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11日)舉行例行吹風會,介紹科技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有關情況。針對公眾關心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汙染的主要成因問題,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汙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汙染頻發的根本原因。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 趙英民:黨中央高度重視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確定設立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了國內包括20名院士在內的2903名大氣環境領域的科技工作者。經過3年的努力,攻關項目在成因機理、影響評估、預測預報、決策支撐、精準治理方面實現了一批關鍵技術的突破,弄清了區域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的成因。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高度聚集重化工產業,區域內以煤炭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運輸為主的貨運方式,導致了區域內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單位國土面積主要汙染物的排放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除了二氧化硫以外,區域內的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均超出了環境容量的5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超出80%~150%。區域內的汙染物排放超出環境容量,是重汙染頻發的根本原因。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 柴發合:如果我們要徹底消除重汙染,要實現藍天白雲常在,「2+26」城市主要大氣汙染物的排放量就需要在2016年的基礎上消減40%~75%。把秋冬季PM2.5的汙染防治作為核心,同時要開展PM2.5和臭氧汙染的協同治理;要以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汙染物減排為重點,實施多汙染物的協同減排。
(總臺央視記者 劉潔 王友文)
(編輯 唐澤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