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8 16: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歡迎關注生態徐州
大氣汙染可分為一次汙染、二次汙染以及複合汙染。
1
一次汙染
一次汙染的來源可分為天然源和人為源。天然汙染源汙染物是指由自然界產生的汙染物,如火山噴發、植物釋放等排放的汙染物。人為源汙染物是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所排放的汙染物,包括燃料燃燒、工業排放、交通排放以及農業活動等。
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PM2.5、PM10等,通常由汙染源直接排放,被稱為一次汙染物。
2
二次汙染
二次汙染物是相對於一次汙染物而定義的。排入環境中的一次汙染物,在理化作用或生物作用下發生變化,或與環境中的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或光化學反應所形成的物理、化學性狀與一次汙染物不同的新汙染物,稱為二次汙染物,又叫做次生汙染物。
二次汙染物由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氨氣等轉化而來。常見的二次汙染物包括硫酸及硫酸鹽、硝酸及硝酸鹽、臭氧、丙烯醛、光化學煙霧等。
3
複合汙染
上世紀70-90年代,我國大氣汙染治理以燃煤排放的煙塵和二氧化硫為主,並開始初步治理氮氧化物。在治理大氣汙染過程中,出現了煤煙型汙染、機動車汙染及其他汙染並存的局面。1997年,大氣複合汙染的概念被首次提出。
大氣複合汙染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呢?大氣中一次汙染物和二次汙染物的結合,導致臭氧汙染和顆粒物汙染的生成。它們的壽命較長,通過區域傳輸由上風向輸送到下風向。局地汙染最終導致區域汙染,甚至產生重汙染。
整體來說,以上各種汙染相互疊加,均相反應和多相反應相耦合。局地與區域大氣汙染相互作用的現象,即為大氣複合汙染。
除了汙染產生的各種內部因素,氣象條件是制約大氣汙染物傳播的重要外部因素。汙染物在大氣中遷移、擴散、轉化取決於氣象背景。風向、風速、氣溫、氣壓、溼度、降水等方面的變化都會影響汙染物的時空分布與空氣品質。
風速大,可以通過水平輸送和稀釋擴散效應降低顆粒物濃度。當空氣相對溼度較低,沒有形成降雨時,顆粒物的二次生成作用較強,PM2.5的濃度與相對溼度往往成正相關關係。但當空氣溼度大於90%時,易形成降雨,對空氣中的顆粒物有衝刷作用,將空氣中的顆粒物沉降到地面,導致PM2.5濃度降低。
來源: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
☆
副市長趙興友調研重點斷面、河道和支流水環境治理工作☆
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敏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百日攻堅 | 決戰年末加把油,常態夜查不鬆勁!☆
守護綠水青山 積蓄綠色動力 ——徐州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
重汙染天氣應急管控有豁免,鼓勵企業爭創「綠色標杆」主管:徐州市生態環境局
主辦:徐州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
原標題:《環保科普 | 大氣汙染分幾種,成因是什麼?》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