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通過舉例分析,使學生得出地形是不斷變化的
通過分析褶皺、斷層的示意圖和景觀圖,使學生初步了解海陸變遷、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使學生對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塊構造帶上及對全球構造理論有了更深的認識。閱讀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圖,使學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帶。
通過讀外力作用的四幅景觀圖,使學生初步認識外力作用的基本形態,初步認識地形的變化是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通過讀圖分析,和組織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本節教學內容的海陸變遷的事例和現象,,培養學生從現象追蹤本質的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通過學習本節,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教學建議
關於「地形是不斷變化的」的教材分析
「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段內容,「地形的變化」這部分,是在前節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用「動態」的觀點認識陸地地形的。對於初中學生來說,這部分內容中抽象而難於理解的知識較多,為全章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應注意加強直觀性,突出重點,不再擴大講授內容的範圍和深度。教材首先從現象入手,以喜馬拉雅山區和臺灣海峽的海陸變遷的實例引入。以生動、鮮明的例子,使學生得出地形是經過漫長地質年代不斷演變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斷變化著。
關於「地形是不斷變化的」的教法建議
「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段內容,用質疑的方式,提出滄海桑田這個成語,然後從實例入手,使學生進入問題情景,提的問題要具有很大的懸念,吸引學生思考,通過分析證據,啟發學生自己得出海陸不斷變遷的結論。1.我國科學考察登山隊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巖石中發現了含有魚、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這說明了什麼問題?2.近年來,人們發現在臺灣海峽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著古代森林的遺蹟,這是什麼原因?
這些事實說明今天的地表形態,也就是我們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態如陸地和海洋,陸地上的高山、平原、高原、盆地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不斷演變而成的,現在仍在不斷變化著。從而自然引出「地形為什麼變化」。
關於「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材分析
第二部分從地球內部力量和地球外部力量兩個方面講述了地形變化的原因。這是相當複雜的問題,因此初中教材只選擇了其中最簡單的知識,用了大量的景觀圖和示意圖,通過形象和直觀的方式,讓學生對此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從知識要求上,主要有五個方面:
①促使地形變化的力的來源(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
②力的表現形式(內力作用:地殼運動、火山、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風等);
③各種表現形式的形成原因(只以教材提出的為準,不必展開);
④力作用於地球表面的結果(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相互關係,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⑤火山、地震的分布規律和分布地區。最後總結了陸地表面形態是兩種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
有兩點說明:第一,為了避免難點過分集中,教材在編排時,有意把有關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的知識,分散到世界分區地理中講述,這裡並未詳述(流水地形安排在「東南亞」中講述,風成地形安排在「西亞和北非」中講述,冰川地形安排在「西歐」講述)。第二,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把褶皺和斷層的內容安排為選學。教師可在教學中可以靈活掌握。
關於「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法建議
「地形為什麼變化」仍然結合學生已熟悉的實例,例如:為什麼喜馬拉雅山會從海洋變成高山?為什麼臺灣海峽會從陸地變成海洋?是什麼力量促使地形不斷變化?引出內力作用和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這裡可以以喜馬拉雅山和臺灣海峽的海陸變遷為例,講述地殼運動對地形的影響。也可以選學課文「褶皺和斷層」,講解地殼運動對地形的作用。具體步聚如下:
1.觀察書頁受擠壓變形的實驗,讓學生講講書頁為什麼會發生變形(受到力的作用)。
2.利用四幅褶皺、斷層的示意圖和景觀圖,講清褶皺、斷層的原因,辨別褶皺形成的山和斷層形成的山。
3.組織討論「想一想」:(1)兩個板塊碰撞推擠時,巖層會發生什麼變化?喜馬拉雅山系是怎樣形成的?(2)斷層形成的山,邊緣往往是陡崖,這是什麼原因?所有這部分內容必須用形象直觀的圖幫助學生理解。
而這樣的運動一直都在發生,但很難被我們感知。世界上有哪些地殼運動我們能夠感覺到呢?轉入顯著的地殼運動表現形式:火山、地震。
有關火山和地震的知識,可讓學生聯繫小學自然課中學過的地震、火山知識、來講述火山、地震的發生原因。通過兩幅火山、地震的景觀圖,讓學生了解火山、地震發生時,能在短時間內使局部地形發生急劇變化。並讀圖:說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帶?為什麼?讀圖了解: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圖」,說出環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帶,是在哪些板塊的接觸地帶?
觀察分析四幅圖,了解風、流水、冰川、海浪等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
最後總結:列表講解,說明地表形態的變化,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 促使地形變化的內部力量 | 促使地形變化的外部力量 |
力的表現形式 |
|
|
促使地形變化的結果 |
|
|
|
|
|
關於「地形的變化」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地形的形成;內力作用的幾種表現
閱讀各類地圖的能力的培養。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教材中的各種地圖、示意圖。
〈教學過程〉第三章 世界的海洋和陸地 地形的變化
(導入):你們知道「滄海桑田的故事嗎?傳說中國古代有個叫麻姑的仙女,曾經多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就我們個人的人生的階段,是不可能看到東海變成桑田的。但從發展變化的角度看,你認為滄海能變成桑田嗎?你能提供出證據嗎?
(學生活動)請思考這幾個問題:
1.我國科學考察登山隊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巖石中發現了含有魚、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2.近年來,人們發現在臺灣海峽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著古代森林的遺蹟,反映了這裡過去是什麼狀況?
(總結)這些事實說明今天的地表形態,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不斷演變而成的,現在仍在不斷變化著。
海陸變遷 | 實 例 | 證 據 |
海洋——陸地 | 喜馬拉雅山 | 巖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
陸地——海洋 | 臺灣海峽 | 海底有古森林遺蹟 |
(板書)第三章 世界的海洋和陸地
第三節 地形的變化
(提問):為什麼喜馬拉雅山會從海洋變成高山?為什麼臺灣海峽會從陸地變成海洋?是什麼力量促使地形不斷變化?
(計算機演示)或(實物演示):書頁受擠壓變形,為什麼會發生變形?(受到力的作用)。
分析褶皺和斷層示意圖,褶皺和斷層的形成?辨別褶皺形成的山和斷層形成的山。
(褶皺:巖層受力變形,表現為隆起和凹陷;斷層,巖層受力斷裂,表現為巖層沿斷裂面的上升和下降。
(討論)p36 「想一想」
(1)兩個板塊碰撞推擠時,巖層會發生什麼變化?喜馬拉雅山系是怎樣形成的?(巖層會發生彎曲變形,形成褶皺;如果巖層受擠壓過度,會形成斷層。喜馬拉雅山系是板塊在運動中碰撞推擠,發生褶皺而形成的山。)
(2)斷層形成的山,邊緣往往是陡崖,這是什麼原因?(由於斷層形成的山,是沿著斷裂部位錯動而隆起的,所以邊緣往往是陡崖。這種運動叫地殼運動。
(學生活動)這樣的運動很難被我們感知。但在小學我們卻學過地殼變動的劇烈表現形式,是什麼?火山、地震,讀圖片P35圖3.25火山爆發和圖3.26地震後開裂的景觀圖。通過兩幅圖,地形發生了什麼變化?
(總結)這些促使地形不斷變化的力,都來自地球內部,稱為內力作用。
(板書):內力作用
表現形式:地殼運動、火山、地震
(計算機演示)
1)讀 「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示意圖」 說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帶? 「為什麼?提示:這種分布和板塊分布有什麼關係?
(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沿岸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因為這些地方是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動。)
2)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圖」,說出環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帶,是在哪些板塊的接觸地帶?
(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的接觸地帶。)
(學生活動)觀察分析四幅景觀圖,這些塑造地表形態的力是從那兒來的?表現為那幾種形式?(力量來自地球外部,稱為外力作用)
表現形式風、流水等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
(圖1:由於河流強烈的下切作用,使河床不斷加深,形成了狹而深的河谷地形。兩坡陡峭,橫剖面常呈「V」字形。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下切作用就越強。流水的下切作用以山區最為強烈。
圖2: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區,由於流速降低,便將挾帶的泥沙堆積下來,形成寬廣平坦的三角洲(它的平面形狀一般呈三角形,頂端指向上遊,底邊為其外緣,故稱三角洲)。三角洲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農耕地區。
圖3:在乾燥地區,因為近地面的風含沙粒較多,磨蝕力較強,使巖石形成頂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狀外形。
圖4:風沙堆積就形成了沙丘。)
(組織討論):P37「想一想」有人把地球的內部力量稱為地表形態的塑造者,把地球的外部力量稱為地表形態的雕刻師。這是為什麼?
(內力作用使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陷,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從而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種多樣的地表形態,所以,有人把地球內部力量稱為地形的塑造者。外力作用則通過侵蝕、搬運、堆積等,不斷地改變地表形態,使得地形更加多姿多彩,所以,地球的外部力量被稱為地表形態的雕刻大師)
(總結)列表講解,說明地表形態的變化,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 促使地形變化的內部力量 | 促使地形變化的外部力量 |
力的表現形式 | 來自地球的內部 | 來自地球的外部 |
促使地形變化的結果 | 地殼運動(褶皺、斷層)、火山、地震 | 流水、風、海浪、冰川 |
| 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 | 侵蝕高地,堆積低地,使地表形態趨於平坦。 |
(設計思想)
本節的兩個主要部分「地形的變化」和「地形為什麼變化」,從知識的角度來看,都是難點,特別是對於初一學生來說,理解能力還不高,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一下子接受這麼多新知識,較困難。但這部分知識的結論(即地形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以後各章要廣泛用到,是區域地理的基礎知識之一,所以,這部分知識是不能迴避的,但可以講的淺顯些,可以在學習區域地理的相關內容中,逐步的加深擴展。因此,在教學設計上,儘量舉例,通過分析具體事例,說明海陸變遷的事實;用大量的示意圖、景觀圖和分布圖和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揭示地殼變化的規律規律。
第一部分地形的變化,以喜馬拉雅山區和臺灣海峽的海陸變遷的實例引入。把學生迅速帶入問題的情景,這兩個例子比較生動、鮮明,對初一學生來說又比較新奇,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地形變化的感性認識,還可使學生由好奇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第二部分內容,知識點多且難點集中,只能用大量讀圖和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先提出喜馬拉雅山系是怎麼形成的?用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演示褶皺和斷層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了解由於巖層受力產生的基本運動,使板塊之間的互相擠壓,引起地殼巨大的褶皺和斷裂,形成雄偉的山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是科學探索、認識規律的過程,在每一個讀圖環節中,都設計了大量的質問,由淺入深,形成鏈鎖讓學生思考、討論,有力的鍛鍊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也有利於樹立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板書設計)
第三節 地形的變化
一、地形是不斷變化的
二、地球內部力量的表現形式
1.地殼運動:(褶皺、斷層)
2.火山、地震極其分布
三、促使地形變化的外部力量
四、地形是內力、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探究活動
尋找地形變化的痕跡
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學生到野外找尋地形變化的痕跡。
一、內力作用:
1.判斷褶皺山:
巖層在形成時,通常是水平的。巖層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因受到來自兩側的力而發生彎曲,單個彎曲稱褶曲,如果發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變形,稱之為褶皺。雖然褶皺使原始的巖石發生變形,但巖石並沒有失去其連續性和完整性。褶皺的形態差異與規模大小,往往反映當時地殼運動的強度與方式。褶皺在地表中普遍存在,世界上許多高大山脈都是褶皺山脈。
2.判斷斷層:
當地殼巖層因受外力達到一定的強度而發生斷裂,並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相對位移的地表形態稱為斷層。
斷層是野外經常可以見到的地表形態。它大小不等,規模不同,小的不到一米,大的可數百、上千千米。但它們的共同點是都破壞了巖層的連續性與完整性。斷層處往往巖石較為破碎,極易發育為溝谷,有時還可能形成泉或湖泊。
我們知道地殼在運動中會產生強大的力,但這種力超過了巖層本身的耐受程度,巖層才發生斷裂,並發生錯位,稱之為斷層。當兩條斷層中間的巖塊相對上升,兩側巖塊相對下降時,相對上升的巖塊稱為地壘;往往形成塊狀山塊,像我國的廬山、泰山等。當兩條斷層中間的巖塊相對下降、兩側巖塊相對上升時,往往形成地塹,即狹長的凹陷地帶。比較著名的有東非大裂谷和我國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等。
二、外力作用:
在野外隨處可見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特別是風和流水的作用。
活動時還可以讓學生對所見到的地形變化的痕跡拍照,回來後組織攝影展覽。
相關資料推薦:
>>2013年最新教師考試輔導資料下載
>>免費專業學科知識試聽課程
>>在線教師考試模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