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地質發展及古地理演化過程

2020-11-30 騰訊大渝網

長江流域經歷了長期的地質發展和古地理演化歷程,至少在早元古代至晚太古代時期,華南地區就保留有地層記錄。元古代時期揚子板塊成型。早古生代後期,揚子板塊與華夏板塊拼合形成華南板塊;秦嶺微板塊與華北板塊拼合形成北秦嶺古造山帶。晚古生代後期,南秦嶺洋逐漸閉合,海域逐漸萎縮。晚古生代金沙江洋開裂,羌塘板塊、岡底斯板塊等仍處在南半球與印度板塊等為一體。因此至古生代末,長江流域尚未形成統一塊體。

進人早三疊紀,長江流域基本上繼承了晚古生代的古地理面貌。華南地區除川滇、華夏古陸及龍門等古島外,長江流域中、東部為上下揚子淺海覆蓋,浙贛湘桂一線存在一深水海槽。流域西部仍為崑崙、巴顏喀拉——松潘——甘孜深水海槽。以唐古拉古陸為主體的羌塘板塊已向北移,使金沙江洋盆消減萎縮,藏南為深水海槽。流域北緣南秦嶺仍為海域覆蓋,古秦嶺山脈僅限於北秦嶺一帶。

三疊紀後期的印支運動徹底改變了長江流域及相鄰地區的古地理面貌,至佛羅紀古地理面貌有很大改觀。首先,隨著華南板塊與華北板塊的碰撞,秦嶺海槽消失,古秦嶺山脈形成,成為分隔華南、華北的天然分界。其次,羌塘板塊與華北——塔裡木板塊的碰撞使崑崙、巴顏喀拉——松潘——甘孜海槽消失並隆升為山地。上下揚子淺海成陸,中部川滇古陸形成一巨大的內陸湖盆。中下揚子地區發育了荊當湖、漢南湖、下揚子湖等,贛湘粵地區殘餘一個連通太平洋的海灣。

白堊紀時期長江流域古地理又發生了重大改觀。岡底斯板塊的北移導致念青唐古拉海槽消失,藏北山地形成。古秦嶺——大別山脈進一步隆升。川滇內陸湖盆萎縮,江漢——洞庭湖盆和蘇北湖盆形成,贛湘粵海灣消退。

第三紀時期,長江流域及鄰區古地理面貌又有明顯變化。藏南海槽最終消失。流域中、東部湖盆萎縮,川滇內陸湖大部消失,僅在成都一帶殘餘一小型湖;江漢——洞庭湖盆縮退,殘餘南襄湖和江漢湖盆。蘇北湖盆和東南湖群也縮到蘇北一帶。華南、西南及青藏高原一帶均為高地或山地,西南和青藏高原發育較多小型山間湖盆。此時古長江的輪廓尚不清晰。

進入第四紀以後,新構造運動使第三紀末廣泛分布的準平原地貌產生了分化。青藏高原強烈隆升,喜馬拉雅山脈和唐古拉山脈形成,雲貴高原、四川盆地和鄂西高原相對抬升,長江流域階梯狀東西分異的地貌格局逐漸形成。

早更新世時期,長江處於分段獨立發展的原型狀態,大致可分為古金沙江、宜賓——宜昌段古長江和湖口以下段古長江三部分,東西貫通的長江尚未形成;也有學者認為古長江水系形成於早更新世初期。早更新世是長江流域第四紀湖泊的發育期,江漢盆地的古洞庭湖、南陽盆地的南襄湖及古鄱陽湖、古蘇北湖群發育;同時,川滇西部分布一系列近南北向的斷陷湖泊。

早更新世晚期,新構造運動又趨劇烈。至中更新世,我國三級地貌階梯基本成型。西部青藏高原強烈隆升,東部平原相對下降,由此加劇了地表水系的溯源侵蝕作用。早期獨立發展的古長江各原型河段逐步連通,統一的古長江水系基本形成。隨地形高差增加,盆地物源供應充分,湖泊淤塞加快,古洞庭湖、南襄湖、古鄱陽湖和蘇北湖群均有較大萎縮。

晚更新世時期,青藏高原已隆升至3000m以上。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部分印度洋暖溼氣流北上,使我國內陸降雨量有所降低,氣候趨於乾旱化,長江流域各湖泊範圍進一步縮小,古洞庭湖、古鄱陽湖大部分時間面積很小,河網切割。受末次間冰期氣候溫暖的影響,海平面上升,海水溯江而上,可達鎮江一帶。蘇北平原至杭州灣近海地區曾為海水淹沒。至晚更新世末期的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約150m左右,海水自蘇北退出,海岸線移至今長江口以東約600km處,整個東海和臺灣海峽都成為陸地,此時古長江河谷切過東海黃海大陸架,向東北方向經朝鮮海峽注人日本海。

全新世時期,長江流域古地理面貌已和現代基本一致。末次冰期以後,氣候逐漸變暖,雨量充沛,湖沼森林廣布,動植物繁盛,優良的自然環境適宜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孕育了長江流域燦爛的史前文明。中全新世時期,江漢平原北部分布著北連漢江南接長江的古雲夢澤,後因長江和漢江的泥沙淤積、三角洲擴展而逐漸消亡。古洞庭湖在中全新世時期隨著古雲夢澤消亡和長江的南移而逐漸擴大,至元明清進人鼎盛時期,「周極八百裡」。清末以後,由於四口分流加速泥沙淤積和人工圍墾等原因而日漸萎縮。鄱陽湖曾於晚更新世末期幾近消亡,中全新世重新成湖,宋元時期鼎盛。太湖基本山形成於中全新世,後經歷多次水陸交替,近代也進人收縮期。

相關焦點

  • 長江流域是「中國人」的發源地
    黃萬波研究員認為,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長江流域的龍骨坡巫山猿人是最早的古人類,湖北建始猿人距今近200萬年,然後依次為藍田猿人、元謀人、約80萬年前的鄖縣猿人、南京猿人、和縣猿人等本報重慶8月1日電(記者張國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龍骨坡巫山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黃萬波今天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 長江流域暴雨地質災害,重慶上演高科技搶險演習
    實習生 蔣紀源 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重慶市萬州區長江流域,因強降雨和局地陣性大風氣象災害導致山洪暴發、河水陡漲,並引發地質災害和水上船舶運輸事故,爆破堰塞湖、直升機救援、深水域打撈……一場應急處置和救援行動正在進行。
  • 長江流域全氟化合物汙染重災區
    長江流域全氟化合物汙染重災區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全氟化合物(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是一類人工合成的含氟化合物。它們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疏水性和疏油性,在工業生產上應用廣泛,常見於衣服、不粘鍋和包裝材料的化學塗層,也見於洗滌劑和化妝品等產品中。
  • 長江生命力報告: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目的是通過提供一份系統、客觀的長江健康診斷報告,為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落實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戰略提供政策諮鑑,為長江生態系統保護和管理提供政策建議,激發和推動不同利益相關方積極參與長江大保護。同時,河流輸沙量多少,泥沙衝淤變化,顯著影響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水質、江湖關係和河口三角洲的發展,對河流生態系統功能的發揮具有重要意義。而報告中評估水文情勢的指數主要包括水文過程指標和連通性指標。 報告的課題組組長,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講座教授陳進告訴澎湃新聞,水文指數高低主要針對比較自然河流而言,也就是與沒有大型水庫調節的時代(1980年以前)比較,指數越高,越接近自然的水文過程。
  • 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後來在三葉蟲與筆石動物、節肢動物演化、奧陶紀古地理重建與地層對比、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領域有很深的造詣。同時,福提也是一位地學科普達人。在科普寫作領域,除了出版《生命簡史》外,《化石:洪荒時代的印記》《藏匿的風景》《三葉蟲:演化目擊者》《地球:一段親密的歷史》等系列科普著作影響同樣深遠。
  • 關注長江水生生物:長江流域25萬人
    新華網武漢4月19日電(記者楊希偉、姚潤豐)在被譽為我國淡水漁業搖籃的長江流域,目前仍有25萬多人靠水吃水,從事著傳統的漁業捕撈。  農業部漁業局副局長陳毅德在此間舉行的長江論壇上介紹說,長江流域是我國重要的漁業產區,漁業產量約佔全國淡水水產品產量的60%,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生命簡史》: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後來在三葉蟲與筆石動物、節肢動物演化、奧陶紀古地理重建與地層對比、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等研究領域有很深的造詣。古生物學研究是不分國界的,中國地質古生物學界對福提並不算陌生,1986年曾經與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周志毅教授合作開展研究,發表論文《中國北方與東北的奧陶紀三葉蟲化石》。他也是改革開放之後,最早與中國學者開展聯合科研的西方著名學者。
  • 長江生命力報告①: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目的是通過提供一份系統、客觀的長江健康診斷報告,為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落實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戰略提供政策諮鑑,為長江生態系統保護和管理提供政策建議,激發和推動不同利益相關方積極參與長江大保護。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幹事馬可·蘭博蒂尼在序言中所說,作為全球第一個完整的流域級指數,長江生命力指數也是一項創新,其概念內涵和評價方法有望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推廣。
  • 進一步提升長江流域協調機制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無論是第1條確立的『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立法目的、第3條基本原則中的『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還是專設『第六章推進綠色發展』,可以清楚地看到二審稿準確把握了長江流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係。」劉佳奇說,二審稿體現了「保護法」不局限於「保護」,落實了「共抓大保護」。
  • 研究揭示華南手斧人群對地質災害事件的響應
    發生在舊石器時代的短期地質災害事件,為研究早期人類與環境的耦合關係提供了重要信息。生活在距今約80萬年前廣西百色盆地的舊石器時代手斧人群,很可能親歷了兩次較大規模的地質災害事件。近日,《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浩與山東大學教授王偉、貴州大學博士雷蕾等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通過系統梳理發生在早中更新世之交(~80萬年)的澳亞隕石降落事件和印尼多巴火山噴發事件,探討了這兩次災害事件對廣西百色盆地先民的潛在影響,並提出相關假說。
  • 淨水技術 | 長江生命力報告: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目的是通過提供一份系統、客觀的長江健康診斷報告,為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落實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戰略提供政策諮鑑,為長江生態系統保護和管理提供政策建議,激發和推動不同利益相關方積極參與長江大保護。同時,河流輸沙量多少,泥沙衝淤變化,顯著影響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水質、江湖關係和河口三角洲的發展,對河流生態系統功能的發揮具有重要意義。而報告中評估水文情勢的指數主要包括水文過程指標和連通性指標。
  • 董戰峰: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框架與重點
    2016 年 6 月,國務院發布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定位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實施生態優先大保護戰略,從流域水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統籌流域上下遊各方的經濟關係和生態關係,建立一種有效均衡的利益機制是關鍵。
  • 2020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招收碩士研究生考試科目內容...
    (一)普通地質學:主要包括:礦物、巖漿作用與火成巖、外力地質作用與沉積巖、變質作用與變質巖、地質年代、地震及地球內部構造、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海底擴張與板塊構造、風化作用、河流及其地質作用、冰川及其地質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質作用、海水的地質作用、湖泊及沼澤的地質作用、風的地質作用、塊體運動、行星地質概述、地球的演化、人類社會與地質環境等。
  • 80萬年前華南先民或親歷較大規模隕石、火山地質災害事件
    中新網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研團隊最新完成的一項舊石器時代地質災害事件研究表明,生活在距今約80萬年的華南百色盆地的舊石器時代手斧人群,很可能親歷了澳亞隕石降落和印尼多巴火山噴發這兩次較大規模的地質災害事件,並受其影響而遷徙到其他地區繁衍生存。
  • 長江經濟帶湖泊環境演變與保護、治理建議
    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湖泊環境演變與保護、治理建議》羊向東1* 董旭輝2 陳 旭3 王 榮1 王 倩1 林 琪1 徐 敏1 1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湖泊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2 廣州大學 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3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地理與信息工程學院
  • 長江流域平均降雨量超98年同期 未來3天仍有強降雨
    14至16日長江流域再現大範圍強降雨據中央氣象臺7月13日下午消息,7月14日至16日,長江流域將再次出現大範圍強降雨,川渝陝鄂豫皖蘇浙滬等地將暴雨如注。6月中旬後接連出現的5次強降雨過程,均集中於西南地區東部至長江中下遊地區。7月14日至16日,長江流域將再次出現大範圍強降雨,強降雨落區與前期重疊度高。
  • 雲南大學鄭洪波教授團隊發表系列成果闡釋長江的誕生與演化
    未來網高校頻道9月16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王盡遙)近日,雲南大學鄭洪波教授團隊在地質學學科代表性期刊GEOLOGY發表論文,闡述長江第一灣的形成與長江的演化歷史,這是該團隊繼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國家科學評論(NSR)和《中國科學》上發表有關長江演化的系列成果的又一力作。
  • 甘肅長江水系8月降雨量創新極值 流域周邊遭歷史最大降水
    (資料圖) 甘肅省氣象局供圖中新網蘭州8月27日電 (記者 馮志軍)今年入汛以來,甘肅頻遭大範圍強降水襲擊,尤其是以被稱為「隴上江南」的隴南為主的長江水系降水量尤為猛烈。據甘肅省氣象局最新統計,8月以來,甘肅長江水系(白龍江、白水江、嘉陵江流域)的國家氣象站累積降雨量創同期新極值,流域周邊亦遭歷史同期最大降雨量。
  • 探訪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
    盧氏縣地處河南省西部邊陲,與陝西省的洛南、丹風、商南三縣接壤,橫跨崤山、熊耳、伏牛三大山脈,以熊耳山為界,南部為長江流域,北部為黃河流域。當地嚮導讓我們在此下車合影留念,我們背後就是熊耳山。這是北部為黃河流域的房屋,所謂的分界線只是地理概念,這裡的房屋,民俗生活習慣都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在降水方面,南方的要比北方的降水多。這裡的居民比較少,一般都是獨居戶,居民之間的居住至少要有一公裡,這裡的農作物耕種,都是順山勢而跟耕種。遠處的獨居戶像世外桃源一樣。這裡的房屋都有上百年的歷史。這裡的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休。
  • 自貿區服務長江流域顯輻射效應
    ■本報記者王志彥實習生張青  上海自貿試驗區服務長江流域研討會昨天在國際展覽中心舉行。會上透露,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兩年來,各項制度創新不斷複製推廣,在長江經濟帶一體化發展方面,發揮出越來越多的聚集輻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