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驗收 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物理過程機理...

2020-12-03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訊8月26日,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召開2020年第五次主任辦公會議,在會上通報了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課題驗收結果。大氣攻關項目共有28個課題參加驗收評審,根據項目驗收實施細則,確定綜合排名前八的課題為優秀,其中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的「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的物理過程機理研究」被評為優秀。

2018年6月27日,國務院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由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負責組織實施。其中,專題一課題四「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的物理過程機理研究」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國家氣候中心、國家氣象中心及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共同開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主持,其下5個子課題分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張小曳,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亞強,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柳豔菊擔任負責人。

課題主要分析了季節-百年時間尺度上東亞季風-西風系統的演變過程及其與霧-霾事件變化的關係;從大氣環流背景和動力學機理探討重汙染過程的形成機理及其汙染-氣象條件長期變化與氣候年代際變暖聯繫;揭示了冬季京津冀區域地理特徵、大地形影響背景下多尺度天氣系統(環流型)、大氣動力、熱力三維結構對大氣重汙染生消過程的影響;提出了大氣重汙染過程對流層中層氣溫距平「暖蓋」結構的影響機理及大地形背景下大氣三維結構氣象綜合影響模型,發現了位勢高度距平場「雙阻塞」系統對持續性大氣汙染過程影響的特殊氣象背景;揭示出大氣重汙染過程PM2.5濃度爆發性增長的汙染-氣象雙向反饋機制,指出了該機制對汙染爆發性增長的主導作用;揭示了京津冀區域持續性強霾事件發生的動力機制,建立了汙染過程形成的氣象條件概念模型,揭示了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北方地區冬季大氣擴散條件變差趨勢。

課題研究成果為深入理解大氣重汙染成因提供了氣象方面的理論與科普宣傳支撐。相關研究成果在中國霧-霾數值預報系統中應用,為準確評估國家採取的各項汙染控制措施效果作出了貢獻;提出的區域汙染氣象條件模型多次應用在國家氣候中心與生態環境部聯合會商中,並基於上述模型研發了京津冀汙染監測診斷業務產品;建立了國家氣象中心霧-霾預報偏差非線性滾動訂正業務系統;初步解決了空氣品質模式預報偏差客觀訂正與汙染源同化反演等技術難題。(徐祥德 魏鳳英)

相關焦點

  • 李幹傑:氣象條件是大氣重汙染的重要外因
    中國氣象報全媒體記者劉釗報導 「氣象條件在變,一時天氣好,不要自滿鬆懈,遇到重汙染過程,也不要喪失信心,不要否定改善成果。」在3月11日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這樣表態。
  • 京津冀秋冬季重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生態環境部回應來了
    針對公眾關心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汙染的主要成因問題,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汙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汙染頻發的根本原因。生態環境部副部長 趙英民:黨中央高度重視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確定設立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了國內包括20名院士在內的2903名大氣環境領域的科技工作者。
  • 生態環境部部長: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取得階段性成果 將正式...
    發布會上,有記者就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這一攻關項目的進展情況,提問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對此李幹傑部長表示,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從2017年9月份正式展開,到目前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預期到今年年底全部結束,將正式向社會發布項目研究結果。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生態環境部解答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9月11日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領域首席科學家柴發合介紹科技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有媒體問:通過攻關項目的研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
  • 專家:已基本弄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
    新京報快訊 據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消息,2017年4月以來,我國開展了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匯集國內2000多名環境科學、大氣科學、氣象科學以及行業治理等方面的優秀科學家和一線科研工作者,建成了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網,通過外場觀測、實驗室分析和數值模擬等綜合研究手段,集中開展聯合攻關,目前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的成因,實現了對重汙染過程的精細化定量化描述
  • 李幹傑:大氣重汙染成因及來源主要是三大方面
    請問,旨在解決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的總理基金項目搞清楚汙染來源了嗎?現在基金項目的進展怎麼樣了?謝謝。  李幹傑:謝謝您的提問。剛才在上場之前,我還說這個問題一定會問到,因為大家對藍天保衛戰非常關心,對大氣重汙染的成因非常關心,當然也對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的進展情況非常關心。
  • 人民日報整版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更清楚了
    大氣重汙染原因是什麼?近2000位專家聯合攻關,準確找出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2017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由原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牽頭,科技、中科院、農業、工信、氣象、衛生、高校等多部門和單位協作,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汙染物排放管控技術等難題開展集中攻關,並設立專項資金5.75億元。
  • 【兩會時間】大氣重汙染成因有說法了!生態環境部部長詳解三大影響...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 大氣重汙染成因終於有了基本的說法,主要包括三大影響因素——汙染排放、氣象條件和區域傳輸。這是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3月11日記者會上的最新回應。他介紹,2017年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正式設立,當年9月展開工作,預計到今年底全部結束。
  • 生態環境部:大氣重汙染成因已有基本說法 將適時發布
    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表示,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預計今年底全部結束,大氣重汙染成因已有基本說法,將適時向社會發布。李幹傑透露,大氣重汙染成因及來源主要分汙染排放、氣象條件、區域傳輸三方面。研究明確,汙染排放為主因。其中,工業、燃煤、機動車、揚塵四大來源佔比超90%。PM2.5組分中,硝酸鹽、硫酸鹽、銨鹽、有機物佔比超70%。
  • 生態環境部:基本搞清大氣重汙染存在三大影響因素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申鋮、高敬)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11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說,大氣重汙染三大影響因素「基本搞清楚了」——汙染排放、氣象條件、區域傳輸,其中汙染排放是主因和內因。他介紹,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設立約一年半時間,預期今年年底全部結束。
  • 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何在?藍天保衛戰將精準施策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更為清晰藍天保衛戰,精準施策加油幹本報記者 孫秀豔 劉 毅 寇江澤最近一段時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持續時間長、範圍大、汙染重的區域汙染過程,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近2000位專家聯合攻關,準確找出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2017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由原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牽頭,科技、中科院、農業、工信、氣象、衛生、高校等多部門和單位協作,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汙染物排放管控技術等難題開展集中攻關,並設立專項資金
  • 環保科普 | 多個城市遭遇重汙染,大氣重汙染成因與來源是什麼?
    環保科普 | 多個城市遭遇重汙染,大氣重汙染成因與來源是什麼?,為積極應對重汙染,河南十市(區)陸續啟動紅色預警;陝西關中8市(區)維持重汙染天氣Ⅱ級應急響應……12月24日19時全國PM2.5濃度現狀,來源: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那大氣重汙染的成因是什麼?
  • 環保科普 | 大氣汙染分幾種,成因是什麼?
    環保科普 | 大氣汙染分幾種,成因是什麼?大氣複合汙染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呢?大氣中一次汙染物和二次汙染物的結合,導致臭氧汙染和顆粒物汙染的生成。整體來說,以上各種汙染相互疊加,均相反應和多相反應相耦合。局地與區域大氣汙染相互作用的現象,即為大氣複合汙染。
  • 汾渭平原秋冬大氣汙染治理方案:PM2.5濃度和重汙染天數均下降3%...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之後,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印發。11月1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消息,《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正式印發。
  • 京津冀等地空氣重汙染「病根」更清楚了
    但剛過去的這個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很多人都感覺藍天似乎有所減少。確實,這個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多次持續時間長、範圍大、汙染重的區域汙染過程,引發廣泛關注。   什麼原因導致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汙染的發生?專業的問題,還得請專家來回答。
  • 中國綠髮會:「十四五」大氣汙染深度治理的問題與建議(徵求意見稿)
    北極星大氣網訊:11月24日,由中國綠髮會國際環境專項基金主辦的「大氣汙染精準治理對策第二次座談會」在京召開,與會專家就《「十四五」大氣汙染深度治理的問題與建議(徵求意見稿)》展開討論,現將徵求意見稿內容刊發如下,邀請社會各界共同諫言。摘要:今年是從2018年開始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制定新的「十四五」大氣汙染治理規劃的時間。
  • 京津冀大氣汙染確認「病根」,未來治理有兩個重點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表示,經過專家組的聯合攻關研究,已經基本確認了京津冀大氣汙染的「病根」。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 「大氣」院士賀克斌:消除重汙染天氣,回成都的感覺真好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是大氣汙染控制理論與技術的權威專家。教學之外,他還承擔著國家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專題,從事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汙染源識別與管控研究。可以說,當前中國環境治理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區域中,都有他的身影。這五年,賀克斌的行程單上,成都是「熱點」之一,最多的時候,一周來了三次。
  • 「6+1組合拳」攻堅京津冀及周邊秋冬季大氣治理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日前印發,提出從今年10月至明年3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上的28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重汙染天數均要同比下降15%以上,其中北京PM2.5平均濃度要同比下降25%,重汙染天數要同比下降20%。
  • 中國大氣網:綠會國際環境專項基金「大氣汙染精準治理對策第二次...
    今年是從2018年開始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制定新的「十四五」大氣汙染治理規劃的時間。儘管這幾年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措施頻出,大氣汙染仍然沒有控制住,重汙染的成因仍存疑問。為了使未來五年的治理更加有效,我們分析了前段時間大氣汙染治理的得失,試圖找出治理的短板,在「十四五」大氣汙染治理時進行更系統的規劃和更有效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