許能由板塊構造論和邊界應力的延伸來解釋,但根本原因可能還得到更深處去尋找。科學家推測,遠古的法拉龍板塊在白堊紀期間開始沿著北美洲西海岸滑移進地幔,而這個板塊目前已鑽到足夠的深度,從而導致海洋在地殼板塊壓力下沉降到中密西西比河谷下方,造成上覆巖石圈嚴重變形,最終引發了200年前的災難事件。

相關焦點

  • 地震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目前關於地震成因的主要觀點
    持這種地震成因學說的主要文章有張寶盈的《地震是一種「地殼雷電效應」?—地震成因新探》和《地震電磁成因假說》,姚承的《地震是地下雷電》。地核內部熱能過多引發地震主要是指由於地球吸收各種能源的能量大於地球向宇宙空間釋放的能量,因此地球內核儲存的能量會逐漸增加,地核內具有的壓力也越來越高,當地核內能量增加到一定限度,超過地殼巖石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就會爆炸,以火山噴發,地震等形式向外釋放能量,形成地震等災害。
  • 地震是怎麼形成的 地震形成原因
    最近幾個月四川的地震頻繁出現,就連重慶都有震感,相信大家對地震的形成原因都很感興趣,是什麼樣的威力讓整個大地都晃動起來。那麼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下地震是怎麼形成的。  地震是怎麼形成的  地震的形成的是因為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
  • 大陸漂移與地震成因
    彈性回跳假說雖然可以對淺源地震進行一定程度的解釋,但對於深達幾百千米的地震無法解釋,因為在這樣深的地方巖石已具有塑性,不會發生彈性回跳。而雙力偶震源機制模型是基於各向同性彈性介質中的直立走向滑動斷層模型建立起來的。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地球內部往往表現各向異性,而且也不是彈性剛體,許多實際觀測到的地震的震源機制與雙力偶模型不符,這類地震大小不一,發生在各種地質環境,尤其是火山和地熱地區。
  • 地震成因
    地震成因: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層的巖石圈稱作地殼。地殼巖層受力後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由於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地震叫構造地震;由於火山活動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巖層(特別是石灰巖)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 淺談地震成因之我見(上)
    這些是怎麼產生的呢?如何解開這些謎團都是世界性的科學難題。可能有人認為這些遠古奇事無現實意義,但人類應該要知道地球的過去和現在,也要預知地球的將來,知道如何正確預防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對人類的危害。而且歷史上的這些特大變遷與地震的形狀有一定的關聯,探討中簡略提及。但對地震成因根源以及生物大滅絕等重大問題我有截然不同的臆解,借網際網路平臺談些自己粗淺的認識,供同志們參考。
  • 地震的分類與成因
    1 地震的分類構造地震:地殼運動時在其薄弱部位發生斷裂錯動火山地震:火山爆發,巖漿猛烈衝出地面而引起 陷落地震:溶洞陷落誘發地震:由於人工爆破、礦山開採及工程活動所引發的地震2 構造地震的成因板塊構造說斷層說Wegener大陸漂移假說:假定一個超級大陸於3億年前破裂,其碎塊漂移出去形成現今的大陸。
  • 地震是怎麼形成的
    地震一直是人類恐懼又無法攻克的難題,難於預測、難以防範、難以救援、災後難以恢復。種種難題一直困擾著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對於地震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地震是怎麼形成的?
  • 地震小知識:地震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地震小知識:地震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東方天氣網 發布時間:2018-09-30 15:00:01 地球表層的巖石圈稱作地殼。地殼巖層受力後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
  • 淺談地震成因之我見(一)
    天然地震是在地球大地上某一局部區域產生震動、搖晃顫箥、彈跳湧動等形狀,是由地下能量引起的的一種自然現象。地震的震源深淺不一,科學家將其分為三個檔次:震源深度不足70km的為淺源地震,70km以上至300km的為中源地震,300km以上的為深源地震。1934年6月29日發生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島近海的地震,震源深度最深,達到720km。
  • 科普:地震形成原因及中國地震分布區域
    地震成因地球表層的巖石圈稱作地殼。地殼巖層受力後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
  • 回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成因:龍門山地震帶
    光明網訊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8時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北緯30.3,東經103.0)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13公裡,成都市震感強烈。據重慶市民介紹,重慶震感十分強烈,可以聽見玻璃噼裡啪啦的響。從地震帶分布圖示資料了解到,今日四川雅安蘆山地震位於大陸斷裂地震帶。
  • 回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成因:位於龍門山地震帶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8時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北緯30.3,東經103.0)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13公裡,成都市震感強烈。據重慶市民介紹,重慶震感十分強烈,可以聽見玻璃噼裡啪啦的響。從地震帶分布圖示資料了解到,今日四川雅安蘆山地震位於大陸斷裂地震帶。
  • 地震和火山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沒了地震地球會怎樣?
    火山與地震是地球活動的正常模式,它說明地球依然是一顆充滿活力的星球。究其根源,皆是因為地球有一顆炙熱的心。2.5級以上的地震發生了25000次,5.5級以上的強烈地震超過440次。下圖顯示了2019年12月間全球震級在2.5級以上的地震分布:從這張分布圖上我們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的地震似乎都串成了一條條「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聰明的你一定想到了答案:這些「線」就是地殼板塊接合的部位。
  • 懷特島火山強烈噴發,為什麼紐西蘭是火山和地震災害多發的國家?
    自然災害的形成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而有時候人類活動也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劇自然災害,包括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影響範圍和危害程度。我們根據自然災害的成因,可以把自然災害分為氣象災害、地質地貌災害、生物災害和海洋災害等分類,其中氣象災害和地質地貌災害是影響範圍最廣的兩類自然災害。
  • 懸而未解的寧夏海原大地震成因
    隆德縣中南部一地在大地震前數小時,井水曾上漲數尺或一丈不等;靖遠縣哈思山區三角城銀子村有口深約4米的水井,震前幾天,井水忽然溢到井口,而且泛著白沫,地震後水位又回到原來位置,白沫也消失了。固原縣楊郎鎮東面有一湫池,震前池中水突然溢出池外。 《海原縣誌》記載:震前災象較明顯,以1920年大地震為例,一般有如下前兆和異常現象。
  • 地震是因為地殼運動,那為什麼地殼會運動?地震又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常常說地震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也知道位於板塊交界地帶容易發生地震,但是我們不知道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也不知道地殼為什麼要運動。關於這點,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今天就好好了解一下,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地殼是怎麼運動的?地殼之所以會運動,和地球的構造有關。
  •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微課視頻輔導
    教學設計課題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學目標1.說明地殼運動是地震發生的原因;解釋地震的發生會使地表形態發生巨大變化,抗震救災是有方法的可循2.通過模擬實驗,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通過閱讀資料、觀察圖片,分析地震後給地錶帶來的改變;製作關於抗震防災的手抄報,宣傳抗震防災的常識。3.保持對地震現象的探究熱情,樂於參加模擬實驗;能基於證據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認真傾聽他人意見,形成集體觀點。教學重點:說明地殼運動是地震發生的原因。教學難點:通過模擬實驗,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 地震的形成或許還有我們人類不知原因
    地震簡單的來講就是地球內部活動或者地殼板塊活動所形成的!根據發生原因的不同,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種類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構造地震。地震按震級大小的劃分大致如下:弱震 震級小於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有感地震 震級大於或等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 科學網—汶川地震成因解析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5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20世紀以來,全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縣發生的8.0級地震,是中國繼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來又一次大的地震災難,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中外科學家都在積極分析成因,現把他們的主要觀點整理,以供參考。
  • 美國西海岸的地震活動與地震柱構造(中文版)
    按照這個思路,首先研究了U01地震子柱構造的火山成因及其前兆信息,然後研究了U02地震子柱構造的殼內強震活動成因及其遷移規律,並就2019年7月6日M7.1地震的前兆信息進行分析和總結,給出了未來處置類似事件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