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時間】大氣重汙染成因有說法了!生態環境部部長詳解三大影響...

2021-01-14 經濟觀察網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 大氣重汙染成因終於有了基本的說法,主要包括三大影響因素——汙染排放、氣象條件和區域傳輸。

這是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3月11日記者會上的最新回應。他介紹,2017年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正式設立,當年9月展開工作,預計到今年底全部結束。該項目集中了全國近兩千名一線專家,包括很多院士參與研究。我們向地方派了若干專家組到現場幫助地方,支持科研,其中就包括大氣攻關項目。

「目前,項目總體進展和成效不錯,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包括大家最為關注的大氣重汙染成因,現在應該說有了基本說法,但最後還要等項目結束後,由專家、攻關項目正式對外發布。」他說。

重汙染成因

李幹傑把大氣重汙染成因及來源歸納為三大方面:汙染排放、氣象條件、區域傳輸。其中,汙染排放是主因和內因,經過專家研究已更明確具體。

汙染排放中有四大來源(工業、燃煤、機動車、揚塵),佔比達90%以上,城市之間稍有差別。此外,在PM2.5組分裡也基本搞清楚了,主要組分是四大類——硝酸鹽、硫酸鹽、銨鹽和有機物,佔比達70%以上。

「所以,來源搞清楚了,組分搞清楚了,也就是主要矛盾清楚了,主攻方向清楚了。下一步就要治理這四大來源,針對主要組分開展工作。」他指出,氣象條件儘管是外因,但其影響對大氣重汙染而言是非常明顯、非常大的。專家評估結果顯示,氣象條件影響在年度與年度之間,上下10%。

也就是說,氣象條件本身影響是比較大的,上下波動也較大。同樣的汙染排放量,不同年份氣象條件可能拉高10%,也可能拉低10%,個別城市可能會達到15%。

而容易造成重汙染的不利氣象條件成因是:風速低於兩米、溼度大於60%,近地面逆溫、混合層高度低於500米。這樣的天氣極易形成重汙染天氣。

比如,今年全國兩會召開首日,京津冀地區就出現了重汙染天氣。截至3月2日10時,北京市PM2.5小時濃度達到221微克/立方米,為重度汙染;區域汙染最重城市是保定,PM2.5小時濃度達到262微克/立方米,為嚴重汙染。

生態環境部的解釋是:2019年2月19日以來,受弱厄爾尼諾現象和季節轉化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長時間持續不利氣象條件影響,疊加工業企業逐漸復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持續長時間重汙染天氣過程。在偏南風持續影響下,伴隨水汽輸送,汙染區域逐漸北移,開始影響包括北京在內的京津冀中北部地區。

再如,去年秋冬季京津冀地區PM2.5出現了不降反升。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1月19日,三大重點區域只有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有所上升,PM2.5濃度上升了9.2%,北京上升了14.9%。這也主要是由於幾次重汙染過程的影響,自然氣象條件影響具有不確定性。

「所以在預測到這樣氣象條件時,一定要進行重汙染天氣預警應急,採取應急措施,把排放降下來,這樣才能使重汙染過程不那麼重,可以減輕一些。」李幹傑表示。

另外,區域傳輸方面也基本搞清楚了。李幹傑介紹稱,在一個傳輸通道內,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範圍內,大概相互之間影響平均是20%-30%;重汙染天氣發生時,會提高15%-20%,可能達35%-50%;個別城市可能會達60%-70%。也就是說,相互之間影響比較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講,必須實施聯防聯控。

環境治理須堅決 不要反覆搖擺

「也正因此,我們現在關鍵是要優化四大結構,關鍵是做好重汙染條件下的預警應急工作,關鍵要實施聯防聯控。過去這些年,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實踐證明還是有成效的。」李幹傑表示,研究結果進一步印證說明了這一點,也使我們有信心繼續按照這個路子、方向和方法做下去,相信一定會見到更大成效。 

他特別強調:「所以在天氣好的情況下,不要自滿鬆懈,你以為一段時間很好就自滿鬆懈,放鬆要求,搞不好就會反覆。遇到重汙染過程、重汙染天氣又來時,也不要喪失信心,不要否定我們的改善成果,更不要輕易調整和否定治汙路線。要有定力,科學客觀,自信堅定,不要反覆搖擺,不要五心不定。」

全國政協會議發言人郭衛民也表示:「霧霾天可能會有反覆,但是環境治理必須堅決」。

不過,越往後大氣汙染治理會愈來愈難。正如李幹傑所說,儘管成效不錯,但往後骨頭越啃越硬。尤其是在區域空氣品質明顯改善的同時,今後減排空間進一步收窄,四大結構調整也不會一蹴而就,這就需要充分認識到大氣治汙攻堅的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

相關焦點

  • 生態環境部:大氣重汙染成因已有基本說法 將適時發布
    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回答記者提問。中國網 高聰 攝中國網3月11日訊(記者 董小迪)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今日舉行記者會。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表示,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預計今年底全部結束,大氣重汙染成因已有基本說法,將適時向社會發布。李幹傑透露,大氣重汙染成因及來源主要分汙染排放、氣象條件、區域傳輸三方面。研究明確,汙染排放為主因。
  • 生態環境部:基本搞清大氣重汙染存在三大影響因素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申鋮、高敬)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11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說,大氣重汙染三大影響因素「基本搞清楚了」——汙染排放、氣象條件、區域傳輸,其中汙染排放是主因和內因。他介紹,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設立約一年半時間,預期今年年底全部結束。
  • 生態環境部部長: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取得階段性成果 將正式...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今天(3月11日)下午在梅地亞中心新聞發布廳舉行記者會,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就「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發布會上,有記者就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這一攻關項目的進展情況,提問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對此李幹傑部長表示,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從2017年9月份正式展開,到目前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預期到今年年底全部結束,將正式向社會發布項目研究結果。
  • 李幹傑:大氣重汙染成因及來源主要是三大方面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於3月11日(星期一)15時在梅地亞中心新聞發布廳舉行記者會,邀請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就「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於3月11日(星期一)15時在梅地亞中心新聞發布廳舉行記者會,邀請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就「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 京津冀秋冬季重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生態環境部回應來了
    針對公眾關心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汙染的主要成因問題,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汙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汙染頻發的根本原因。生態環境部副部長 趙英民:黨中央高度重視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確定設立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了國內包括20名院士在內的2903名大氣環境領域的科技工作者。
  • 環保科普 | 多個城市遭遇重汙染,大氣重汙染成因與來源是什麼?
    環保科普 | 多個城市遭遇重汙染,大氣重汙染成因與來源是什麼?,為積極應對重汙染,河南十市(區)陸續啟動紅色預警;陝西關中8市(區)維持重汙染天氣Ⅱ級應急響應……12月24日19時全國PM2.5濃度現狀,來源: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那大氣重汙染的成因是什麼?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生態環境部解答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9月11日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領域首席科學家柴發合介紹科技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有媒體問:通過攻關項目的研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
  • 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驗收 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物理過程機理...
    中國氣象報訊8月26日,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召開2020年第五次主任辦公會議,在會上通報了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課題驗收結果。課題主要分析了季節-百年時間尺度上東亞季風-西風系統的演變過程及其與霧-霾事件變化的關係;從大氣環流背景和動力學機理探討重汙染過程的形成機理及其汙染-氣象條件長期變化與氣候年代際變暖聯繫;揭示了冬季京津冀區域地理特徵、大地形影響背景下多尺度天氣系統(環流型)、大氣動力、熱力三維結構對大氣重汙染生消過程的影響;提出了大氣重汙染過程對流層中層氣溫距平「暖蓋」結構的影響機理及大地形背景下大氣三維結構氣象綜合影響模型
  • 生態環境部未來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部長解答
    生態環境部未來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部長解答 原標題:   近日,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正式掛牌。相比於環境保護部,生態環境部職能有哪些變化?黨的十九大將汙染防治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未來工作將如何開展?記者專訪了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
  • 李幹傑:氣象條件是大氣重汙染的重要外因
    中國氣象報全媒體記者劉釗報導 「氣象條件在變,一時天氣好,不要自滿鬆懈,遇到重汙染過程,也不要喪失信心,不要否定改善成果。」在3月11日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這樣表態。
  • 生態環境部部長:大氣汙染物和PM2.5組分基本搞清楚
    李幹傑:大氣汙染物和PM2.5組分基本搞清楚   3月1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大氣汙染排放主要有四大來源,分別是工業、燃煤、機動車、揚塵,這四大來源佔比要達到
  • 中國大氣汙染影響韓國?生態環境部這樣反駁
    中新網1月21日電 近期韓國有一些媒體報導所謂「中國大氣汙染影響韓國」,對此,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表示,多國治理經驗表明,區域大氣汙染治理過程中,大城市的本地排放治理尤為重要。經驗表明,應對環境問題,應該在立足治理本地汙染的基礎上,加強區域和全球合作。
  • 生態環境部:科學謀劃「十四五」大氣汙染防治工作 以揮發性有機物...
    10月16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座談會。他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堅定不移推進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科學謀劃「十四五」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確保打贏藍天保衛戰,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人民日報整版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更清楚了
    曹建雄攝 最近一段時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持續時間長、範圍大、汙染重的區域汙染過程,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過去幾年,尤其是2017年以來,近2000位專家聯合攻關,為大氣汙染「找病根」,在科學診斷的基礎上「開藥方」。攻關有哪些新突破新發現?藍天保衛戰的策略是否會因此做出相應調整?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生態環境部、中國氣象局有關專家和負責人。
  • 為什麼了解大氣汙染成因,需要懂得一點氣象知識?
    記者注意到,在微博評論中,有許多人仍然對空氣汙染的成因依然一知半解,不少人仍然將「出現空氣汙染」和「汙染排放增加」或者「空氣治理力度不夠」直接劃等號。但其實,這並不全面,也不科學。近日,記者就大氣汙染和環境容量的問題採訪了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雷宇研究員。
  • 安徽省本輪重汙染天氣成因:逆溫與北方汙染團影響
    原標題:安徽省本輪重汙染天氣成因:逆溫與北方汙染團影響 2月22日,我省發布重汙染天氣省級橙色預警,經預測,2月22日20時至2月27日12時可能出現大氣持續重汙染。
  • 大氣汙染的成因是什麼?來源有哪些?
    大氣汙染的成因是什麼?來源有哪些?當這些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汙染。03.大氣環境具有自淨能力
  •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談「十四五」環境保護髮力點
    新華社北京1月2日電 題: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談「十四五」環境保護髮力點  新華社記者高敬  「十四五」大幕已經拉開。
  • 科普動畫 | 大氣汙染的成因是什麼?來源有哪些?
    科普動畫 | 大氣汙染的成因是什麼?來源有哪些?當這些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汙染。03.大氣環境具有自淨能力
  • 生態環境部:「五個精準」應對秋冬季汙染 重汙染次數同比減50%
    11月30日上午10點,生態環境部召開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司長邱啟文介紹我國固體廢物環境管理的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上午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