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藏科考尋找生命演化奧秘
2000多名來自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了科考研究。 2017年國家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持續5年以上。地質考察以地層觀測和地質(化石)採樣為主。 此次藏北羌塘地層古生物科考主要是圍繞地球2億年到4億年之間生命演化的歷程做深度分析,科學家在羌塘高原無人區踏勘二疊紀、三疊紀等地層尋找相關化石來解讀地球生命演化的奧秘。 青藏高原是打開地球動力學的鑰匙,而青藏高原隆起的原因是世界科學界關注的熱點科學問題,這對於研究地球歷史有很重要的意義。
-
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陝西智慧
他們是如何開展科考的?這一路他們都有哪些難忘的經歷?有什麼收穫?8月25日至28日,記者在青海省實地採訪了科考隊員。踏上「第三極」青藏高原被譽為地球「第三極」,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戰略資源儲備基地,也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
【人民日報】我在青藏高原找化石
化石和土壤、巖層的顏色非常接近,即便是有豐富野外經驗的隊員,想要找到一塊有價值的化石也不簡單。鄧濤說,外出野外,什麼事情都可能遇到,總會有些突發情況,再準備也逃不了。好在團隊經驗豐富,合作意識強,從來沒有耽誤過工作。 忙活了一整天,隊員各有發現。有些找到了菊石,有些採集了土樣,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員吳飛翔找到難得的魚咽喉齒化石。
-
南古所科考隊挺進無人區 探尋青藏高原演化奧秘
(除署名外,均王金淼攝)(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文匯網(付鑫鑫):今年8月底至10月初,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南京大學等單位派員組成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南京地層古生物科考分隊,奔赴西藏藏北無人區開展科考。中國境內的青藏高原,佔我國陸地面積的26%。
-
高原上發現魚化石?藏北化石「秋獵」收穫頗多
2019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正式啟動。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隊在西藏色林錯周圍發現了距今約2600萬年前的棕櫚、攀鱸、臭椿等化石,為復原高原久遠地質歷史時期的生物多樣性和古環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證據。
-
揭秘青藏高原的變遷!40年後,科考隊再探地球第三極
大約5500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發生碰撞,導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的隆升對亞洲乃至全球的環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進而也成為了古生物分類、演化的重要影響因素。 1973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成立,拉開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的序幕。來自中科院多家研究所的隊員從全國各地集結,乘坐人貨混裝的「解放」牌卡車沿川藏線進藏。
-
揭秘青藏高原的變遷!40年後,科考隊再探地球第三極
大約5500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發生碰撞,導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的隆升對亞洲乃至全球的環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進而也成為了古生物分類、演化的重要影響因素。1973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成立,拉開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的序幕。來自中科院多家研究所的隊員從全國各地集結,乘坐人貨混裝的「解放」牌卡車沿川藏線進藏。
-
青藏土壤科考前線報導
導 讀 從科學意義上來講,雖然我們並沒有找到期待已久的典型水稻土,但是,從情感上來講,我們始終感恩腳下的這片土壤。可是,你可曾想像,在那遍布雪山的青藏高原,也有這樣一塊號稱「西藏江南」的風水寶地,可以在「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2020年8月16-17日,我們西線科考分隊一行9人,在分隊長劉峰老師和楊飛博士帶領下,深入藏東南林芝地區的墨脫縣城,探訪了一片「水稻土」。
-
第二次青藏科考智能科考無人機高海拔應用實驗順利完成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極,具有地球上最獨特的地質、地理和生態單元,是全球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熱點地區之一。另一方面,青藏高原由於海拔高(主體高度超過4000米)、地形複雜、缺氧、天氣惡劣多變,造成部分區域人員難以到達,導致相關科考數據匱乏、不系統,從而影響了對青藏高原與全球變化關係和機制的深入認識。
-
走進「西藏江南」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編者按:這次中科院動物所的科研人員去野外科學考察,主要目的是對青藏高原農牧區昆蟲資源進行調查,全程15600多公裡,歷時75天。在此,我們邀請科考隊員將親身經歷分四期,給大家講述科考的內容和所見所聞。
-
「女漢子」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女漢子」在青藏高原做科考新華網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右)與周華敏在瀾滄江上遊扎曲旁記錄取樣數據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在瀾滄江上遊吉曲附近工作。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在瀾滄江上遊扎曲標註取樣信息。
-
第二次青藏科考在雅魯藏布江中上遊新發現26處史前人類活動相關遺蹟
新華社拉薩7月22日電(記者春拉)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2019年度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及影響」專題田野調查工作日前順利結束。此次科考新發現26處史前人類活動遺蹟,其中13處具有文化層的史前時期考古遺址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
科考隊員海洋浮遊生物多樣性採集實驗
科考隊員海洋浮遊生物多樣性採集實驗 (5/8)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加強黨建工作 服務支撐第二次青藏科考
青藏高原所相關負責人對部站黨員和科考隊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的賀信精神提出了具體要求,希望拉薩部和野外臺站不斷加強組織協調、完善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模式,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在實施重大科研項目、促進重大成果產出的同時,凝練青藏科考精神,為把第二次青藏科考做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標誌性科學工程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
中亞第四紀黃土中蝸牛化石的古氣候研究意義
然而,相對與物理指標和化學指標,該地區除了孢粉記錄研究較多外,生物指標的研究相對匱乏。陸生軟體動物——蝸牛是第四紀黃土沉積中最為常見的無脊椎動物化石, 因其對氣候、環境變化反應敏感, 被認為是黃土古環境研究中典型的「指示性動物」,其記載了地質歷史時期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大量信息。近些年在中亞黃土古氣候研究中, 研究人員在伊犁盆地的黃土中發現了大量的蝸牛化石。
-
Lethaia:奧陶紀末大滅絕後復甦—輻射期全球腕足動物
生物大滅絕後新的演化階段是動物群再次建群(repopulation)的關鍵基礎所在。研究大滅絕後生物的復甦與輻射對揭示生物宏演化過程、規律和型式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志留紀蘭多維列世埃隆期(Aeronian)是奧陶紀末大滅絕後腕足動物的首次復甦-輻射期。
-
iQOO協力大型科考共探無人區:「探索不止」定製片上線
2020年10月22日,iQOO 「探索不止」品牌定製片正式上線,該片真實記錄了「行走兩億年」大型科考全程全景,重點呈現了科考科學家們的探索精神。本次科考,科學家們深入藏地,就青藏高原不同塊體的古生物多樣性和古生物地理屬性、二疊紀生物大滅絕等地質事件做進一步探究,同時採集並帶回大量腕足、植物、有孔蟲等化石。
-
北極科考中「遭遇」北極熊 你知道科考隊員如何與其和諧相處嗎?
開展北極科學考察的意義,就是用科學數據闡釋人類與自然的聯繫。人類活動影響自然,自然界發生變化反過來影響人類,這不僅限於北極地區,也會影響到北半球低緯地區的氣候和環境。因此,北極科考,大家都盼望遇到北極熊,能與北極熊「遭遇」,也是一種「幸運」!據悉,考察隊和北極熊一直和諧相處。考察隊員工作之餘,總是渴望有「熊出沒」,能親眼目睹自然環境下自由自在、憨態可掬的北極熊。
-
30多名科考隊員將穿越神農架 期待遇「野人」(圖)
當晚,科考隊在新華鎮進行科考小結。科考隊共採集上百份標本,其中高等植物組採集了30多份標本,除採集到多年都未能找到的草瑞香、松下蘭和白鵑梅三個物種外,科考隊員還意外採集到了神農架特有植物特有屬叉葉藍。這一特有屬,全世界只有兩種,中國一種、日本一種。在科考隊看來,這相當珍貴。
-
研究揭示中亞黃土中蝸牛化石的古氣候研究意義
然而,相對物理指標和化學指標,該地區除了孢粉記錄研究較多外,生物指標的研究相對匱乏。陸生軟體動物——蝸牛是第四紀黃土沉積中最為常見的無脊椎動物化石, 因其對氣候、環境變化反應敏感,被認為是黃土古環境研究中典型的「指示性動物」,其記載了地質歷史時期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大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