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民用散煤燃燒排放是京津冀重汙染主要成因

2020-11-24 新華網客戶端

  據環境保護部網站消息,12月25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北省大氣汙染防治專家組新聞發布會,詳細解讀12月份以來河北省出現重汙染天氣的原因、啟動應急響應措施的效果。民用散煤燃燒排放,仍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範圍重汙染的主要成因。專家們建議,治霧霾,要更加注重整治散煤汙染。

  12月初以來,河北省經歷了三次重汙染天氣過程,分別是12月2日至4日、12月10日至12日、12月16日至22日。尤其是12月16日至22日,河北省經歷了今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汙染程度最重、影響範圍最大的一次重汙染過程。

  為什麼重汙染天氣頻發?河北省西面是太行山山脈,北部是燕山山脈,偏南風把南部汙染物向北吹,汙染物在山前被阻擋後在河北省平原地區堆積。觀測顯示,近年來,河北風速逐年降低,對汙染物的擴散能力也逐漸降低,加上溫度升高、降水減少,對汙染衝刷能力逐年降低,造成重汙染天氣頻發。

  分析12月初以來的重汙染天氣過程,氣象條件極度不利、散煤汙染貢獻率大是兩大成因。氣象條件極度不利於汙染物擴散,屬於1998年以來氣象條件最不利的月份。進入秋冬季,中國北方地區冷空氣不活躍、強度弱、風速小,溫度明顯偏高。以石家莊為例,12月初以來,石家莊市平均風速僅1.2米/秒,是過去36年來的第三個低值;平均氣溫2.1℃,是過去36年來的第二個高值。

  雷射雷達觀測顯示,重汙染天氣期間,石家莊市區逆溫層位於300至400米高度,上面是藍天白雲,逆溫層像一個蓋子把下面蓋得嚴嚴實實。晴天時,汙染物垂直擴散高度一般為一兩千米,出現逆溫層後,擴散高度降至300米左右,相當於把環境容量壓縮了幾倍。在一個很小的空間內,汙染物濃度很快就會升高。

  民用散煤燃燒排放,仍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範圍重汙染的主要成因。在12月16日至22日重汙染天氣過程中,汙染程度比較重的石家莊、邯鄲等市,其PM2.5、PM10和一氧化碳的濃度同步變化趨勢非常明顯,二氧化硫的濃度也比較高,主要是因為民用散煤燃燒不完全,產生一氧化碳的量比較大,而大的工業企業煤炭燃燒比較完全。

  為應對重汙染天氣,河北省及時啟動了應急響應,其中12月16日至22日重汙染天氣期間,河北省10市啟動了Ⅰ級應急響應,工業企業最少減排40%,實行機動車單雙號通行。初步分析顯示,應急響應的啟動,使石家莊市PM2.5峰值削減了18%左右,應急響應7天期間平均濃度大約下降了12%。對於其他城市,啟動應急響應措施使PM2.5峰值平均下降了12%至15%。

  防治大氣汙染,要更加注重治理燃煤汙染,推進「電代煤」「氣代煤」,從源頭減少汙染物排放。目前,河北省大氣汙染防治形勢嚴峻,但是與前兩年的數據進行對比,可以看出河北省空氣品質總體在改善。

  截至12月25日,今年以來全省PM2.5濃度是6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比2013年同期下降35.9%;優良天數達到204天,比2015年增加17天,比2013年增加77天。12月16日至22日重汙染天氣過程中,汙染最重的是12月19日,全省PM2.5平均濃度為32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1至2月重汙染過程降低了26%,說明近幾年河北通過對大氣汙染重點行業的管控,改善了全省的空氣品質。

  今後,河北省大氣汙染防治應以減少燃煤汙染為主,協同治理機動車尾氣、揚塵等汙染,同時推進清潔能源利用。

相關焦點

  • 【政策】環保部:《民用煤燃燒汙染綜合治理技術指南(試行)》等
    國際節能環保網訊:日前,國際節能環保網從環保部獲悉,關於發布《民用煤燃燒汙染綜合治理技術指南(試行)》與《民用煤大氣汙染物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的公告已經印發。詳情如下:關於發布《民用煤燃燒汙染綜合治理技術指南(試行)》與《民用煤大氣汙染物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的公告為貫徹《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大氣汙染防治科技支撐,促進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指導各地科學合理開展民用煤燃燒汙染綜合治理工作,加快環境空氣品質改善進程,我部編制了《民用煤燃燒汙染綜合治理技術指南(試行)》和《民用煤大氣汙染物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
  • 環保部:啟用「2+26」城市大氣汙染監管報警系統,禁煤區仍存在散煤...
    據環保部日前通報,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現已基本啟用大氣汙染熱點網格監管平臺(下稱「監管平臺」),並裝有報警系統,可清晰發現疑似違法的排汙點。環保部目前正著手針對監管平臺上的報警展開檢查,從中發現多個禁煤區仍存在散煤燃燒情況。
  • 臨汾二氧化硫爆表「元兇」:散煤、鍋爐、工業排放
    臨汾二氧化硫爆表「元兇」:散煤、鍋爐、工業排放 2017-01-15,經過3天在臨汾調研,專家組與當地政府討論得出初步結論,認為當地散煤、鍋爐、工業是二氧化硫居高不下的成因。
  • 專家:已基本弄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
    新京報快訊 據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消息,2017年4月以來,我國開展了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匯集國內2000多名環境科學、大氣科學、氣象科學以及行業治理等方面的優秀科學家和一線科研工作者,建成了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網,通過外場觀測、實驗室分析和數值模擬等綜合研究手段,集中開展聯合攻關,目前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的成因,實現了對重汙染過程的精細化定量化描述
  • 人民日報整版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更清楚了
    大氣重汙染原因是什麼?近2000位專家聯合攻關,準確找出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2017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由原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牽頭,科技、中科院、農業、工信、氣象、衛生、高校等多部門和單位協作,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汙染物排放管控技術等難題開展集中攻關,並設立專項資金5.75億元。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生態環境部解答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9月11日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領域首席科學家柴發合介紹科技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有媒體問:通過攻關項目的研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
  • 臨汾高濃度二氧化硫汙染成因找到:鍋爐無脫硫排放等
    央廣網臨汾1月15日消息(記者嶽旭輝)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環保部和山西省政府聯合專家組經過連日緊張調研,已對臨汾市大氣高濃度二氧化硫汙染的成因得出初步結論,認為:散煤燃燒、工業鍋爐和採暖鍋爐沒有脫硫排放、環境監管不力等原因是臨汾市大氣持續高濃度二氧化硫汙染的原因。
  • 專家解析今秋以來最重霧霾成因 「十面霾伏」緣何而來
    中國環境保護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認為,重汙染天氣的出現主要取決於汙染物的排放總量和氣象條件兩個因素,前者在一段時期內是相對固定的,變量就是大氣條件。    以河北省為例,受厄爾尼諾氣候影響,今年秋冬季河北省中南部地區出現風速小、靜穩天氣多、逆溫時間長等特點,氣象條件不利於汙染物擴散。
  • 陳吉寧:重汙染天氣長期治理環境保護部主要做六方面工作
    京津冀有兩個很重要的大氣通道,高架源就是通過煙囪高空排放的汙染物,幾個小時可能就能從南部進到北京,它不是近地面的排放,它會長距離的傳輸,影響很大,範圍很大,所以我們對高架源要進行特殊的關注,我們要求京津冀所有國控企業的監測數據,在線監測必須跟環保部聯網,我能夠看到,你有什麼情況,達不達標我要第一時間看到,不達標的要進行整治,這是高架源的第三項工作。
  • 大氣汙染成因與控制及趨勢分析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從區域排放強度來看,京津冀地區的排放強度遠高於全國其他地區。從季節變化特徵看,採暖季排放強度遠高於非採暖季,以京津冀地區為例,採暖期和非採暖期相比,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增加了30%左右。目前,工業排放是我國SO2、NOX、一次PM2.5及VOCs的第一大排放源,民用排放是一次PM2.5的重要排放源,交通源是NOX和VOCs的重要排放源。
  • 京津冀等地空氣重汙染「病根」更清楚了
    但剛過去的這個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很多人都感覺藍天似乎有所減少。確實,這個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多次持續時間長、範圍大、汙染重的區域汙染過程,引發廣泛關注。   什麼原因導致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汙染的發生?專業的問題,還得請專家來回答。
  • 京津冀秋冬季重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生態環境部回應來了
    針對公眾關心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汙染的主要成因問題,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汙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汙染頻發的根本原因。生態環境部副部長 趙英民:黨中央高度重視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確定設立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了國內包括20名院士在內的2903名大氣環境領域的科技工作者。
  • 上半年京津冀PM2.5和PM10濃度不降反升 環保部回應
    上半年京津冀PM2.5和PM10濃度不降反升 環保部回應 2017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   中新網8月22日電 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巡視員劉友賓今日表示,1、2月份頻發的重汙染過程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緣何重汙染?五專家集中解答釋疑惑
    今年春節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多次出現重汙染天氣過程,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和有關專家就網友關心的重汙染成因和變化趨勢等問題進行了解讀。_問題一:春節以來,假期又逢疫情,社會活動水平很低,為什麼還有重汙染?
  • 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新華社北京2月11日電 題:用數據說話!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新華社記者高敬  春節放假,各地又加強疫情防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近期仍多次出現重汙染天氣過程。11日,多位專家用翔實的數據解答網友關心的重汙染成因和變化趨勢等問題。
  • 京津冀等地遭遇大氣重汙染 專家詳細分析解讀
    中新網11月14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微信公眾號消息,11月12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在經歷一次大氣重汙染過程,整體為中-重度汙染,汙染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北部區域。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邀請三位專家對本次汙染過程進行分析解讀。北京市民在重汙染的大霧天氣中出行。
  • 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何在?藍天保衛戰將精準施策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更為清晰藍天保衛戰,精準施策加油幹本報記者 孫秀豔 劉 毅 寇江澤最近一段時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持續時間長、範圍大、汙染重的區域汙染過程,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攻關聯合中心建成了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網,通過外場觀測、實驗室分析和數值模擬等綜合研究手段,目前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的成因,實現了對重汙染過程的精細化定量化描述。那麼,京津冀大氣重汙染的「病根」究竟是什麼?
  • 天津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查明 跟蹤研究工作組提出治汙建議
    北極星大氣網訊: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其中大氣汙染問題,成為不少地區的「心肺之患」。2017年9月,「1+X」模式的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成立,並向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2+26」城市派駐了跟蹤研究工作組,針對各地大氣汙染成因和治汙措施效果開展駐點研究。
  • 環保部攻堅京津冀秋冬季大氣治理 最高問責地市書記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日前印發,提出從今年10月至明年3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上的28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重汙染天數均要同比下降15%以上,其中北京PM2.5平均濃度要同比下降25%,重汙染天數要同比下降20%。  今天上午,環保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攻堅行動方案相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