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克斌很忙。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是大氣汙染控制理論與技術的權威專家。教學之外,他還承擔著國家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專題,從事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汙染源識別與管控研究。可以說,當前中國環境治理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區域中,都有他的身影。
這五年,賀克斌的行程單上,成都是「熱點」之一,最多的時候,一周來了三次。賀克斌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但密集來成都,並不僅僅為了回家。
他是成都大氣汙染治理的深度參與者和見證者:從214天到287天,這五年,成都的優良天屢屢刷新紀錄;從63微克/立方米到43微克/立方米,這五年,主要汙染物PM2.5的年均濃度持續降低;這五年,成都更是首次全面消除重汙染天氣,2019年城市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獲國務院通報獎勵……
在賀克斌看來,中國的大氣汙染治理,是一個個「五年規劃」串起來的,站在「十三五」末的時間節點,PM2.5降幅指標和優良天數指標都達到了一個新高度。成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下一個五年,成都關鍵是要做好PM2.5與臭氧防治協同、藍天與應對氣候變化協同、NOx與VOCs減排的三大協同,為大氣汙染防治貢獻更多的『成都經驗』。」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 賀克斌
1980年夏末,從成都一路向北,踏入清華校門的賀克斌可能完全沒有預料到,自己所選擇的「環境工程」這門新興學科之路,會一走就是30餘年。
「從2013年以來,成都的主要汙染物PM2.5濃度就呈現出逐年下降趨勢,但是前兩年下降速度較快,到2016年下降速度便處於相對瓶頸階段,這說明治理難度越往後就越大。」賀克斌回憶起多年前的一件趣事:去國外開會回來的擺渡車上,有人有感於發達國家某些地方不及國內,比如Wi-Fi信號,「我去吃一碗拉麵,十塊錢一碗的那種店,Wi-Fi信號都很好,還是免費的」。旁邊有人嘆口氣說,「今兒這空氣品質又不怎麼樣,咱就是這點還不如人家。」
怎麼才能啃下PM2.5這塊「硬骨頭」?賀克斌明白,這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相對閉塞的盆地地形,常年處於靜風少風的氣象狀況等,使得成都的先天擴散條件較差,面對大氣汙染治理的巨大挑戰,成都如何破題?
2017年6月,成都正式出臺《實施「成都治霾十條」推進鐵腕治霾工作方案》、大氣汙染防治「650」工程,邀請了國內頂尖環境領域專家團對成都大氣「把脈問診」,共同打響藍天保衛戰。事實上,每一微克汙染物濃度的改變,背後都是龐大的系統工程——產業轉型、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汙減排、清潔降塵等等。這其中,專家團的「把脈問診」,是「對症下藥」的重要支撐,而賀克斌,就是智囊團中的一員。
「對現在的大氣汙染治理形勢來說,僅僅靠限產限行是不夠的,要代之以精準管控,利用大數據和高科技手段開展源解析。」2017年11月5日,四川出現秋冬季第一次區域性汙染過程,四天後,賀克斌走上了「四川省推動綠色發展專題研討班」講臺,為家鄉的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帶來前沿的操作指導的同時,也提出了科技治霾的新舉措。
差異化、精細化、動態化,這幾個關鍵詞在2018年6月召開的2018成都科技治霾國際峰會上,再次被賀克斌提及,這也成為成都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的關鍵詞。同年10月,賀克斌接過成都市大氣複合汙染研究和防控院士(專家)工作站專家聘書,更是頻繁往返於北京和成都之間,帶領團隊助力成都大氣汙染防控年度工作方案、夏季臭氧汙染防控專項行動方案以及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控攻堅方案等等。最頻繁的一周,賀克斌來了三次成都,「空中飛人」的稱號也成了成都環保領域對他的別稱。
作為成都大氣汙染治理的「把脈問診」者,賀克斌如何評價成都這5年的成績?賀克斌用一組數據來回答:從2016年到2019年,成都大氣環境改善幅度非常明顯,優良天數從214天增至287天,PM2.5年均濃度降至43微克/立方米,首次全面消除重汙染天氣。
同樣是在飛機上,前排的兩人在寒暄,「好像這兩年空氣品質變好了?」「是啊,我這一個冬天都沒戴口罩。」再次扮演了「偷聽者」角色的賀克斌,偷偷笑了,「這說明市民認同成都空氣品質的改善成效。」
作為全國大氣汙染治理領域權威專家,無論賀克斌出現在哪裡,「PM2.5該怎麼降」「霧霾什麼時候能治好」都是被提及最多的問題,而最近兩年,他的關注點更多集中在「城市如何更美好宜居環境」上,而成都曾被他多次提及。
2019年4月22日,首屆公園城市論壇在「公園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區舉辦,賀克斌是重要嘉賓之一。一年後的10月,同樣是在天府新區,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如期舉行,賀克斌再次作為重要嘉賓進行演講。
相同的地點,相同的背景下,賀克斌演講的內容卻發生了變化,從探討「公園城市理念下對生態環境建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延展到了「以公園城市理念推動藍天與低碳協同發展」。看得見的時間跨度內,看不見的卻是成都營城理念的創新前行。
時鐘撥回到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以此為起點,成都接連成立天府公園城市研究院,設立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創辦公園城市論壇,一系列舉措是為了在公園城市理念的總綱下,和名家大咖一起暢想未來城市理想形態。賀克斌就是受邀參與公園城市專題的名家之一。
賀克斌很快意識到,「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需要系統性規劃、調整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加強綠色生態建設,更要突出人、城、境、業相互協調統一的和諧關係以及共同呈現在空間上形成的大美城市形態,而居於其中的「人」的感受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公園城市的核心價值,在於更加體現以人為本和不忘初心,建設城市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去實現一個經濟指標,更是要為了讓大家生活得更好。」2019年4月22日,賀克斌在首屆公園城市論壇上的這番表態,在彼時還被視為是對公園城市理論研究與路徑探索。時隔一年之後,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上,基於成都近年來對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探索和實踐,賀克斌更是肯定「公園城市將是未來城市建設新路徑」。
從公園城市「首提地」到「示範區」,回顧近幾年成都的建設成效,賀克斌有一個明顯的感受,「成都的生態環境整體改善開始提速,在生態環境治理措施上的協同性更強了,意味著從源頭和治理結構上都發生了變化,穩定性更強。」賀克斌說,更進一步的還能感受到,沿著公園城市建設理念,成都生態環境改善的廣度和深度在逐步拓展。
每次來到成都,賀克斌都有「回家的感覺真好」的感慨,雖然每個人心中的生態宜居城市各有標準,但在賀克斌個人的理解中,一句成都話非常貼切,「安逸!」在他看來,讓生產生活環境不斷變得更加綠色宜居和美麗幸福,這也正是建設公園城市示範區值得共同努力的目標。
如果說過去30多年來,賀克斌的學科,解鎖的都是眼下的困境,站在「十三五」末的時間節點,他的目光早已投射到下一個五年,瞄準的則是「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
面對接下來「十四五」時期大氣治理的新特點,賀克斌有著怎樣的治理方案?在剛剛過去的10月,賀克斌幾乎保持了每周一次的頻率來成都,「十四五」期間的大氣汙染治理工作思路和2050年要實現「美麗中國」目標的大氣汙染治理工作思路,是他密集提及的話題。
「在『十四五』乃至今後,到了要動結構才能實現更多減排量的時期,『伸手能摘到的蘋果』已經摘得差不多了,往後可能要『搭個梯子』才能摘,甚至要『放個猴』幫你摘。改善的幅度在一點點收窄,難度越來越大,也更需要城市下決心,久久為功。在公園城市理念和實踐推動下,成都應該比別的城市更快達成共識,走上協同的道路。」
賀克斌說,面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機遇,這對今後區域生態環境治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成都、重慶兩地需要加快步伐,加強協作,在持續加強末端控制措施的同時,要在產業結構升級、能源結構優化、交通結構調整等方面持續採取強力減排措施,更重要的是深化碳減排,「公園城市建設將帶動未來城市建設的新路徑,成都要做好PM2.5與臭氧防治協同、藍天與應對氣候變化協同、NOx與VOCs減排的協同,會為大氣汙染防治不斷貢獻出『成都經驗』。」
(來源:紅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