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了解大氣汙染成因,需要懂得一點氣象知識?

2021-01-13 澎湃新聞

原創 於天昊 中國環境

空氣汙染一直是這些年來的熱門話題。近兩日,「北京首次全年未出現嚴重汙染日」登上微博熱搜,又讓空氣汙染的話題成為討論的焦點。

記者注意到,在微博評論中,有許多人仍然對空氣汙染的成因依然一知半解,不少人仍然將「出現空氣汙染」和「汙染排放增加」或者「空氣治理力度不夠」直接劃等號。

但其實,這並不全面,也不科學。

近日,記者就大氣汙染和環境容量的問題採訪了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雷宇研究員。在談到許多網友對大氣汙染成因存在誤解時,雷宇首先拋出了一個觀點:

汙染物排放決定了空氣品質的長期趨勢,但是氣象因素是空氣品質短期波動的主要原因!

究竟氣象因素在空氣汙染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怎麼理解氣象因素在空氣汙染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呢?

空氣汙染影響因素都有哪些?

空氣汙染的背後成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因素:汙染物排放、大氣環境容量。當汙染物排放超過大氣環境容量時,就會發生空氣汙染。

在一定時間內,區域的汙染物排放總量一般變化幅度並不是很大。而大氣環境容量,卻更容易產生較大幅度的波動。造成大氣環境容量波動的主要因素就是氣象條件的劇烈變化。

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中的一句詞「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說的就是氣象變化莫測,不可捉摸。

所以說,一個區域大氣環境容量大小,在短期內相當程度上是受到氣象條件的影響。當區域大氣環境容量低於汙染物排放量時,就會發生汙染過程。

那麼,氣象因素是怎樣影響空氣品質的?

「氣象條件是影響大氣環境容量變化的關鍵,主要通過水平平流、垂直擴散以及幹沉降和雲雨清除等過程影響空氣品質,主要體現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自淨能力。」中國科學院 大氣物理研究所王自發研究員介紹說,「垂直自淨能力,與邊界層結構、逆溫等溫度層結密切相關。」

垂直自淨能力

垂直自淨能力可以理解為:流動的空氣在垂直高度上的「活動範圍」。「活動範圍」越大,汙染物顯得越「稀疏」,「活動範圍」小了,汙染物就顯得很「擁擠」。

記者打個不是很恰當的比方,就好像我們加熱一壺水,開蓋時,水蒸氣都升騰散發出去了。而大氣邊界層高度低時,就好比加了鍋蓋,水蒸氣不能垂直散發,都積攢在鍋裡。

重汙染天氣時,邊界層可降低至平時的三分之一,僅300-400米,導致垂直方向大氣擴散能力變差。

水平自淨能力

這個相對來說比較好理解,水平自淨能力用風速大小表徵,是指大氣水平層面的擴散條件。這也就是我們平時所理解的「風來了,把霧霾吹散了」。

重汙染期間,風速非常慢,常常不足2米/秒,導致汙染物「吹不散」,「堆積」在區域空氣中。

沉降

「沉降包括幹沉降和溼沉降。」雷宇介紹說,「降水就是典型的溼沉降。這也就是為什麼雨後的空氣比較清新的緣故。」

沉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清潔空氣,降落的雨水會帶著空氣中的汙染物落到地面上。

溼度

一定有許多人和記者一樣想不通,溼度和空氣汙染有什麼直接聯繫嗎?

「高溼度的環境有利於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等氣態汙染物轉化為顆粒物。」雷宇說。

懂了氣象因素,再回顧京津冀空氣汙染全過程

看了這麼多,你是不是已經覺得自己對大氣汙染成因了解了很多了呢?那麼,就讓我們用先前了解的知識,一起來分析一下2020年元宵節前後京津冀重汙染天氣過程的成因吧!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薛文博研究員以2020年元宵節的那一次重汙染天氣為例介紹道:重汙染過程中,區域內排放的汙染物在「北京-保定-石家莊」等山前城市形成汙染輻合帶,加之天氣靜穩,大氣邊界層降低,風速又低。

在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下,2月12日,北京市PM2.5日均濃度高達207微克/立方米。

2月14日,伴隨冷空氣過程與大範圍降雪過程,邊界層升高、水平自淨能力提升,沉降作用加速,空氣品質「自北向南」快速改善。

2月15日,北京市的PM2.5日均濃度將至6微克/立方米,大氣環境容量在2天內增加了幾十倍。

分析完汙染成因,我們再一起看看網友還有什麼其他的疑惑:

首先我們要明確,雖然冬天主要刮北風,但是並不意味著冬天天天刮北風!北京的重汙染天氣,往往就在偏南風的時候發生。

清華大學張強教授說:「北京的空氣汙染除了自身貢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區域傳輸的影響。北京的冬季主導風向雖然是北風,但是汙染過程往往是在偏南風的時候發生。在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5條汙染傳輸通道中,冬季影響以西南、東南傳輸通道為主。」

所以說,冬天北京的重汙染天氣,除了自身的汙染排放以外,來自南部的傳輸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汙染。

張強解答道:「大氣流動不存在邊界。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內,大氣的流動也並非單向的、一成不變的。因此,唐山、石家莊和北京是相互影響的關係。雖然區域汙染傳輸對每一個城市的大氣汙染都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城市自身的汙染排放還是貢獻最大的。」

因此,雖說區域傳輸也有一定影響,但是各城市的汙染還是主要來自於自身汙染排放的貢獻。

總結一句話:大氣沒有「邊界」,汙染出現主要還是歸因於自身。

除了氣象因素,京津冀地區還有一些重汙染天氣的「易染體質」。

首先,京津冀汙染排放量仍然較大。其次,京津冀地區「西臨太行山,北臨燕山」,這種西北兩面環山的地形特徵,導致偏南風吹來後,汙染物擴散受到山脈阻擋,汙染物容易在山前地區堆積,減弱了這一地區的大氣自淨能力。

空氣品質的改善,我們從未停下腳步

氣象條件是「老天爺」決定的,人類很難改變。所以,我們要改善空氣品質,只有大幅度削減大氣汙染排放量,使其降低到環境容量允許的範圍內。

「就以元宵節期間的重汙染天氣為例,分析模型表明,在元宵節前後的不利氣象條件下,要保證不發生重汙染,還需要汙染物減排達到50%以上。」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嚴剛副院長說。

經過近些年的持續努力,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重汙染發生的頻次、範圍、強度均明顯降低。特別是北京市,重汙染天氣明顯減少。即便如此,在遭遇極端不利氣象條件時,重汙染天氣還是難以避免。

未來,我們則需要在人為能夠控制的部分加大管控力度,持續推進汙染源減排工作,為我們未來大度數時候都可以藍天白雲而努力。

如果你還想全面、完整地了解大氣汙染的相關知識,可以點擊下面的視頻一探究竟,獲得專業、權威、詳細的解答:

來源:中國環境

原題為:《氣象條件如何與汙染排放共同作用,引發霧霾?》

編輯:周亞楠

更多精彩,請關注中國環境APP

長按識別二維碼下載↓↓↓

版權聲明

中國環境報社旗下媒體包括中國環境報、《環境經濟》雜誌、中國環境APP、中國環境網、中國環境微信、中國環境微博等。為維護自身版權利益,制止非法轉載行為,特此鄭重聲明如下:

1、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凡在網際網路、移動客戶端、微信和微博等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須事先取得中國環境報社的書面授權後,方可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和轉載,且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同時按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中國環境報社支付版權費用。

2、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對於侵權行為,中國環境報社將予以警告。

3、對於警告無效者,中國環境報社將採取包括但不限於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主管部門舉報、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訴訟等多種措施以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屆時產生的一切後果由侵權人承擔。

4、對於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舉報。

原標題:《為什麼了解大氣汙染成因,需要懂得一點氣象知識?》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李幹傑:大氣重汙染成因及來源主要是三大方面
    請問,旨在解決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的總理基金項目搞清楚汙染來源了嗎?現在基金項目的進展怎麼樣了?謝謝。  李幹傑:謝謝您的提問。剛才在上場之前,我還說這個問題一定會問到,因為大家對藍天保衛戰非常關心,對大氣重汙染的成因非常關心,當然也對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的進展情況非常關心。
  • 大氣汙染的成因是什麼?來源有哪些?
    大氣汙染的成因是什麼?來源有哪些?02.什麼是大氣汙染>當不利氣象條件發生時,如果人為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一如既往地排放汙染物到大氣環境中,汙染便會持續累積加重並蔓延,汙染連綿成片,汙染氣團隨風流動,形成大範圍的區域性空氣重汙染。
  • 李幹傑:氣象條件是大氣重汙染的重要外因
    中國氣象報全媒體記者劉釗報導 「氣象條件在變,一時天氣好,不要自滿鬆懈,遇到重汙染過程,也不要喪失信心,不要否定改善成果。」在3月11日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這樣表態。
  • 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驗收 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物理過程機理...
    中國氣象報訊8月26日,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召開2020年第五次主任辦公會議,在會上通報了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課題驗收結果。大氣攻關項目共有28個課題參加驗收評審,根據項目驗收實施細則,確定綜合排名前八的課題為優秀,其中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的「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的物理過程機理研究」被評為優秀。2018年6月27日,國務院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由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負責組織實施。
  • 科普動畫 | 大氣汙染的成因是什麼?來源有哪些?
    科普動畫 | 大氣汙染的成因是什麼?來源有哪些?>當不利氣象條件發生時,如果人為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一如既往地排放汙染物到大氣環境中,汙染便會持續累積加重並蔓延,汙染連綿成片,汙染氣團隨風流動,形成大範圍的區域性空氣重汙染。
  • 環保科普 | 多個城市遭遇重汙染,大氣重汙染成因與來源是什麼?
    環保科普 | 多個城市遭遇重汙染,大氣重汙染成因與來源是什麼?,為積極應對重汙染,河南十市(區)陸續啟動紅色預警;陝西關中8市(區)維持重汙染天氣Ⅱ級應急響應……12月24日19時全國PM2.5濃度現狀,來源: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那大氣重汙染的成因是什麼?
  • 【兩會時間】大氣重汙染成因有說法了!生態環境部部長詳解三大影響...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 大氣重汙染成因終於有了基本的說法,主要包括三大影響因素——汙染排放、氣象條件和區域傳輸。這是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3月11日記者會上的最新回應。他介紹,2017年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正式設立,當年9月展開工作,預計到今年底全部結束。
  • 環保科普 | 大氣汙染分幾種,成因是什麼?
    環保科普 | 大氣汙染分幾種,成因是什麼?大氣複合汙染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呢?大氣中一次汙染物和二次汙染物的結合,導致臭氧汙染和顆粒物汙染的生成。整體來說,以上各種汙染相互疊加,均相反應和多相反應相耦合。局地與區域大氣汙染相互作用的現象,即為大氣複合汙染。
  • 「氣象科普」大氣汙染的成因是什麼?來源有哪些?
    當這些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汙染。當不利氣象條件發生時,如果人為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一如既往地排放汙染物到大氣環境中,汙染便會持續累積加重並蔓延,汙染連綿成片,汙染氣團隨風流動,形成大範圍的區域性空氣重汙染。
  • 生態環境部部長: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取得階段性成果 將正式...
    發布會上,有記者就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這一攻關項目的進展情況,提問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對此李幹傑部長表示,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從2017年9月份正式展開,到目前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預期到今年年底全部結束,將正式向社會發布項目研究結果。
  • 大氣汙染的成因是什麼?
    當這些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汙染。當不利氣象條件發生時,如果人為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一如既往地排放汙染物到大氣環境中,汙染便會持續累積加重並蔓延,汙染連綿成片,汙染氣團隨風流動,形成大範圍的區域性空氣重汙染。
  • 大氣汙染的成因是什麼呢?
    轉自丨中國氣象科普
  • 大氣汙染成因與控制及趨勢分析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中國日報1月19日電(記者 鄭金冉)1月17日-18日,環境保護部在北京召開大氣汙染成因與控制及趨勢分析學術研討會。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防治聯合研究顧問組5名院士和總體專家組25名專家,以及全國各地大氣領域各研究方向的專家代表受邀參加研討會,交流大氣汙染防治研究成果,凝聚科學和管理共識,為完成《大氣十條》及「十三五」環境空氣品質改善目標強化科學支撐。經過兩天的深入研討,專家代表對大氣汙染的成因與控制途徑達成如下共識。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生態環境部解答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9月11日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領域首席科學家柴發合介紹科技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有媒體問:通過攻關項目的研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
  • 生態環境部:大氣重汙染成因已有基本說法 將適時發布
    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表示,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預計今年底全部結束,大氣重汙染成因已有基本說法,將適時向社會發布。李幹傑透露,大氣重汙染成因及來源主要分汙染排放、氣象條件、區域傳輸三方面。研究明確,汙染排放為主因。其中,工業、燃煤、機動車、揚塵四大來源佔比超90%。PM2.5組分中,硝酸鹽、硫酸鹽、銨鹽、有機物佔比超70%。
  • 科普 | 大氣汙染的成因是什麼?
    當這些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汙染。當不利氣象條件發生時,如果人為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一如既往地排放汙染物到大氣環境中,汙染便會持續累積加重並蔓延,汙染連綿成片,汙染氣團隨風流動,形成大範圍的區域性空氣重汙染。
  • 天津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查明 跟蹤研究工作組提出治汙建議
    北極星大氣網訊: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其中大氣汙染問題,成為不少地區的「心肺之患」。2017年9月,「1+X」模式的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成立,並向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2+26」城市派駐了跟蹤研究工作組,針對各地大氣汙染成因和治汙措施效果開展駐點研究。
  • 人民日報整版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更清楚了
    大氣重汙染原因是什麼?近2000位專家聯合攻關,準確找出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2017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由原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牽頭,科技、中科院、農業、工信、氣象、衛生、高校等多部門和單位協作,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汙染物排放管控技術等難題開展集中攻關,並設立專項資金5.75億元。
  • 專家:已基本弄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
    新京報快訊 據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消息,2017年4月以來,我國開展了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匯集國內2000多名環境科學、大氣科學、氣象科學以及行業治理等方面的優秀科學家和一線科研工作者,建成了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網,通過外場觀測、實驗室分析和數值模擬等綜合研究手段,集中開展聯合攻關,目前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的成因,實現了對重汙染過程的精細化定量化描述
  • 大氣汙染的成因是什麼?來源有哪些?
    當這些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汙染。當不利氣象條件發生時,如果人為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一如既往地排放汙染物到大氣環境中,汙染便會持續累積加重並蔓延,汙染連綿成片,汙染氣團隨風流動,形成大範圍的區域性空氣重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