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今天(3月11日)下午在梅地亞中心新聞發布廳舉行記者會,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就「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發布會上,有記者就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這一攻關項目的進展情況,提問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對此李幹傑部長表示,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從2017年9月份正式展開,到目前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預期到今年年底全部結束,將正式向社會發布項目研究結果。
生態環境部部長 李幹傑: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是前年正式設立的,相關工作是從前年9月份正式展開,截止到目前,一年半左右的時間,預期是到今年年底全部結束。這個項目應該說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集中了全國將近兩千名一線專家,其中包括很多院士來參與研究。我剛才跟大家講,我們在大氣方面,向地方派了若干專家組到現場,既幫助地方,又支持他們的科研,其中就包括大氣攻關項目,我們許多專家都參與了相關工作。經過一年半的努力,應該說總體上進展和成效還是不錯的,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也包括大家最為關注的大氣重汙染成因,現在應該說有了個基本的說法,但最後還是要等到項目結束以後,由我們專家、由我們攻關項目正式向社會發布。
就我的理解,大氣重汙染成因及來源主要是這樣三個大的方面:
第一,汙染排放。汙染排放是主因和內因,並且經過專家研究,已經更加明確具體。在汙染排放中間有四大來源是主要的,這四大來源佔比要達到90%以上,當然城市與城市稍微有點差別。一是工業,二是燃煤,三是機動車,四是揚塵。另外,在PM2.5組分裡面也基本搞清楚了,主要的組分也是四大類,硝酸鹽、硫酸鹽、銨鹽和有機物,這個比重佔比達到70%以上。所以,來源搞清楚了,組分搞清楚了,也就是主要矛盾清楚了,主攻方向清楚了。你要治理這樣四大來源,針對主要的組分開展工作。
第二,氣象條件。氣象條件儘管是外因,但是這個外因的影響對大氣重汙染而言還是非常明顯、非常大的。專家的評估結果,我們氣象條件的影響,年度與年度之間,上下10%。也就是說,同樣的汙染排放,不同年份氣象條件有的可能拉高10%,有的可能拉低10%,個別城市可能還會達到15%。大家可以想見,連續兩三年之間,前年如果氣象條件好,今年如果氣象條件差,實際上由於氣象條件本身的影響是比較大的,上下波動也是比較大的。另外,容易造成重汙染的不利氣象條件也搞清楚了,風速低於兩米、溼度大於60%,近地面逆溫、混合層高度低於500米,這樣的天氣極容易形成重汙染天氣。也正是如此,在預測到有這樣氣象條件的時候,一定要進行重汙染天氣的預警應急,要採取應急措施,把汙染排放降下來,這樣才能使得重汙染過程不那麼重,可以減輕一些。
第三,區域傳輸。這個基本上也搞清楚了,在一個傳輸通道內,比如說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這個範圍內,大概相互之間的影響平均是20%-30%的樣子,重汙染氣象天氣發生的時候,會提高15%-20%,也就是說可能達到35%到50%,個別城市可能會到60%-70%,也就是說相互之間的影響還是比較明顯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必須要實施聯防聯控,大家要一起行動,因為相互之間是影響的。
所以,從成因角度、來源角度講,我想給大家做這樣一個我理解的歸納。三大影響因素,汙染排放、氣象條件和區域傳輸,基本上搞清楚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現在關鍵是要優化四大結構,關鍵是要做好重汙染天氣條件下的預警應急工作,關鍵要實施聯防聯控。過去這些年,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實踐證明還是有成效的,研究結果進一步印證說明了這一點,也使得我們有信心繼續按照這個路子、按照這個方向、按照這個方法做下去,相信一定會見到更大的成效。
我這裡特別想說的是,影響氣象條件的因素這三個方面,所以在天氣好的情況下,不要自滿鬆懈,你以為一段時間很好就自滿鬆懈,放鬆要求,搞不好就會反覆。遇到重汙染過程、重汙染天氣又來的時候,也不要喪失信心,不要否定我們的改善成果,更不要輕易地調整和否定治汙路線。要有定力,要科學客觀,自信堅定,不要反覆搖擺,不要五心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