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甘肅省科技廳組織,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副院長楊生榮主持,邀請有關專家11人組成鑑定委員會,對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油氣中心(原蘭州地質研究所)主持、長慶油田第二採油廠和青海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協作完成的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中國西部典型沉積盆地優質油藏形成條件及動力學過程」進行了成果鑑定。鑑定委員會聽取了項目研究報告,審查了相關技術資料,經質疑答辯和討論,鑑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目基礎資料紮實,研究內容豐富、系統,技術路線合理,在理論和技術方面取得了重要創新,經濟效益顯著,主要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同意通過鑑定。
該項目於2002年8月提出了「中國西部典型沉積盆地優質油藏形成條件及動力學過程」研究項目建議,旨在通過解剖我國西部典型盆地不同類型優質油藏形成條件和動力學過程,探索優質油藏成藏模式、形成機理和分布規律,建立具有我國西部石油地質特色的石油地質理論,為西部石油勘探和尋找優質油藏提供科學依據。同年10月中國科學院資環局批准並設立了該項目。項目實施期間,該課題組的科技人員7次赴鄂爾多斯盆地、4次赴青海油田進行野外科學考察,採集了大量的樣品,並對這些樣品進行了2006項次分析,收集統計前人各種分析化驗數據23025個;先後同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日本等國家的學術機構,進行了廣泛的合作和交流,共派出7人次出國訪問,請進7人次進行講學和合作研究;與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建立了合作研究關係,並籤定了合作研究協議。
經過3年研究工作,該課題組取得了顯著成果:
1、該項目針對中國西部鄂爾多斯和柴達木典型盆地不同類型優質油藏成藏特點,系統地研究了鄂爾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和柴達木盆地尕斯庫勒油田優質烴源巖地質地球化學和油氣地球化學特徵、儲層流體?巖石相互作用、儲層特徵與儲層描述、油藏動力學系統、盆地演化與油區構造特徵,總結了我國西部鄂爾多斯和柴達木典型盆地不同類型優質油藏形成條件、動力學特徵、形成機理和分布規律,豐富了我國西部石油地質理論,為西部石油勘探和尋找優質油藏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2、該項目建立了儲層油砂中不同賦存狀態烴類(即游離烴、封閉烴、膠結物烴、束縛烴、包裹體烴組分)的分離和分析實驗流程,提出了利用儲層中不同賦存狀態烴指標評價油氣充注期次的方法,確定了鄂爾多斯盆
地緩坡邊緣線」(湖泊岸線、水下坡折線、前緣末端邊界線)和「兩帶」(臺型三角洲前緣帶和坡型三角洲前緣帶)的概念及其識別標誌,建立了隴東油區和西峰油田優質儲層賦存部位的高解析度層序地層格架,確立了低滲透油氣區儲層分類和砂體形態組合描述技術,分析了柴達木盆地西部尕斯庫勒油田E31油藏和N12-N21油藏的成藏動力學特徵、要素及其系統劃分。
3、該項目運用中性含氮化合物分析測試技術研究了西峰油田油氣運移特徵,建立了西峰油田三疊系低孔低滲儲層方解石膠結物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方法,分析了優質碎屑巖儲層成巖主控因素,建立了巖性-成巖-沉積相帶優質儲層預測模式,研究了尕斯庫勒油田E31和N1-N2油藏原油地球化學特徵。
4、該項目研究成果已得到成功推廣應用。在西峰油田外圍和隴東地區新增探明儲量3000萬噸,新增控制儲量8000萬噸;在青海油田,獲得石油儲量1154萬噸。初步獲得經濟效益2.7億元。
該項目在實施期間,對中青年科研隊伍的培養和科技論文發表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項目執行過程中共計5名中青年研究人員得到學術能力和學術職稱的提升,項目組成員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32名,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高級人才,也為我國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後備人才。項目組成員發表或待發表論文總計101篇,其中國際SCI 14篇,EI 22篇,CSCD論文44篇;撰寫專著1部。該項目於2006年9月26日在北京由中國科學院資環局組織評審驗收通過,並且得到評委專家的高度好評。
評審專家認為該項成果在同類油藏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價值,應積極鼓勵在我國西部含油氣盆地更大範圍內開展此類研究與應用,加速進行成果推廣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