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稱日本大地震致板塊位移20米遠超預期

2021-01-17 央視網科教

日本大地震前後各測量站位移情況

海上保安廳在日本外海5個地點設置了海底測量裝置

  海嘯和地震襲擊日本後,洶湧而來的海水衝過防洪堤,瞬間淹沒黑河入海口附近的一個海濱村莊。

  據英國媒體報導,根據設置在海床上的儀器實測數據,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板塊位移超過了20米。這一實測數據幾乎相當於之前專家僅僅依據理論計算得出結果的兩倍。

  日本海上保安廳負責維護設置在日本近海斷層附近海床上的測量儀器,這些斷層帶地震頻發。在這次的實測數據中還發現3·11大地震引發的海床抬升超過了3米。這些數據再次提醒我們日本東北大地震及其隨後出現的海嘯的巨大威力。

  日本海上保安廳的佐藤麻理子博士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記者稱:「此次測量顯示的位移程度超出原先理論估算的兩倍。我們的這一結果顯示了在外海海床上安置實測裝置的重要性。」佐藤博士的論文是將在本周出版的《科學》雜誌上予以報導的三篇論文之一。

  這三篇論文一起,為揭示這場大地震的起因和複雜性提供了進一步的線索。但與此同時它們也暴露出科學家之間對於這一問題的看法存在分歧。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馬克·西蒙斯(Mark Simons)教授評價道:「我認為他們應當做的更好一些。」 西蒙斯教授和他的團隊一直致力於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分析,了解地震發生當天地球內部究竟發生了何種地質學變化。

  海底測量站的重要性

  3·11東北大地震的震源位於日本海溝,這是一個版塊交會點。在這裡,密度較大的太平洋板塊向上覆的亞歐板塊俯衝。

  不過萬幸的是這次地震的震中位於日本外海,距離最近的宮城縣仙臺市也有近130公裡,但這次地震的震源很淺,僅有32公裡,因此仍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設在陸地上的GPS基站測量到日本本島在地震中向東南方向出現了位移,這些數據隨後也被用來對日本外海海底的位移情況進行估算。

  但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工作人員最後成功地獲取了更多的直接測量數據,他們測定了設在海底的5個測量站的位置數據。其中一個測量站幾乎恰好位於震中位置。

  佐藤博士解釋說:「海底測量設備就像是聲波鏡子。我們首先通過GPS技術測定調查船的位置,隨後在測量船上向海底測量站發送聲波,以便測定其位置。重複這一過程,我們便能得到地震前後海底基站的位移數據。」

  這些設備在10年前便已經安裝,但是有關它們精確位置信息的數據是直到去年9月份才獲取的。今年3月底4月初,海上保安廳派出調查船,以便獲得震後的精確位置信息進行對比。

  對比的結果顯示日本附近海床向東南方向出現了5~24米的水平位移,垂直方向的位移值約為-0.8米~3米。記錄到24米的最大位移值的測量站名為MYGI,可以在附圖中看到。

  佐藤博士表示:「測量結果顯示在斷層線附近出現了大規模的板塊移動,這導致了驚人的海嘯。不過光憑這些數據還不足以解釋此次海嘯的規模,但這些數據確實可以為我們在構建事件模型時提供很好的限制性依據。」

  現有模型的缺陷

  這場地震的規模和位置都讓很多科學家們吃驚不已。在此之前,學界普遍認為,宮城縣附近的斷層不會發生大地震,因為這裡常年發生7級左右的地震,釋放了大量的地質應力。但西蒙斯教授的團隊根據大量數據構建的模型顯示,先前的看法可能是非常有問題的。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仍然搞不清楚為什麼宮城縣附近的這一斷層帶竟然會累積這麼強大的應力。有一種觀點,認為可能是太平洋板塊在向亞歐板塊下方俯衝時,被一些海底火山卡住了,這樣就導致了應力的急劇增加。

  西蒙斯解釋說:「你可以將其理解為兩塊相互移動的木板之間的一顆釘子。儘管木板之間可能還是可以發生微小的移動,但最終還是被這個釘子卡住了。」

  他繼續表示:「這樣的緩慢蠕動可能會引發一些規模相對小一些的地震,如之前發生的一連串7級左右的地震,但最後,釘子終於承受不住強大的應力而崩潰,於是巨大的位移瞬間發生,引發超強地震。而如果這樣的應力累積持續1000年,一次地震出現的位移量甚至可以達到50~100米。」

  對於未來的擔憂

  現在專家們普遍擔心的是,接下來,在斷層帶的南側在未來究竟會發生什麼。這裡靠近東京,全日本四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此。

  這裡的茨城縣斷層地帶一直以來都呈現和此次發生強震的宮城縣斷層帶相似的活動現象。

  西蒙斯教授強調說:「我想說,我們絕非在預測一次未來的地震,我們所做的僅僅是再次提醒人們我們對地震現象是多麼無知。以此激勵我們投入更大的努力去研究地震的預報技術。」

  根據最新的警方統計數據,在此次日本大地震中確認遇難的人數已經上升到1.5萬人,另有1.1萬人依然失蹤。

相關焦點

  • 地震專家稱太平洋板塊位移不會影響北京
    美國航母戰鬥群抵達俄羅斯宣布將派出軍機專家稱太平洋板塊位移不會影響北京日本警察廳14日宣布,截至當天8時,日本東北部海域11日發生的強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已造成1598人死亡,1720人失蹤。據日本共同社14日報導,重災區宮城縣兩處海岸發現約2000具遺體。
  • 日本地震影響其它板塊 東部北美板塊應力或增強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劉巍  實習生厲倩芸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3月13日發表報告稱,東海大地震致使日本東部向北美洲方向移動了12英尺(約合3.6米)。稍早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信息,這次強震還使地球自轉加快了1.6微秒。
  • 最新研究:印度與歐亞板塊斷裂帶正積攢能量,或致大地震
    最新研究:印度與歐亞板塊斷裂帶正積攢能量,或致大地震 中國科學報 2016-07-14 11:23 來源:澎湃新聞
  • 日媒體稱日本北海道地震是「板塊邊界型地震」
    日媒體稱日本北海道地震是「板塊邊界型地震」《每日新聞》晚版26日報導,日本北海道地震是「板塊邊界型地震」。  在北海道東部海域,太平洋板塊正以年均約8釐米的速度下沉到北海道陸地板塊下方。這兩個板塊的交匯部分是千島海溝。由於碰撞的板塊面積大,發生地震時的能量———地殼活動也大,歷史上以數十年至100年的周期發生芮氏7級—8級的強烈地震。從整個日本列島的情況來看,芮氏8級的強烈地震大多集中在北海道東部海域。
  • 日本大地震導致地球自轉軸位移25釐米(圖)
    科學家表示,11日襲擊日本的地震每1000年才會發生一次。11日發生的地震非常猛烈,它導致地球自轉軸發生位移。11日發生地震和海嘯前、後的日本同一段海岸線。北京時間3月14日消息,專家表示,11日襲擊日本的強震令整個地球發生25釐米的偏移。據義大利國家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說,這場裡氏9.0級地震非常猛烈,它導致地球自轉軸發生25釐米位移。美國地質調查局在報告裡說,這次強震導致日本主島發生2.4米位移。地球的傾斜度發生改變將會產生重大影響,它會對晝長和四季的長度產生細微影響。
  • 衛星定位監測顯示智利地震致南美洲多處位移
    新華社布宜諾斯艾利斯3月11日電 (記者馮俊揚 宋潔雲)參與一個南美衛星監測項目的研究人員11日證實,智利2月27日發生芮氏8.8級強烈地震後,造成南美洲多個地區發生不同程度位移。  由美國、阿根廷和智利參與的「安第斯地區中南部全球定位衛星項目」根據衛星定位系統的監測發現,智利強震的震中——康塞普西翁向西移動了3.039米,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和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分別移動了23.8釐米和3.9釐米。智利、阿根廷、巴西和秘魯的其他一些地區也不同程度地向西位移,甚至位於南大西洋的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也出現了位移。
  • 日本大災難要來了,海地板塊下沉50米,或將面臨超級地震!
    我們都知道地球有六大板塊,板塊移動會發生碰撞,從而引發地震,在板塊的交界處是最容易發生地震的地方,我們稱之為地震帶。日本就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全球約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區域。由於處在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日本常常是小震不斷,大震不亂。
  • 日本特大地震成因:板塊擠壓
    江蘇省地震局研究院副院長侯康明如此描述日本本次大地震。  震級定義:8.8級  本次日本地震,震級達到了8.8級,專家認為「比較嚴重」。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高建國稱,「這可以算得上是日本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
  • 研究稱氣候變化或引板塊運動 增大地震可能性
    3月11日,9級大地震襲擊日本,震撼世界。日本抗震技術世界第一,但在自然的咆哮面前,先進的技術,依然沒能挽救至少1.3萬國民的生命。在大多數人看來,地震並非人力所能影響或控制,但是,最近的報告卻顯示,人類排放溫室氣體的行為,也可能加劇地震發生的可能性。這對因利益之爭而進展艱難的聯合國氣候談判,能否敲響警鐘?
  • 科學家揭示火山與地震新關係
    研究發現,阿蘇火山可能阻止了4.16日本九州島地震的傳播,這為研究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探索火山與地震的關係。 近期一項研究認為,阿蘇火山下的巖漿房可能阻止了2016年日本熊本縣地震的傳播。該研究深入探討了地震和火山之間的相互作用,或能解釋阿蘇火山於10月發生大爆發的原因。 作為地殼構造板塊緩慢運動的產物,大地震和活火山是兩種密切相關的現象,其發生地點常常十分靠近。即使相隔甚遠,大地震也能夠觸發火山噴發。地下巖漿體能夠影響火山區地質斷層的模式及分段。
  • 日本南部近海首次觀測到板塊移動 或與大地震有關
    日本南部近海首次觀測到板塊移動 或與大地震有關 2020-01-16 11:03:56 來源:新京報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據人民日報海外網消息,日本內閤府2011年曾設立專門機構
  • 日專家稱日本列島所屬板塊正醞釀兩大超級地質事件,東京是中心
    ,如日本共同社報導稱日本立命館大學特任教授高橋學就認為,近期日本茨城縣、千葉縣發生的地震可能是南海海溝地震和首都直下型地震同時發生的『超級南海地震』前兆。」,其中南海地震級別高達8級,每次死亡人數都在千人以上,其地震原因基本上都屬於菲律賓板塊與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碰撞的結果,高橋學認為如今日本列島及其附近地區的地質情況與上世紀40年代(屬於日本昭和時代)的幾次地震發生之前相似,日本列島下的菲律賓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以及堪察加板塊的不斷衝撞正在積蓄能量,並且很有可能釀成級別高達8~9級的超級大地震。
  • 《科學》雜誌剖析日本大地震
    地震為何防不勝防 3月11日的日本東北大地震,是現代儀器記載的五大最強地震之一。美國地質調查局和日本氣象廳將這次地震定為9級。地震沿著日本海溝俯衝帶衝破了400多公裡的地殼,震源位於日本本州島仙臺港以東130公裡處、有100萬人口的宮城縣東部海面,距離首都東京約373公裡。日本官方估計死亡人數為1.5萬人。
  • 日本8.9級地震已致17人遇難 引發10米高大海嘯
    據最新消息,日本地震目前造成共17人死亡,多人失蹤。中國臺灣網3月11日消息 綜合臺灣媒體報導,日本宮城今(11)日發生8.9級大地震,並引發10米海嘯。臺氣象部門表示,也已經收到日本通知,預估海嘯會在5時32分抵達花蓮。
  • 日本東京灣可能有新地質板塊 政府調整防震政策
    如果屬實,日本需調整現有防震政策  本報綜合報導 一名日本地質學家日前在東京灣地表下面發現一個新的地質板塊,這一發現很可能將促使日本政府調整其防震政策。  據日本共同社21日報導,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地質研究員遠田晉次日前在東京灣地層下新發現一個單獨的地質板塊。這個地質板塊厚25公裡,面積為1萬平方公裡,它以前曾被認為是菲律賓板塊的延伸部分。
  • 日本首次發現本州島海槽板塊移動,科學家稱或引發巨大地質事件
    近日日本《朝日新聞》等媒體報導,地質學家們首次發現在日本本州島南海槽陸海板塊交匯處出現了板塊移動的現象,這種移動十分異常,認為可能與未來的大地震存在關聯。日本放送協會(NHK)刊登文章稱有地質學研究機構進行了板塊運動模擬,發現如果該地區的板塊出現劇烈移動的話,將引發能量巨大的地質事件——最高芮氏9.1級的「本州南海槽大地震」,並有可能引發巨大海嘯。
  • 日本地震致地球地軸發生偏移 自轉加快1.6微秒
    因此,這次地震的威力是去年初海地地震的700倍左右。氣象廳還說,11日強震以來,日本共發生至少168次芮氏5級以上的餘震,今後此類餘震將持續至少1個月。此外,氣象廳當天解除了針對青森、巖手、宮城、福島四縣的海嘯警報。另訊 日本氣象廳13日說,位於日本九州南部鹿兒島縣與宮崎縣交界處的霧島山新燃嶽火山當天下午再次噴發,噴煙高度達4000米。
  • 第1次現板塊異常!日本南海槽如大移動,或引發9.1級大地震和海嘯
    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科學報告指出,近日在日本本州南海槽陸海板塊交匯處,首次(也就是第1次)觀測到板塊移動現象,也就是說出現了「板塊異常」,專家稱可能與未來的大地震存在關聯。根據日本相關的科學報告指出,如果這個位於南海槽陸海板塊地區出現「劇烈的移動」(大移動),將引發最高芮氏9.1級的「本州南海槽大地震」,並有可能引發巨大海嘯。
  • 第1次現板塊異常,日本南海槽如大移動,或引發9.1級大地震和海嘯
    而最近幾天,關於日本的地震又引發了大家的熱議,主要是發現了位於日本南部近海的一個「異常」現象。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科學報告指出,近日在日本本州南海槽陸海板塊交匯處,首次(也就是第1次)觀測到板塊移動現象,也就是說出現了「板塊異常」,專家稱可能與未來的大地震存在關聯。
  • 日本有大地震和海嘯?今年全球已發生6級以上地震20次,最大7.7級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經常進行地震概率說明的原因,當然這個並不是屬於精確預測地震,大家不要誤解,這只是通過歷史地震數據以及板塊運動或者斷層滑動等因素,給出的一個大概性數據,那說日本相關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今年以來的地震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