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 大氣重汙染成因終於有了基本的說法,主要包括三大影響因素——汙染排放、氣象條件和區域傳輸。
這是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3月11日記者會上的最新回應。他介紹,2017年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正式設立,當年9月展開工作,預計到今年底全部結束。該項目集中了全國近兩千名一線專家,包括很多院士參與研究。我們向地方派了若干專家組到現場幫助地方,支持科研,其中就包括大氣攻關項目。
「目前,項目總體進展和成效不錯,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包括大家最為關注的大氣重汙染成因,現在應該說有了基本說法,但最後還要等項目結束後,由專家、攻關項目正式對外發布。」他說。
重汙染成因
李幹傑把大氣重汙染成因及來源歸納為三大方面:汙染排放、氣象條件、區域傳輸。其中,汙染排放是主因和內因,經過專家研究已更明確具體。
汙染排放中有四大來源(工業、燃煤、機動車、揚塵),佔比達90%以上,城市之間稍有差別。此外,在PM2.5組分裡也基本搞清楚了,主要組分是四大類——硝酸鹽、硫酸鹽、銨鹽和有機物,佔比達70%以上。
「所以,來源搞清楚了,組分搞清楚了,也就是主要矛盾清楚了,主攻方向清楚了。下一步就要治理這四大來源,針對主要組分開展工作。」他指出,氣象條件儘管是外因,但其影響對大氣重汙染而言是非常明顯、非常大的。專家評估結果顯示,氣象條件影響在年度與年度之間,上下10%。
也就是說,氣象條件本身影響是比較大的,上下波動也較大。同樣的汙染排放量,不同年份氣象條件可能拉高10%,也可能拉低10%,個別城市可能會達到15%。
而容易造成重汙染的不利氣象條件成因是:風速低於兩米、溼度大於60%,近地面逆溫、混合層高度低於500米。這樣的天氣極易形成重汙染天氣。
比如,今年全國兩會召開首日,京津冀地區就出現了重汙染天氣。截至3月2日10時,北京市PM2.5小時濃度達到221微克/立方米,為重度汙染;區域汙染最重城市是保定,PM2.5小時濃度達到262微克/立方米,為嚴重汙染。
生態環境部的解釋是:2019年2月19日以來,受弱厄爾尼諾現象和季節轉化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長時間持續不利氣象條件影響,疊加工業企業逐漸復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持續長時間重汙染天氣過程。在偏南風持續影響下,伴隨水汽輸送,汙染區域逐漸北移,開始影響包括北京在內的京津冀中北部地區。
再如,去年秋冬季京津冀地區PM2.5出現了不降反升。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1月19日,三大重點區域只有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有所上升,PM2.5濃度上升了9.2%,北京上升了14.9%。這也主要是由於幾次重汙染過程的影響,自然氣象條件影響具有不確定性。
「所以在預測到這樣氣象條件時,一定要進行重汙染天氣預警應急,採取應急措施,把排放降下來,這樣才能使重汙染過程不那麼重,可以減輕一些。」李幹傑表示。
另外,區域傳輸方面也基本搞清楚了。李幹傑介紹稱,在一個傳輸通道內,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範圍內,大概相互之間影響平均是20%-30%;重汙染天氣發生時,會提高15%-20%,可能達35%-50%;個別城市可能會達60%-70%。也就是說,相互之間影響比較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講,必須實施聯防聯控。
環境治理須堅決 不要反覆搖擺
「也正因此,我們現在關鍵是要優化四大結構,關鍵是做好重汙染條件下的預警應急工作,關鍵要實施聯防聯控。過去這些年,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實踐證明還是有成效的。」李幹傑表示,研究結果進一步印證說明了這一點,也使我們有信心繼續按照這個路子、方向和方法做下去,相信一定會見到更大成效。
他特別強調:「所以在天氣好的情況下,不要自滿鬆懈,你以為一段時間很好就自滿鬆懈,放鬆要求,搞不好就會反覆。遇到重汙染過程、重汙染天氣又來時,也不要喪失信心,不要否定我們的改善成果,更不要輕易調整和否定治汙路線。要有定力,科學客觀,自信堅定,不要反覆搖擺,不要五心不定。」
全國政協會議發言人郭衛民也表示:「霧霾天可能會有反覆,但是環境治理必須堅決」。
不過,越往後大氣汙染治理會愈來愈難。正如李幹傑所說,儘管成效不錯,但往後骨頭越啃越硬。尤其是在區域空氣品質明顯改善的同時,今後減排空間進一步收窄,四大結構調整也不會一蹴而就,這就需要充分認識到大氣治汙攻堅的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