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會引發下一次大冰期嗎?板塊運動控制氣候走勢

2020-11-25 海外網

摘要: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板塊的移動可能曾經導致全球氣候的劇烈改變。在地球45億年的漫長歷史中,地球從一個遍布火山的巖石行星好幾次蛻變成一個孤獨漂浮在太空之中的冰雪世界——地球上的氣候常常會發生周期性的極端改變。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板塊的移動可能曾經導致全球氣候的劇烈改變。有證據顯示就在這兩次冰期發生之前,時間大致是8000萬和5000萬年前,都出現了在赤道附近的大型板塊碰撞

MIT的地質學家們相信,板塊運動和赤道地區出露巖石的風化大量消耗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導致全球出現顯著降溫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30日消息,在地球45億年的漫長歷史中,地球從一個遍布火山的巖石行星好幾次蛻變成一個孤獨漂浮在太空之中的冰雪世界——地球上的氣候常常會發生周期性的極端改變。它背後的影響因素究竟是什麼?

儘管一些環境因素,如森林火災、厄爾尼諾或是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等可能對地球短期內的氣候發展構成影響,但從長期視角來看,佔據主導地球的影響因素則是地球的板塊運動。

地質學家們相信,地球上板塊的運動曾經造成地球氣候的劇烈轉變,並使地球經歷了兩次嚴重的冰期。地質學研究顯示大型的板塊運動事件將可能導致持續時間長達數百萬年的氣候轉變。有證據顯示就在這兩次冰期發生之前,時間大致是8000萬和5000萬年前,都出現了在赤道附近的大型板塊碰撞。近期日本和厄瓜多等地接連發生重大地震,這可能與板塊運動的活躍有聯繫。那麼這樣的情況會對地球的氣候產生顯著影響嗎?會不會觸發下一次大冰期的來臨?

通過對喜馬拉雅山脈古老巖層的分析,研究組的初步工作證實岡瓦納大陸的碎片被擠壓進入了亞歐大陸內部

超過1.8億年前,地球上的陸地分為兩個超級大陸。其中的一個超級大陸名為「岡瓦納」,它後來分裂為南極洲、南美洲、非洲、印度次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

我們再次回顧地球地質歷史上的這幾次冰期事件。與這兩次板塊碰撞事件的發生時間相吻合的是,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出現急劇下降。現在一個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地質學家們組成的研究組相信,這種由於板塊碰撞導致的大陸隆起進而引發的風化作用加強消耗了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這一機制將足以引發冰期的到來。

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與行星科學系的助理教授奧利弗·雅科茨(Oliver Jagoutz)博士表示:「每個人都同意這樣的觀點,即在數億年的地質學時間尺度上,氣候是由板塊運動所控制的,但我們並不了解這兩者之間具體是如何相互聯繫的。」他說:「我想我們可能是最早將大規模板塊運動與氣候轉變聯繫起來的。」

超過1.8億年前,地球上的陸地分為兩個超級大陸。其中的一個超級大陸名為「岡瓦納」(Gondwana),它後來分裂為南極洲、南美洲、非洲、印度次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這個巨大的陸地逐漸向北漂移,直到它最終迎頭撞上今天的亞歐大陸。通過對喜馬拉雅山脈古老巖層的分析,研究組的初步工作證實岡瓦納大陸的碎片被擠壓進入了亞歐大陸內部。

但到了大約9000萬年前,非洲板塊在赤道附近與一個大洋板塊發生碰撞,引發一系列火山噴發——就像今天在東南亞或者環太平洋火山帶所見到的情況一樣。隨著非洲板塊與大洋板塊的碰撞持續進行,大洋板塊的邊緣被進一步抬升,於是到了大約8000萬年前,大量火山被夷平,部分洋底暴露出來。而在僅僅3000萬年之後,印度次大陸板塊與亞歐板塊已經幾乎融為一體。

在地球45億年的漫長歷史中,地球從一個遍布火山的巖石行星好幾次蛻變成一個孤獨漂浮在太空之中的冰雪世界——地球上的氣候常常會發生周期性的極端改變。它背後的影響因素究竟是什麼

在以上這些事件中,新鮮的巖層在赤道附近出露地表,而赤道地區降水是非常豐富的。這些巖石在經歷強烈風化的過程中大量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成分。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組相信,正是這樣的風化過程像海綿一樣消耗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削弱了地球的溫室效應並最終導致了冰期的產生。

地質學家們表示這樣的情況是非常極端的,因為進行中的板塊運動不斷將新鮮的巖石暴露地表。他們指出,在今天東南亞的爪哇島附近這樣的情況正在上演,只是規模要比這小得多。雅科茨指出:「大自然向我們展示的是,如果你將大量這樣的巖石放到赤道,那裡非常炎熱潮溼,降水量非常豐富,並且你不斷將土壤清除掉,暴露出大量新鮮的基巖巖層,如果你這樣做,那麼你很有可能正在按下觸發全球冰期的按鈕。但問題就在於,這樣一個機制是否會在我們生命周期的時間尺度內發生作用。」(晨風)

責編:海聞

相關焦點

  • 美國地震「持續升溫」!加州「大地震」會引發海嘯嗎?
    最近幾個月,加州地震活動穩步上升,引發了人們對即將到來的「大地震」的擔憂。該州居民對7月6日發生在克恩縣Ridgecrest的7.1級地震感到驚訝。專家表示,從拉斯維加斯到奧蘭治縣都有震感,這是該市20年來最大的一次地震。活動破壞了Ridgecrest周圍的地面,產生了明顯的裂縫。
  • 研究稱氣候變化或引板塊運動 增大地震可能性
    3月11日,9級大地震襲擊日本,震撼世界。日本抗震技術世界第一,但在自然的咆哮面前,先進的技術,依然沒能挽救至少1.3萬國民的生命。在大多數人看來,地震並非人力所能影響或控制,但是,最近的報告卻顯示,人類排放溫室氣體的行為,也可能加劇地震發生的可能性。這對因利益之爭而進展艱難的聯合國氣候談判,能否敲響警鐘?
  • 詳解為什麼會有地震:地球深處熱流推動板塊運動
    聖安德烈斯斷層沿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太平洋海岸綿延約1300千米,深約16千米,它是北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分界線。這幅照片是用魚眼鏡頭拍攝的,這種鏡頭會使地球表面的彎曲程度看起來比實際大。聖薩爾瓦多發生的一次芮氏規模7.6級地震引發了一場毀滅性的山體滑坡。
  • 板塊運動
    ④東南亞:三大板塊消亡處,地質條件不穩定⑤兩大生長:大西洋海脊和起源於紅海的「入」字型兩大消亡:地中海—喜馬拉雅一線和環太平洋(地中海是不斷變小的,紅海是不斷變大的)日本是個多山、多地震、多火山的國家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擠壓形成高達的褶皺山脈如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擠壓因為大陸板塊地勢較高,因此擠壓處大洋板塊會俯衝到大陸板塊的下方。這樣會使得大陸板塊抬升,若抬升的區域位於陸地,則形成山地。若抬升的區域位於海洋則形成島嶼。另由於摩擦力的存在,在板塊交界處的巖石會隨著大洋板塊向下俯衝,從而使得在交界處形成海溝。
  • 第1次現板塊異常!日本南海槽如大移動,或引發9.1級大地震和海嘯
    當然模擬地震數據說明主要是根據板塊運動或者斷層帶的滑動異常,歷史地震數據等數據來給予的結論。這個也不能夠精確地進行地震預測,所以最多就只有一個參考性。而最近幾天,關於日本的地震又引發了大家的熱議,主要是發現了位於日本南部近海的一個「異常」現象。
  • 第1次現板塊異常,日本南海槽如大移動,或引發9.1級大地震和海嘯
    所以在每次發生地震的時候我們都比較關注。地震在科學之中無法進行預測,這個也不是第一次進行科普了,這算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吧,如今科學家們都是在建立在模擬地震和地震預警的機制上面。當然模擬地震數據說明主要是根據板塊運動或者斷層帶的滑動異常,歷史地震數據等數據來給予的結論。這個也不能夠精確地進行地震預測,所以最多就只有一個參考性。
  • 為什麼會有五次生物大滅絕?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什麼時候會來臨?
    然而好景不長,還沒有等奧陶紀的生物大規模走上陸地,大冰期就悄然而至了。我們知道地球氣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隨著地球與太陽的黃赤交角位置,以及太陽系在銀河系的位置,以及地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雖然各個因素都有可能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和下降,但科學家發現,地球的溫度會在一定範圍內進行周期變化,大概每隔1.5億年左右會經歷一次大冰期,而兩次大冰期之間就是間冰期。在大冰期時從太空中看向地球,你會發現地球整個都被凍住了一樣。這種情況也有個名稱,叫做雪球地球。
  • 地震常識:小地震後會出線大地震嗎?
    地震常識:小地震後會出線大地震嗎? 來源:東方天氣網 發布時間:2018-09-30 14:57:25 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傷痛是無法磨滅的,而怎麼在地震來臨之前有效的避免如今才是最能將傷害將至最低的方式。那麼。小地震後會有大地震嗎?
  • 板塊運動隆升現象普遍存在,有助於評估未來大地震的可能性
    在地球上,地震的發生一般都會引起地質的變化,地震大小的強度可以直接看出來破壞性的強度。近日,根據GFZ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一個新的機制可能解釋大於7級以上的大地震,如何與全球許多地區的沿海抬升聯繫起來。
  • 是什麼引發了冰期?
    地球曾出現多次顯著降溫變冷,從而形成冰期到底是什麼引發了冰期?科學界對此說法不一冰期——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地球在40多億年的歷史中特別是在前寒武紀晚期、石炭紀至二疊紀和新生代的冰期都是持續時間很長的地質事件通常稱為大冰期大冰期的時間尺度至少數百萬年而大冰期內又有多次大幅度的氣候冷暖交替和冰蓋規模的擴展或退縮時期
  • 加州地震災難危險, 專家警告說加州7級以上大地震迫在眉睫
    阿斯特教授說:「幅員廣闊的聖安德烈斯斷層帶(San Andreas Fault)許多地段集中的應力,已經足以引發災難性的大地震了。」加州下一次大地震不可避免,這是由於加州處在北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間,這2個構造板塊相互運動,形成了聖安德烈斯斷層帶,以及其他活躍斷層帶。
  • 福建會不會發生大地震?
    那麼福建是否會發生大型地震呢?歷史上福建有過什麼大型地震嗎?地震的成因  地震的類型一般有三種,一種是由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構造地震,目前全球有90%以上的地震都屬於這種地震,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它主要是由板塊的運動所導致的,但是其實它具體的成因和機理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科學解釋
  • 斜穿中國的郯廬斷裂帶,發生過最大地震,未來百年內會大地震嗎?
    郯廬斷裂帶是中國東部最長的一條北北東向的斷裂帶,這可以說是一條非常長壽的以剪切運動為主的深斷裂帶,近期仍然存在新的構造運動方式,它的不同分段中活動程度不一的一條超長地震活動帶。為什麼會發生地震?有哪些類型的地震?在介紹郯廬斷裂帶之前,先來科普下為什麼會地震以及有哪幾種類型的地震。
  • 5.11日本又地震了!本月已3次5級以上地震,會有9.3級大地震嗎?
    從5級以上的地震數據來看,5月日本已經發生了3次地震,等級分別為6級,5.4級,5.5級。雖然這些地震對日本影響並不大,但是相對來說頻繁程度還是不低。為何日本這麼多地震?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日本是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附近的國家之一,是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所以由於板塊運動或者斷層帶滑動,俯衝帶移動等因素,導致日本所處於的地殼非常活躍。
  • 《科學》雜誌剖析日本大地震
    ;預報為何聲東擊西
  • 日專家預測260年內日本或再遇9級大地震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李殷伯報導,據日本新華僑報網8月31日消息,日本剛剛經歷的「3•11大地震」,給東北地區,特別是太平洋沿岸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其連帶引發的次生災害及經濟方面的損失更是難以估量。因此,痛定思痛,日本地震學專家已經開始著手研究下一次較強烈地震發生的時間。
  • 美國專家稱日本地震可能會引發數十次大餘震
    新華網華盛頓3月11日電(記者 任海軍)日本11日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巨大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美國地質勘探局地質學家就此次大地震回答了媒體提問。問:是什麼原因導致此次地震?答:美國地質勘探局認為,此次發生在日本東海岸的東北-關東大地震由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板塊的運動所致。太平洋板塊在日本海溝俯衝入日本下方,並向西侵入歐亞板塊。
  • 全球出現一次7.2級大地震,引發小海嘯
    科學數據顯示,本次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在地震之後,最初也發布了海嘯預警,最後又取消了,但是在大地震之後,餘震不斷,非常多,所以在附近區域的朋友多多注意下,根據科學數據顯示,本次地震也是全球近5個月來的最強地震之一,由于震源的地理位置偏遠,並沒有很多人受到影響。
  • 研究揭示晚古生代大冰期演變過程
    ,是由大陸風化和有機碳在陸地上的埋藏(形成煤炭)導致,並提出大冰期的最高峰是有機碳埋藏由大陸轉向海洋所導致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是顯生宙以來規模最大的、主要發育在南方岡瓦納大陸的一系列多幕式冰期事件。與新元古代及奧陶紀末期的冰期事件不同,晚古生代大冰期事件是地球上動植物繁盛以來最重大的冰期事件,記錄了陸地自有植被(尤其是維管類植物)以來,唯一的一次從「冰室氣候」向「溫室氣候」的大規模轉變。
  • 現在我們地球的氣候是處在「冰期」,還是處在「間冰期」?
    我們知道宇宙中的所有天體都是在運動之中的,「運動是絕對的,而靜止是相對的」,其實不僅如此,可以說這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在不停的運動之中的,當然也包括我們的自然地理環境。也就是說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各類要素,包括地形、氣候、土壤、生物和水文等要素都是在運動之中的。我們地球的氣候就是在不停的變化之中,不僅僅是一個特定地點,或是區域,乃至全球的氣候都在變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