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院士賀克斌:消除重汙染天氣,回成都的感覺真好

2020-11-08 成都科技

賀克斌很忙。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是大氣汙染控制理論與技術的權威專家。教學之外,他還承擔著國家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專題,從事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汙染源識別與管控研究。可以說,當前中國環境治理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區域中,都有他的身影。

這五年,賀克斌的行程單上,成都是「熱點」之一,最多的時候,一周來了三次。賀克斌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但密集來成都,並不僅僅為了回家。

他是成都大氣汙染治理的深度參與者和見證者:從214天到287天,這五年,成都的優良天屢屢刷新紀錄;從63微克/立方米到43微克/立方米,這五年,主要汙染物PM2.5的年均濃度持續降低;這五年,成都更是首次全面消除重汙染天氣,2019年城市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獲國務院通報獎勵……

在賀克斌看來,中國的大氣汙染治理,是一個個「五年規劃」串起來的,站在「十三五」末的時間節點,PM2.5降幅指標和優良天數指標都達到了一個新高度。成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下一個五年,成都關鍵是要做好PM2.5與臭氧防治協同、藍天與應對氣候變化協同、NOx與VOCs減排的三大協同,為大氣汙染防治貢獻更多的『成都經驗』。」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 賀克斌

「偷聽者」的憂與喜

為成都首次全面消除重汙染天獻策

1980年夏末,從成都一路向北,踏入清華校門的賀克斌可能完全沒有預料到,自己所選擇的「環境工程」這門新興學科之路,會一走就是30餘年。

「從2013年以來,成都的主要汙染物PM2.5濃度就呈現出逐年下降趨勢,但是前兩年下降速度較快,到2016年下降速度便處於相對瓶頸階段,這說明治理難度越往後就越大。」賀克斌回憶起多年前的一件趣事:去國外開會回來的擺渡車上,有人有感於發達國家某些地方不及國內,比如Wi-Fi信號,「我去吃一碗拉麵,十塊錢一碗的那種店,Wi-Fi信號都很好,還是免費的」。旁邊有人嘆口氣說,「今兒這空氣品質又不怎麼樣,咱就是這點還不如人家。」

怎麼才能啃下PM2.5這塊「硬骨頭」?賀克斌明白,這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相對閉塞的盆地地形,常年處於靜風少風的氣象狀況等,使得成都的先天擴散條件較差,面對大氣汙染治理的巨大挑戰,成都如何破題?

2017年6月,成都正式出臺《實施「成都治霾十條」推進鐵腕治霾工作方案》、大氣汙染防治「650」工程,邀請了國內頂尖環境領域專家團對成都大氣「把脈問診」,共同打響藍天保衛戰。事實上,每一微克汙染物濃度的改變,背後都是龐大的系統工程——產業轉型、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汙減排、清潔降塵等等。這其中,專家團的「把脈問診」,是「對症下藥」的重要支撐,而賀克斌,就是智囊團中的一員。

「對現在的大氣汙染治理形勢來說,僅僅靠限產限行是不夠的,要代之以精準管控,利用大數據和高科技手段開展源解析。」2017年11月5日,四川出現秋冬季第一次區域性汙染過程,四天後,賀克斌走上了「四川省推動綠色發展專題研討班」講臺,為家鄉的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帶來前沿的操作指導的同時,也提出了科技治霾的新舉措。

差異化、精細化、動態化,這幾個關鍵詞在2018年6月召開的2018成都科技治霾國際峰會上,再次被賀克斌提及,這也成為成都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的關鍵詞。同年10月,賀克斌接過成都市大氣複合汙染研究和防控院士(專家)工作站專家聘書,更是頻繁往返於北京和成都之間,帶領團隊助力成都大氣汙染防控年度工作方案、夏季臭氧汙染防控專項行動方案以及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控攻堅方案等等。最頻繁的一周,賀克斌來了三次成都,「空中飛人」的稱號也成了成都環保領域對他的別稱。

作為成都大氣汙染治理的「把脈問診」者,賀克斌如何評價成都這5年的成績?賀克斌用一組數據來回答:從2016年到2019年,成都大氣環境改善幅度非常明顯,優良天數從214天增至287天,PM2.5年均濃度降至43微克/立方米,首次全面消除重汙染天氣。

同樣是在飛機上,前排的兩人在寒暄,「好像這兩年空氣品質變好了?」「是啊,我這一個冬天都沒戴口罩。」再次扮演了「偷聽者」角色的賀克斌,偷偷笑了,「這說明市民認同成都空氣品質的改善成效。」

「回家的感覺真好!」

公園城市示範區讓成都更「安逸」

作為全國大氣汙染治理領域權威專家,無論賀克斌出現在哪裡,「PM2.5該怎麼降」「霧霾什麼時候能治好」都是被提及最多的問題,而最近兩年,他的關注點更多集中在「城市如何更美好宜居環境」上,而成都曾被他多次提及。

2019年4月22日,首屆公園城市論壇在「公園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區舉辦,賀克斌是重要嘉賓之一。一年後的10月,同樣是在天府新區,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如期舉行,賀克斌再次作為重要嘉賓進行演講。

相同的地點,相同的背景下,賀克斌演講的內容卻發生了變化,從探討「公園城市理念下對生態環境建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延展到了「以公園城市理念推動藍天與低碳協同發展」。看得見的時間跨度內,看不見的卻是成都營城理念的創新前行。

時鐘撥回到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以此為起點,成都接連成立天府公園城市研究院,設立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創辦公園城市論壇,一系列舉措是為了在公園城市理念的總綱下,和名家大咖一起暢想未來城市理想形態。賀克斌就是受邀參與公園城市專題的名家之一。

賀克斌很快意識到,「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需要系統性規劃、調整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加強綠色生態建設,更要突出人、城、境、業相互協調統一的和諧關係以及共同呈現在空間上形成的大美城市形態,而居於其中的「人」的感受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公園城市的核心價值,在於更加體現以人為本和不忘初心,建設城市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去實現一個經濟指標,更是要為了讓大家生活得更好。」2019年4月22日,賀克斌在首屆公園城市論壇上的這番表態,在彼時還被視為是對公園城市理論研究與路徑探索。時隔一年之後,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上,基於成都近年來對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探索和實踐,賀克斌更是肯定「公園城市將是未來城市建設新路徑」。

從公園城市「首提地」到「示範區」,回顧近幾年成都的建設成效,賀克斌有一個明顯的感受,「成都的生態環境整體改善開始提速,在生態環境治理措施上的協同性更強了,意味著從源頭和治理結構上都發生了變化,穩定性更強。」賀克斌說,更進一步的還能感受到,沿著公園城市建設理念,成都生態環境改善的廣度和深度在逐步拓展。

每次來到成都,賀克斌都有「回家的感覺真好」的感慨,雖然每個人心中的生態宜居城市各有標準,但在賀克斌個人的理解中,一句成都話非常貼切,「安逸!」在他看來,讓生產生活環境不斷變得更加綠色宜居和美麗幸福,這也正是建設公園城市示範區值得共同努力的目標。

共繪藍圖向未來

成都如何率先走向「三個協同」貢獻「成都經驗」?

如果說過去30多年來,賀克斌的學科,解鎖的都是眼下的困境,站在「十三五」末的時間節點,他的目光早已投射到下一個五年,瞄準的則是「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

面對接下來「十四五」時期大氣治理的新特點,賀克斌有著怎樣的治理方案?在剛剛過去的10月,賀克斌幾乎保持了每周一次的頻率來成都,「十四五」期間的大氣汙染治理工作思路和2050年要實現「美麗中國」目標的大氣汙染治理工作思路,是他密集提及的話題。

「在『十四五』乃至今後,到了要動結構才能實現更多減排量的時期,『伸手能摘到的蘋果』已經摘得差不多了,往後可能要『搭個梯子』才能摘,甚至要『放個猴』幫你摘。改善的幅度在一點點收窄,難度越來越大,也更需要城市下決心,久久為功。在公園城市理念和實踐推動下,成都應該比別的城市更快達成共識,走上協同的道路。」

賀克斌說,面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機遇,這對今後區域生態環境治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成都、重慶兩地需要加快步伐,加強協作,在持續加強末端控制措施的同時,要在產業結構升級、能源結構優化、交通結構調整等方面持續採取強力減排措施,更重要的是深化碳減排,「公園城市建設將帶動未來城市建設的新路徑,成都要做好PM2.5與臭氧防治協同、藍天與應對氣候變化協同、NOx與VOCs減排的協同,會為大氣汙染防治不斷貢獻出『成都經驗』。」

(來源:紅星新聞)

相關焦點

  • 京津冀等地遭遇大氣重汙染 專家詳細分析解讀
    中新網11月14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微信公眾號消息,11月12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在經歷一次大氣重汙染過程,整體為中-重度汙染,汙染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北部區域。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邀請三位專家對本次汙染過程進行分析解讀。北京市民在重汙染的大霧天氣中出行。
  • 未來大氣汙染怎麼治?院士:可分區域、分階段達標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近期,多位大氣汙染治理專家在多個場合闡述我國下一步大氣汙染治理重點。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可分區域、分階段,實現空氣品質達標。
  • 2018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院士團隊和地球系統科學系張強教授...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院士團隊和地球系統科學系張強教授團隊依託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總理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聯合招收博士後1-2名,合同制研究人員1-2名,科研助理2名。
  • 氮氧化物「提速」重汙染?專家:待商榷
    研究稱,12月中下旬的重汙染期間,二氧化氮大大加速了硫酸鹽的生成,而硫酸鹽恰是重汙染形成的主要驅動物種。昨日,該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詳解該成果時表示,把氮氧化物減排提到更優先位置,可以有效抑制硫酸鹽的形成,重汙染天氣的形成也會因此「減速」。
  • 漲知識|空氣品質預報、重汙染預警和天氣預報操作有啥不同?
    原因是臨時發布的空氣重汙染預警。市環保局在調研中被該學生「怒懟」:空氣汙染預警你們不能提早一點發布嗎?她希望「空氣汙染預警能夠像天氣預報一樣,預測未來7天。那麼,空氣品質預報、重汙染預警和天氣預報在操作上有何不同?空氣汙染預警最早能提前幾天?準確性多高?
  • 大霧疊加靜穩、逆溫 成都重汙染天氣預警升級
    人民網成都12月10日電(朱虹)今日,成都市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戰役」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文件,根據12月10日天氣潛勢預報,12月11日起成都市 PM2.5濃度大於115微克每立方米將持續72小時及以上,且PM2.5濃度大於150微克每立方米將持續24小時及以上,按照《成都市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2017
  • 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驗收 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物理過程機理...
    大氣攻關項目共有28個課題參加驗收評審,根據項目驗收實施細則,確定綜合排名前八的課題為優秀,其中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的「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的物理過程機理研究」被評為優秀。2018年6月27日,國務院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由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負責組織實施。
  • 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新華社北京2月11日電 題:用數據說話!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新華社記者高敬  春節放假,各地又加強疫情防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近期仍多次出現重汙染天氣過程。11日,多位專家用翔實的數據解答網友關心的重汙染成因和變化趨勢等問題。
  • 人民日報整版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更清楚了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張遠航說,「遠超環境承載力的汙染排放強度是大氣重汙染形成的主因,不利氣象條件造成汙染快速累積是誘因,大氣氧化驅動的二次轉化是汙染累積過程中顆粒物爆發式增長的動力。」這樣的結論並不讓人感到意外。但是這一次,專家們的「望聞問切」比以往更細緻,「病因」找得更精準。
  • 氮氧化物「提速」重汙染?專家:待商榷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 尹亞飛 攝  清華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認為,華北地區氮氧化物濃度高加速重汙染,建議重視氮氧化物減排  新京報訊 (記者沙璐)近日,清華學者聯合發表的一份關於霧霾的最新研究成果引發關注。研究稱,12月中下旬的重汙染期間,二氧化氮大大加速了硫酸鹽的生成,而硫酸鹽恰是重汙染形成的主要驅動物種。
  • 成都重汙染天氣長效治理:2020年空氣品質優良率達70%以上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12日訊(記者 江瑤)12月11日,成都市政府召開了2016年成都大氣汙染防治新聞通氣會,成都市各行政部門的相關負責人悉數到場,從成都汙染的形成原因、PM2.5主要汙染物來源百分比,以及成都市目前採取的針對性應急措施進行了信息公開,如建立市民有獎舉報制度和彭州石化空氣品質實時發布制度。
  • 長春市大氣重汙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組織開展重汙染天氣應急演練
    12:29:22 來源: 中國吉林網資訊 舉報   11月26日,中國吉林網獲悉,長春市大氣重汙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組織各成員單位開展重汙染天氣應急演練
  • 2018年重汙染天氣汙染物濃度峰值有改善院士:到2035年時城市PM2.5...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數據顯示,在2013~2017年汙染物排放大幅減少的情況下,2018年重汙染天氣的汙染物濃度峰值確有改善。「現在這個階段,重汙染的濃度下降幅度還沒有達到老百姓憑眼睛能夠看出非常明顯的變化。」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教授表示。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緣何重汙染?五專家集中解答釋疑惑
    今年春節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多次出現重汙染天氣過程,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和有關專家就網友關心的重汙染成因和變化趨勢等問題進行了解讀。_問題一:春節以來,假期又逢疫情,社會活動水平很低,為什麼還有重汙染?
  • 大霧、靜穩、逆溫多重疊加,成都重汙染天氣未來仍將持續
    再看全省情況,德陽為重度汙染,瀘州為中度汙染,其餘城市以良至輕度汙染為主。根據天氣潛勢預報,12月11日起成都市PM2.5濃度大於115微克每立方米將持續72小時及以上,且PM2.5濃度大於150微克每立方米將持續24小時及以上,按照《成都市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2017年修訂)》規定,成都市決定於2019年12月11日零時起由黃色預警升級為橙色預警。
  • 「降碳」已成大氣汙染治理「牛鼻子」
    臨近「十三五」末,大氣汙染防治迎來階段性收官,在談及治理現狀時,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如是說。賀克斌口中的「空軍」,是指當下備受關注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為持續改善空氣品質,產業、能源、交通及用地結構調整是必須觸碰的難點,而它們的結構調整恰恰又與『減碳』緊密關聯。碳減排目標及碳中和願景,為進一步實施大氣汙染防治提供了現實可行性,藍天與低碳的目標應協同推進。
  • 明天至25日再現重汙染天氣 專家稱系大氣逆溫層影響
    原標題:明天至25日再現重汙染天氣 專家稱系大氣逆溫層影響    10月20日,北京未來五天,京城空氣品質將有所波動,23日至25日預計將出現一次重汙染過程,26日,受冷空氣影響,空氣品質轉為優良。你是否感覺,這個月京城的霧霾沒完沒了?專家稱,這主要由不利的氣候特徵引起,如果冷空氣「待不長久」,就容易形成逆溫,導致汙染物快速積累,形成重汙染過程。
  • 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何在?藍天保衛戰將精準施策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是汙染物本地累積、區域傳輸和二次轉化綜合作用的結果。」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張遠航說,「遠超環境承載力的汙染排放強度是大氣重汙染形成的主因,不利氣象條件造成汙染快速累積是誘因,大氣氧化驅動的二次轉化是汙染累積過程中顆粒物爆發式增長的動力。」這樣的結論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 李幹傑:大氣重汙染成因及來源主要是三大方面
    請問,旨在解決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的總理基金項目搞清楚汙染來源了嗎?現在基金項目的進展怎麼樣了?謝謝。  李幹傑:謝謝您的提問。剛才在上場之前,我還說這個問題一定會問到,因為大家對藍天保衛戰非常關心,對大氣重汙染的成因非常關心,當然也對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的進展情況非常關心。
  • 成都平原本輪區域汙染「元兇」?何時好轉?你想知道的這裡都有!
    」  這一輪的重汙染為何如此來勢洶洶?  「元兇」到底是誰?  空氣品質何時才能好轉?  現在就來聽聽  成都市大氣汙染防控院士(專家)工作站  張遠航院士怎麼說!  「重度霧霾」為啥來勢洶洶?張遠航院士關注到,良好的態勢之所以不能持續,冬季四川盆地靜穩天氣頻發仍是常態,是非常關鍵的原因。從12月19日起,大氣環流形勢調整,四川盆地轉為多雲天氣,氣溫回升,進入靜穩態勢。在12月16日成都市召開的省市聯合專家會商上的結果顯示,本次汙染過程預計持續時間較長(持續至28日左右),長時間的累積汙染疊加區域汙染影響,有中度及以上汙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