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據說話!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用數據說話!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新華社北京2月11日電 題:用數據說話!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新華社記者高敬

  春節放假,各地又加強疫情防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近期仍多次出現重汙染天氣過程。11日,多位專家用翔實的數據解答網友關心的重汙染成因和變化趨勢等問題。

  不利氣象條件導致環境容量被大大壓縮

  問題一:春節假期又逢疫情,社會活動水平很低,為什麼還有重汙染?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自發:大氣汙染程度和排放有關,也和大氣環境容量有關。氣象條件好的時候環境容量大,氣象條件差的時候環境容量小。

  就平均水平而言,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秋冬季大氣汙染排放量大大超出環境容量,在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下,甚至能超出環境容量4倍,這種情況持續時間長,就會導致出現重度或嚴重汙染。

  今年春節以來,受假期和疫情影響,社會活動水平有所下降,「2+26」城市PM2.5、SO2、NOx、VOCs等主要汙染物排放量較秋冬季平均水平下降約20%至30%。但同時,區域內頻繁出現長時間靜穩、強逆溫、高溼的不利氣象條件,平均風速整體低於2米/秒,相對溼度高於60%,逆溫高達10攝氏度。

  逆溫是影響汙染物擴散的關鍵因素之一。從垂直角度看,在正常情況下,海拔高度越高,溫度越低,空氣自暖向冷即自下往上流動,有助於汙染物垂直擴散。但在發生逆溫時,情況剛好相反,高空溫度比地面高,空氣垂直上升受阻,就像鍋蓋一樣蓋在區域上空,汙染物難以擴散。10攝氏度逆溫屬於強逆溫。

  同時,邊界層高度降低到300米至500米(是正常情況下的1/2至1/3),京津冀中部、河南中部、山東西部等地多次出現大霧天氣。這些導致區域大氣環境容量比平時減少約50%,太行山前的城市環境容量變得更低。

  近期不利氣象條件導致環境容量大幅度減小,雖然社會活動水平處於較低水平,但大氣汙染物排放的量仍然超過環境容量2倍以上,這是近期霧霾頻發的主要原因。

  大氣汙染排放量並未「傷筋動骨」

  問題二:車停了,工地停了,企業停了,排放怎麼還超環境容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受疫情影響,很多行業的排放量有較大幅度的下降,這對科學工作者而言,也是一次重汙染天氣發生的案例研究,對以後重汙染應對精準施策的檢驗,管控什麼有用,管控什麼無用的實證。

  施工工地大部分都停工了,車流量大幅下降,餐飲服務業、勞動密集型輕工業等行業也大部分停工,這類企業汙染排放大幅度降低。這些從監測數據上也能體現出來。

  由於我國北方冬季取暖和區域重汙染行業相對集中,排放方面有一些情況需要引起注意。

  採暖方面,由於大量務工人員回鄉,居民採暖需求增長,雖然部分農村已經完成了煤改氣、煤改電,但還有1000多萬戶用煤取暖。今年春節到日前與去年同時段相比,農村地區衡量燃煤量的CO濃度增加了10%以上。說明農村散煤用量較春節前有所增加。

  工業方面,目前停工的主要集中在加工業、輕工業,而工業大氣汙染物排放的主要來源是高汙染、高能耗的資源型行業,比如火力發電、鋼鐵、焦化、玻璃、耐火材料、石化化工、氧化鋁、電解鋁等,這些行業往往存在不可中斷的生產工序,需要常年運轉。

  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來看,今年春節期間,全國鋼鐵產量較春節前小幅下降,但總體產量仍高於去年同期0.6%。相關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河北省鋼鐵企業高爐開工率略高於去年;有色金屬行業產量較年前有小幅波動,總體基本無變化;平板玻璃和焦炭產量、原油加工量保持平穩。

  這些數據說明,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佔比高達三分之二的工業和採暖所排放的大氣汙染物並未實質性下降,而這些排放源也是這個區域的基礎排放量。大氣汙染排放量並未「傷筋動骨」,當氣象條件不利導致環境容量下降時,就會超出環境容量並出現重汙染過程。

  煙花爆竹燃放依然明顯影響空氣品質

  問題三:多地出臺禁放規定,正月十五出現汙染天氣還是煙花爆竹影響嗎?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主任唐桂剛:近年來多地出臺了煙花爆竹的禁限放規定,從效果上看還是非常顯著的。

  2020年除夕19時至初一6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城市PM2.5、PM10平均濃度與去年相比分別下降了13.7%和33.8%。元宵節夜間,區域PM2.5、PM10平均濃度分別比去年元宵節同期下降34.9%和40.3%。

  河南省今年管控較為有力,除夕和元宵節期間均未因燃放煙花爆竹出現重汙染天氣,但河北省保定市管控較差,造成PM2.5濃度爆表。

  由於各地禁限放措施主要集中在主城區或主幹道周邊,大量農村地區和城鄉結合部沒有提出禁限放要求,導致春節及元宵節期間煙花爆竹的燃放量仍較大、較集中,對空氣品質的影響仍較明顯。

  今年元宵節期間,北京市PM2.5峰值期間,煙花爆竹特徵組分硫酸鹽、氯離子、鉀離子、鎂離子較平時的濃度上升了5.5、5.8、32.8、30.7倍,而其他組分受氣象條件影響僅上升了0.5至1.5倍。

  區域傳輸導致部分城市汙染維持

  問題四:此次汙染過程要持續到什麼時候?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桂海林:從目前氣象資料分析,2月11日至13日,京津冀及周邊區域仍將維持靜穩、高溼和強逆溫狀態,汙染仍將維持並發展,河南、山東及河北部分城市空氣品質相對較好,但北京、天津一帶地區仍會出現大霧天氣並伴有中至重度汙染。

  其中,13日白天大氣擴散條件最差,溼度達到飽和、貼地強逆溫、氣壓低、天空陰天,預計京津冀中部地區將達到此次過程的汙染峰值。13日夜間開始,隨著冷空氣的侵入以及降水的影響,擴散條件好轉,汙染物逐漸清除。14日隨著較強冷空氣南下,這次汙染過程才會徹底結束。

相關焦點

  • 京津冀地區灰霾將持續至月底 空氣重汙染過程與原因
    重汙染天氣走了又來,10月來襲3次  灰霾天為何頻繁襲擊京津冀  環境保護部今天發布的信息說,華北地區、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從10月22日起持續至今日的灰霾汙染或將延續至月底。這已是10月以來京津冀等地區遭遇的第3次大面積空氣汙染。
  • 去年12月多地出現重汙染 京津冀地區持續時間最長
    去年12月多地出現重汙染 京津冀地區持續時間最長 2016-01-25 11:18:05周小雲 攝     中新網1月25日電 環保部今日發布2015年12月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及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等74個城市空氣品質狀況。12月,我國北方地區全部進入採暖期,受採暖期汙染物排放量大和不利氣象條件影響,我國除華南地區外,均出現了重汙染天氣。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緣何重汙染?五專家集中解答釋疑惑
    今年春節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多次出現重汙染天氣過程,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和有關專家就網友關心的重汙染成因和變化趨勢等問題進行了解讀。_問題一:春節以來,假期又逢疫情,社會活動水平很低,為什麼還有重汙染?
  • 人民日報整版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更清楚了
    曹建雄攝 最近一段時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持續時間長、範圍大、汙染重的區域汙染過程,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過去幾年,尤其是2017年以來,近2000位專家聯合攻關,為大氣汙染「找病根」,在科學診斷的基礎上「開藥方」。攻關有哪些新突破新發現?藍天保衛戰的策略是否會因此做出相應調整?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生態環境部、中國氣象局有關專家和負責人。
  • 京津冀現重汙染天氣 環保部通報稱逆溫惹的禍
    昨天(10月2日),環保部通報,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9月30日夜間至10月1日,京津冀區域部分城市出現重汙染天氣過程,局部地區達到重度汙染。昨天凌晨,環保部部長陳吉寧緊急主持空氣品質會商,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北京市環境保護局、河北省環境保護廳、中國科學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單位有關專家,共同研判汙染形勢和發展趨勢。
  • 京津冀等地空氣重汙染「病根」更清楚了
    但剛過去的這個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很多人都感覺藍天似乎有所減少。確實,這個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多次持續時間長、範圍大、汙染重的區域汙染過程,引發廣泛關注。   什麼原因導致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汙染的發生?專業的問題,還得請專家來回答。
  • 疫情期京津冀仍空氣汙染?專家:重汙染行業變化不大
    ]從除夕(1月24日)到大年初五(1月29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區域性重汙染過程。此次持續多日的重汙染天氣之所以讓許多人驚詫不已,是因為有網友羅列出了春節假期的「七個無關」:大街上機動車稀少,證明汙染與汽車無關;工廠停工了,證明與工業汙染無關;建築工地靜悄悄,證明與工地揚塵無關;煤改氣了,煤爐封了,農村不許燒柴了,證明與生活汙染無關;一切娛樂活動停止了,證明與人多造成汙染無關;不讓放鞭炮了,證明霧霾與放鞭炮無關;人都待在家了,飯館基本沒生意了
  • 專家:已基本弄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
    新京報快訊 據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消息,2017年4月以來,我國開展了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匯集國內2000多名環境科學、大氣科學、氣象科學以及行業治理等方面的優秀科學家和一線科研工作者,建成了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網,通過外場觀測、實驗室分析和數值模擬等綜合研究手段,集中開展聯合攻關,目前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的成因,實現了對重汙染過程的精細化定量化描述
  • 大霧疊加長時間靜穩導致大範圍重汙染天氣 汙染過程預計持續到10日
    大霧疊加長時間靜穩導致大範圍重汙染天氣 汙染過程預計持續到10日 2019-12-09 1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生態環境部解答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9月11日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領域首席科學家柴發合介紹科技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有媒體問:通過攻關項目的研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
  • 北方54城重汙染天氣,攻關中心:區域汙染物排放量整體升高
    11月14日開始,北方多地遭遇重汙染天氣過程,截至11月15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共有54個城市發布重汙染天氣預警,其中47個城市啟動橙色預警,7個城市啟動黃色預警。從各省份來看,河北省12個城市和河南省18個城市均啟動橙色預警;山東省11個城市啟動黃色預警,1個啟動橙色預警;陝西省4個城市啟動黃色預警;山西省6個城市啟動橙色預警。
  • 陳吉寧:重汙染天氣長期治理環境保護部主要做六方面工作
    第二,關於重汙染天氣具體我們做哪些工作。剛才我講了,我們分成兩大塊,一個是今年供暖期我們還能做什麼。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重點做五件事情,一是做好重汙染天氣的應對工作,我不知道你們知道不知道,環保部啟動了一個「2+4」,「2」是北京、天津兩個城市幫助周邊四個城市:保定、廊坊、唐山、滄州,這是我們重點工作的對象。
  • 環保部:民用散煤燃燒排放是京津冀重汙染主要成因
    據環境保護部網站消息,12月25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北省大氣汙染防治專家組新聞發布會,詳細解讀12月份以來河北省出現重汙染天氣的原因、啟動應急響應措施的效果。民用散煤燃燒排放,仍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範圍重汙染的主要成因。專家們建議,治霧霾,要更加注重整治散煤汙染。
  • 京津冀等地遭遇大氣重汙染 專家詳細分析解讀
    中新網11月14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微信公眾號消息,11月12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在經歷一次大氣重汙染過程,整體為中-重度汙染,汙染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北部區域。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邀請三位專家對本次汙染過程進行分析解讀。北京市民在重汙染的大霧天氣中出行。
  • 工廠停工仍重汙染!除了不利天氣,它對PM2.5貢獻率最高竟達80%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星2020年除夕到大年初四,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和東北地區出現區域性重汙染過程,很多人發出疑問,工人回家了,工地停工了,路上車也少了,為什麼還出現重汙染天氣?1月28日,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針對近期一些地區的重汙染天氣成因做解答。
  • 2017.05:基於函數型數據聚類的京津冀空氣汙染特徵分析(梁銀雙等)
    >劉黎明 盧媛   內容摘要:近年來,京津冀地區的空氣汙染問題受到高度關注,為探討該地區空氣汙染的特徵,文章採用函數型數據的聚類分析方法對空氣品質指數(京津冀地區的空氣汙染問題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2013年國務院下發的國家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將改善京津冀區域空氣品質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 全國現大範圍霧霾天氣 北京重汙染橙色預警延至7日
    中新網記者 金碩 攝  中新網1月4日電 受不利天氣形勢影響,中國遭遇持續大範圍重度空氣汙染天氣,中央氣象臺4日繼續發布霾橙色預警。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監測顯示,4日8時,63.8%的被監測城市出現空氣汙染。預計自8日夜間起,受冷空氣影響,京津冀中南部空氣品質自北向南逐步改善,10日空氣品質好轉。
  • 大霧、靜穩、逆溫多重疊加,成都重汙染天氣未來仍將持續
    再看全省情況,德陽為重度汙染,瀘州為中度汙染,其餘城市以良至輕度汙染為主。根據天氣潛勢預報,12月11日起成都市PM2.5濃度大於115微克每立方米將持續72小時及以上,且PM2.5濃度大於150微克每立方米將持續24小時及以上,按照《成都市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2017年修訂)》規定,成都市決定於2019年12月11日零時起由黃色預警升級為橙色預警。
  • 北京天氣再現汙染 媒體:3月份以來為何汙染頻頻
    針對本次汙染過程,京津冀區域共10個城市啟動了重汙染天氣預警響應。其中,河北省石家莊、唐山、保定等8個城市啟動橙色預警,北京、天津啟動藍色預警。預警應急措施主要包括工業企業停限產、限制部分高排放機動車和非道路工程機械使用、停止建築施工土石方作業等。針對3月份以來的幾次汙染過程,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柴發合進行了解讀。
  • 京津冀再現大範圍靜穩天氣,多地出現PM2.5小時重汙染(國家大氣汙染...
    11月21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在經歷一次重汙染過程,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邀請攻關聯合中心學術委員會成員、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自發研究員,對本次重汙染成因進行解讀。01總體情況11月21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汙染逐漸形成,唐山、衡水和安陽最先出現PM2.5小時重度汙染,隨後發展為區域性重汙染,中南部汙染程度相對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