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是指發生在我們地球的表層系統之中,能夠造成人們生命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自然事件。自然災害的形成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而有時候人類活動也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劇自然災害,包括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影響範圍和危害程度。我們根據自然災害的成因,可以把自然災害分為氣象災害、地質地貌災害、生物災害和海洋災害等分類,其中氣象災害和地質地貌災害是影響範圍最廣的兩類自然災害。
氣象災害包括洪澇、乾旱、颱風、寒潮、凍雨、沙塵暴等分類;地質地貌災害包括地震、火山噴發、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分類。地球上任何一個地區,多多少少都受一定的自然災害影響,當然有的地區可能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和類型多一些,比如我國就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幾乎各類自然災害在我國都有發生,不過地質災害中的火山噴發,在我國是十分罕見的,不過最近大洋洲的紐西蘭發生了一次十分「突然」的火山噴發。
2019年12月9日,紐西蘭北部著名的旅遊地「懷特島」突然發生了火山噴發,當時共有數十人在島上觀光旅遊,火山噴發導致了至少6人死亡。自9日懷特島火山噴發後,島上火山保持持續活躍狀態,9日火山噴發形成的幾個火山口繼續噴發氣體和泥漿,表明內部壓力依舊較大,火山警戒級別保持在3級(紐西蘭火山警戒級別從低到高分為5級),科學家預測未來24小時火山有繼續噴發的可能性。紐西蘭不僅火山噴發多,而且也多發地震災害,2011年紐西蘭第二大城市克萊斯特徹奇發生6.3級地震,造成146人遇難,損失慘重。
為什麼紐西蘭是一個火山和地震災害多發的國家?我們知道火山噴發和地震災害在成因上是由極強的關聯性的,它們都和地球的板塊運動有關係。因為地震通常是由地球的板塊運動特別是板塊的碰撞擠壓運動,導致巖層受力最終斷裂而發生地震。而火山噴發中的巖漿來自於地球內部深處的軟流層,其深度一般在地下80至400千米深處,一般情況下巖漿很難上升到地表,只有在板塊的交界處,也就是位於板塊的消亡邊界或者是生長邊界處,由於存在板塊之間的斷裂帶,巖漿容易順著巖層間的裂隙上升到地表,最終形成火山噴發。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火山噴發和地震災害多發在板塊的邊界處,而由於板塊的生長邊界多位於大洋海底,對人類影響較小,所以對人類影響密切的火山噴發和地震災害多發在板塊的消亡邊界。世界上主要的板塊消亡邊界有兩條,分別是「地中海喜馬拉雅消亡邊界」和「環太平洋消亡邊界」,凡是地處上述兩大消亡邊界附近的國家,就多火山噴發和地震災害,其中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都是火山噴發和地震災害多發的國家。
同樣道理,大洋洲的島嶼國家紐西蘭也位於板塊的消亡邊界,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剛好穿過紐西蘭的北島和南島,由於兩大板塊的碰撞擠壓,使得紐西蘭多地震災害,同時也多分布火山。紐西蘭的火山多分布在北島呈三角形狀的「陶波火山區」,包括塔臘韋臘火山、魯阿佩胡火山、懷特島火山等。當然,在此次懷特島火山噴發前,該島上的火山已經有了許多的噴發前跡象,在11月份紐西蘭把懷特島的火山警戒等級從1級上升到了2級,但是預警等級的提高並沒有阻止人們前往欣賞懷特島的美景,直到12月9日火山最終發生了大規模噴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