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是指發生在地球表層系統中的一些自然事件,但是能夠造成人類生命或財產損失。自然災害根據成因可以分為地質地貌災害、氣象災害、海洋災害和生物災害等,其中地質地貌災害主要是指地球的各種地質作用比如地殼運動、巖漿活動等,從而造成的自然災害,具體來說包括地震、火山噴發、滑坡、泥石流、崩塌和地面塌陷等等。在地質地貌災害中地震和火山噴發是兩種災害的表現形式是最激烈的,那麼這兩種自然災害之間有沒有什麼關聯呢?
很顯然,地震和火山噴發之間是有非常強的關聯的。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發生的震動,從而產生地震波。地震的發生是由於地殼,也就是地殼中的巖層受力集聚能量,當巖層不能承受集聚的能量時就會發生地震。那麼怎樣的情況下巖層會不斷的承受能量呢?這顯然與地殼運動有關,在板塊內部,大面積的巖層受力較為均一,能量不易集聚,地震較少,而在板塊的交界處,特別是板塊的消亡邊界附近,由於巖層之間相互碰撞擠壓,不斷移動,巖層就會彎曲變形並承受壓力聚集能量。
所以地震多發生在板塊的邊界處,特別是板塊的消亡邊界,世界上有兩大著名的地震帶,分別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地處這些地震帶上的國家和地區都是地震多發的區域,比如智利、墨西哥、美國西部、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中國、伊朗、土耳其等國家。火山噴發是指地球內部的巖漿上升到地表,並噴出地表的地質現象,是地球內部熱能在地表的最強烈顯示。那麼,形成火山噴發的巖漿是哪裡來的呢?目前,科學家普遍認為形成火山噴發的巖漿來自於地球內部深處的「軟流層」。軟流層是一個不連續層,大約位於地下80至400千米的深處,由於放射性元素的衰變而釋放熱能,導致巖石融化,形成巖漿。

地處地下深處的巖漿上方有著幾十千米乃至幾百千米厚的巖層,所以巖漿是很難上升到地表的,巖漿想要上升到地表必須要尋找巖層之間的裂隙,才有可能上升到地表。那麼,地球上什麼地方才有這麼多的巖層斷裂帶呢?答案就是板塊交界處,也就是板塊的「消亡邊界」或者是「生長邊界」,這裡由於板塊的碰撞擠壓或者張裂分離,地殼破碎多斷層,使得地下的巖漿有機會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噴發。因此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中也分布有大量火山,這兩個帶也就是「火山地震帶」。比如日本既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也是一個火山活動及其頻繁的國家,因為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附近,這是上天註定的,沒有辦法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