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運動

2021-01-19 澄池地理

板塊運動是一個地質學專業術語,指地球表面一個板塊對於另一個板塊的相對運動。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順把地球的巖石層劃分為六個大板塊;所有板塊都漂浮在具有流動性的地幔軟流層之上,隨著軟流層的運動,各個板塊也會發生相應的水平運動。

板塊運動:①水平運動(主)

A.擠壓—消亡邊界

a:陸陸相擠:形成褶皺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

b:海陸相擠:形成海溝、島弧、山脈(如:安第斯山脈)

B:拉伸—生長邊界

a:陸陸相拉:裂谷、海(如:東非大裂谷、紅海)

b:海海相拉:海嶺(大西洋海脊、冰島)

全球的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

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圖例:


常考點:

①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成因: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

北美洲落基山脈的成因: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

②紅海: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的生長邊界(沙特屬於西亞,但屬於印度洋板塊)

③澳大利亞屬於印度洋板塊內部,比較穩定,而紐西蘭是在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多地震。

④東南亞:三大板塊消亡處,地質條件不穩定

⑤兩大生長:大西洋海脊和起源於紅海的「入」字型

兩大消亡:地中海—喜馬拉雅一線和環太平洋

(地中海是不斷變小的,紅海是不斷變大的)

1)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位于洋底。

2) 南極洲板塊跨經度最廣,美洲板塊跨緯度最廣。

3)南亞、阿拉伯半島、澳大利亞三者在印度洋板塊上。

4)板塊交界之處的礦產資源和地熱資源比較豐富。

5)板塊運動的驅動力是地幔物質的對流。 


加拿大地質學家威爾遜把板塊構造的演化劃為六個階段:

1)東非裂谷階段:大陸地殼發生破裂,兩側的大陸塊相背運動;

2)紅海階段:由大陸裂谷發展為陸間裂谷,出現了新生洋殼和擴張的洋中脊;

3)大西洋階段:一個開闊的洋盆形成;

4)太平洋階段:洋殼開始消減;

5)地中海階段:經消減後的殘留洋盆;

6)喜馬拉雅階段:洋盆閉合後兩側的大陸發生碰撞。這一板塊運動的程式常被稱為威爾遜旋迴。

顯然,它描繪的是板塊的水平運動。地史時期板塊運動的格局,上為晚石炭世;中為第三紀始新世;下為第四紀早期一旦洋殼出現,洋底擴張就在板塊的水平運動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地幔物質在洋中脊湧出,並把先湧出的地幔物質推向兩側。作為地質記錄,它就是蛇綠巖中的席狀巖牆群。反映在地磁記錄上,就是磁異常條帶由中脊向兩側逐漸變老。隨大洋的打開,兩側的大陸塊是相背運動的,不過與「大陸漂移」不同。形象地說,在板塊學說那裡,大陸象是在「傳送帶」上被「搬運」的。  

當然,象大西洋這樣一個大洋,洋中脊不可能是一條直線,或者說,洋底是一段一段地擴張的,它們之間被橫向的剪切斷層相連。這類斷層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轉換斷層。隨洋殼的消減,洋中脊逐漸向陸接近,轉換斷層可能發育在大陸邊緣地區,象美國西海岸的聖安德列斯斷層。這樣的斷層常有上百公裡的水平位移距。

總體變化規律(見下表)

板塊運動產生的海陸變遷規律生長階段階段板塊特徵案例階段一地殼開始斷裂,但還沒有完全張列開。東非大裂谷階段二已經完全張列,海水進入,形成早期海洋紅海階段3成熟階段,形成大洋。此時大洋的中間因為巖漿噴出冷卻形成一系列海底山地,稱為海嶺,若能高出海面稱為火山島,並且由於地殼的張列,海底巖石年齡從生長邊界向兩側逐漸變老。大西洋、冰島消亡階段階段4大洋開始由盛轉衰,周邊開始出現消亡邊界,大洋面積不斷縮小。太平洋階段5 大洋衰退到晚年,面積已經很小。地中海、黑海階段6大洋消失,地球上只流傳著海的傳說。裏海(古地中海的殘留),青藏高原


消亡邊界對地貌的影響類型板塊變化案例共性板塊擠壓處會產生一系列的褶皺,從而形成高大的褶皺山脈。另外一旦擠壓的應力超過地殼承受能力,使巖層斷裂,將積聚的能量在短時間釋放,產生地震。並且由於巖層破裂,巖漿沿著縫隙上升從而使得巖漿活動較多,若噴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地下的巖漿使得地下水受熱,從而形成了溫泉。日本是個多山、多地震、多火山的國家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擠壓形成高達的褶皺山脈如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擠壓因為大陸板塊地勢較高,因此擠壓處大洋板塊會俯衝到大陸板塊的下方。這樣會使得大陸板塊抬升,若抬升的區域位於陸地,則形成山地。若抬升的區域位於海洋則形成島嶼。另由於摩擦力的存在,在板塊交界處的巖石會隨著大洋板塊向下俯衝,從而使得在交界處形成海溝。如亞歐大陸東部的島弧鏈、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




【試題引入】

1.板塊構造學說認為

A.全球地殼共分為六大板塊

B.板塊「漂浮」在上地幔的巖石圈上

C.板塊張裂地區常形成很深的海溝

D.板塊碰撞地區火山地震活動頻繁

【解題技巧】

板塊構造學說主要觀點:

1.全球巖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每個板塊內還有若干個小板塊。

2.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是不斷運動著的。

3.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答案:1.D  全球巖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不是地殼,A錯誤;板塊「漂浮」在上地幔的軟流層之上,而非巖石圈之上,B錯誤;板塊張裂地區常形成海嶺、裂谷和海洋,C錯誤;板塊碰撞地區火山、地震、活動頻繁,D正確。

【試題引入】

2005平3月28日23時9分,印度尼西亞的尼亞斯島附近海域發生8.7級強烈地震。不久又相繼在該島西略偏北l00千來海底和該島正南約190千米海底發生強烈餘震,這些地震均發生在靠近兩大板塊界線的地方。據此完成2~3題。

2.該島附近作為板塊邊界的海溝的走向為

A.東西向       B.東北—西南向

C.南北向       D.西北—東南向

3.該海溝兩側的板塊是

A.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

B.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C.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

D.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

【解題技巧】

全球的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完全是在海洋,其餘五大板塊都包括有大塊陸地和大面積海洋。

答案:2.D  材料中提到的兩次餘震,一次發生在島嶼的西略偏北100千米海底,另一次發生在該島正南約190千米海底,而且地震均發生在靠近兩大板塊界線的地方,儘管不知道該海溝的名稱,也能作出西北—東南走向的判斷。

3.C  兩大板塊中的印度洋板塊較易判斷出,亞歐板塊較易誤作太平洋板塊。區分的方法為發生地震的東南亞地區,特別是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是亞歐大陸的延伸部分,從而作出亞歐板塊的正確判斷。

【試題引入】

4.下列應用板塊構造理論對地質地貌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A.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塊張裂而產生

B.臺灣山脈由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張裂而成

C.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溝和弧狀島鏈是新大洋地殼的誕生處

【解題技巧】

板塊邊界分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生長邊界板塊以張裂運動為主,往往形成海嶺、裂谷和海洋;板塊消亡邊界以碰撞擠壓為主,往往形成海溝、島弧鏈、海岸山脈。

答案:4.C  北冰洋則不屬於板塊張裂形成的,A錯誤;臺灣山脈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形成的,B錯誤;海溝和島弧鏈處於板塊消亡邊界,是板塊碰撞形成的,D錯誤;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C正確。

【試題引入】

5.讀某大洋洋底巖層年齡分布圖,關於乙處的說法,正確的是

A.處於板塊的消亡邊界

B.圖示邊界類型會出現深海溝

C.圖示海底不可能形成海嶺

D.東非大裂谷的成因與此一致

【解題技巧】

巖石離海嶺(洋脊)越近,年齡越輕;離海嶺(洋脊)越遠,年齡越老。同一年齡巖石在海嶺兩側對稱分布。

答案:5.D  圖中乙處附近海底巖層年齡大約為0~7百萬年,向兩側遞增,說明乙地附近為巖漿噴發新生成的巖層,那麼該地應該位於板塊生長邊界,主要形成海嶺,所以A、B、C錯誤。東非大裂谷位於板塊生長邊界,張裂而成。



(2018年6月)下圖為世界某區域示意圖。完成1、2題。


1.大洋中脊處的板塊運動方式及邊界類型,下列對應正確的是(    )

A.擠壓-生長邊界         

B.碰撞-消亡邊界

C.張裂-生長邊界         

D.分離-消亡邊界


2.如果在非洲的納米比亞沿海發現了形成於2億年前的石油,下列區

域中最可能發現同期石油的是(     )

A.墨西哥灣               

B.非洲北部海域

C.南美洲東北部海域       

D.南美洲東南部海域


答案及解析:

1.C、2.D  由上述知識點可知,大西洋中脊屬於張裂的生長邊界,故第一題選C。2.按板塊學說所言,非洲板塊和南美洲板塊之前為一體的,那麼對接在一起後,納米比亞正對著南美洲的東南部海域,故選D。



規範演練    


圖為「全球六大板塊(局部)分布圖」。圖中甲、乙兩地分別位於(     )

A.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           

B.亞歐板塊、非洲板塊

C.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           

D.亞歐板塊、美洲板塊


2.在下列板塊中,與相鄰板塊形成消亡邊界最多的是(      )

A.南極洲板塊     

B.美洲板塊    

C.非洲板塊    

D.亞歐板塊


3.北京時間2016年11月13日19時02分紐西蘭南島發生了8級地震。紐西蘭南島位於(     )

A. 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消亡界

B. 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生長界

C. 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界

D. 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生長界


4.義大利多火山地震,根據下圖,判斷該國位於(      )

A.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碰撞處

B.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碰撞處

C.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張裂處

D.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張裂處


5.2016年,我國「蛟龍」號深海潛水器在菲律賓以東的馬裡亞納海

溝,發現了活動泥火山。這些泥火山的形成是由於(     )

A.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

B.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張裂

C.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

D.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張裂



答案:

1—5:C、D、A、B、C

下圖為某種類型的板塊邊界示意圖。據此完成6~7題。

6.圖示的板塊邊界是

A.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碰撞邊界

B.大洋板塊內部的生長邊界

C.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的俯衝邊界

D.大陸板塊內部的生長邊界

7.以下地貌單元中,成因與圖示機理相關的是

A.東非大裂谷

B.日本列島

C.阿爾卑斯山脈

D.落基山脈

下圖是反映巖石圈板塊分布情況的地球剖面示意圖。讀圖完成8~9題。

8.在六大板塊中,圖中反映出的板塊有

A.3個     B.4個

C.5個     D.6個

9.比較K、L、M、N四地洋底地殼的地質年齡

A.L>N    B.L<N

C.L>K    D.M>N

讀下圖完成10~11題。


10.九州一帛琉海嶺

A.位於亞歐板塊上 

B.位於印度洋板塊上

C.位於太平洋板塊上

D.是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界線

11.因板塊擠壓引發的地震多位於圖中的

A.①②之間  B.②③之間

C.③④之間  D.④附近

12.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櫻島活火山頻頻噴發。該火山形成於板塊的消亡邊界。下列火山中,同樣形成於消亡邊界的是

A.南美大陸西部聖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島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東非大裂谷中的吉力馬札羅火山

6.A  兩個大陸板塊碰撞易形成褶皺山脈;大洋板塊內部的生長邊界主要為海嶺;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的俯衝邊界為海溝;大陸板塊內部的生長邊界主要是裂谷帶。

7.C  阿爾卑斯山脈為一褶皺山脈,由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碰撞擠壓形成。

8.B  圖中,L和N分別位於板塊生長邊界,其兩側應該為不同的板塊;M和島弧分別位於板塊的消亡邊界,其兩側應該為不同的板塊,即圖中共計四個邊界,即為四個板塊。

9.D  L和N分別位於板塊生長邊界,距離L和N越近,巖石越小;M和島弧分別位於板塊的消亡邊界,距離M和島弧越近,巖石越老。L和N不好確定年齡新老,A、B、C錯誤。

10.C  根據經緯度判斷,馬榮火山和九州—帛琉海嶺都位於臺灣島的東南面,由此推斷馬榮火山應該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附近,九州—帛琉海嶺應該位於太平洋上。

11.A  ①②因為位於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所以多板塊擠壓引起的地震。

12.A  南美大陸西部地處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及東非大裂谷的火山都是板塊的生長邊界。

(2019年新課標全國卷Ⅱ·節選)3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隨著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北移,地中海不斷萎縮,裏海從地中海分離。有學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氣候轉暖,裏海一度為淡水湖。當氣候進一步轉暖,裏海北方的大陸冰川大幅消退後,其補給類型發生變化,裏海演化為鹹水湖,但目前湖水鹽度遠小於地中海的鹽度。下圖示意裏海所在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

(1)板塊運動導致的山脈隆起改變了區域的地貌、水文和氣候特徵,分析這些特徵的變化對裏海的影響。(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來演化為湖泊的必要條件。(4分)

【答案】(1)山脈隆起,裏海與海洋分離,形成湖泊(湖盆)。山脈隆起,導致裏海匯水面積縮小,湖泊來水量減少,湖泊面積縮小。山脈隆起,阻擋溼潤氣流,導致乾旱,推動湖泊向內陸湖演化。

(4)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繼續)北移(或板塊運動趨勢不變)。

【解析】以裏海的演化過程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問題,包括地殼運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氣候與湖泊鹽分的關係、板塊邊界問題等內容。

(1)山脈隆起導致區域的地貌、水文和氣候特徵的變化對裏海的影響要分別從山脈對地貌、氣候及水文的變化進行分析。從地貌看,由於山脈隆起,使得裏海與地中海分離,成為湖泊。從氣候看,該地處於西風帶內,但是由於大高加索等山脈隆起,阻擋西風從地中海帶來溼潤氣流,氣候乾旱,降水少,大陸性特徵明顯,蒸發量加劇,湖泊逐漸向內陸湖演化。從水文看,山脈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減少,鹽度增加,湖泊面積變小。

(4)黑海、地中海未來演化為湖泊的必要條件要參考裏海的形成結合板塊構造進行分析。裏海成為湖泊就是由於地處板塊消亡邊界,是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北移形成的,如果繼續北移,黑海和地中海也會演化為湖泊。


相關焦點

  • 地理知識點 板塊運動
    隨著軟流層的運動,各個板塊也會發生相應的水平運動。板塊構造理論及其應用是高考的重要考點。在複習時應抓住以下幾點:熟悉板塊分布的位置及名稱;能運用理論知識說明某些重要的地質事件的成因。小編在此把這些知識作了一個梳理。
  • 海陸變遷《板塊的運動》教案
    2.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係。【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形成過程,培養尊重科學、不畏權威的精神。
  • 初中地理《板塊的運動》教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2.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係。【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
  • 走近地球板塊運動:滄海桑田的締造者
    在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現象背後就是板塊運動。地球的巖石圈分裂成許多塊,像泡沫塑料一樣漂浮在軟流層上,就是我們所說的板塊了。地球上有六個大的板塊和很多小板塊,板塊的邊界互相碰撞,導致了火山和地震活動。海洋的生命歷程由板塊的生長和消亡決定,板塊張裂則海洋擴大,板塊擠壓,海洋縮小。我們只知道目前這些板塊的運動趨勢,未來會怎樣誰也不能確定。比如太平洋,由於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在吞噬太平洋板塊,所以它在以每年3釐米左右的速度在變窄。然而它最終消失與否,還不一定。
  • 地球板塊運動之謎被破解 大陸出現致板塊運動
    參考消息網9月20日報導 外媒稱,地殼漂浮在地幔之上,並分為幾大板塊,就像一座座冰山漂浮在海洋上,而不同板塊相互擠壓或分離,由此出現了板塊構造學說。但幾十億年前,情況並非如此,那時大陸幾乎是完全靜止的。科學家從一個世紀前就開始探尋是什麼力量從什麼時候開始推動板塊運動。
  • 你知道地球板塊運動,但你知道為什麼有板塊嗎?
    每年太平洋沿岸近海地區都有火山的噴發和地震發生火山例如爪哇火山和日本地震,是因為它們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是太平洋板塊的邊界,漂浮在地幔上的板塊經常性運動就導致了這些災難,這種解釋是板塊構造理論的基本內容。
  • 量子小課堂||地球的板塊運動
    但是板塊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並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分為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據地質學家估計,大板塊每年可以移動1-6釐米距離。
  • 高中地理:板塊運動知識點總結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
  • (原創)板塊之間不會發生相對運動!
    地殼像「傳送帶」那樣在運動,而且地核的自轉軸與地殼的自轉軸是不一樣的。「大陸漂移」是一個假說,板塊之間不會發生相對運動!在地質學界,張海亭先生於1996年北京召開的三十屆「全球地質大會」上提出鐵鎂質橄欖巖和菱鎂礦的隕落成因,指出了「板塊運動
  • 板塊運動:創造地球生命所需的必要條件
    在板塊運動中形成的山巒會將大氣向上輸送,當大氣冷卻、凝結之後,又會形成雨滴,吸收大氣中的碳元素。火山也發揮著作用。"版塊運動使得火山長期保持活躍,"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 University)地球物理學家布拉德·福利(Brad Foley)說道。"如果火山沒有將二氧化碳送回大氣中,那麼地球會變得非常冰冷,甚至封凍住。"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板塊運動說
    基於海底擴張假說的地球橫截面示意圖同時說明了地殼的確是在運動的,大陸漂移的驅動力很可能來自於地幔物質的「傳送帶」作用。海底擴張假說示意圖至此,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才開始逐漸被接受。在大陸漂移及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1968年,眾多科學家聯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
  • 新發現有助理解地球板塊運動
    新華社坎培拉3月16日電(記者趙博)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前宣布的一項新研究說,地幔內一種礦物質出現結構缺陷時,能降低地震波在其中的傳播速度,這一發現有助加深對地球板塊運動的理解地球板塊構造是許多地質現象的基礎,包括大陸漂移、山脈形成以及火山、地震等自然災害。通常認為板塊在地幔之上漂移,由於地幔位於地下深處,研究人員常通過分析地震波的傳播特徵,來推斷地幔對板塊運動的影響。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同行合作,在實驗室內合成了與地幔上層成分相似的樣品。
  • 未解之謎:板塊運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未解之謎:板塊運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時間:2017-03-31 13:42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未解之謎:板塊運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堅硬地殼的薄弱板塊撞擊地球的表面,從而形成了高山和劇烈的火山噴發。然而地質學家對板塊活動是何時加速啟動的仍一無所知。
  • 板塊運動潤滑劑是什麼?和石油有關係嗎?
    構造地震是由板塊運動導致的!而地層深處軟流層下的巖漿活動則是板塊運動的根源,很簡單一塊漂浮在沸水上的泡沫塑料它是會移動的!而當泡沫塑料還不是一整塊時它的運動就比較複雜了!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地球內核軟流層下的巖漿運動則是板塊運動的根源!或者在全球板塊運動的意義上來說,巖漿才是全局性的潤滑劑!二、為什麼水是地殼運動的潤滑劑?
  • 專家解析全球板塊運動進入活躍期
    日前,有媒體報導稱海地大地震及智利大地震之後全球開始進入板塊運動活躍期,地球板塊運動是否進入活躍期,這種運動對我國大陸有哪些影響?為此,本網與中國地震局臺網中心預報室主任劉傑進行連線解讀。  從2004年印尼大地震起即開始進入地球板塊活躍期針對網友熱議的臺灣地震與智利地震是否有關聯,劉傑主任認為,理論上來說應該是有一定的關係,但與其說臺灣高雄地震與智利地震有關聯,不如說與27日在琉球群島發生的7.2級地震的關係更緊密一些。  劉傑主任不太認同目前很多媒體所報導的在海地地震後地球進入板塊運動活躍期的說法。
  • 巖石圈板塊運動的底墊層
    巖石圈(Lithosphere)是固體地球的表層,即地球的剛性外殼層,由一些能夠相互獨立運動的離散型板塊構成。軟流圈是指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約100公裡的上地幔內部地震波的低速層,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軟流圈位於上地幔的上部,巖石圈之下。軟流圈表現為地震傳播波速(P波、S波)明顯降低,是地幔內的低速層。
  • 4241.火山與板塊運動成陸說
    超新星爆發會釋放大量的能量,影響局部空間所有星球的成長速度,產生劇烈的地質運動,甚至打破星球內部的所有層次,把地核元素帶到地球表面。地球形成以後,可能經歷了銀河系兩次超新星的集中爆發(金星、水星誕生於此),也就是兩次滄海劇變,部分板塊插入其他板塊,加速造山運動是完全可能的。
  • 不要迷信「漸變論——板塊運動」!
    姚檀棟院士已經把研究青藏高原的地質與環境作為切入點,中國海洋大學的吳院士接著又要把研究太平洋西岸的地質與環境作為切入點;而且他們都是按「漸變論——板塊運動」的方向去探討。       既然研究方法相同,為什麼不聯合起來進行工作?或曰青藏高原與太平洋西岸是不同的地質構造單元!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試著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研究呢?
  • 板塊運動活躍致使印尼強震多發
    板塊運動活躍致使印尼強震多發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 焦點科普:印尼為何強震多發?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巖石層稱為板塊,它們各自在上地幔內的軟流層上「漂浮」移動。  若把世界地震的分布情況與全球板塊的分布相比較,可以明顯看出兩者有明顯關聯。據統計,全球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這說明,板塊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 什麼是地殼運動的機制,板塊構造學說為何如此盛行
    地殼在不斷的運動,按照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向,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類型。水平運動引起地殼物質水平位移,使地表巖層在有些地方發生彎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有些地方則斷裂張開,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表現為地殼的抬升和下沉,從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