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變遷《板塊的運動》教案

2020-11-24 華圖教師網

海陸變遷《板塊的運動》教案

http://www.hteacher.net 2018-04-20 15:49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2.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形成過程,培養尊重科學、不畏權威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難點】

通過模擬實驗,理解火山、地震的發生原理。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圖片導入。教師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後的廢墟圖,設問:地震的原因是什麼?進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教學

1.認識六大板塊

教師PPT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學生讀圖並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

六大板塊都有哪些?

【學生活動】

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教師總結】從澳六大板塊的示意圖我們看到,大部分的板塊都有陸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塊主要是海洋。在認識了六大板塊之後,板塊之間是怎樣運動的呢?

2.板塊運動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學生讀圖回答。

 

【問題】

(1)板塊示意圖中的箭頭代表什麼樣的運動?

(2)這些運動對地形的影響有哪些?

【學生回答】主要有張裂和碰撞運動,張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脈。

【教師總結】從圖中我們能讀到,主要有張裂和碰撞運動,張裂拉伸使地表發生斷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脈,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馬拉雅山脈。

3.板塊的內部和邊界活動情況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帶分布圖》,學生讀圖回答。

 

【問題】分組討論並展示

板塊的內部和邊界活動情況是怎麼樣的?

板塊運動和火山地震帶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學生活動】內部較穩定,邊界較活躍。火山地震帶位於板塊交界處。

【教師總結】

大家的介紹都很精彩,板塊內部比較穩定,而火山地震帶基本位於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例如,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作業:結合六大板塊的示意圖,介紹紅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課後請同學預測地中海和紅海的發展趨勢。

四、板書設計

責任編輯:大白

<上一頁1下一頁>

換一換

相關焦點

  • 2020山東教師招聘面試:海陸變遷《板塊的運動》教案
    2020山東教師招聘面試:海陸變遷《板塊的運動》教案 為了大家能夠更好的備戰山東教師招聘考試,中公教育小編特整理了山東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備考資料,今天給大家帶來:2020山東教師招聘面試:海陸變遷《板塊的運動》教案,
  • 《海陸的變遷》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海陸的變遷》。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一、說教材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先談談對教材的理解。《海陸的變遷》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
  • 難點解析(3) 大洋的生成、消失與海陸變遷
    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藍色「初中地理寶典」關注我們~            大洋的生成、消失與海陸變遷  一.難點解析海陸變遷就是指海洋變成陸地、陸地變成海洋,即「滄海桑田」的變化。海陸變遷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
  • 2020山東教師招聘面試:《海陸的變遷》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海陸的變遷》。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一、說教材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先談談對教材的理解。《海陸的變遷》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
  • 2020年中考地理複習資料:海陸變遷
    海陸變遷     一、 地表形態變化:處於不停息的運動變化之中     海洋——陸地: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海洋生物化石;地中海不斷縮小     陸地——海洋:臺灣海峽森林林遺蹟;東非大裂谷將形成海洋     二、 大陸漂移假說:魏格納和假說內容(
  • 2019年中考地理海陸變遷複習資料總結
    中考地理海陸變遷複習資料總結 一、 地表形態變化:處於不停息的運動變化之中 海洋——陸地: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海洋生物化石;地中海不斷縮小 陸地——海洋:臺灣海峽森林林遺蹟;東非大裂谷將形成海洋 二、 大陸漂移假說:魏格納和假說內容(P33) 三、 板塊構造學說
  • 初中地理《板塊的運動》教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2.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係。【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
  • 高二地理教案:《海陸變遷》教學設計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形成過程,培養尊重科學、不畏權威的精神。  【教師總結】從澳六大板塊的示意圖我們看到,大部分的板塊都有陸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塊主要是海洋。在認識了六大板塊之後,板塊之間是怎樣運動的呢?  2.板塊運動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學生讀圖回答。  【問題】  (1)板塊示意圖中的箭頭代表什麼樣的運動?
  • 什麼是地殼運動的機制,板塊構造學說為何如此盛行
    地殼在不斷的運動,按照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向,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類型。水平運動引起地殼物質水平位移,使地表巖層在有些地方發生彎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有些地方則斷裂張開,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表現為地殼的抬升和下沉,從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 板塊運動
    板塊運動是一個地質學專業術語,指地球表面一個板塊對於另一個板塊的相對運動。
  • 2013年教師招聘初中地理《地形的變化》教案
    教學目標通過舉例分析,使學生得出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通過分析褶皺、斷層的示意圖和景觀圖,使學生初步了解海陸變遷、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使學生對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塊構造帶上及對全球構造理論有了更深的認識。閱讀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圖,使學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帶。
  • 量子小課堂||地球的板塊運動
    但是板塊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並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分為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據地質學家估計,大板塊每年可以移動1-6釐米距離。
  • 秦皇島獲重大發現:8億年前全球大規模海陸變遷地址遺蹟現身
    本文圖均為 微博@河北日報 圖11月13日消息,11月10日,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教授吉羊在秦皇島市海港區長城公路旁指著一段崖壁告訴筆者,這一處保存完好的地質遺蹟就是著名的柳江盆地地質遺蹟「六大不整合面」中的薊縣運動地質運動剖面,位於秦皇島市海港區駐操營鎮莊河村北、長城景觀公路北側有一處保存完好的地質遺蹟
  • 板塊運動的動力就是液態物質的壓強傳遞原理與固態物質的不同所致
    板塊運動的動力是什麼?我們先回憶一下板塊運動的理論。下圖是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地圖,可以認真品味一下圖中的大西洋。一百年前,躺在病床上的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從掛在牆上的世界地圖上的大西洋沿岸的南美洲與非洲海岸線輪廓嵌合的特點,產生了一個影響深遠的靈感,也許大西洋兩岸的陸地曾經是在一起的。
  • 圖說地理——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
    知識連結:六大板塊: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 【備考乾貨】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詳解構造圖
    知識連結:六大板塊: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 《世界的海陸分布》教案
    一、教學目標1.運用海陸分布圖和相關數據,描述世界的海陸分布特點;通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的名稱、分布及各州的分界線。2.通過學習世界的海陸分布及七大洲,培養學生的觀察、想像、動手能力、填圖識圖的能力。3.通過對地球表面的認識,進一步認識我們生活的星球,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
  • 內蒙古赤峰地震 地震對哪些板塊股票會有影響?
    那麼,地震對哪些板塊股票會有影響呢?我們來看看。內蒙古地震最新消息地震是一種及其普通和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但由於地殼構造的複雜性和震源區的不可直觀性,關於地震特別構造地震,它是怎樣孕育和發生的,其成因和機制是什麼的問題,至今尚無完滿的解答,但目前科學家比較公認的解釋是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運動造成的。
  • 地學科普|大陸板塊漂移學說終於被證實
    大陸板塊漂移學說終於被證實環球航行的麥哲倫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南北極的極晝極夜赤道的酷熱難耐地球的演進變遷人類的進化發展網際網路的突飛猛進全球化的緊密聯繫這個世界每天都在日新月異我們的地球每天都被刻上新痕跡也許我們會讀到許多許多年前的刻痕
  • 4241.火山與板塊運動成陸說
    隕石是不可能砸出海洋的,應該是歷次地質變遷形成的。在巖漿冷凝的過程中,可能出現巨大的地質斷裂帶,成為地殼相對薄弱的地方,也成為地心壓力釋放的地方,火山通常出現在這裡,成為火山帶。久而久之,就會成為相對隆起的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