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是「中國人」的發源地

2021-01-21 光明網

    黃萬波研究員認為,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長江流域的龍骨坡巫山猿人是最早的古人類,湖北建始猿人距今近200萬年,然後依次為藍田猿人、元謀人、約80萬年前的鄖縣猿人、南京猿人、和縣猿人等

本報重慶8月1日電(記者張國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龍骨坡巫山古人

類研究所所長黃萬波今天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近年來一系列的考古發現表明,中華遠古文明源於長江流域,長江流域大三峽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他說,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龍骨坡巫山猿人是最早的古人類,湖北建始猿人距今近200萬年,然後依次為藍田猿人、元謀人、約80萬年前的湖北鄖縣猿人、南京猿人、和縣猿人等。

黃萬波是著名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專家,是204萬年前的重慶巫山龍骨坡直立人、115萬-70萬年前的陝西藍田直立人、30萬年前的安徽和縣直立人、10萬-2萬年前的重慶奉節智人、陝西長武智人、廣西麒麟山智人和重慶巫山河梁智人等人類化石的發現者。《自然》雜誌刊登龍骨坡考古發現的研究成果後,《科學》雜誌曾專門就此發表評論,稱「龍骨坡新發現改變了人類演化的歷史」。此前,國外學術界普遍認為,人類來到亞洲的歷史只有幾十萬年。

位於重慶市巫山縣廟宇鎮的龍骨坡古人類遺址發現於1984年,出土的人類化石包括一個門齒和一段下頜骨。與人類化石一起出土的還有巨猿等120種脊椎動物的化石,其中哺乳動物116種,有25個屬於新發現的種類。埋藏化石的巖層為砂質粘土夾角礫,地質時代屬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約200萬年。龍骨坡遺址出土了大批石製品,經考古學家研究論證,這些石製品製作粗笨、簡單,代表了200萬年前一種混沌初開的石器工藝,並將其稱為「龍骨坡文化」。

龍骨坡文化的問世,證實中華大地上200萬年前已經有了人類的足跡,從而把中國的史前文明前推了近100萬年。

他認為,藍田猿人的故鄉應該在南方,由於氣候變化才逐漸北遷。從長江流域的系列考古發現,可以看到起源和承轉的演進。因此,「中國人」的發源地應在長江流域大三峽。

黃萬波還從地質演變的角度闡述了他的觀點。隨著青藏高原的升起,長江流域大三峽形成了森林河流環境和與之伴生的立體氣候,適合於200萬年來的人類繁衍。龍骨坡的考古發現表明,當時這裡是許多動物的避難所,動物的大量繁衍,客觀上為人類的繁衍提供了食物,尤其是大腦發育所需的動物蛋白。

相關焦點

  • 大河文明四大發源地,與水量最大的四大河流匹配嗎,為什麼
    古中國文明主要發源地以黃河流域為主,古印度文明主要發源地以印度河流域為主,古巴比倫文明發源地主要以兩河流域為主,古埃及文明主要發源地以尼羅河流域為主。然而,世界上大河水量最大的四大河流,卻不是以上古文明發源地的那幾個河流。
  • 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孕育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
    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孕育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第一:黃河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孕育了我們千年歷史的母親河,她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至今依然在發揮著作用,孕育著我們的生命和文明。發源於此的黃河是中國人的母親河,燦爛的華夏文明由此誕生。在中國神話中,青海湖是西王母的住所。《山海經》形容她:「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黃河全長5464公裡,其長度在我國各大江河中僅此於長 江。黃河從源頭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 西、陝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
  • 關注長江水生生物:長江流域25萬人
    新華網武漢4月19日電(記者楊希偉、姚潤豐)在被譽為我國淡水漁業搖籃的長江流域,目前仍有25萬多人靠水吃水,從事著傳統的漁業捕撈。  農業部漁業局副局長陳毅德在此間舉行的長江論壇上介紹說,長江流域是我國重要的漁業產區,漁業產量約佔全國淡水水產品產量的60%,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探訪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
    盧氏縣地處河南省西部邊陲,與陝西省的洛南、丹風、商南三縣接壤,橫跨崤山、熊耳、伏牛三大山脈,以熊耳山為界,南部為長江流域,北部為黃河流域。當地嚮導讓我們在此下車合影留念,我們背後就是熊耳山。這是北部為黃河流域的房屋,所謂的分界線只是地理概念,這裡的房屋,民俗生活習慣都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在降水方面,南方的要比北方的降水多。這裡的居民比較少,一般都是獨居戶,居民之間的居住至少要有一公裡,這裡的農作物耕種,都是順山勢而跟耕種。遠處的獨居戶像世外桃源一樣。這裡的房屋都有上百年的歷史。這裡的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休。
  • 長江生命力報告: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目的是通過提供一份系統、客觀的長江健康診斷報告,為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落實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戰略提供政策諮鑑,為長江生態系統保護和管理提供政策建議,激發和推動不同利益相關方積極參與長江大保護。 結果表明,ENSO事件對長江流域源區、上遊、中遊的極端降水指標均影響顯著。具體而言,ENSO事件中的拉尼娜事件一般會造成長江流域源區、上遊和中遊極端降水的強度和頻率增大,有可能導致長江流域洪水風險增加。全球變暖對長江流域中、下遊地區極端降水指標影響顯著,一般會造成長江中下遊年降水量及極端降水事件的強度和頻率增加,也有可能導致長江流域洪水風險增加。
  • 恆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還是印度教的聖河
    恆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還是印度教的聖河。恆河,是印度北部的大河,自遠古以來一直是印度教徒的聖河。恆河這條世界名川,被印度人民尊稱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
  • 長江流域地質發展及古地理演化過程
    因此至古生代末,長江流域尚未形成統一塊體。 進人早三疊紀,長江流域基本上繼承了晚古生代的古地理面貌。華南地區除川滇、華夏古陸及龍門等古島外,長江流域中、東部為上下揚子淺海覆蓋,浙贛湘桂一線存在一深水海槽。流域西部仍為崑崙、巴顏喀拉——松潘——甘孜深水海槽。以唐古拉古陸為主體的羌塘板塊已向北移,使金沙江洋盆消減萎縮,藏南為深水海槽。
  • 長江流域全氟化合物汙染重災區
    長江流域全氟化合物汙染重災區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全氟化合物(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是一類人工合成的含氟化合物。它們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疏水性和疏油性,在工業生產上應用廣泛,常見於衣服、不粘鍋和包裝材料的化學塗層,也見於洗滌劑和化妝品等產品中。
  • 環保部:長江流域環境承載力下降
    在20日舉行的環境保護部3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環保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說,整個長江流域的環境承載力實際是嚴重下降的。本來營養性物質通過淺灘溼地就可淨化,但由於生態破壞,環境自淨能力下降,「這些年在這方面欠帳太多了」。
  • 長江生命力報告①: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目的是通過提供一份系統、客觀的長江健康診斷報告,為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落實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戰略提供政策諮鑑,為長江生態系統保護和管理提供政策建議,激發和推動不同利益相關方積極參與長江大保護。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幹事馬可·蘭博蒂尼在序言中所說,作為全球第一個完整的流域級指數,長江生命力指數也是一項創新,其概念內涵和評價方法有望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推廣。
  • 長江流域內多條河流、湖泊
    新華社北京7月12日電 記者從長江水利委員會了解到,受持續強降雨影響,11日8時至12日8時,長江流域內有13站超歷史最高水位(其中12站位於鄱陽湖湖區及尾閭)、11站超保證水位、88站超警戒水位。防汛抗洪形勢嚴峻,12日國家防總決定將防汛Ⅲ級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
  • 進一步提升長江流域協調機制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管理體制機制更清晰合理   二審稿用6個條文集中規定了長江流域管理體制中的核心內容——長江流域協調機制,明確長江流域協調機制「協調誰」「協調什麼」:長江流域協調機制的協調對象是「統籌協調長江保護重大政策、重大規劃、重大事項,督促、檢查長江保護重要工作的落實情況」;協調主體是「國務院有關部門和長江流域省級人民政府」
  • 董戰峰: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框架與重點
    在借鑑全國跨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建立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是長江經濟帶實施生態優先戰略的重要途徑。本文分析了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提出了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總體思路和框架,建議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重點處理好八大關係,本文可為長江流域可持續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 淨水技術 | 長江生命力報告: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目的是通過提供一份系統、客觀的長江健康診斷報告,為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落實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戰略提供政策諮鑑,為長江生態系統保護和管理提供政策建議,激發和推動不同利益相關方積極參與長江大保護。結果表明,ENSO事件對長江流域源區、上遊、中遊的極端降水指標均影響顯著。具體而言,ENSO事件中的拉尼娜事件一般會造成長江流域源區、上遊和中遊極端降水的強度和頻率增大,有可能導致長江流域洪水風險增加。全球變暖對長江流域中、下遊地區極端降水指標影響顯著,一般會造成長江中下遊年降水量及極端降水事件的強度和頻率增加,也有可能導致長江流域洪水風險增加。
  • 自貿區服務長江流域顯輻射效應
    ■本報記者王志彥實習生張青  上海自貿試驗區服務長江流域研討會昨天在國際展覽中心舉行。會上透露,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兩年來,各項制度創新不斷複製推廣,在長江經濟帶一體化發展方面,發揮出越來越多的聚集輻射效應。
  • 長江為何叫江,黃河為何稱作河?兩者有何區別?華夏子孫需要了解
    為什麼長江叫「江」,黃河叫「河」?今天我們就來將這個問題研究清楚。中國秦漢以後,「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起初,「江河」沒有被區分,統稱為「水」或「河」。《大禹治水》的故事是耳熟能詳的,大禹治理的是黃河流域的洪水。這個時候黃河還被稱為「水」,所以就不存在「大禹治『河』」這樣的說法。
  • 63年前,中國人在長江建造超級工程,為何亞馬孫河如今還看不到?
    按照慣常的排序,全球最長的河流分別是位於非洲的尼羅河,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又稱亞馬遜河),以及位於中國中部的長江。自古以來,很多人集中在河流旁邊定居,這是因為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水。不過也產生一個問題,兩岸的人們如何溝通呢?三國時期,曹操和孫權劃江而治,水軍不強的曹操,最終在赤壁被孫權和劉備聯合擊敗,三分天下從此形成,這就是長江帶來的威力。
  • 長江保護法草案三審 明確在長江流域水上運輸劇毒化學品等的禁止規定
    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 張素 梁曉輝)對違法運輸危險化學品的,長江保護法草案三次審議稿擬增加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進行處罰的規定。作為中國第一部流域專門法律,長江保護法草案三次審議稿22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
  • 合江縣赤水河流域發現40多條長江鱘
    近年來,合江縣把長江、赤水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修復保護擺在突出位置,打出系列組合拳,取得階段性成效。赤水河流域作為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水源生物生存環境不斷改善。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對合江縣赤水河流域科研監測時就意外發現40多條有著「水中大熊貓」稱號的長江鱘。
  • 專家:過度開發嚴重影響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
    專家:過度開發嚴重影響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 原標題:   長江流域建成小水電2.41萬座,專家稱——  過度開發嚴重影響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  11月3日至4日在武漢舉行的長江生物資源保護論壇上,多名專家提到,長江流域水利樞紐項目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