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面臨挑戰
東方網12月14日消息:不僅是三峽庫區魚類生態平衡遭受破壞,放眼整個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也正面臨嚴峻挑戰。曾幾何時,長江淡水生態系統在我國乃至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水生生物多樣性具有巨大的經濟、社會、生態和科學價值,長江經濟水產品一直是我國淡水漁業的支柱,漁業產量佔全國的60%以上。
-
長江流域重慶段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捕
新華社重慶1月1日電 為保護水生生物資源,修復以生物多樣性為指標的長江生態系統,從1日起,長江流域重慶段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 記者從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獲悉,2019年12月31日前,重慶水生生物保護區率先完成漁民退捕,2020年1月1日零時起,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簡稱禁捕),包括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段、烏江—長溪河魚類市級自然保護區、酉陽三黛溝大鯢縣級自然保護區、合川大口鯰縣級自然保護區這4個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嘉陵江合川段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長江重慶段四大家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
長江流域首次發現外來入侵水生植物——『扁葉慈姑』
長江流域首次發現外來入侵水生植物——『扁葉慈姑』中國花木園林快訊 記者柏斌報導 湖北秀湖植物園聯合華中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江西九江大學、廣東海洋大學、湖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最近在長江流域首次發現一種外來入侵水生植物——『扁葉慈姑』。
-
...農業農村委開展非法捕撈工具集中銷毀活動 保護長江流域水生生物
11月19日,區人民廣場,區公安局聯合區農業農村委對近期收繳的非法捕撈工具進行集中銷毀,震懾違法犯罪行為,加大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宣傳力度。活動中,警方對銷毀的物品再次進行清點、核對、登記,現場銷毀非法捕撈網具、電魚器具、魚竿以及其他工具共計32件(套)。
-
長江生命力報告: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目前監管體系還無法精準定位汙染源 根據報告分析,汙染物濃度偏高,會導致水體中溶解氧降低,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同時總磷濃度偏高,會影響下遊湖泊水體中總磷濃度,導致湖泊富營養化的問題。澎湃新聞注意到,報告對長江流域的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巢湖等四大湖泊生命力指數做了單獨分析,其中四湖的水環境是重點。
-
長江水生生物保護「江湖行」舉行武漢開放日,用最先進技術摸底長江...
農業部科考船停靠漢口,對市民開放參觀作為外來物種的小龍蝦,對長江生態究竟會產生哪些影響?如何摸清長江現存的水生生物種類和數量?昨日,中國漁政001號停靠在漢口漁政碼頭,水生生物專家為武漢市民帶來一場科普大餐。
-
再見了,長江白鱘!白鱘已滅絕 更多長江水生生物生存堪憂
第三期節目我們請到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博士說說長江白鱘。長江白鱘已經存在了一億五千萬年,曾經與陸地霸主恐龍水路並肩,曾經躲過了第四紀冰期,被稱為長江淡水魚之王。長江水生生物多樣,長期以來受攔河築壩、水域汙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砂採石等活動影響,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珍稀特有物種資源全面衰退,白鱘已經滅絕。
-
我國採取措施緩解長江水生生物資源衰退趨勢
長江珍稀水生動物中,除鰣魚近年來未捕獲到外,被列為國家一或二級野生保護動物的中華鱘、白鱘、達氏鱘、白鰭豚、揚子鱷、江豚、胭脂魚、淞江鱸等均能生存繁衍,但種群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其中,白鰭豚已瀕臨滅絕。 過度捕撈造成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
-
新聞背景:長江珍稀水生動物保護概況
新華網武漢4月22日電(記者董峻)長江流域內縱橫交錯的河流和星羅棋布的湖泊孕育了極為豐富的水生野生動植物資源。據統計,長江流域共有淡水魚類378種,包括長江特有魚類142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14種,其中白鰭豚、中華鱘、白鱘、達氏鱘和胭脂魚等是我國的特有種類,也是長江流域水生生物的典型代表。
-
長江生命力報告①: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在本次活動上,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同濟大學長江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等八家科研院所共同發布了《長江生命力報告2020》。
-
淨水技術 | 長江生命力報告: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水生態指數主要評估長江幹流與四湖(即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水生生物的豐富性、多樣性和群落結構,以及棲息地狀況。如水文情勢改變、泥沙量下降、洲灘利用,魚類等水生生物的繁殖、生長的關鍵棲息地退化和喪失、餌料資源嚴重缺乏。再加上過度捕撈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因而中遊江段的以上幾項指標都非常低,進而影響了長江中遊的水生態綜合指數」。
-
國辦下發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強化完善保護修復措施,全面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把「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有關要求落到實處,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新格局
-
李雪琴x劉國梁x曹文宣,正式出任長江水生生物公益宣傳大使!
11月25日,由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辦,中國農影承辦的守護長江水生生物公益宣傳大使頒證儀式在京舉辦。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表示,長江禁捕是農業農村部加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的重要舉措,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全局計、為子孫謀作出的重要決策。
-
專家:過度開發嚴重影響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
專家:過度開發嚴重影響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 原標題: 長江流域建成小水電2.41萬座,專家稱—— 過度開發嚴重影響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 11月3日至4日在武漢舉行的長江生物資源保護論壇上,多名專家提到,長江流域水利樞紐項目眾多
-
雲南石鼓派出所積極開展長江流域水生物資源保護工作
民主與法制網雲南訊(記者 陳紹雲 通訊員 沙正權 )石鼓鎮位於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西部,地處萬裡長江第一灣畔,東鄰九河、龍蟠兩鄉,南接石頭鄉,西與黎明鄉相連,北隔金沙江與香格裡拉縣相望。 長江在石鼓鎮流經40多公裡,支流衝江河在石鼓區域流經12公裡後歸入金沙江(長江),為做好長江流域禁捕工作,玉龍縣石鼓派出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十年禁漁」的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以「零容忍」的態度重拳出擊、以打開路,打防並舉、以打促禁,有效防控、依法懲戒破壞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為共抓長江大保護、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
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消減受多重因素影響,過度捕撈只是冰山一角
禁止所有漁民進入長江流域不僅造成社會影響,還會導致非法捕魚活動劇增。根據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綠會」)統計,2017年共有3000餘人因非法捕撈被抓獲,2800多套電魚設備和4700多件非法捕魚工具被沒收。2017年,綠會成立了反電魚協作中心,有12000名志願者堅持在長江流域巡護。
-
合江縣赤水河流域發現40多條長江鱘
近年來,合江縣把長江、赤水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修復保護擺在突出位置,打出系列組合拳,取得階段性成效。赤水河流域作為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水源生物生存環境不斷改善。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對合江縣赤水河流域科研監測時就意外發現40多條有著「水中大熊貓」稱號的長江鱘。
-
拯救長江水生生物,從2020年元旦開始我國將禁漁十年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長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維護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2019年初,農業農村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從2020年元旦開始,分步驟推開,禁漁十年。
-
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三峽方案」
本網訊(袁磊)2020年4月22日,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將在湖北省宜昌市實施第62次中華鱘放流,10000尾不同年齡梯隊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這將是歷年放流子二代中華鱘規模最大的一次。實施中華鱘保護,是三峽集團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幹主力作用,促進長江流域生態修復,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
生態環境部回應「白鱘滅絕」: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嚴峻
新華社北京1月17日電(高敬、龐昕熠)近期,白鱘滅絕的新聞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對此,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17日在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白鱘滅絕反映出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