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積巖:沉積巖的形成過程及一般特徵

2020-12-06 風雷說地質

一、沉積巖的概念

沉積巖是在地表和接近地表的條件下,在常溫常壓下由風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形成的物質經過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巖作用形成的一類巖石。

需要說明:

①常溫常壓——指地表條件下,與巖漿巖和變質巖形成溫度壓力條件有所區別,並非指普通物理學中的25℃和1大氣壓。在地表條件下,極地地區最低氣溫可達-70℃。在深水地區壓力一般在20大氣壓以內。

②地表環境——富O2、CO2,因而沉積巖中含CO2、H2O成分較多。

③生物作用——在石灰巖、矽質巖等沉積巖的形成過程中,生物作用很重要。

④某些火山作用——指火山活動可形成大量火山碎屑,火山碎屑經過搬運、沉積和成巖作用後形成沉積巖(火山碎屑巖)。

在發生的沉積作用——九寨溝泉華
已經形成的沉積巖

弧前盆地深海扇沉積,日本九州島第三系(劉煥傑攝,1992)

沉積巖的分布

面積:陸地面積的大約3/4為沉積巖所或沉積物覆蓋,而海底的面積幾乎全部為沉積物所覆蓋。體積:V=4.4億km3(Pettijohn,1975),約佔巖石圈體積的5%。厚度:變化很大,0~幾十公裡,地槽區厚,地臺區薄。其平均厚度為735m(Pettijohn,1975)。類型:自然界分布最多的是黏土巖(頁巖、泥巖),其次是砂巖和石灰巖,它們約佔沉積巖總量的95%以上。二、沉積巖的形成過程及背景控制

(一)沉積巖的形成過程

3個階段:

沉積物的來源

母巖風化產物——已形成的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經風化作用形成的物質生物物質——生物活動及其遺體分解而成的有機物質火山物質——火山作用噴出的固體碎屑物質宇宙物質——降落在地球上的天體物質,隕石、宇宙塵埃等

(二)沉積巖形成過程的背景控制

由於表生帶是地球內力和外力作用範圍的重疊地帶,因而沉積巖的形成過程總會受到氣候背景和構造背景的共同控制

氣候背景和構造背景總是共同起作用的,它們一起塑造了地表各種各樣的沉積環境和這些環境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組合關係,也從根本上決定了環境中沉積物的全部特點。

1、氣候背景

氣候背景是指一個較長時間段內出現在大氣中的各種物理現象的總和,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氣溫和降水,其次是風。

在原始物質的生成階段,炎熱多雨的氣候中,物理風化、化學風化都很劇烈,母巖會很快解體,不穩定成分很快分解消失,相對穩定的成分也會大量溶蝕,從而形成較多溶解物質和不溶殘餘,碎屑物質的粒度也偏細。相反,在寒冷乾旱的氣候中,化學風化很緩慢,不穩定成分常可保留,各種成分的碎屑都可出現,粒度也偏粗。

在沉積作用階段,氣候的影響同樣強烈。首先,碎屑和不溶殘餘物質在搬運過程中會繼續受到風化,其次,降水量直接決定了地表徑流的規模,繼而影響到從母巖區將風化產物搬向沉積盆地的能力、速度和距離。

在降水稀少的沙漠和其它植被稀少的裸露地區,水的搬運很次要,而風的搬運卻很驚人。

對溶解物質而言,氣候的影響更為明顯。石鹽、鉀鹽、石膏等易溶鹽類沉積幾乎都是過去蒸發量大於降水量的環境產物,

2、構造背景

構造背景是指包括母巖區到相關沉積盆地的整個區域所在的構造部位及其活動階段。

如果某地處在構造持續抬升部位,那麼風化剝蝕將會使該地下面的巖石由淺到深依次成為母巖,不同深度的巖石類型取決於抬升處地殼的巖石構成。母巖成分或母巖類型基本上是隨抬升部位地殼演化史和抬升速率、抬升幅度而變的,而母巖成分又會直接影響到原始物質、尤其是碎屑物質的構成。

沉積盆地都是地殼相對沉降形成的,它能容納多少沉積物取決於它的可容納空間。

如果基底抬升,可容納空間減小,原有沉積物將被剝蝕;只有基底持續沉降,可容納空間才能不斷增大,沉積物厚度才能隨之增加。這樣,地殼在什麼部位、什麼時間沉降以及沉降的速率和幅度就成了沉積物分布格局的另一個主要控制因素。

三、沉積巖的成分及顏色

1 成分特徵

1)化學成分特徵

主要元素組成——O、Si、Al、Fe、Ca、Mg、K、Na、Ti、C等。

主要特徵 ——Fe2O3>FeO

——K2O、 Na2O含量低於巖漿巖

——富含H2O、 CO2

——富含有機質

2)礦物成分特徵

常見礦物——石英、粘土礦物、方解石、白雲石、白雲母、長石類、玉髓、石膏、硬石膏、蛋白石、鹽類礦物等。重礦物——鐵、鋁、錳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礦物和鋯石、電氣石、石榴子石等。3)分類(按成因劃分):

2、顏色

1)分類:沉積巖的顏色可分為

繼承色—碎屑巖的顏色常取決於其中碎屑顆粒的顏色,這是繼承了原生母巖的顏色.稱為繼承色(石英砂巖的灰白色、長石砂巖的淺肉紅色)原生色—在沉積成巖中形成的新礦物(自生礦物)顯示的顏色(炭質頁巖的黑色、海綠石石英砂巖的綠色)次生色—在巖石的表生階段和風化階段礦物變化,形成新的礦物(次生礦物),而產生的顏色。(海綠石石英砂巖中的海綠石變成褐鐵礦呈現暗褐色)

肉紅色長石砂巖:顏色因長石碎屑引起(繼承色)

黑色的煤層:顏色由有機質引起(自生色)

磚紅色鐵質砂巖:因鐵質氧化後呈磚紅色(次生色)

2)顏色與沉積環境的關係

相關焦點

  • 沉積巖:沉積巖的結構,構造,分類及主要類型
    沉積巖的結構沉積巖的整體結構可分為 5 種基本類型:1)碎屑結構:主要由礫、砂等較粗的陸源碎屑(或它生礦物顆粒)機械堆積形成。這些碎屑顆粒之間的物質稱為填隙物。2)泥狀結構:主要由極細小(泥級)的固態質點機械堆積形成。
  • 沉積巖肉眼鑑定
    鑑定內容和方法:碎屑巖:礫巖、砂巖、粉砂巖  粘土巖:頁巖、泥巖化學巖及生物化學巖:碳酸鹽巖:石灰巖、泥灰巖、白雲巖;矽質巖;鐵質巖等火山碎屑巖:火山角礫巖、凝灰巖對照教材中所列沉積巖的主要鑑定特徵,在肉眼下藉助於放大鏡、小刀等觀察不同巖石類型的主要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特徵。
  • 【長知識】沉積巖
    沉積巖的成因及分類特徵沉積巖:沉積巖曾經有過另一個名稱,叫水成巖。
  • 沉積巖的成因及分類?
    沉積巖是在地殼表層常溫條件下,由風化產物、有機物質和某些火山作用產生的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巖等一系列地質作用而形成的層狀巖石。沉積巖廣泛分布於地表,佔陸地面積的75%。  沉積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地質作用過程,一般可分為風化、搬運、沉積、硬結成巖等四個階段。
  • 沉積巖的結構
    【學員問題】沉積巖的結構?  【解答】沉積巖的結構主要有下列幾種。  ①碎屑結構  碎屑物質被膠結物粘結起來而形成的一種結構。按碎屑粒徑大小,將碎屑結構分為下列幾類:  礫狀結構碎屑粒徑>2mm.  砂質結構碎屑粒徑2.0~0.05mm.
  • 它生沉積巖類:礫(角礫)巖
    礫(角礫)巖的一般特徵:礫巖、角礫巖和沉積混雜巖合稱為粗碎屑巖,它是沉積巖中最粗的一類巖石,是母巖物理風化提供的最粗極碎屑而且一般搬運距離不遠,故研究礫巖的成分有助於很好地追溯物源。礫級碎屑含量多少才可稱粗碎屑巖?
  • 沉積巖層巖性分析
    沉積巖層巖性分析通過前寒武紀地層的地質巖性研究有可能進而編制古巖相圖,並且可以進步對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古地理進行再造。由此可以明顯發現,在南卡累利阿沉積區內坳陷幅度比較小,主要形成了泥質碳酸鹽沉積物,根據沉積巖石學特徵判斷,它們是淺海相的沉積物。只是沿著邊緣地區才相變為河流和三角洲型的粗碎屑陸源沉積物。在中卡累利阿沉積區,陷幅度比較大,沉積了不同粒度的砂質沉積物,而泥質和碳酸鹽沉積物較少。
  • 它生沉積巖類:粉砂巖和泥質巖
    粉砂級(0.0625~0.0039mm,Φ=4~8) 陸源碎屑體積分數超過50%的沉積巖稱稱粉砂巖。粉砂巖和泥巖合稱細碎屑巖類。1.粉砂巖一般特徵粉砂巖大多分布在砂巖和泥質巖之間的過渡地帶,在有砂巖分布的地方,幾乎都有粉砂巖,且分布範圍較砂巖更廣。
  • 沉積巖的兩大特徵: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和含有豐富的古生物化石
    沉積巖的特徵巖石圈是指地表以下至軟流層以上部分,其厚度大約為80至400千米不等,各種不同種類的巖石組成了巖石圈,人類就是生活在巖石圈的表面。巖漿巖和變質巖多形成在地下深處,而沉積巖則不同,形成沉積巖的沉積環境多出現在地球表面,所以沉積巖多形成在地表附近。沉積巖的形成過程裸露在地表的巖石,會受到地球外部圈層中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溫度、光照、流水、大氣、生物等因素的破壞作用,導致巖石的理化性質發生變化,這個過程我們稱為風化作用。
  • 它生沉積巖類:陸源碎屑巖的組分和結構
    他生沉積巖類: 指主要由它生礦物構成的沉積巖。主要包括陸源碎屑巖和火山碎屑巖。陸源碎屑巖:指主要由母巖風化的碎屑物質和不溶殘餘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巖作用之後形成的沉積巖,其中碎屑顆粒佔50%之上。填隙物基質:和粗大的碎屑顆粒一起沉積下來的細粒填隙物,是碎屑巖中細小的機械成因組分,其粒級以泥為主, 可包括一些細粉砂,粒度一般< 0.03mm。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張旭——柴西北區新近系湖相細粒沉積巖油氣...
    (2)構建了試驗系統,開展了多參量對比滲流試驗,實現了對孔隙滲流過程的可視化觀測及注水壓力的高密度實時監測。(3)從微觀角度研究了多孔介質滲流規律,探討了多孔介質滲流與孔隙及喉道結構特徵的關聯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3研究背景國內外對細粒沉積物一直有相關研究,但究其具體定義還比較模糊,一般是指巖石粒徑<62.5μm的黏土、粉砂級沉積物,主要包括黏土礦物、粉砂、碳酸鹽、有機質等。隨著頁巖油氣、緻密油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研究的迅速發展,中國學者針對細粒沉積巖油氣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
  • 沉積巖基本概念{定義、結構、構造、類型}
    沉積巖是在地表及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一種地質體,它是在常溫常壓下由風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種火山作用形成的物質經過改造而形成的巖石
  • 沉積巖的結構和構造究竟什麼樣?
    有問必答提個醒 沉積巖的結構如何?構造如何? 答: 沉積巖的結構: 碎屑結構、泥質結構、化學結構、生物結構等。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張 旭——柴西北區新近系湖相細粒沉積巖油氣富集條件
    (2)構建了試驗系統,開展了多參量對比滲流試驗,實現了對孔隙滲流過程的可視化觀測及注水壓力的高密度實時監測。 (3)從微觀角度研究了多孔介質滲流規律,探討了多孔介質滲流與孔隙及喉道結構特徵的關聯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3研究背景 國內外對細粒沉積物一直有相關研究,但究其具體定義還比較模糊,一般是指巖石粒徑 近年來,國內研究多集中在泥頁巖的沉積演化、空間展布、生烴條件、儲層物性特徵、含氣特徵、吸附機理、成藏規律研究,並且在南方揚子地區古生代海相地層中已經取得了頁巖氣勘探突破,在海陸過渡相泥頁巖中也逐步深入研究
  • 巖石篇—沉積巖—角礫巖
    術語角礫巖breccia 沉積碎屑巖的一種。由大於2毫米的稜角狀的礫石膠結而成。組成角礫巖的碎屑物質,一般因原地堆積或搬運距離很短,因此磨圓度極低,分選很差,形狀各異,稜角分明 。河成礫巖山區河流與平原河流形成的礫巖稱為河成礫巖,多由巖屑礫巖構成。礫石的平均粒徑比海相礫石大,但礫石分選性差。冰磧礫巖礫石以粉砂和泥級碎屑為主,礫級碎屑含量-般佔5-30%,分選差,粒徑大小不一。冰磧巖的辨識特徵是:礫石形狀奇特,形成所謂五角礫石或熨鬥狀礫石,表面有丁字形擦痕。
  • 2017年巖土工程師考試《基礎知識》知識點:沉積巖
    沉積巖 (在地表分布約佔75%,體積約佔7.9%)  1、定義:母巖的風化物質、火山物質、有機物質以及宇宙物質等,經過水、風等介質搬運以後,在一定條件下沉積下來,再經過成巖作用形成的巖石。  2、沉積巖的物質組成:  沉積巖有兩部分組成:沉積物顆粒和膠結物。
  • 巖土工程知識輔導:沉積巖有哪些結構?
    沉積巖的結構主要有下列幾種。  ①碎屑結構  碎屑物質被膠結物粘結起來而形成的一種結構。按碎屑粒徑大小,將碎屑結構分為下列幾類:  礫狀結構碎屑粒徑>2mm.  砂質結構碎屑粒徑2.0~0.05mm.  粉砂質結構碎屑粒徑為0.05~0.005mm.
  • 89張三大巖高清圖集:火山巖,沉積巖,變質巖!
    >02杏仁狀玄武巖03斜長巖>杏仁狀玄武巖與綠簾石11火山礫凝灰巖12集塊巖輝綠巖21鹼性輝長巖(橄欖石輝長二長巖)22輝長巖>29微晶花崗巖30角斑巖二沉積巖三大巖標本圖集(超全,超高清)!地質現象沉積現象不難,卻難得能解釋得這麼直觀!65種地質現象:聽過不一定見過,見到卻不一定認識!
  • 典型沉積盆地優質油藏形成條件及動力學過程課題通過驗收
    近日,由甘肅省科技廳組織,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副院長楊生榮主持,邀請有關專家11人組成鑑定委員會,對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油氣中心(原蘭州地質研究所)主持、長慶油田第二採油廠和青海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協作完成的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中國西部典型沉積盆地優質油藏形成條件及動力學過程」進行了成果鑑定。
  • 史上最精彩的沉積知識圖解!
    小桔採集海量圖片,從沉積物的形成、沉積作用、沉積巖以及沉積巖反映的沉積環境四個方面,帶大家領略一下關於沉積的奧秘。> 沉積物的形成沉積物的形成包括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過程。二 沉積作用經過上述一系列過程,鬆散的沉積物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被埋藏,經壓實和膠結等成巖作用就會形成沉積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