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地震成因之我見(上)

2020-09-05 落花微雨78136969

天然地震是在地球大地上某一局部區域產生震動、搖晃顫箥、彈跳湧動等形狀,是由地下能量引起的的一種自然現象。

地震的震源深淺不一,科學家將其分為三個檔次:震源深度不足70km的為淺源地震,70km以上至300km的為中源地震,300km以上的為深源地震。1934年6月29日發生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島近海的地震,震源深度最深,達到720km。1960年發生在智利的地震,震級最大,達到9.5級,產生的海嘯危及日本。

圖1:1934年印度尼西亞蘇拉威島近海地震

圖2:1960年智利地震

地震是自然災害中最為嚴重的一種,比颱風、洪水、火山、泥石流等都要嚴重得多。地震會導致路斷橋倒,毀壞大面積的建築物,造成重大的生命傷亡及財產的嚴重損失。全球每年發生大小地震五百多萬次,小地震絕大多數人感覺不到,五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嚴重威脅到人類生命和財產,而且每年都會發生多次重大的地震,成為人類無法抗拒或規避的天然災害。地球時常突發這種爆炸性的「脾氣」,嚴重時能使地面像海浪樣湧動,使一座城市瞬間毀滅,使成千上萬的人死亡。

地震的成因根源是什麼,已成為當今世界性的重大科學難題,是我們急於探究地震成因背後的事實真相。雖然人類探究地震的歷史悠久,但其認知度仍非常膚淺,直到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也無法給出定論。為了解開這項世界性的重大科學難題,很多國家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仍不見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目前,中美等十二國正聯合在印度洋著手打通地殼,尋找地震成因的根源,我看研究的價值不大,很可能是徒勞,因為地震的根源不在地殼,而且,若要貫通地殼,需冒著地幔高溫高壓井噴和輻射的風險。目前學術界把板塊錯動學說作為地震成因的主導見解,從而產生很多自相矛盾的理論,反而迷惑了我們的視野。由於地震成因的真相不明,預報工作成為有目無珠的「瞎子」。雖然近幾年地震研究工作有長足發展,但地震預報準確率仍極低。

地震成因的真相為什麼難以攻克呢?雖然科學發展了,但人類還沒發明探測地心的儀器,對地球的整體生理構造機能理解不清,因此研究地震成因根源無法切中要點,預報震情也無據可依。雖然科學家以蛋的結構描述地球內部構造,但對地球內的地核與地幔的循環原理認識不清,易產生錯誤認知。在我看來,實際上,地球不僅像蛋結構,也是一種生物體,但與動植物的生長形式不一樣,地球具有的是星系類的生命特性。地球像煉鋼爐、蓄電池、化工廠裡的高壓釜等結構,其蘊藏著巨大的放射性物質和電能,還與極光有一定的因果關係。地核產生的高溫可熔化一切,有繁多化學成份的巖漿在熱能的作用下生成了高壓膨脹體等等。地球還正在生長中,與其他生物相仿,只是別樣地活著,即活著的生理形式不同。地核像心臟、巖漿像血液、地震像脈搏,它的冷熱調節循環運動也與人的生理循環系統相近似,不停地在運轉。如果人沒有心臟,血液不循環,生命就要終止;假設將地球封住不讓其地震,即不讓能量釋放,地核熱能會繼續釋放積累,膨脹力超出地殼負荷能力,反而產生爆炸,地球和一切生物也隨之毀滅。所以,宏觀上從地球生命角度講,地震帶來的危害利大於弊。

圖組1:地球內部與人的心臟對比

地震成因不是世上唯一的奧秘,統觀地球的地理地貌,還有很多自然奧秘有待人類去探究。比如:地球造山運動、冰河期生物大絕滅,其中包括恐龍絕滅等特大變遷。這些是怎麼產生的呢?如何解開這些謎團都是世界性的科學難題。可能有人認為這些遠古奇事無現實意義,但人類應該要知道地球的過去和現在,也要預知地球的將來,知道如何正確預防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對人類的危害。而且歷史上的這些特大變遷與地震的形狀有一定的關聯,探討中簡略提及。但對地震成因根源以及生物大滅絕等重大問題我有截然不同的臆解,借網際網路平臺談些自己粗淺的認識,供同志們參考。希一石激起千重浪,望有志者言明高見,匯集人類的聰明智慧,共同為地震成因診斷把脈。

我現將地震成因的根源的有關問題談以下幾點:

一、地殼板塊錯動不是地震成因的根源。

地震研究學術界將地震成因的根源歸咎於地殼板塊錯動,這是把表象當作真相、顛倒了事實的做法。人們只看到地震時大地晃動的表面現象,可是背地裡真正推動地面晃動的能量根源沒有察覺,其實地殼是被帶動而產生反作用力錯動的。地殼本身是由堅固的巖石組成的整體,在漫長歲月中雖被隕石撞擊有千瘡百孔傷痕,但大部份已生長癒合,還有部分傷痕成為地震和火山釋放能量的通道。

地殼板塊自身沒有動力不能自由活動,產生錯動的根源到底是什麼?當今學術界將地震成因的根源歸咎於地殼板塊錯動,這種理論存在很多矛盾,不符合邏輯規律。無論從震深、震波形態、年發震及餘震量等方面看,都不像板塊碰撞形成的動力源特徵,而且震深的碰撞著力點也不客觀。若板塊發生碰撞,應先在堅硬地殼的大外周巖層處發生,而不應先在地下深處會伸縮的軟巖層。而且中源和深源地震的震源都是在地殼下的巖漿中發生, 70km以上中源地震這麼深的地下,高溫早已將巖石熔成巖漿,就不存在什麼地殼板塊,也就不存在碰撞錯動。尤其是720km深的深源地震就更無法用板塊錯動學說解釋。地幔溫度按地溫每公裡中間值20℃梯增算,應在14,000℃左右,遠遠超出了各種金屬氧化物甚至是石墨的熔點,因此這樣的高溫可熔化一切物質。如此高溫的巖漿應處在鋼水般的狀態,絕不可能存在板塊,可見板塊錯動成因學說違背了地球構造的客觀邏輯,明顯存在矛盾,因此,這種學說論點不應成立。

另外,還有些專家認為地震的動力是地球板塊應力所致,是指板塊隨地球運轉所產生應有的能量推動板塊碰撞產生地震。這種應力是否存在呢?在我看來,這種應力根本不存在,是一種人為想像的、虛有的假設。因為違背了地心引力和地球向東運行的定律,萬有引力將一切物質重量沉向地心,千山萬水組成的地殼被地心吸住牢不可破,板塊沒有橫衝直撞或左右搖擺的空間和動力,也沒有快慢之分,都是均等的力。巖石各自的位置與周邊生成堅硬的殼體,整體繞著地軸運轉,像被鉚釘固定,絕不存在個別地殼板塊逆行的現象,是地心強大的引力將所有地殼巖石鑲死在各自應在的位置,也消除了一切應力產生的可能性。同時,地球整體向東運轉是大自然的絕對定律,是太陽能量的定局,是永恆不變的。其力量之巨大,地球上無任何能量可阻擋,因而所有物體都順從地軸向東運轉這一定律,向西逆行的能量絕不可能產生,某個板塊也絕不可能出現脫離乾坤定律而獨自對立運行的情況。沒有逆行就沒有對立碰撞,沒有橫行也就沒有擠壓斷裂,板塊錯動也無從談起。那種因應力推動地殼板塊錯動的地震成因學說也應當予以否認,真正的地震成因根源應考慮為地心的另類因素所致。

二、地震成因的根源是地核熱膨脹所致。

地核是地球的心臟,它的功能與人的心臟功能相仿,是生命和動力的源泉。地核熱膨脹是地球存活和生長的體現,屬於地球正常生理循環運動。地震是熱膨脹循環運動釋放能量的一種形式,與人的心跳呼吸相類似。若地球沒有地核熱能,地幔失去了熱源就要冷卻衰亡,火山和地震也不復存在,整個地球會變成死冰球,所有生物也隨之絕滅。

地核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人類對它認識還非常膚淺,無法作具體的解釋。地核估計是帶電的放射性重金屬元素組合,與太陽相近似。關於地幔,人們只是從火山中見證了它的高溫、它爆炸性的膨脹力、它電閃雷鳴的煙雲以及多種化學成分的巖漿等。火山是地幔的寫照,彌補了人類難以尋找的科學數據,是非常寶貴的教材。人類以地幔為鑑,對地核進行深入推理。科學家對地球進行了長期探究,勾勒了地球概念性的大致輪廓,認為地球具有「蛋」的結構:地殼厚約5km至70km不等,像蛋清的地幔厚約2,800km,像蛋黃的地核有3,600,000atm和5000℃至6000℃的高溫,半徑約3500km。並估計地核表面有3,000,000atm。

圖3:地球「蛋」的結構

我們從火山中看到的只是地下高溫和膨脹力的冰山一角,內部還有很多奧秘有待人類去探究。那麼,地核高溫熱膨脹形成的物理反應與地震存在什麼樣的必然的因果關係呢?簡單地說,熱膨脹的脹力就是發生地震的動力,沒有熱膨脹就沒有地震。膨脹力達到一定程度變成爆炸力,火山的爆發作為膨脹力產生的地幔柱衝出地表的爆炸現象,遵循這個原理,超3,000,000atm的幔底膨脹力帶來的能量與地震動力能量相匹配,兩者唯獨相關聯,是前因與後果的關係。溫度越高膨脹力就越大,地震的動力也就越大,危害就越嚴重。科學家將地心內的地核和地幔分內外和上下層級,勾畫了熱膨脹的興衰狀態,實際上,它們相互間不會有明顯的層次劃分界線。金屬和放射性元素含量也是漸變的,往地下越深,密度、含量和溫度都越高。地核內的溫度可能遠比科學家估計的5,000℃~6,000℃要高很多,地核熱能在地幔中梯度降溫與地殼巖層梯度增溫同一規律,按地溫中間值每千米梯增20℃類推計,2,800km地幔底的溫度達50,000℃以上,地核內還會逐步增高;同時火山噴出的塑性巖漿是證明地幔表的一切金屬元素都已熔化掉了的有力證據,其中應包括各類熔點高的金屬氧化物等。估計地幔表的溫度已達到鎢的熔點三千五百多度,地幔和地核溫度還會梯度增高,所以地核的溫度遠不止五六千度,不然遠離地核的地幔怎會保持永久不熄的、鋼水般的狀態呢?當然,地幔準確溫度目前無法測定,噴出地表的巖漿超千度的溫度是受冷卻影響,喪失了真相而不能為鑑。

地球像個煉鋼爐,地核的高溫可熔化一切,地幔中所有金屬元素在高溫作用下熔化,並據各自的質地沉入地心。重金屬元素沉入地核,輕金屬在地幔中層,塑性巖漿在地幔表層,其中還有殘渣汙垢漂浮著與地殼底部粘連,類似蛋殼內的隔膜。地球又像化工廠裡的巨型高壓釜,受地核熱能、電能及放射物質等共同作用,地幔巖漿煎熬成含有多種化學成分的高溫高壓,時有從地縫中冒出,成為火山,它與地震同出於地核這個「母胎」。因地核與地幔表的溫差懸殊,巖漿會產生冷熱循環對流,火山地震會隨之永動不息。同時,地核熱能向地核表四周擴展,形成很多巨泡散發。其膨脹力受幔底三百萬個大氣壓的制約,小的泡無力升騰,大泡的膨脹力必須超三百萬個大氣壓後才能突破重圍,地幔的圍堵形成類似彈藥與彈殼增效抬速的原理而增強威力,膨脹能在地幔延展中形成大小不一的千萬股泡狀體,形成地幔柱,上升撞擊著地殼。巖漿似熱鍋翻滾,也類似太陽的鋒芒竄動,所以地震也接二連三地發生,印證了全球年發震量五百多萬次的頻率。尤其巨泡膨脹能時有在地幔中匯攏集聚或在地幔表積累儲存,以致形成更為龐大而強烈的膨脹能,使地殼壓強超負荷,造成地面隆起、震動或破裂,這是造成大地震的原因。雖然火山和海底黑煙囪釋放了大量的熱能,減少了地幔的膨脹力,緩解了地震的頻率,所以與當初超3,000,000atm的兇猛程度不足輕重,能將千山萬水組成的地殼板塊抖得像紙似的輕飄。

圖4:地震成因圖

地震初起時,膨脹巨能從地下縫隙中噴起,發出轟隆的怪聲,人們聽起來由遠及近,實際是由下及上。膨脹巨能掀起地殼板塊,釋放能量的頂力產生縱波,卻先彈跳後跌落,又似水底㴘泡上升,並以波浪式向四周湧動,縱波推拉四周地殼產生橫波。緊隨著,縱波與橫波來回混合,大地激烈的上下抖動和左右搖晃,震波隨能量向外擴展。這種爆炸性的震波擊打著剛性的地殼,映及全球。爾後,震波隨膨脹能逐漸消失而停止,繼發的膨脹能產生餘震。只有這股膨脹能釋放徹底,該次的地震才會終止。

此外,還有很多無法解釋的地震異常現象都印證了地震成因是地核熱膨脹產生的原理及特徵。比如:

一、明確了地震的動力是地核熱膨脹,排除應力產生板塊錯動的成因學說。而且超三百萬個大氣壓的脹力與地震能量的威力相匹配,不管地震大小,現在或將來都符合,而且二者之間的因果關係是唯獨的,無其他可代替選項。

二、地震產生的縱波和橫波的形式都與地下熱膨脹能掀動產生震波的規律相符。

三、震前地下水反常變異是膨脹力推拉使地下有毒礦物質及氣體產生升縮,致水質變色、變質或含毒。

四、震後大雨是發震的熱能將地下水煎成蒸汽,升上天空遇冷卻成大雨。

五、震前動物異常現象是其對地核熱膨脹的直接反應。因地核熱膨脹產生的地幔柱將地深處的高能帶電放射性元素及多種有毒氣體及礦物質掀起融入地殼,並從縫隙中滲出地表,汙染水質和空氣,帶來磁電場變化、地下震動響聲等,使很多動物染毒或缺氧,其難於忍耐而產生驚恐異常。這些高敏感的動物比人早察覺到地震的到來,也有些動物本身有預知能力,如章魚、烏鴉等。

六、海嘯是膨脹力託起水面所致。形成之初水底㴘泡,並產生大退潮,是因巨大的地下膨脹力從水底上升,把震中很大面積的海水一起抬升至高位,致周圍海水聚向震中,造成沿海港灣嚴重倒潮,形成震中與四周的水位懸殊的落差。爾後地震終止,高位的海水失去了膨脹力的撐託後突然墜落,海水向四周低處湧動,形成特高的漲潮狀撲向沿邊,摧毀建築和生物,爾後反作用力巨浪退回又席捲,直至逐步消失。

根據以上地震成因與地核熱膨脹原理分析,相互印證,形成證據鏈,並全部符合客觀邏輯,不存在任何矛盾,符合必然的因果關係。因此,應當確認地震成因的根源是地核熱膨脹。

(下)待發……

學者:張茂華

2020年8月15日

相關焦點

  • 淺談地震成因之我見(一)
    天然地震是在地球大地上某一局部區域產生震動、搖晃顫箥、彈跳湧動等形狀,是由地下能量引起的的一種自然現象。地震的震源深淺不一,科學家將其分為三個檔次:震源深度不足70km的為淺源地震,70km以上至300km的為中源地震,300km以上的為深源地震。1934年6月29日發生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島近海的地震,震源深度最深,達到720km。
  • 緬甸7.2級地震成因的探討
    緬甸7.2級地震成因的探討Seisman 緬甸地震柱構造是作者所定義的第17號地震柱構造。2011年3月24日緬甸7.2級地震,引起了作者對緬甸地震和汶川地震成因的思考。緬甸及其周邊地區(85°~105°E,13°~40°
  • 地震成因
    地震成因: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層的巖石圈稱作地殼。地殼巖層受力後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由於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地震叫構造地震;由於火山活動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巖層(特別是石灰巖)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 地震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目前關於地震成因的主要觀點
    地球自轉學說認為不同板塊之間質量存在差異,地球自轉速率變化(地球自轉角速度變化)時,漂浮在軟流層上的板塊就會相互運動,導致板塊之間相互作用的發生。這是發生地震的根本原因。持這種地震成因學說的主要文章有張寶盈的《地震是一種「地殼雷電效應」?—地震成因新探》和《地震電磁成因假說》,姚承的《地震是地下雷電》。
  • 自然地理|水文-湖泊的分類及成因分析
    世界上湖泊眾多,北歐的冰磧湖群,芬蘭擁有「千湖之國」的稱號;東非大裂谷的湖群;青藏高原湖群;北美五大湖湖群。俄羅斯的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湖;裏海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湖(鹹水湖);蘇必利爾湖是世界面積最大的淡水湖,維多利亞湖是非洲面積最大的湖泊和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我國兩大湖泊分布區分別是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中國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湖群分布區。
  • 大陸漂移與地震成因
    當前對地震成因機制的解釋是Reid提出的彈性回跳假說,並在後續的研究中Julian等人提出了用雙力偶震源機制模型來描述地震的成因機制
  • 地震的分類與成因
    1 地震的分類構造地震:地殼運動時在其薄弱部位發生斷裂錯動火山地震:火山爆發,巖漿猛烈衝出地面而引起 陷落地震:溶洞陷落誘發地震:由於人工爆破、礦山開採及工程活動所引發的地震2 構造地震的成因板塊構造說斷層說Wegener大陸漂移假說:假定一個超級大陸於3億年前破裂,其碎塊漂移出去形成現今的大陸。
  • 美國西海岸的地震活動與地震柱構造(中文版)
    本文的研究,區別於板塊構造的碰撞與俯衝之說,也區別於地震的斷層成因之說,認為殼內強震與火山的災變能量來自地幔深部的熱能,而非地表構造獨立運動的結果,從而為地震與火山活動成因找到了最為本質的能源,為地震與火山的預測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
  • 專家:內江地震與長寧地震成因雷同,因板塊相互擠壓
    新京報訊(記者 劉名洋)今日(9月8日)清晨,四川威遠縣發生5.4級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告訴新京報記者,此次地震與今年6月四川長寧6.0級地震成因雷同,均是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相互擠壓,在應力作用下發生地殼運動,之後應會有餘震發生。
  • 專家:甘肅夏河地震和「88九寨溝地震」成因有共性
    新京報快訊(記者 周依)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0月28日1時56分在甘肅甘南州夏河縣(北緯35.10度,東經102.69度)發生5.7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地震和「8·8九寨溝7.0級地震」的位置有一定相關性,成因有共性。據孫士鋐介紹,此次地震震區處在青藏塊體北部邊緣,整個青藏塊體在受到印度洋板塊推擠過程中,一些地塊或地段積累應力,就容易發生地震。這次夏河地震和今年9月16日張掖5.0級地震,都處在青藏塊體北緣。
  •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微課視頻輔導
    (視頻最大化,橫屏觀看,視覺效果更佳哦!)
  • 地震成因研究獲重要突破
    地震的發生真的是「板塊碰撞」導致的嗎?事情可能並非那麼簡單。中國科學家歷經20年的不懈努力和艱苦探索,終於成功破解了地震成因這個曠世謎題:地震,竟然是發生在地下的龍捲風!全面展示這一研究成果的專著《探索自然之謎全三冊》下冊《地震成因》日前已由華齡出版社出版發行。地震是一種十分神奇又極其神秘的自然現象,其發生機理複雜萬端。
  • 近日「海城地震」成因披露!專家分析遼寧地震形勢!
    近日「海城地震」成因披露!專家分析遼寧地震形勢!據統計,從1970年到目前,距海城大地震震中方圓100公裡的區域內,共計發生3級以上地震364次,平均每年20餘次。營海岫老震區是省地震局重點監測地區。由於1975年遼寧省成功預測並及時發布了短臨預報,使「海城大地震」沒有造成重大傷亡,被稱為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在正確預測地震的基礎上,由政府組織撤離民眾、明顯降低損失的唯一成功案例。
  • 地震雲、成因、危害程度…你想知道的事都清楚了
    受訪專家:蘇德辰 中國地科院地質研究員 國土資源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截至今天9時25分,地震已造成13人死亡、175人受傷(28人重傷)。  科普中國:這次九寨溝地震的成因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這次地震發生在我國地震活躍的南北地震帶上。南北地震帶是我國大地震多發的地區,近年來汶川、玉樹、盧山、魯甸、景谷等地震都甚發生在南北地震帶上。這次地震發生在巴顏喀拉塊體北部東崑崙斷裂和塔藏斷裂與東部龍門山斷裂的交匯處,說明巴顏喀拉塊體邊緣活動劇烈。
  • 專家:甘肅夏河地震和「8•8九寨溝地震」成因有共性 - 國內...
    新京報快訊(記者 周依)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0月28日1時56分在甘肅甘南州夏河縣(北緯35.10
  • 汶川8.0級大地震的根源和成因
    這個學說對大地震的成因、根源、能量來源、地震前兆等13個地震基本問題提出了統一的、全新的解答。本文根據這個新學說結合汶川地區和我國地震的實際情況來研究汶川8.0級大地震的根源和成因。(GLE)等,對大地震活動有重要的影響。
  • 科學網—汶川地震成因解析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發生在我國四川省汶川縣裡氏8.0級的大地震震驚世界。中外科學家及研究機構積極分析評價地震成因、震害、未來趨勢以及與三峽大壩有無關係等。本文為相關觀點的整理與歸納。
  • 專家提出地震成因新觀點:與地球自轉有關
    2005年我就發表了《印尼8.7級地震對我國大陸地震趨勢的影響》的論文,當時我就判斷地球進入了地震的活躍期,實際上全球進入活躍期就是從2004年印尼8.7級地震開始的。  中國國家地理網:有專家曾在前一段表示,環太平洋地震帶活躍,但中國大陸近期不會發生破壞性的強震,而玉樹的地震顯然打破這個判斷。你怎麼看?
  • 專家析內江5.4級地震:與6月份宜賓6.0級地震成因相同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9月8日6時42分在四川內江市威遠縣發生5.4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於北緯29.55度,東經104.79度。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分析認為,此次地震從成因上看,與今年6月四川宜賓長寧6.0級地震成因相同,均為印度板塊擠壓歐亞板塊,應力場作用下發生地殼運動。但從嚴格意義上講,此次內江地震不能稱為長寧地震的餘震。而對今年該地區地震多發的情況,孫士鋐認為,自2008年汶川地震後,四川就處於地震進入活躍期,發生此類震級的地震也較為正常。
  • 專家析內江5.4級地震:與6月宜賓6.0級地震成因相同
    中新網北京9月8日電(楊雨奇)9月8日6時42分,四川內江市威遠縣發生5.4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當地市民表示震感強烈。地震專家認為,此次地震從成因上看,與今年6月四川宜賓長寧6.0級地震成因相同,均為印度板塊擠壓歐亞板塊,應力場作用下發生地殼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