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據說話!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新華社北京2月11日電 題:用數據說話!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新華社記者高敬
春節放假,各地又加強疫情防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近期仍多次出現重汙染天氣過程。11日,多位專家用翔實的數據解答網友關心的重汙染成因和變化趨勢等問題。
不利氣象條件導致環境容量被大大壓縮
問題一:春節假期又逢疫情,社會活動水平很低,為什麼還有重汙染?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自發:大氣汙染程度和排放有關,也和大氣環境容量有關。氣象條件好的時候環境容量大,氣象條件差的時候環境容量小。
就平均水平而言,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秋冬季大氣汙染排放量大大超出環境容量,在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下,甚至能超出環境容量4倍,這種情況持續時間長,就會導致出現重度或嚴重汙染。
今年春節以來,受假期和疫情影響,社會活動水平有所下降,「2+26」城市PM2.5、SO2、NOx、VOCs等主要汙染物排放量較秋冬季平均水平下降約20%至30%。但同時,區域內頻繁出現長時間靜穩、強逆溫、高溼的不利氣象條件,平均風速整體低於2米/秒,相對溼度高於60%,逆溫高達10攝氏度。
逆溫是影響汙染物擴散的關鍵因素之一。從垂直角度看,在正常情況下,海拔高度越高,溫度越低,空氣自暖向冷即自下往上流動,有助於汙染物垂直擴散。但在發生逆溫時,情況剛好相反,高空溫度比地面高,空氣垂直上升受阻,就像鍋蓋一樣蓋在區域上空,汙染物難以擴散。10攝氏度逆溫屬於強逆溫。
同時,邊界層高度降低到300米至500米(是正常情況下的1/2至1/3),京津冀中部、河南中部、山東西部等地多次出現大霧天氣。這些導致區域大氣環境容量比平時減少約50%,太行山前的城市環境容量變得更低。
近期不利氣象條件導致環境容量大幅度減小,雖然社會活動水平處於較低水平,但大氣汙染物排放的量仍然超過環境容量2倍以上,這是近期霧霾頻發的主要原因。
大氣汙染排放量並未「傷筋動骨」
問題二:車停了,工地停了,企業停了,排放怎麼還超環境容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受疫情影響,很多行業的排放量有較大幅度的下降,這對科學工作者而言,也是一次重汙染天氣發生的案例研究,對以後重汙染應對精準施策的檢驗,管控什麼有用,管控什麼無用的實證。
施工工地大部分都停工了,車流量大幅下降,餐飲服務業、勞動密集型輕工業等行業也大部分停工,這類企業汙染排放大幅度降低。這些從監測數據上也能體現出來。
由於我國北方冬季取暖和區域重汙染行業相對集中,排放方面有一些情況需要引起注意。
採暖方面,由於大量務工人員回鄉,居民採暖需求增長,雖然部分農村已經完成了煤改氣、煤改電,但還有1000多萬戶用煤取暖。今年春節到日前與去年同時段相比,農村地區衡量燃煤量的CO濃度增加了10%以上。說明農村散煤用量較春節前有所增加。
工業方面,目前停工的主要集中在加工業、輕工業,而工業大氣汙染物排放的主要來源是高汙染、高能耗的資源型行業,比如火力發電、鋼鐵、焦化、玻璃、耐火材料、石化化工、氧化鋁、電解鋁等,這些行業往往存在不可中斷的生產工序,需要常年運轉。
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來看,今年春節期間,全國鋼鐵產量較春節前小幅下降,但總體產量仍高於去年同期0.6%。相關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河北省鋼鐵企業高爐開工率略高於去年;有色金屬行業產量較年前有小幅波動,總體基本無變化;平板玻璃和焦炭產量、原油加工量保持平穩。
這些數據說明,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佔比高達三分之二的工業和採暖所排放的大氣汙染物並未實質性下降,而這些排放源也是這個區域的基礎排放量。大氣汙染排放量並未「傷筋動骨」,當氣象條件不利導致環境容量下降時,就會超出環境容量並出現重汙染過程。
煙花爆竹燃放依然明顯影響空氣品質
問題三:多地出臺禁放規定,正月十五出現汙染天氣還是煙花爆竹影響嗎?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主任唐桂剛:近年來多地出臺了煙花爆竹的禁限放規定,從效果上看還是非常顯著的。
2020年除夕19時至初一6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城市PM2.5、PM10平均濃度與去年相比分別下降了13.7%和33.8%。元宵節夜間,區域PM2.5、PM10平均濃度分別比去年元宵節同期下降34.9%和40.3%。
河南省今年管控較為有力,除夕和元宵節期間均未因燃放煙花爆竹出現重汙染天氣,但河北省保定市管控較差,造成PM2.5濃度爆表。
由於各地禁限放措施主要集中在主城區或主幹道周邊,大量農村地區和城鄉結合部沒有提出禁限放要求,導致春節及元宵節期間煙花爆竹的燃放量仍較大、較集中,對空氣品質的影響仍較明顯。
今年元宵節期間,北京市PM2.5峰值期間,煙花爆竹特徵組分硫酸鹽、氯離子、鉀離子、鎂離子較平時的濃度上升了5.5、5.8、32.8、30.7倍,而其他組分受氣象條件影響僅上升了0.5至1.5倍。
區域傳輸導致部分城市汙染維持
問題四:此次汙染過程要持續到什麼時候?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桂海林:從目前氣象資料分析,2月11日至13日,京津冀及周邊區域仍將維持靜穩、高溼和強逆溫狀態,汙染仍將維持並發展,河南、山東及河北部分城市空氣品質相對較好,但北京、天津一帶地區仍會出現大霧天氣並伴有中至重度汙染。
其中,13日白天大氣擴散條件最差,溼度達到飽和、貼地強逆溫、氣壓低、天空陰天,預計京津冀中部地區將達到此次過程的汙染峰值。13日夜間開始,隨著冷空氣的侵入以及降水的影響,擴散條件好轉,汙染物逐漸清除。14日隨著較強冷空氣南下,這次汙染過程才會徹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