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板塊的移動可能曾經導致全球氣候的劇烈改變。在地球45億年的漫長歷史中,地球從一個遍布火山的巖石行星好幾次蛻變成一個孤獨漂浮在太空之中的冰雪世界——地球上的氣候常常會發生周期性的極端改變。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板塊的移動可能曾經導致全球氣候的劇烈改變。有證據顯示就在這兩次冰期發生之前,時間大致是8000萬和5000萬年前,都出現了在赤道附近的大型板塊碰撞
MIT的地質學家們相信,板塊運動和赤道地區出露巖石的風化大量消耗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導致全球出現顯著降溫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30日消息,在地球45億年的漫長歷史中,地球從一個遍布火山的巖石行星好幾次蛻變成一個孤獨漂浮在太空之中的冰雪世界——地球上的氣候常常會發生周期性的極端改變。它背後的影響因素究竟是什麼?
儘管一些環境因素,如森林火災、厄爾尼諾或是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等可能對地球短期內的氣候發展構成影響,但從長期視角來看,佔據主導地球的影響因素則是地球的板塊運動。
地質學家們相信,地球上板塊的運動曾經造成地球氣候的劇烈轉變,並使地球經歷了兩次嚴重的冰期。地質學研究顯示大型的板塊運動事件將可能導致持續時間長達數百萬年的氣候轉變。有證據顯示就在這兩次冰期發生之前,時間大致是8000萬和5000萬年前,都出現了在赤道附近的大型板塊碰撞。近期日本和厄瓜多等地接連發生重大地震,這可能與板塊運動的活躍有聯繫。那麼這樣的情況會對地球的氣候產生顯著影響嗎?會不會觸發下一次大冰期的來臨?
通過對喜馬拉雅山脈古老巖層的分析,研究組的初步工作證實岡瓦納大陸的碎片被擠壓進入了亞歐大陸內部
超過1.8億年前,地球上的陸地分為兩個超級大陸。其中的一個超級大陸名為「岡瓦納」,它後來分裂為南極洲、南美洲、非洲、印度次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
我們再次回顧地球地質歷史上的這幾次冰期事件。與這兩次板塊碰撞事件的發生時間相吻合的是,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出現急劇下降。現在一個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地質學家們組成的研究組相信,這種由於板塊碰撞導致的大陸隆起進而引發的風化作用加強消耗了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這一機制將足以引發冰期的到來。
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與行星科學系的助理教授奧利弗·雅科茨(Oliver Jagoutz)博士表示:「每個人都同意這樣的觀點,即在數億年的地質學時間尺度上,氣候是由板塊運動所控制的,但我們並不了解這兩者之間具體是如何相互聯繫的。」他說:「我想我們可能是最早將大規模板塊運動與氣候轉變聯繫起來的。」
超過1.8億年前,地球上的陸地分為兩個超級大陸。其中的一個超級大陸名為「岡瓦納」(Gondwana),它後來分裂為南極洲、南美洲、非洲、印度次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這個巨大的陸地逐漸向北漂移,直到它最終迎頭撞上今天的亞歐大陸。通過對喜馬拉雅山脈古老巖層的分析,研究組的初步工作證實岡瓦納大陸的碎片被擠壓進入了亞歐大陸內部。
但到了大約9000萬年前,非洲板塊在赤道附近與一個大洋板塊發生碰撞,引發一系列火山噴發——就像今天在東南亞或者環太平洋火山帶所見到的情況一樣。隨著非洲板塊與大洋板塊的碰撞持續進行,大洋板塊的邊緣被進一步抬升,於是到了大約8000萬年前,大量火山被夷平,部分洋底暴露出來。而在僅僅3000萬年之後,印度次大陸板塊與亞歐板塊已經幾乎融為一體。
在地球45億年的漫長歷史中,地球從一個遍布火山的巖石行星好幾次蛻變成一個孤獨漂浮在太空之中的冰雪世界——地球上的氣候常常會發生周期性的極端改變。它背後的影響因素究竟是什麼
在以上這些事件中,新鮮的巖層在赤道附近出露地表,而赤道地區降水是非常豐富的。這些巖石在經歷強烈風化的過程中大量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成分。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組相信,正是這樣的風化過程像海綿一樣消耗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削弱了地球的溫室效應並最終導致了冰期的產生。
地質學家們表示這樣的情況是非常極端的,因為進行中的板塊運動不斷將新鮮的巖石暴露地表。他們指出,在今天東南亞的爪哇島附近這樣的情況正在上演,只是規模要比這小得多。雅科茨指出:「大自然向我們展示的是,如果你將大量這樣的巖石放到赤道,那裡非常炎熱潮溼,降水量非常豐富,並且你不斷將土壤清除掉,暴露出大量新鮮的基巖巖層,如果你這樣做,那麼你很有可能正在按下觸發全球冰期的按鈕。但問題就在於,這樣一個機制是否會在我們生命周期的時間尺度內發生作用。」(晨風)
責編:海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