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與鄰區晚古生代皺紋珊瑚及其生物古地理(英文版)

2021-01-11 中國西藏網

  題名與責任:中國西藏與鄰區晚古生代皺紋珊瑚及其生物古地理

                 (英文版)/ 範影年、俞學光、何原相等著
  出 版 項: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
  載體形態項:612頁;16開
  內容提要:  本書研究了我國晚古生代大量皺紋珊瑚的內部構造、

                 個體發生、演化、組合及分布特徵,並結合珊瑚骨

                 骼的碳、氧同位素值,揭示了一些珊瑚屬之間的親

                 緣關係、組合及序列,並將工作區的沉積環境劃分

                 為古特提斯淺海相、斜坡相及岡瓦納相…… 
  主   題
  中 圖 號:Q915.81
      ISBN:7-5357-3833-8
  著   者:範影年、俞學光、何原相等著
 

(責編: admin)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長江流域地質發展及古地理演化過程
    長江流域經歷了長期的地質發展和古地理演化歷程,至少在早元古代至晚太古代時期,華南地區就保留有地層記錄。元古代時期揚子板塊成型。早古生代後期,揚子板塊與華夏板塊拼合形成華南板塊;秦嶺微板塊與華北板塊拼合形成北秦嶺古造山帶。晚古生代後期,南秦嶺洋逐漸閉合,海域逐漸萎縮。晚古生代金沙江洋開裂,羌塘板塊、岡底斯板塊等仍處在南半球與印度板塊等為一體。
  • 青藏科考隊員找到腕足化石具有生物古地理指示意義
    ▶▶▶掃碼觀看視頻9月28日,青藏科考隊在西藏文布鄉南村找到腕足化石南京大學博士生徐海鵬介紹,腕足化石具有很好的生物古地理指示意義。「雖說拉薩離華南比較近,但它的動物群和華南地區的差距比較大,反而和澳大利亞等地的動物群有相似性,所以我們判斷它在早二疊世應該是在南半球高緯度地區」。
  • 大滅絕致生物多樣性驟降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
    近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宋海軍教授團隊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古地理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他們研究發現,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當今生物多樣性最普遍、最具全球性的特徵之一就是存在多樣性緯度梯度。多樣性緯度梯度是指地球物種多樣性具有從兩極向赤道增加的特徵,這一生物地理分布特徵在陸地和海洋生物中廣泛存在。當今地球顯著的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地理條件、氣候環境、生態特徵等。
  • 研究揭示晚古生代大冰期演變過程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團隊研究員陳吉濤等通過對相關地層的鍶、碳同位素綜合研究,認為顯生宙最大的一次冰期事件——晚古生代大冰期的發生
  • 漲姿勢貼:你的珠寶珊瑚竟然會產卵!
    珊瑚看上去像是海底的植物,實際上是珊瑚蟲分泌的碳酸鈣(礦物結構為方解石)骨骼,或稱軀殼、珊瑚體。珊瑚蟲以捕食海洋中的細小浮遊生物為主,並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碳酸鈣(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軀殼。這些軀殼(骨骼)上無數的小孔,就是珊瑚蟲安身立命的「家園」。無數的珊瑚蟲聚集在一起生長,吸取海水中的碳酸鈣組成它們共同的「家園」,並固定在海底,從而形成了珊瑚。
  • 研究揭示珊瑚骨骼鋅同位素組成及其氣候環境和生物活動意義
    鋅(Zn)是珊瑚生長的必需營養元素,是珊瑚蟲和與其共生的蟲黃藻體內300多種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碳酸酐酶等)的重要輔助因子,對蟲黃藻的光合作用和珊瑚的鈣化至關重要。海水中的Zn被珊瑚吸收進入體內後會參與各種生物過程(如蟲黃藻的光合作用等),然後被進一步輸送到鈣化流體中替代Ca2+而保存到珊瑚骨骼文石中。這些複雜的生物過程可能會導致Zn同位素分餾效應,而這些生物過程對氣候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因此珊瑚骨骼Zn同位素組成可能是示蹤氣候環境變化和/或生物活動的潛在指標。
  • 大滅絕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
    徐燕 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7月7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宋海軍教授團隊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古地理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研究表明: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
  • Geology:火山作用——晚古生代大冰期重要的驅動力
    【前沿報導】Geology:火山作用——晚古生代大冰期重要的驅動力火山噴發產生的硫酸鹽氣溶膠可以有效降低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從而引發晚古生代大冰期的出現。 晚古生代大冰期(LPIA,約360-260 Ma)是顯生宙以來規模最大的冰期事件。
  • 虎拍藝術網:珊瑚化石—良材美石,當屬珊瑚
    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過去生物的遺體或遺蹟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被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蹟統稱為化石。化石有很多種,我們今天簡單說一下珊瑚化石。珊瑚化石,俗稱石柱子、珊瑚玉。
  • 地大宋海軍教授團隊最新研究表明: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
    近日,地球科學學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宋海軍教授團隊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古地理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研究表明: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
  • 人類已失去超世界半數的珊瑚礁,誰來拯救珊瑚?
    幸運的是,在中國,已經有了一批種珊瑚的人。 珊瑚的身份信息▲向上滑動珊瑚屬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的軟體動物,珊瑚是以群體形式存在,由許多珊瑚蟲聯合在一起形成活體組織,在活組織底下是鈣質骨骼,這些骨骼是由珊瑚蟲不斷堆積碳酸鈣而形成。
  • 橫跨大陸的碎屑物質搬運與沉積作用:西藏東南部郎傑學群研究實例
    通過對現今「源-匯」系統的觀察可以發現,大江大河在沉積物的搬運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量的沉積物在經過跨越大陸的搬運之後,才在大陸邊緣發生沉積作用(如亞馬遜河將安第斯山的碎屑物質搬運到南美大陸的東海岸;長江、黃河將源自青藏高原的碎屑物質搬運到中國東部;圖1)。
  • 邯鄲移動探索鄰區優化新方法提升5G標杆區接通率
    聚焦5G標杆區打造精準開展鄰區優化問題分析。一是通過切換/重定向回落到LTE網絡,NR到LTE鄰區設置的完整性、合理性對EPS FB的回落成功率和用戶感知影響極大;二是現有無線話統無法提取NR到LTE小區級點對點的回落信息等數據,缺乏有效的優化數據支撐,僅靠人工鄰區核查效率不高。
  • 伊犁地塊及鄰區新老地殼物質分布架構查明
    ◎鄭 迪/文記者近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研究所獲悉,該所王濤研究員研究組對中亞造山帶西段的伊犁地塊開展研究,系統整理了出露於伊犁地塊及鄰區的花崗巖和長英質火山巖的空間分布、年代學、主量與微量元素和Hf-Nd同位素等特徵,並取得了一系列新認識。一是通過同位素填圖,查明了伊犁地塊及鄰區的新老地殼物質分布架構。
  • 南京古生物所等通過中國標本揭示生物礁復甦演化過程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團隊副研究員要樂,與法國土魯斯第三大學副教授Markus Aretz合作,圍繞晚泥盆世生物大滅絕與生物礁生態系統演變開展了詳細研究,在密西西比亞紀生物礁組成、復甦演化過程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 晚古生代大孢子研究取得新進展
    相較於國外,我國的晚古生代分散大孢子的研究起步較晚,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還多停留在屬種描述和地層時代對比上,對於大孢子與古生態以及古植被的關係研究還較為薄弱。針對這個問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劉鋒助理研究員和朱懷誠研究員等對產自山西保德晚古生代地層中的近400塊樣品進行了細緻的分析和挑樣,總計發現13屬20種大孢子,通過系統描述與分類,豐富了我國石炭-二疊紀大孢子研究的內容,進一步完善了我國晚古生代大孢子的分類體系。
  • 國家標準《海洋沉積物間隙生物調查規範》英文版通過專家審查
    王少青 攝中新網青島11月1日電 (記者 胡耀傑)中國海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1日在青島舉行了《海洋沉積物間隙生物調查規範》國家標準英文編譯審查會。來自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等單位的7位審查專家對標準內容進行了逐條審查,一致同意該標準英文版通過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