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地球上無法避免的事情,地球上有很多地震帶!
今天給大家總結一下中國的主要地震帶有哪些。
地震帶是指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地球上主要有三處地震帶。地震帶基本上在板塊交界處,在地震帶內震中密集,在帶外地震的分布零散。地震帶常與一定的地震構造相聯繫。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
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臺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華北地震區
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
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
(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5年海城7.4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
(2)華北平原地震帶。南界大致位於新鄉-蚌埠一線,北界位於燕山南側,西界位於太行山東側,東界位於下遼河-遼東灣拗陷的西緣,地震帶。。
(3)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
(4)銀川-河套地震帶。位於河套地區西部和北部的銀川、烏達、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區。1739年寧夏銀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
青藏高原地震區
包括興都庫什山、西崑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喜馬拉雅山及橫斷山脈東翼諸山系所圍成的廣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川、雲南全部或部分地區,以及原蘇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等國的部分地區。
四川龍門山地震帶
四川龍門山位於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邊緣,廣元市、都江堰市之間。東北-西南走向。包括龍門、茶坪、九頂等山。
南北地震帶
從中國的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有一條縱貫中國大陸、大致南北方向的地震密集帶,被稱為中國南北地震帶,簡稱南北地震帶。
全球主要地震活動帶有三個:
環太平洋火山
分布於瀕臨太平洋的大陸邊緣與島嶼。從南美西海岸安第斯山開始,向南經南美洲南端、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到南喬治亞島;向北經墨西哥、北美洲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到日本群島;然後分成兩支,一支向東南經馬裡亞納群島、關島到雅浦島,另一支向西南經琉球群島、我國臺灣、菲律賓到蘇拉威西島,與地中海--印尼地震帶匯合後,經索羅門群島、新赫布裡底群島、斐濟島到紐西蘭。其基本位置和環太平洋火山帶相同,但影響範圍較火山作用帶稍寬,連續成帶性也更明顯。這條地震帶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幾乎所有深源地震和全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
地中海
西起大西洋亞速爾群島,向東經地中海、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國西部和西南部邊境、經過緬甸到印度尼西亞,與環太平洋地震帶相接。它橫越歐亞非三洲,全長2萬多公裡,基本上與東西向火山帶位置相同,但帶狀特性更加鮮明。該帶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主要是淺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
洋脊地震帶
分布在全球洋脊的軸部,均為淺源地震,震級一般較小。
此外,大陸內部還有一些分布範圍相對較小的地震帶。如東非裂谷地震帶。我國鄰近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印尼地震帶的交接地區,地震頻繁。歷史上以及近期都發生過破壞性地震。如1966年邢臺地震,1973年甘孜地震,1975年海城營口地震,1975年溧陽地震、爐霍和道孚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和雲南昭通地震,1977年溧陽地震。這些地震除發生在溧陽的兩次地震略低於7級外,其餘均在7級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