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地震是在地球大地上某一局部區域產生震動、搖晃顫箥、彈跳湧動等形狀,是由地下能量引起的的一種自然現象。
地震的震源深淺不一,科學家將其分為三個檔次:震源深度不足70km的為淺源地震,70km以上至300km的為中源地震,300km以上的為深源地震。1934年6月29日發生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島近海的地震,震源深度最深,達到720km。1960年發生在智利的地震,震級最大,達到9.5級,產生的海嘯危及日本。
圖1:1934年印度尼西亞蘇拉威島近海地震
圖2:1960年智利地震
地震是自然災害中最為嚴重的一種,比颱風、洪水、火山、泥石流等都要嚴重得多。地震會導致路斷橋倒,毀壞大面積的建築物,造成重大的生命傷亡及財產的嚴重損失。全球每年發生大小地震五百多萬次,小地震絕大多數人感覺不到,五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嚴重威脅到人類生命和財產,而且每年都會發生多次重大的地震,成為人類無法抗拒或規避的天然災害。地球時常突發這種爆炸性的「脾氣」,嚴重時能使地面像海浪樣湧動,使一座城市瞬間毀滅,使成千上萬的人死亡。
地震的成因根源是什麼,已成為當今世界性的重大科學難題,是我們急於探究地震成因背後的事實真相。雖然人類探究地震的歷史悠久,但其認知度仍非常膚淺,直到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也無法給出定論。為了解開這項世界性的重大科學難題,很多國家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仍不見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目前,中美等十二國正聯合在印度洋著手打通地殼,尋找地震成因的根源,我看研究的價值不大,很可能是徒勞,因為地震的根源不在地殼,而且,若要貫通地殼,需冒著地幔高溫高壓井噴和輻射的風險。目前學術界把板塊錯動學說作為地震成因的主導見解,從而產生很多自相矛盾的理論,反而迷惑了我們的視野。由於地震成因的真相不明,預報工作成為有目無珠的「瞎子」。雖然近幾年地震研究工作有長足發展,但地震預報準確率仍極低。
地震成因的真相為什麼難以攻克呢?雖然科學發展了,但人類還沒發明探測地心的儀器,對地球的整體生理構造機能理解不清,因此研究地震成因根源無法切中要點,預報震情也無據可依。雖然科學家以蛋的結構描述地球內部構造,但對地球內的地核與地幔的循環原理認識不清,易產生錯誤認知。在我看來,實際上,地球不僅像蛋結構,也是一種生物體,但與動植物的生長形式不一樣,地球具有的是星系類的生命特性。地球像煉鋼爐、蓄電池、化工廠裡的高壓釜等結構,其蘊藏著巨大的放射性物質和電能,還與極光有一定的因果關係。地核產生的高溫可熔化一切,有繁多化學成份的巖漿在熱能的作用下生成了高壓膨脹體等等。地球還正在生長中,與其他生物相仿,只是別樣地活著,即活著的生理形式不同。地核像心臟、巖漿像血液、地震像脈搏,它的冷熱調節循環運動也與人的生理循環系統相近似,不停地在運轉。如果人沒有心臟,血液不循環,生命就要終止;假設將地球封住不讓其地震,即不讓能量釋放,地核熱能會繼續釋放積累,膨脹力超出地殼負荷能力,反而產生爆炸,地球和一切生物也隨之毀滅。所以,宏觀上從地球生命角度講,地震帶來的危害利大於弊。
圖組1:地球內部與人的心臟對比
地震成因不是世上唯一的奧秘,統觀地球的地理地貌,還有很多自然奧秘有待人類去探究。比如:地球造山運動、冰河期生物大絕滅,其中包括恐龍絕滅等特大變遷。這些是怎麼產生的呢?如何解開這些謎團都是世界性的科學難題。可能有人認為這些遠古奇事無現實意義,但人類應該要知道地球的過去和現在,也要預知地球的將來,知道如何正確預防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對人類的危害。而且歷史上的這些特大變遷與地震的形狀有一定的關聯,探討中簡略提及。但對地震成因根源以及生物大滅絕等重大問題我有截然不同的臆解,借網際網路平臺談些自己粗淺的認識,供同志們參考。希一石激起千重浪,望有志者言明高見,匯集人類的聰明智慧,共同為地震成因診斷把脈。
我現將地震成因的根源的有關問題談以下幾點:
一、地殼板塊錯動不是地震成因的根源。
地震研究學術界將地震成因的根源歸咎於地殼板塊錯動,這是把表象當作真相、顛倒了事實的做法。人們只看到地震時大地晃動的表面現象,可是背地裡真正推動地面晃動的能量根源沒有察覺,其實地殼是被帶動而產生反作用力錯動的。地殼本身是由堅固的巖石組成的整體,在漫長歲月中雖被隕石撞擊有千瘡百孔傷痕,但大部份已生長癒合,還有部分傷痕成為地震和火山釋放能量的通道。
地殼板塊自身沒有動力不能自由活動,產生錯動的根源到底是什麼?當今學術界將地震成因的根源歸咎於地殼板塊錯動,這種理論存在很多矛盾,不符合邏輯規律。無論從震深、震波形態、年發震及餘震量等方面看,都不像板塊碰撞形成的動力源特徵,而且震深的碰撞著力點也不客觀。若板塊發生碰撞,應先在堅硬地殼的大外周巖層處發生,而不應先在地下深處會伸縮的軟巖層。而且中源和深源地震的震源都是在地殼下的巖漿中發生, 70km以上中源地震這麼深的地下,高溫早已將巖石熔成巖漿,就不存在什麼地殼板塊,也就不存在碰撞錯動。尤其是720km深的深源地震就更無法用板塊錯動學說解釋。地幔溫度按地溫每公裡中間值20℃梯增算,應在14,000℃左右,遠遠超出了各種金屬氧化物甚至是石墨的熔點,因此這樣的高溫可熔化一切物質。如此高溫的巖漿應處在鋼水般的狀態,絕不可能存在板塊,可見板塊錯動成因學說違背了地球構造的客觀邏輯,明顯存在矛盾,因此,這種學說論點不應成立。
另外,還有些專家認為地震的動力是地球板塊應力所致,是指板塊隨地球運轉所產生應有的能量推動板塊碰撞產生地震。這種應力是否存在呢?在我看來,這種應力根本不存在,是一種人為想像的、虛有的假設。因為違背了地心引力和地球向東運行的定律,萬有引力將一切物質重量沉向地心,千山萬水組成的地殼被地心吸住牢不可破,板塊沒有橫衝直撞或左右搖擺的空間和動力,也沒有快慢之分,都是均等的力。巖石各自的位置與周邊生成堅硬的殼體,整體繞著地軸運轉,像被鉚釘固定,絕不存在個別地殼板塊逆行的現象,是地心強大的引力將所有地殼巖石鑲死在各自應在的位置,也消除了一切應力產生的可能性。同時,地球整體向東運轉是大自然的絕對定律,是太陽能量的定局,是永恆不變的。其力量之巨大,地球上無任何能量可阻擋,因而所有物體都順從地軸向東運轉這一定律,向西逆行的能量絕不可能產生,某個板塊也絕不可能出現脫離乾坤定律而獨自對立運行的情況。沒有逆行就沒有對立碰撞,沒有橫行也就沒有擠壓斷裂,板塊錯動也無從談起。那種因應力推動地殼板塊錯動的地震成因學說也應當予以否認,真正的地震成因根源應考慮為地心的另類因素所致。
二、地震成因的根源是地核熱膨脹所致。
地核是地球的心臟,它的功能與人的心臟功能相仿,是生命和動力的源泉。地核熱膨脹是地球存活和生長的體現,屬於地球正常生理循環運動。地震是熱膨脹循環運動釋放能量的一種形式,與人的心跳呼吸相類似。若地球沒有地核熱能,地幔失去了熱源就要冷卻衰亡,火山和地震也不復存在,整個地球會變成死冰球,所有生物也隨之絕滅。
地核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人類對它認識還非常膚淺,無法作具體的解釋。地核估計是帶電的放射性重金屬元素組合,與太陽相近似。關於地幔,人們只是從火山中見證了它的高溫、它爆炸性的膨脹力、它電閃雷鳴的煙雲以及多種化學成分的巖漿等。火山是地幔的寫照,彌補了人類難以尋找的科學數據,是非常寶貴的教材。人類以地幔為鑑,對地核進行深入推理。科學家對地球進行了長期探究,勾勒了地球概念性的大致輪廓,認為地球具有「蛋」的結構:地殼厚約5km至70km不等,像蛋清的地幔厚約2,800km,像蛋黃的地核有3,600,000atm和5000℃至6000℃的高溫,半徑約3500km。並估計地核表面有3,000,000atm。
圖3:地球「蛋」的結構
我們從火山中看到的只是地下高溫和膨脹力的冰山一角,內部還有很多奧秘有待人類去探究。那麼,地核高溫熱膨脹形成的物理反應與地震存在什麼樣的必然的因果關係呢?簡單地說,熱膨脹的脹力就是發生地震的動力,沒有熱膨脹就沒有地震。膨脹力達到一定程度變成爆炸力,火山的爆發作為膨脹力產生的地幔柱衝出地表的爆炸現象,遵循這個原理,超3,000,000atm的幔底膨脹力帶來的能量與地震動力能量相匹配,兩者唯獨相關聯,是前因與後果的關係。溫度越高膨脹力就越大,地震的動力也就越大,危害就越嚴重。科學家將地心內的地核和地幔分內外和上下層級,勾畫了熱膨脹的興衰狀態,實際上,它們相互間不會有明顯的層次劃分界線。金屬和放射性元素含量也是漸變的,往地下越深,密度、含量和溫度都越高。地核內的溫度可能遠比科學家估計的5,000℃~6,000℃要高很多,地核熱能在地幔中梯度降溫與地殼巖層梯度增溫同一規律,按地溫中間值每千米梯增20℃類推計,2,800km地幔底的溫度達50,000℃以上,地核內還會逐步增高;同時火山噴出的塑性巖漿是證明地幔表的一切金屬元素都已熔化掉了的有力證據,其中應包括各類熔點高的金屬氧化物等。估計地幔表的溫度已達到鎢的熔點三千五百多度,地幔和地核溫度還會梯度增高,所以地核的溫度遠不止五六千度,不然遠離地核的地幔怎會保持永久不熄的、鋼水般的狀態呢?當然,地幔準確溫度目前無法測定,噴出地表的巖漿超千度的溫度是受冷卻影響,喪失了真相而不能為鑑。
地球像個煉鋼爐,地核的高溫可熔化一切,地幔中所有金屬元素在高溫作用下熔化,並據各自的質地沉入地心。重金屬元素沉入地核,輕金屬在地幔中層,塑性巖漿在地幔表層,其中還有殘渣汙垢漂浮著與地殼底部粘連,類似蛋殼內的隔膜。地球又像化工廠裡的巨型高壓釜,受地核熱能、電能及放射物質等共同作用,地幔巖漿煎熬成含有多種化學成分的高溫高壓,時有從地縫中冒出,成為火山,它與地震同出於地核這個「母胎」。因地核與地幔表的溫差懸殊,巖漿會產生冷熱循環對流,火山地震會隨之永動不息。同時,地核熱能向地核表四周擴展,形成很多巨泡散發。其膨脹力受幔底三百萬個大氣壓的制約,小的泡無力升騰,大泡的膨脹力必須超三百萬個大氣壓後才能突破重圍,地幔的圍堵形成類似彈藥與彈殼增效抬速的原理而增強威力,膨脹能在地幔延展中形成大小不一的千萬股泡狀體,形成地幔柱,上升撞擊著地殼。巖漿似熱鍋翻滾,也類似太陽的鋒芒竄動,所以地震也接二連三地發生,印證了全球年發震量五百多萬次的頻率。尤其巨泡膨脹能時有在地幔中匯攏集聚或在地幔表積累儲存,以致形成更為龐大而強烈的膨脹能,使地殼壓強超負荷,造成地面隆起、震動或破裂,這是造成大地震的原因。雖然火山和海底黑煙囪釋放了大量的熱能,減少了地幔的膨脹力,緩解了地震的頻率,所以與當初超3,000,000atm的兇猛程度不足輕重,能將千山萬水組成的地殼板塊抖得像紙似的輕飄。
圖4:地震成因圖
地震初起時,膨脹巨能從地下縫隙中噴起,發出轟隆的怪聲,人們聽起來由遠及近,實際是由下及上。膨脹巨能掀起地殼板塊,釋放能量的頂力產生縱波,卻先彈跳後跌落,又似水底㴘泡上升,並以波浪式向四周湧動,縱波推拉四周地殼產生橫波。緊隨著,縱波與橫波來回混合,大地激烈的上下抖動和左右搖晃,震波隨能量向外擴展。這種爆炸性的震波擊打著剛性的地殼,映及全球。爾後,震波隨膨脹能逐漸消失而停止,繼發的膨脹能產生餘震。只有這股膨脹能釋放徹底,該次的地震才會終止。
此外,還有很多無法解釋的地震異常現象都印證了地震成因是地核熱膨脹產生的原理及特徵。比如:
一、明確了地震的動力是地核熱膨脹,排除應力產生板塊錯動的成因學說。而且超三百萬個大氣壓的脹力與地震能量的威力相匹配,不管地震大小,現在或將來都符合,而且二者之間的因果關係是唯獨的,無其他可代替選項。
二、地震產生的縱波和橫波的形式都與地下熱膨脹能掀動產生震波的規律相符。
三、震前地下水反常變異是膨脹力推拉使地下有毒礦物質及氣體產生升縮,致水質變色、變質或含毒。
四、震後大雨是發震的熱能將地下水煎成蒸汽,升上天空遇冷卻成大雨。
五、震前動物異常現象是其對地核熱膨脹的直接反應。因地核熱膨脹產生的地幔柱將地深處的高能帶電放射性元素及多種有毒氣體及礦物質掀起融入地殼,並從縫隙中滲出地表,汙染水質和空氣,帶來磁電場變化、地下震動響聲等,使很多動物染毒或缺氧,其難於忍耐而產生驚恐異常。這些高敏感的動物比人早察覺到地震的到來,也有些動物本身有預知能力,如章魚、烏鴉等。
六、海嘯是膨脹力託起水面所致。形成之初水底㴘泡,並產生大退潮,是因巨大的地下膨脹力從水底上升,把震中很大面積的海水一起抬升至高位,致周圍海水聚向震中,造成沿海港灣嚴重倒潮,形成震中與四周的水位懸殊的落差。爾後地震終止,高位的海水失去了膨脹力的撐託後突然墜落,海水向四周低處湧動,形成特高的漲潮狀撲向沿邊,摧毀建築和生物,爾後反作用力巨浪退回又席捲,直至逐步消失。
根據以上地震成因與地核熱膨脹原理分析,相互印證,形成證據鏈,並全部符合客觀邏輯,不存在任何矛盾,符合必然的因果關係。因此,應當確認地震成因的根源是地核熱膨脹。
(下)待發……
學者:張茂華
2020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