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訊8月26日,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召開2020年第五次主任辦公會議,在會上通報了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課題驗收結果。大氣攻關項目共有28個課題參加驗收評審,根據項目驗收實施細則,確定綜合排名前八的課題為優秀,其中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的「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的物理過程機理研究」被評為優秀。
2018年6月27日,國務院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由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負責組織實施。其中,專題一課題四「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的物理過程機理研究」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國家氣候中心、國家氣象中心及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共同開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主持,其下5個子課題分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張小曳,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亞強,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柳豔菊擔任負責人。
課題主要分析了季節-百年時間尺度上東亞季風-西風系統的演變過程及其與霧-霾事件變化的關係;從大氣環流背景和動力學機理探討重汙染過程的形成機理及其汙染-氣象條件長期變化與氣候年代際變暖聯繫;揭示了冬季京津冀區域地理特徵、大地形影響背景下多尺度天氣系統(環流型)、大氣動力、熱力三維結構對大氣重汙染生消過程的影響;提出了大氣重汙染過程對流層中層氣溫距平「暖蓋」結構的影響機理及大地形背景下大氣三維結構氣象綜合影響模型,發現了位勢高度距平場「雙阻塞」系統對持續性大氣汙染過程影響的特殊氣象背景;揭示出大氣重汙染過程PM2.5濃度爆發性增長的汙染-氣象雙向反饋機制,指出了該機制對汙染爆發性增長的主導作用;揭示了京津冀區域持續性強霾事件發生的動力機制,建立了汙染過程形成的氣象條件概念模型,揭示了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北方地區冬季大氣擴散條件變差趨勢。
課題研究成果為深入理解大氣重汙染成因提供了氣象方面的理論與科普宣傳支撐。相關研究成果在中國霧-霾數值預報系統中應用,為準確評估國家採取的各項汙染控制措施效果作出了貢獻;提出的區域汙染氣象條件模型多次應用在國家氣候中心與生態環境部聯合會商中,並基於上述模型研發了京津冀汙染監測診斷業務產品;建立了國家氣象中心霧-霾預報偏差非線性滾動訂正業務系統;初步解決了空氣品質模式預報偏差客觀訂正與汙染源同化反演等技術難題。(徐祥德 魏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