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晚古生代大冰期演變過程

2021-02-08 中科院之聲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團隊研究員陳吉濤等通過對相關地層的鍶、碳同位素綜合研究,認為顯生宙最大的一次冰期事件——晚古生代大冰期的發生,是由大陸風化和有機碳在陸地上的埋藏(形成煤炭)導致,並提出大冰期的最高峰是有機碳埋藏由大陸轉向海洋所導致的。

晚古生代大冰期是顯生宙以來規模最大的、主要發育在南方岡瓦納大陸的一系列多幕式冰期事件。與新元古代及奧陶紀末期的冰期事件不同,晚古生代大冰期事件是地球上動植物繁盛以來最重大的冰期事件,記錄了陸地自有植被(尤其是維管類植物)以來,唯一的一次從「冰室氣候」向「溫室氣候」的大規模轉變。因此,對晚古生代大冰期古氣候的系統研究對認識當今地球系統從「冰室氣候」向「溫室氣候」轉變的趨勢具有一定借鑑和啟示意義。  

該研究對華南石炭紀-早二疊世連續沉積的斜坡相碳酸鹽巖剖面進行了高解析度、高精度的牙形刺鍶同位素研究。該鍶同位素曲線間接反映了當時大陸風化的變化速率,且與當時的泛大陸造山運動、熱帶雨林繁盛與衰敗,以及泛大陸赤道附近的古氣候狀況具有密切聯繫。通過將該鍶同位素與同時期全球無機碳同位素以及古二氧化碳濃度等進行對比,研究結果佐證了晚古生代大冰期的起始與加強是由大陸風化和有機碳在陸地上的埋藏(形成大量煤炭)導致的,同時首次提出大冰期的最高峰,是在大陸風化整體下降及熱帶雨林植被更替的背景下,有機碳埋藏由大陸轉向海洋所導致。  

該研究重新釐定並填補了石炭紀-早二疊世的海水鍶同位素變化趨勢,為該時期地層對比提供了較為精確的鍶同位素地層,是我國申請石炭系「金釘子」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時,該研究為晚古生代大冰期全球古氣候變化與古海洋循環提供了有力的生物地球化學證據,是我國對晚古生代大冰期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綜合性成果之一,也是國際上探討當時環境演變過程和控制因素的標誌性成果。研究結果對認識當今地球環境向溫室氣候轉變的趨勢帶來了啟示。

該研究由南京古生物所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合作完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地質學》上。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

圖1.晚石炭紀全球古地理分布圖(該研究立足華南貴州羅甸納慶剖面)

圖2.納慶剖面柱狀圖及碳、鍶同位素

圖3.石炭紀-早二疊世全球事件、鍶、碳同位素及古大氣CO2對比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晚古生代大冰期早期冰川進退規律
    晚古生代大冰期是顯生宙以來規模最大的、主要發育在南方岡瓦納大陸的一系列多幕式的冰期事件。
  • 中科院研究揭示顯生宙最大冰期過程,啟示當下氣候變化趨勢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了解到,近日,該所晚古生代團隊陳吉濤研究員等通過對相關地層的鍶、碳同位素綜合研究,認為顯生宙最大的一次冰期事件——晚古生代大冰期的開始,是由大陸風化和有機碳在陸地上的埋藏(形成煤炭)所導致,而有機碳埋藏由大陸轉向海洋則導致了冰期的結束。
  • Geology:火山作用——晚古生代大冰期重要的驅動力
    【前沿報導】Geology:火山作用——晚古生代大冰期重要的驅動力火山噴發產生的硫酸鹽氣溶膠可以有效降低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從而引發晚古生代大冰期的出現。 晚古生代大冰期(LPIA,約360-260 Ma)是顯生宙以來規模最大的冰期事件。
  • 是時候聊聊3億年前的那次「大冰期」了!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為深入了解這個過程,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近年來圍繞晚古生代大冰期期間的古氣候和古環境,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繪圖:R.Blakey)近日,中科院南古所陳吉濤研究員等通過對貴州納慶剖面等地層的鍶、碳同位素綜合研究,在國際著名地學雜誌《地質學》(Geology)上發表了關於晚古生代大冰期古氣候變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 晚古生代大孢子研究取得新進展
    由於大孢子個體較大,易於原地保存,且數量較少,與母體植物的關係更加明確,更便於定量統計分析,因此近年來大孢子被更多地應用於古氣候以及古植被面貌的重建研究中。 相較於國外,我國的晚古生代分散大孢子的研究起步較晚,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還多停留在屬種描述和地層時代對比上,對於大孢子與古生態以及古植被的關係研究還較為薄弱。
  • 現在我們地球的氣候是處在「冰期」,還是處在「間冰期」?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等時期,對於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研究,我們主要是通過對於古代文字記載和考古發現來進行的,歷史時期近5000年以來,全球氣候有兩次較大的波動,分別是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溫暖期」,當時的年平均氣溫比現在要高大約3至4℃;另一次是從15世紀以來的「寒冷期」,其中大約1550年至1850年屬於十分寒冷的時期,當時的年平均氣溫比現在低大約1-2℃,差不多是對應我國的明清時期
  • 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張健平等-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摘要:在末次冰期,東亞熱帶陸地是否存在類似 Dansgaard-Oeschger事件的千年尺度氣候事件及這些事件是受北半球高緯度氣候影響還是受低緯度海洋的控制,是長期困擾第四紀古氣候學的難題。
  • 問答 |現在我們地球的氣候是處在「冰期」,還是處在「間冰期」?
    19世紀以來全球平均氣溫變化  而「歷史時期」是指第四紀冰期結束後近10000年以來的地球氣候變化,這一時期對應人類的發展歷史大約是從新石器時代以來,人類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等時期,對於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研究
  • 科學家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然而,現今的全球水文變化格局是緯向和經向海-氣循環在地質時期氣候長期演變背景下形成的,熱帶地區是全球水文循環的「引擎」。揭示熱帶地區在地質時期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季節性水文變化特徵和機制,有利於理解全球水文格局演變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其也是目前全球古氣候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
  • 科學網—揭示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等
  • 地球史上曾經經歷過哪些極寒大冰期
    兩次冰期之間為一相對溫暖時期,稱為間冰期。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紀冰期。在地球發展史上有冰期的時間只佔整個地球歷史時期的十分之一左右,而絕大部分時間是處於溫暖期。目前已被確認的大冰期有以下幾次。前寒武紀中期大冰期 是目前已知地球上最早的大冰期。以加拿大南部和美國大湖區西部的休倫群高幹達組冰磧層為代表,該地層年代為距今27~23.5億年前。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然而,現今的全球水文變化格局是緯向和經向海-氣循環在地質時期氣候長期演變背景下形成的,熱帶地區是全球水文循環的「引擎」。揭示熱帶地區在地質時期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季節性水文變化特徵和機制,有利於理解全球水文格局演變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其也是目前全球古氣候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
  • 速足介類Cribroconcha屬的演化模式揭示晚古生代介形類的「生存策略」
    介形類時空分布的廣泛性和對環境響應的敏感性、獨特性,使之成為探討生物與環境過程的重要研究載體。其中,速足介類重要的屬CribroconchaCooper, 1941,因其特徵顯著、演化較快,是探究晚古生代生物與環境協同演化的理想屬種。
  • 大氣所揭示華北春季極端「倒春寒」的特徵和環流演變過程
    目前已經有較多的研究結果揭示了其變化特徵和機制。但是,春季的冷事件(俗稱「倒春寒」)卻鮮有研究涉及。我國華北地區是重要的冬小麥產區,春季是冬小麥返青、拔節、孕穗的關鍵時期,極端「倒春寒」事件(ESCS)可以使當地的冬小麥產量減產20%以上。特別是全球變暖背景下,冬季顯著增溫,使得ESCS的破壞性增強。
  • 南京古生物所等通過中國標本揭示生物礁復甦演化過程
    目前,關於密西西比亞紀生物礁的復甦演化過程、不同板塊生物礁演化過程的對比、後生動物礁的最早復甦時間等內容得到科學家的關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團隊副研究員要樂,與法國土魯斯第三大學副教授Markus Aretz合作,圍繞晚泥盆世生物大滅絕與生物礁生態系統演變開展了詳細研究,在密西西比亞紀生物礁組成、復甦演化過程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 水星特殊的構造特徵,如何揭示其演變過程?
    那麼,水星到底具有哪些特殊的構造特徵,在其形成過程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水星的坑窪表面揭示暴力的早期太陽系事實上,就水星的外觀而言,它與我們地球的月亮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其表面所呈現出的大小不一的坑窪形態,便是該星球保留下的早期太陽系充滿暴力的證據。
  • 中國西藏與鄰區晚古生代皺紋珊瑚及其生物古地理(英文版)
    題名與責任:中國西藏與鄰區晚古生代皺紋珊瑚及其生物古地理                 (英文版)/ 範影年、俞學光、何原相等著   出 版 項>: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   載體形態項:612頁;16開  內容提要:  本書研究了我國晚古生代大量皺紋珊瑚的內部構造、                 個體發生、演化、組合及分布特徵,並結合珊瑚骨                 骼的碳、氧同位素值,揭示了一些珊瑚屬之間的親
  • 高精度地層研究揭示奧陶紀末大滅絕與復甦新模式
    該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對奧陶紀末大滅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是顯生宙地球生命所遭受的第二大滅絕事件,僅次於二疊紀末大滅絕,同時也是唯一一次與冰期相關聯的滅絕事件,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的前沿與熱點之一。
  • 最新研究揭示晚更新世河流襲奪過程
    最新研究揭示晚更新世河流襲奪過程 八萬年前的「搶水大戰」中,沂河輸了 2018-10-09 科技日報 楊雪 範念念說,襲奪的典型地貌特徵如襲奪河、被奪河、倒淌河、襲奪彎、風口和尼克點等均完好保留,是一起典型的河流襲奪案例,可為河流襲奪的地貌演化與機制研究提供天然範例與觀測數據。  由於被襲奪,沂河源頭水量急劇減少,積累了超過10米厚的沼澤沉積物。範念念介紹,這些沉積物的年齡在1萬—3萬年之間,包含了末次盛冰期,即距今1.6萬—1.8萬年前後。
  • 地球歷史上一共出現了三次「大冰期」,下一次大冰期什麼時候來?
    總體來說,在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過程中,溫暖期較長,寒冷期較短;溼潤期與乾旱期相互交替,但是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以來)以溼潤期為主。地質時期三次大冰期地質時期中的寒冷期通常表現為,全球平均氣溫偏低,冰川覆蓋面積巨大,通常被稱為「大冰期」,在地球地質時期總共經歷了三次大冰期,分別是距今6億年前的震旦紀大冰期、距今2.5億年前的石炭二疊紀大冰期和距今200萬年前開始的第四紀大冰期。大冰期之間大約間隔2至3億年時間,這一時期相對溫暖,稱為「大間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