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大陸的碎屑物質搬運與沉積作用:西藏東南部郎傑學群研究實例

2020-07-08 陝西地礦科技楊為先

全篇約5704字,7圖,閱讀需要6分鐘

碎屑物質的風化、搬運和沉積作用是地球表層重要的地質過程。「由源到匯」也是沉積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通過對現今「源-匯」系統的觀察可以發現,大江大河在沉積物的搬運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量的沉積物在經過跨越大陸的搬運之後,才在大陸邊緣發生沉積作用(如亞馬遜河將安第斯山的碎屑物質搬運到南美大陸的東海岸;長江、黃河將源自青藏高原的碎屑物質搬運到中國東部;圖1)。本著地質學「將今論古」的方法論,我們可以想像,在地質歷史時期,特別是超大陸聚合時期,必然也存在著諸多橫跨大陸的河流體系,它們將沉積物進行遠距離的搬運,並形成大型的沉積體系。然而,由於完全的古地理重建非常困難,我們在對深時沉積物進行物源分析時,往往注重「匯」與「源」的對應關係而忽視了沉積物的搬運過程。在這裡,我們與大家分享「西藏東南部郎傑學群物源分析」的研究歷程,以及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的思考和認識,一家之言,還望指正。

橫跨大陸的碎屑物質搬運與沉積作用:西藏東南部郎傑學群研究實例

圖1 現代橫跨大陸的河流體系

A,亞馬遜河將南美洲西海岸安第斯山脈的碎屑物質搬運至大西洋一側;B,長江、黃河等將青藏高原的碎屑物質搬運至亞洲大陸邊緣。

01 何為郎傑學群?

「郎傑學群」源自1963年西藏第一地質隊命名的「郎傑學組」,係指「羊卓雍錯北部以板巖為主的地層」,自下而上包括三段: 蘇諾林段、遮村段和遮拉段。根據地層中發現的Halobia瓣鰓動物群與菊石Tropites等, 將地層時代定為晚三疊世。王乃文等在1983年重新調查以後升「郎傑學組」為「郎傑學群」,並指出郎傑學群僅指「郎傑學組」的中下段,而上部未變質的「遮拉段」升為「遮拉組」,歸為中侏羅統。1994年,陝西區調隊在其提交的《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浪卡子幅-澤當幅)》中,將郎傑學群劃分為姐德秀組、江雄組和宋熱組。在1997年出版的《西藏自治區巖石地層》一書中,「郎傑學群」被棄用,相關地層歸為修康群,泛指沿雅魯藏布縫合帶南側東西向展布的上三疊統沉積地層(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局,1997)。但在2000–2002年1:5萬填圖時(如瓊果幅,曲德貢幅),「郎傑學群」(宋熱組、江雄組和姐德秀組)被重新採用。之後在1:25萬地質圖彙編時,「郎傑學群」被沿用。

李祥輝等(2003a)指出,「以羊八井—窮堆斷裂(或江孜—浪卡子)為界,特提斯喜馬拉雅北亞帶三疊紀地層出現東西分異,西部修康群以構造混雜堆積為特色,東部郎傑學群為一套綠片巖相淺變質巖系」,並將郎傑學群定義為「在西藏南部沿雅魯藏布江以南、羊八井—窮堆斷裂以東的一套晚三疊世綠片巖相淺變質巖系」(圖2),這一定義在此後的學術研究中被接納並廣泛採用。李祥輝等(2003a)特別強調,郎傑學群與南北兩側地層均為斷裂接觸。

橫跨大陸的碎屑物質搬運與沉積作用:西藏東南部郎傑學群研究實例

圖2 喜馬拉雅構造分帶圖(顯示郎傑學群位置)及郎傑學群野外照片

沉積學研究表明,郎傑學群為一套巨厚的濁積巖地層(李祥輝等,2003a; Zhang et al., 2005; Wang et al., 2016),其變質程度在南北方向上存在明顯差異。以澤當-瓊結剖面為例,北側靠近雅魯藏布縫合帶的地層變質變形嚴重,主要為石英片巖、千枚巖,並發育大量的石英脈;而越向南側,變質程度越低;最南側地層未變質,沉積結構構造和砂巖碎屑組分保存完好。雖然郎傑學群中化石稀少,但在多次的區域地質調查過程中,還是找到了一些具有年代意義的化石,如雙殼類Halobia sp., Burmesia sp., Unionites sp., Monotis salinaria, Cassianella nyanangensis, Schafhaeutlia mellingi, Schafhaeutlia sphaerioides和菊石類 Tropites sp., Siculites sp., Paratibetites sp., Dittmarites sp., 可將沉積時間限定為為晚三疊世卡尼期–諾利期。

02 郎傑學群的研究歷史與現狀

首先提出「郎傑學群可能不屬於特提斯喜馬拉雅」這一觀點的是鄭海翔和張選陽(1988)。他們在《青藏高原地質文集》(第19集,第77頁最後一段)中曾這樣描述:「藏南海槽,人們很自然地設想是印度地臺或者喜馬拉雅邊緣作為其主要物源。然而對比這個海槽三疊紀東部南、北的沉積,中部的南、北的沉積可以明顯看到北粗南細,北長石石英砂巖、南純石英砂巖的總趨勢。因此,藏南三疊紀海槽也主要由北側,即岡底斯-念青唐古拉三疊紀古陸提供物源的。……」。很顯然,作者只根據粒度變化得出的推論並不準確。大陸斜坡沉積(濁積巖)顯然要比陸棚沉積粒度粗一些,但並不能據此認為沉積物是由大陸斜坡向陸棚搬運。

李祥輝等在澤當地區進行地質填圖時,對郎傑學群進行了系統的地研究。古水流測量顯示,郎傑學群的沉積物搬運主體向南,並呈現東南(140°–160°)和西南(190°–210°)兩個主體方向(李祥輝等,2003a)。砂巖碎屑組分分析表明,郎傑學群的物源區為「再旋迴造山帶」(李祥輝等,2003b)。李祥輝等認為這些數據支持「郎傑學群沉積物來自北邊(未知塊體)而非印度大陸」的觀點。Dai et al. (2008)對郎傑學群進行了Nd同位素分析,發現其較虧損的Nd同位素特徵與特提斯喜馬拉雅巖石的Nd同位素不同,卻與拉薩地體的部分巖石(如念青唐古拉變質巖、與岡底斯有關的碎屑巖)的Nd同位素相似。

碎屑鋯石物源分析手段的發展將郎傑學群物源區和構造屬性的研究推向高潮,但同時也使相關的研究陷入困境。Aikman et al. (2008) 首次報導了郎傑學群的碎屑鋯石年齡,數據顯示郎傑學群中存在一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400–200 Ma, 大部分集中在 280–220 Ma, 峰值約為245 Ma)的碎屑鋯石年齡。雖然Aikman et al. (2008) 沒有詳細討論郎傑學群的物源區,但它獨特的碎屑鋯石年齡特徵無疑引起了大家的關注。Li G.W. et al.在2010年首次報導了郎傑學群中碎屑鋯石的Hf同位素數據。Li X. H. et al. 在2016年報導了郎傑學群中碎屑鉻尖晶石的地球化學成分。

綜合已有的研究可以確定:郎傑學群雖在構造位置上屬於特提斯喜馬拉雅(印度大陸北緣),但卻與典型的特提斯喜馬拉雅沉積巖具有明顯差異。這些差異包括:(1) 郎傑學群古水流方向大體向南,而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層向北;(2) 郎傑學群砂巖中含有5~20%火山巖巖屑和少量斜長石,碎屑組分、重礦物組合以及全巖地球化學成分指示造山帶來源,而大部分喜馬拉雅地層源自穩定的印度「克拉通內部」;(3) 郎傑學群的全巖Nd同位素較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層更虧損;(4) 郎傑學群具有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碎屑鋯石年齡,這組鋯石的εHf(t) 值集中在−5~+10;(5) 郎傑學群中含有較多的鉻尖晶石,它們具有較低的Al2O3(5~30%)和TiO2(0~2%)含量。

橫跨大陸的碎屑物質搬運與沉積作用:西藏東南部郎傑學群研究實例

圖3 郎傑學群成因模式(修改自Wang et al., 2016)

A,拉薩弧前沉積模式 (Li et al., 2010):認為郎傑學群是岡底斯弧前沉積,在印度-亞洲大陸碰撞過程中推覆到印度之上;B,洋內弧前沉積模式 (Li et al., 2010) :認為郎傑學群是大洋島弧弧前沉積,在印度-大洋島弧碰撞過程中推覆到印度之上;C,裂谷充填沉積模式 (Dai et al., 2008):認為郎傑學群是拉薩地體從印度裂解時期的沉積記錄,物源主要來自拉薩地體,因大陸裂解被部分保留在印度大陸北緣;D,印度被動陸緣沉積(Cao et al., 2018):認為郎傑學群是印度大陸北緣原地沉積,火山物質和古生代-中生代碎屑鋯石來自印度北緣的基性巖;E,洋內弧後沉積模式(Ma et al., 2019):認為郎傑學群沉積於特提斯洋內向南俯衝而形成的大洋島弧的弧後,沉積物同時來自印度和洋內弧;F,多源區沉積模式 (Li et al., 2016):認為郎傑學群包括多個物源區,包括澳大利亞、印度、拉薩以及洋殼、海山;G,遠距離沿大陸邊緣搬運再沉積模式 (Cai et al., 2016):認為沉積物來源於西巴布亞,沉積物沿澳大利亞西緣搬運至印度北緣沉積,認為郎傑學群與澳大利亞西緣的同時期沉積巖具有相同的源區;H,印度北緣裂谷盆地沉積(Liu et al., 2019):認為郎傑學群源自拉薩地體之上的松多造山帶,並認為拉薩地體北側存在向南的俯衝作用。

03 郎傑學群現有解釋模型的差異及其局限性

為了解釋郎傑學群獨特的物源特徵,不同學者提出了多種構造古地理模型,但目前並未形成一致的觀點(圖3)。我們可將眾多的成因模式歸納為以下幾類:

一類模型認為,郎傑學群是外來地體,最初沉積於拉薩地體弧前或大洋島弧弧前,在新特提斯洋匯聚或者印度-亞洲大陸碰撞過程中增生至印度北緣(圖3A,B)。然而,郎傑學群和印度大陸之間並沒有縫合帶存在的證據。而且,郎傑學群被印度北緣的早白堊世基性巖脈侵入,顯然在這之前已是印度北緣的一部分。

另一類模型認為,郎傑學群是印度北緣弧後拉張盆地的沉積記錄(圖3C,E,H),物源來自印度大陸和特提斯南向俯衝的巖漿弧。然而,郎傑學群並沒有記錄裂谷作用(如從陸相-淺海相-深海相演化)的證據;也沒有證據表明特提斯洋曾發生向南的俯衝作用。

此外,也有不少人認為郎傑學群本身就沉積於印度北緣,只是無法給出令人信服的物源解釋。如Cao et al. (2018)提出火山物質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鋯石可能來自印度北緣的基性巖(圖3D),但地層中的火山巖碎屑主要為酸性而非基性,並且基性巖中鋯石稀少,難以提供郎傑學群中大量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碎屑鋯石。

Li et al. (2016) 認為郎傑學群具有多個物源區,包括拉薩地體、大洋島弧、海山、大洋中脊以及印度、澳大利亞,這些物質在盆地中發生了混合(圖3F),但郎傑學群屬於濁流沉積,廣泛的、來自不同大陸邊緣的物質很難在盆地中充分混合。

Cai et al. (2016) 提出郎傑學群源自巴布亞西部,與澳大利亞西北緣的同期沉積屬於相同的沉積體系(圖3G)。但仔細地的對比發現,這些盆地的沉積物的物源特徵並不完全相同,而且很難想像沉積物沿海岸搬運數千公裡,並形成郎傑學群如此大規模的濁流體系。

04 郎傑學群新解釋:橫跨大陸的碎屑物質搬運與沉積

在郎傑學群構造屬性問題地的研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是:郎傑學群為印度北緣原地沉積還是外來增生地體?由於郎傑學群和其他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層之間均為斷層,缺乏直接的沉積接觸關係,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將目光轉向特提斯喜馬拉雅南帶同時代的沉積地層,並開展區域對比研究。

橫跨大陸的碎屑物質搬運與沉積作用:西藏東南部郎傑學群研究實例

圖4 特提斯喜馬拉雅南帶聶拉木-定日地區上三疊統野外照片

(修改自Meng et al., 2019)

特提斯喜馬拉雅南帶發育印度北緣淺水沉積地層。上三疊統地層包括土隆群(泥灰巖、生物碎屑灰巖)、曲龍貢巴組(黑色泥巖、粉砂巖、細砂巖)和德日榮組(石英砂巖)(圖4),沉積於濱岸至內陸棚沉積環境。研究發現,曲龍貢巴組的砂巖碎屑組分、碎屑鋯石U–Pb年齡和Hf同位素特徵與郎傑學群均一致(圖5)。由於曲龍貢巴組確定屬於特提斯喜馬拉雅,它與郎傑學群一致的物源特徵也就證實了後者亦為印度大陸邊緣原地沉積地層,並非外來地質體。

橫跨大陸的碎屑物質搬運與沉積作用:西藏東南部郎傑學群研究實例

圖5 郎傑學群與曲龍貢巴組物源特徵對比

既然郎傑學群本身就沉積於印度北緣,那麼我們就需要從印度所在的岡瓦納大陸本身去尋找郎傑學群的物源區。根據對郎傑學群的物源資料進行分析,我們獲得了一些重要的線索:(1)400–200 Ma的碎屑鋯石顆粒具有良好的環帶,且幾乎未發生磨圓,表明這些鋯石直接來自於巖漿巖;(2)400–200 Ma年齡接近連續,表明源區存在持續的巖漿活動(圖6)。這些特徵指向一個長期活動的巖漿弧源區。而且,巖石中出現的火山巖巖屑、斜長石以及低Al低Ti的鉻尖晶石也反映弧巖漿作用特徵,支持這一推理。

環顧整個岡瓦納大陸,這一時期唯一的巖漿弧位於岡瓦納大陸東南緣。而且,郎傑學群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碎屑鋯石Hf同位素特徵與該巖漿弧的鋯石一致。這樣,我們就在「匯」與「源」建立了唯一的對應關係,只是這種解釋要求碎屑物質橫跨整個岡瓦納大陸進行搬運。如前所述,在超大陸聚合時期,常伴生發育大型的跨越大陸水系,因而遠距離的沉積物搬運是完全可以存在的。東岡瓦納大陸早古生代的大地構造類似於現今的南美大陸,這一時期岡瓦納大陸東南緣發生了安第斯型的造山作用(Gondwanide Orogen),Gondwanide山脈很可能如現今的安第斯山一樣,起到了分水嶺的作用,導致了東南高-西北低的古地理格局,為跨岡瓦納大陸河流的發育提供了條件,河流攜帶沉積物向大陸另一側搬運。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郎傑學群沉積規模巨大,必然要求大型的河流體系為其進行沉積物搬運,這也是我們構建沉積模型的重要依據。

橫跨大陸的碎屑物質搬運與沉積作用:西藏東南部郎傑學群研究實例

圖6 郎傑學群中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鋯石的年齡特徵及CL圖像

(修改自Wang et al., 2016)

既然岡瓦納大陸的構造格局在古生代已經成型,為什麼郎傑學群的沉積作用僅發生在晚三疊世呢?我們初步認為這可能與岡瓦納大陸北緣區域性的拉張事件有關。在拉張作用之前,印度北緣以碳酸鹽沉積為主,盆地性質穩定,陸緣碎屑輸入有限,源自岡瓦納大陸東南緣的河流並未流向印度北緣;拉張作用發生,沿裂谷走向的隆起區改變了古水系的流向,導致郎傑學群沉積作用發生;拉張作用結束之後,導致郎傑學群沉積的古地理格局不復存在,相關的沉積作用結束,印度北緣發育穩定的石英砂巖沉積(圖7)。當然,這一模型雖然能合理地解釋現有的各種數據,且很好地吻合當時的區域構造背景,但詳細的古地理重建還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

橫跨大陸的碎屑物質搬運與沉積作用:西藏東南部郎傑學群研究實例

圖7 印度大陸北緣晚三疊世古地理演化模式圖

(修改自Meng et al., 2019)

05 啟示

除上述研究外,地質歷史時期還有很多跨越大陸的碎屑物質搬運的實例:比如,Benyon et al. (2014)認為加拿大西部白堊系McMurray組砂巖中的部分碎屑鋯石來自北美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脈;Prokopiev et al. (2008)認為在古生代–中生代時期西伯利亞大陸上存在跨大陸的古Lena河,將碎屑物質從西伯利亞南緣搬運至北冰洋;Moron et al. (2019) 提出在岡瓦納大陸裂解之前(古生代–中生代早期),東岡瓦納大陸發育跨大陸級別的河流,為澳大利亞西北緣長期的碎屑沉積作用提供物質搬運。

通過對這些跨越大陸的碎屑物質沉積搬運實例的了解,我們可以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

1)沉積盆地和物源區之間可以存在很遠的空間距離;在進行物源解釋時需大膽想像,小心求證;正因為沉積物可以被遠距離搬運,源自相同源區的沉積物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沉積,因此,在運用碎屑鋯石年齡的相似性進行古大陸重建時,需特別小心謹慎;

2)古水系的重建將是沉積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和前沿方向,是深入理解「沉積過程」的關鍵,對古地理恢復和地質歷史理解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第一作者中璵,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第二作者王建剛,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文屬個人認識,相關問題可聯繫作者進行交流探討,欲知更多詳情,請移步參考文獻。

主要參考文獻

【1】Benyon C, Leier A, Leckie D A, Webb A, Hubbard S D, Gehrels G. 2014. Provenance of the Cretaceous Athabasca Oil Sands, Canada: Implications for continental-scale sediment transport.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84: 136–143.

【2】Meng Z Y, Wang J G, Ji W Q, Zhang H, Wu F Y. 2019. The Langjiexue Group is an in situ sedimentary sequences rather than an exotic block: Constraints from covel Upper Triassic strata of the Tethys Himalaya (Qulonggongba Formatio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2: 783–797.

【3】Morón S, Cawood P A, Haines P W, Gallagher S J, Zahirovic S, Lewis C J, Moresi L. 2019. Long-lived transcontinental sediment transport pathways of East Gondwana. Geology, 47: 513–516.

【4】Prokopiev A V, Toro J, Miller E L, Gehrels G E. 2008. The paleo–Lena River—200 my of transcontinental zircon transport in Siberia. Geology, 36: 699–702.

【5】Wang J G, Wu F Y, Garzanti E, Hu X M, Ji W Q, Liu Z C, Liu X C. 2016. Upper Triassic turbidites of the northern Tethyan Himalaya (Langjiexue Group): The terminal of a sediment-routing system sourced in the Gondwanide Orogen. Gondwana Res, 34: 84–98.

相關焦點

  • 沉積作用和沉積物:化學和生物搬運的沉積作用
    膠體溶液物質的搬運和沉積作用膠體:一種物質的細微質點分散在另一種物質中的不均勻分散體系。膠體質點一般介於100~1μm之間,多呈分子狀態。膠體質點常有電荷。真溶液物質的搬運和沉積作用 母巖風化產物中的真溶液物質主要是Cl、S、Ca、Na、K、Mg等,P、Si、Al、Fe、Mn等也可部分呈真溶液狀態。真溶液物質的搬運及沉積作用的根本控制因素是它們的溶解度 溶解度越大,越易搬運,越難沉積。溶解度越小,越易沉積,越難搬運。 對於溶解度大的物質的搬運和沉積作用,水介質的影響不大。
  • 沉積巖層巖性分析
    關於碎屑物質搬運方向的為數不多的資料(根據斜層理、相變)表明,在這裡搬運主要是從北、北東和北西,即沉積物厚度增大的方向上進行的。分水嶺以北,雅圖林沉積層厚度變化比較明顯,從500米變為1600米。例如,在謝哥捷羅湖一魯哥捷羅和契爾卡一克米河地區,雅圖林巖石的成分在厚度增大的方向上發生變化。
  • 西藏那些有趣的石頭-沉積巖篇
    沉積巖的動態演化令人著迷,它不僅僅是人類認知地球表面各種環境乃至整個地球系統的基礎,還提供了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各種自然資源。 沉積巖是由堆積於地球表面的顆粒物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形成,它的分布最為廣泛,約佔地球表面的75%。
  • 沉積巖:沉積巖的形成過程及一般特徵
    一、沉積巖的概念沉積巖是在地表和接近地表的條件下,在常溫常壓下由風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形成的物質經過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巖作用形成的一類巖石。③生物作用——在石灰巖、矽質巖等沉積巖的形成過程中,生物作用很重要。④某些火山作用——指火山活動可形成大量火山碎屑,火山碎屑經過搬運、沉積和成巖作用後形成沉積巖(火山碎屑巖)。
  • 它生沉積巖類:陸源碎屑巖的組分和結構
    陸源碎屑巖:指主要由母巖風化的碎屑物質和不溶殘餘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巖作用之後形成的沉積巖,其中碎屑顆粒佔50%之上。基質基質的研究意義:基質和膠結物對砂巖都起膠結作用基質是細粒的機械組分,基質的含量高低表明沉積環境中水動力條件的強弱,反映搬運介質的流動特性和碎屑組分的分選性,因而也是碎屑巖結構成熟度的重要標誌,這正是我們認識雜基重要性的意義所在。膠結物:它是碎屑顆粒和雜基沉積之後, 在沉積物孔隙中以化學沉澱的方式而形成的自生礦物,它對分離的顆粒起焊結作用。
  • 普光氣田新類型儲藏--四川盆地海相飛仙關組的沉積特徵和模式
    研究結果表明,普光地區飛仙關組小型礫屑灰巖多為異地搬運後沉積形成的,它的形成與濁流有關;而大型礫屑白雲巖多為未經過搬運(或經短距離搬運)、巖崩塌積後沉積形成的。普光氣田飛仙關組斜坡帶礫屑碳酸鹽巖沉積模式中,碳酸鹽臺地為礫屑灰巖提供物質來源;上斜坡一般發育大型礫屑白雲巖,是儲層發育的有利地帶;下斜坡處發育薄層礫屑灰巖,儲層發育條件差。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口沉積地貌
    原因:海水不斷向河口附近侵蝕,剝離了沉積物並進行搬運作用,重礦物在河口附近沉積,輕礦物被搬到距離河口較遠的地方。典型例題四:(2019·全國高三月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木質素是一種廣泛存在於植物體的有機物。由於植物主要存在於陸地上,且木質素具有明顯的抗降解性質,因此木質素可以定量的作為河口陸源物質的指示物。
  • 最新研究:4400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南部由低海拔沙漠隆升高山森林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6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44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是什麼樣子?有何重大環境變化?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碰撞隆升及影響團隊丁林院士等最新研究發現:4400萬年前,在印度大陸向北俯衝作用下,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區貢覺盆地由海拔700米的沙漠,快速隆升為海拔3800米的森林。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地球五帶的劃分、洋流、搬運、堆積)
    有河流注入的淺海2、上圖中一些珊瑚島海岸,分布著珊瑚碎屑組成的沙灘。這些沙灘形成於( )A. 風化作用B. 侵蝕作用C. 搬運作用D. 沉積作用答案:C、D精講精析:(1)分析珊瑚礁的分布。①珊瑚島海岸,分布著珊瑚碎屑形成的沙灘,「沙灘」,即為珊瑚碎屑被海水搬運後,在較淺的海岸堆積而成,因此沙灘的形成主要是沉積作用(也得益於前期的搬運),因此選項D正確;②珊瑚變為珊瑚碎屑的過程,伴隨著海水的侵蝕作用。侵蝕後被海水搬運到海岸,沉積下來。因此沙灘的形成是海水侵蝕、搬運、沉積的共同作用結果。但題目中說「沙灘」,則主要側重於沉積作用。
  • 2017年巖土工程師考試《基礎知識》知識點:沉積巖
    沉積巖 (在地表分布約佔75%,體積約佔7.9%)  1、定義:母巖的風化物質、火山物質、有機物質以及宇宙物質等,經過水、風等介質搬運以後,在一定條件下沉積下來,再經過成巖作用形成的巖石。  2、沉積巖的物質組成:  沉積巖有兩部分組成:沉積物顆粒和膠結物。
  • 它生沉積巖類:粉砂巖和泥質巖
    粉砂巖多由牽引流的底懸浮物(較粗的懸浮物)在弱水動力條件下沉積後再經成巖作用改造而形成。2)粉砂巖的結構:受粒度限制,顆粒的粗細差別不大,但在被搬運過程中,互相碰撞的機會少。因此,分選好,磨園差(碎屑顆粒稜角分明)。
  • 斷層角礫巖與沉積底礫巖的區別及其識別標誌
    作為最典型的層間礫巖,就是同生礫巖,例如華北地區寒武紀地層中極為常見的竹葉狀灰巖;層內礫巖:層內礫巖是指該巖層在準同生期尚處在半固結狀態時,經侵蝕破碎和再沉積而成的礫石沉積物,再經成巖作用而成的礫巖。這種成因的礫石確切地講應屬於內碎屑,故又稱為同生礫巖。
  • 史上最精彩的沉積知識圖解!
    重力驅動的物質坡移作用冰川的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是沉積物做簡單的位置移動。主要受水流、風、冰川、波浪作用。堆積作用是沉積物在搬運過程中,所受的水流、風、冰川、波浪作用減弱,逐漸堆積的過程。01 沉積環境沉積物會在各類沉積環境中搬運和沉積。陸地上,沉積環境有河流的洪泛平原、沼澤、沙丘和沙漠盆地等。沿海地區,沉積環境有三角洲、瀉湖、海灘、障壁島等。其中,高能沉積環境:河流、海灘、沙丘、珊瑚礁;低能沉積環境:洪泛平原、沼澤、河漫灘、湖水沼澤。
  • 【長知識】沉積巖
    組成沉積巖的物質是一些礫石、砂、粘土、灰泥和生物殘骸等鬆散物質(這些物質大多來自風化的巖石,其次是火山噴發物、有機物和來自宇宙的一些物質)。這些物質有的是溶解在水裡的。更多的則是被水搬運,它們逐年累月地集聚起來並沉積,最終壓實並變成了巖石。沉積巖分布在地殼的表層。露出地面的面積約佔75%。沉積巖種類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頁巖、砂巖和石灰巖,它們佔沉積巖總數的95%。
  • 它生沉積巖類:礫(角礫)巖
    礫(角礫)巖的一般特徵:礫巖、角礫巖和沉積混雜巖合稱為粗碎屑巖,它是沉積巖中最粗的一類巖石,是母巖物理風化提供的最粗極碎屑而且一般搬運距離不遠,故研究礫巖的成分有助於很好地追溯物源。礫級碎屑含量多少才可稱粗碎屑巖?
  • 沉積巖的結構
    【學員問題】沉積巖的結構?  【解答】沉積巖的結構主要有下列幾種。  ①碎屑結構  碎屑物質被膠結物粘結起來而形成的一種結構。按碎屑粒徑大小,將碎屑結構分為下列幾類:  礫狀結構碎屑粒徑>2mm.  砂質結構碎屑粒徑2.0~0.05mm.
  • 喜馬拉雅東段水系演化與剝露歷史研究獲進展
    關於東構造結的快速剝露,一般認為是由印度大陸東北拐角向北擠入歐亞板塊的構造作用直接造成的。近年來流行的「構造動脈瘤」模型則認為,東構造結的快速剝露是由布拉馬普特拉河對雅魯藏布江的襲奪貫通及伴隨的劇烈侵蝕觸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