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氣網:綠會國際環境專項基金「大氣汙染精準治理對策第二次...

2020-12-03 中國綠髮會

今年是從2018年開始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制定新的「十四五」大氣汙染治理規劃的時間。

儘管這幾年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措施頻出,大氣汙染仍然沒有控制住,重汙染的成因仍存疑問。按照生態環保部黃潤秋部長的說法是 「環境汙染和生態保護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同時「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

為了使未來五年的治理更加有效,我們分析了前段時間大氣汙染治理的得失,試圖找出治理的短板,在「十四五」大氣汙染治理時進行更系統的規劃和更有效的治理。

目前的問題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今年5月在生態環境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通過「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頻發的根本原因,是「超出環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強度的排放」。

這個原因有點令人吃驚,2013年重霾爆發後,政府實施最嚴格的排放標準,並採取各種措施「鐵腕治霾」,包括實施世界上最嚴格的煙氣超低排放標準,治理散亂汙,大範圍的煤改氣,煤改電,秋冬季的不斷的停產,限產等,目前控制的三個主要大氣汙染物,煙塵(PM),二氧化硫(SO2)和 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量也都遠低於 2011年以前的峰值, 但排放強度仍然超出環境容量。

我們認為經過數年的努力,目前排放控制指標上的汙染物煙塵PM,二氧化硫SO2已達到深度減排的目標,氮氧化物NOx 也已經基本控制住,秋冬季大氣重汙染頻發的主要原因是這三個主要指標沒有完全反應主要的大氣汙染物,控制指標上存在漏洞,同時,我們在控制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其技術/工藝過程產生了副產物,這些副產物不僅抵消了我們減排的效果,而且還壓縮了排放空間,降低了環境容量。

顆粒物 PM減排與存在的缺陷

由於超低排放標準的實施,大部分電廠/鋼廠的顆粒物排放都在 10毫克/立方米以下,有的甚至達到 5 毫克/立方米,遠低於國際同類企業的排放。但目前這個指標上的顆粒物只包括可過濾的固體顆粒物,而沒有包括可凝結顆粒物 (CPM), 因為我們的顆粒物監測標準裡就直接排除了CPM。

這部分在顆粒物監測之外的CPM有多少?根據整理出北京,上海17個超低排放機組的測試結果,CPM的平均值是 13.93 毫克每立方米。也就是說,我們目前超低排放顆粒物標準是 10 毫克每立方米,假設監測得超低排放機組/鍋爐顆粒物排放平均值是 5 毫克每立方米,滿足並超過超低標準,但實際排放是5+13.93=18.93毫克每立方米,高出檢測值278%!這一個指標漏洞,就可以說明為什麼我們的環保指標對不上實際的大氣汙染情況。我們的超低排放指標上缺少了 CPM, 而且遺漏的 CPM 是 PM1 以下氣溶膠,正是形成霧霾的核心。

氮氧化物NOx 減排和氨排放

超低排放中氮氧化物NOx的標準是 50 毫克/立方米,遠高於歐洲和美國標準。氮氧化物的總量一直在下降, 但目前的主流技術脫硝技術 SCR 法帶來一個問題,為了達到超低的控制指標,過量噴氨現象十分普遍,未參與還原反應氨氣量佔噴氨量的 1/4-1/3,這些氨氣在煙道中形成銨鹽等氨氮物, 氨氮物主要通過粉煤灰、脫硫廢水、霧滴等被攜帶排出煙道, 外排的氨氮物大部分最終形成氨氣排至大氣。按 2017年電廠的氨使用量估算,這部分排放的氨氣量約為137-218萬噸 (蘇躍進,周念昕, 氨法脫硝中未參與還原反應氨氣產生的氨排放問題研究,《科學與管理》2019年05期)。一些專家在排出的煙氣中測得氨含量不高,因為氨排放是發生在整個脫硫脫硝和除塵的過程中,煙氣中的氨逃逸只是很少一部分。

氨氣是大氣中唯一的高濃度鹼性氣體, 逃逸到大氣中的氨,與硝酸或硫酸等酸性氣體發生反應, 形成硫酸鹽、硝酸鹽等二次顆粒物,是大氣中氣態汙染物轉變成固態汙染物的重要推手。因此,我們在追求超低的氮氧化物排放的同時,忽視了目前技術的局限性,使得大量的氨排向空中,轉而形成二次顆粒物,抵消我們顆粒物減排的效果。

傳統上認為大氣中的氨主要來自於農業,但最近的研究推翻了這一觀念。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潘月鵬研究員發現,非農業(包括電力,工業,廢物,和機動車)的氨排放已佔 66%。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團隊也通過觀測發現,「我國北方氨氣濃度顯著高於長江以南地區;在不同區域內,城市站點觀測到的氨氣濃度與農田站點相當,且顯著高於森林、草地和高山等站點。研究證實,華北是我國氨氣最大的「熱點區」,濃度異常高,空間覆蓋範圍廣」 。王躍思團隊前不久在《國家科學評論》 發表關於大氣汙染研究的最新成果,直接建議 「將氨(包括氨氣和銨鹽)作為大氣汙染物列入控制性指標」。(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網站,2020.7.1)

前面指出電廠在脫硝的過程中導致了大量的氨排放,而鋼鐵行業超低排放實施以來,氨排放有過之而無不及。最近和正在建設的SCR系統大部分布置在脫硫系統後,這造成了過剩的氨直接排入大氣環境中。這一現象對環境的影響比電力行業SCR/SNCR更嚴重。

二氧化硫 SO2 減排和溼法脫硫工藝的副作用

目前絕大部分電廠和工業企業使用溼法脫硫工藝進行 SO2減排, 儘管脫硫效果明顯,但由於中間的煙氣升溫器 (GGH)被取消,使得溼煙氣低溫,低空排放,脫硫漿液中的微小粒子和水溶性鹽,隨煙氣逸出脫硫塔,通過煙囪排入大氣。

相關實驗表明,經過脫硫工藝後,PM2.5的粒子數在0.07微米出現峰值。這些隨著水汽排放到大氣中脫水後出現的超細顆粒物的個數比沒有環保設施時成倍增加。根據基於氣象數據、監測數據、不同階段相關文獻中的檢測數據等,構建相關分析模型,齊魯大學研究員周勇確認PM2.5粒數濃度暴增是2013-2014年京津冀及周邊省份霧霾大爆發的主因,並確認硫酸根、硝酸根、銨根等水溶性離子為主的可凝結顆粒物,均受溼法脫硫取消GGH後的溼煙囪汙染物排放這一因素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溼法脫硫取消GGH是最主要的引發PM2.5粒數濃度暴增的因素,同期大規模的脫硝加劇了這一趨勢。

由於後來溼電除塵器的使用,去除了大部分霧滴,重霧霾的情形得到了緩解, 但煙氣裡大量可凝結顆粒物仍然存在,同時煙氣溼度很高,很多水汽排放到空中,成為致霾的兩個關鍵因素:溼度和凝結核,再加上靜穩天氣或逆溫層,使得顆粒物吸溼增長並二次生成。

人工水汽排放

這些年工業的擴展,人為排放的水汽量增加很多,如電廠/化工廠的冷卻塔,鍋爐溼法脫硫後的煙氣,以及高爐衝渣水,焦化廠的溼熄焦工藝,天然氣的燃燒等。

專家估算,一個60萬千瓦煤電機組滿發時,溼法脫硫後,煙氣溫度按50攝氏度考慮,每小時通過煙囪排放的水量約235噸。冷卻塔排放水量按煙氣排放量4.5倍估算,每小時排放約1057噸。根據估算,全國電廠經溼法脫硫後每年排出的水量約為 17 億噸,冷卻塔排放水量約為 77 億噸。相對於環境自然蒸發量,這些工業排放水量不大;但問題是,在冬季低溫季節,如0攝氏度條件下,不到5克/立方米的水蒸汽含量就會導致大氣相對溼度達到100%。

冬季是煤電等用能高峰期,煙囪和冷卻塔的排放水量也多,在工業集中的地區,這些水汽對局部的大氣環境有顯著影響。水汽形成的水蒸汽氣溶膠,使得局部的雲層增厚,在城市上空形成一個「鍋蓋」,使汙染物無法自由擴散。這種人為排放水汽形成的氣溶膠,在城市上空不斷累積,壓縮了汙染物排放空間,環境容量因此下降,從各個汙染源排出的硫化物,氮氧化物,VOC,CPM等氣態汙染物,在水汽和氨的作用下,在排放空間被壓縮的大氣中形成二次顆粒物,導致霧霾加重。

分析與建議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認為在超低排放全面實施的場景下,大氣汙染物還超出環境容量的有兩個主要原因。

首先,目前的超低排放的指標上有嚴重缺陷,五個主要大氣汙染物,超低排放只控制了兩個半,即 SO2, NOx 和可過濾的PM,另外兩個半沒有控制,氨氣NH3, 揮發性有機物VOC 和CPM(可凝結顆粒物)。而沒有控制的汙染物,對霧霾的影響比前面的還要大。儘管今年開始重點控制 VOC,但目前的效果還沒有顯現出來,而且 VOC 主要是臭氧的前體物。

第二, 在控制前面兩個半汙染物的過程中,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如脫硫排放了大量水汽和 CPM,同時降低了煙氣排放高度,脫硝逃逸了氨氣,這些副作用,壓縮了排放空間,降低了環境容量,導致二次顆粒物的大幅增加,不但抵消一次顆粒物減排的效果,還在不利氣象條件下,導致重度霧霾的爆發。這就是為什麼在冬季即使不斷停工限產,一遇上靜穩高溼天氣,持續數天的重霾仍會產生。因為我們人工不間斷的水汽,氨和 CPM的排放,在累積一段時間後,為霧霾的爆發提前做好了鋪墊!

在 「十四五」的進一步深度治理中, 我們有三個建議。

建議1 增加超低排放的內容,彌補指標上缺失

現在已經開始治理 VOC, 同時我們也要把大氣中氨含量NH3納入控制性指標,城區的氨排放除了電力/工業的脫硝外,氨排放還包括從養殖廢棄物的排放,機動車,特別是柴油車的氮氧化物減排過程中的排放等。這些都要一併考慮。

顆粒物指標必須包括可凝結顆粒物 CPM,因為 CPM 基本是PM1 氣溶膠,對霧霾影響更直接。

建議2 降低溼法脫硫的副作用,治理溼法脫硫排出的白色/有色煙羽

由於目前採取溼法脫硫的電力/鋼鐵等企業排放量大,對整體的大氣質量影響明顯 (如今年春節期間的長時間的重霾),必須採取措施治理!2017-2018各地已經採取一些措施治理。應該認真總結,找出最佳適用技術,進行推廣。目前情況看來在北方地區,煙氣餘熱回收是一個有效的解決辦法。

建議3 回收工業排放的水汽

對於電廠的冷卻水,鋼焦,化工等行業各工序的水汽排放應該強制要求回收。回收水汽有幾個好處,首先是改善城市大氣/氣象環境,拿掉城市上空的 「鍋蓋」,減少霧霾的產生,二是減少隨水汽排出的鹽粒和汙染物,三是重複利用水,減少工業用水總量,降低企業成本, 四是餘熱可以回收利用, 使減排產生經濟效益。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

國際環境專項基金

2020.11.24

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CdtEXWBr5r15jvXrpTm6mw

相關焦點

  • 推進「十四五」期間有效治霾,大氣汙染精準治理座談會召開 | 綠會...
    推進「十四五」期間有效治霾,大氣汙染精準治理座談會召開 | 綠會國際環境基金 2020-11-26 09: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霧霾由水蒸氣和顆粒物共同組成 | 大氣汙染精準治理對策
    (侯丙林 中國綠髮會國際環境專項基金熱能高級工程師為什麼2010年後,我國北方地區汙染減少反而霧霾頻發呢?這就是我說的「顆粒說」傳統理論的治理措施「水土不服」。溼法脫硫,煤改氣……等西方治理措施拿到中國南方特別有效,照搬到乾燥的北方來就不管用。為什麼?因為這些治理措施次生了大量水蒸汽,改變了我國北方地區乾燥的原生態。僅溼法脫硫一項全國每年排放30億噸水蒸汽。
  • 侯丙林:霧霾由水蒸氣和顆粒物共同組成 | 大氣汙染精準治理對策第...
    (侯丙林 中國綠髮會國際環境專項基金熱能高級工程師)為什麼2010年後,我國北方地區汙染減少反而霧霾頻發呢?這就是我說的「顆粒說」傳統理論的治理措施「水土不服」。溼法脫硫,煤改氣……等西方治理措施拿到中國南方特別有效,照搬到乾燥的北方來就不管用。為什麼?因為這些治理措施次生了大量水蒸汽,改變了我國北方地區乾燥的原生態。僅溼法脫硫一項全國每年排放30億噸水蒸汽。
  • 可凝結顆粒物的範疇、監測與控制 | 大氣汙染精準治理對策
    #霧霾 5 #大氣汙染治理 3 #霧霾治理 3#空氣汙染 5盛重義 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但是這一部分有機物且不說它對環境的影響,僅對成分的定性和定量目前做的還不夠,主要原因是濃度很低,而且種類非常多。國內浙大熱能研究的較為深入,但也只能把有機物進行歸類研究,比如說按照環的個數來分類並定量。如果後續要控制CPM,這部分有機物是一定要引起關注的。再看無機的成分。我們列了9種水溶性離子。
  • 中國綠髮會:「十四五」大氣汙染深度治理的問題與建議(徵求意見稿)
    北極星大氣網訊:11月24日,由中國綠髮會國際環境專項基金主辦的「大氣汙染精準治理對策第二次座談會」在京召開,與會專家就《「十四五」大氣汙染深度治理的問題與建議(徵求意見稿)》展開討論,現將徵求意見稿內容刊發如下,邀請社會各界共同諫言。摘要:今年是從2018年開始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制定新的「十四五」大氣汙染治理規劃的時間。
  • 東亞大氣汙染治理與環保產業國際合作峰會主題論壇:「東亞大氣汙染...
    下面我們進入另外一個階段,有請全國工商聯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先生主持東亞大氣汙染治理國際合作機制與政策專場上半場,謝謝大家。2013-12-14 17:07:09駱建華: 謝謝張秘書長,我是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上午我給大家作了一個演講,這個環節由我來主持,一共五位先生,請他們上臺。
  • 我給大氣汙染「畫像」———專訪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長丁愛軍
    江蘇省人民政府和生態環境部聯合主辦的「2018國際生態環境新技術大會」10月22日、23日在南京舉行。江蘇新聞廣播和江蘇省環境保護廳聯合推出系列報導——「環保大咖背後的故事」,今天來認識一位藍天先行者——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院長、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丁愛軍。
  • 東亞大氣汙染治理與環保產業國際合作峰會開幕禮暨主旨演講...
    非常榮幸作為東亞大氣汙染治理與環保產業國際合作峰會開幕式暨主旨演講主持人,我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張大衛。大會的主題是開放、合作與綠色亞洲,全球可持續發展是全人類共同的任務,環境與經濟的和諧發展也是人類未來共同的福祉,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騰飛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今天的中國,正在經歷從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到制衡,再到協調、融合發展的進程。
  • 東亞大氣汙染治理與環保產業國際合作峰會專題論壇:
    首先我代表中國環境科學協會對東亞大氣汙染治理與環保產業國際合作峰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環境保護,近年來我國的環境保護取得了積極進展,「十一五」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能耗下降19%,化學需氧量下降12%,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下降14%,北京、天津、河北的節能減排工作也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由於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能源消耗大量增加,我國當前面臨的環境形勢依然嚴峻。
  • 碳排放減少了35%,大氣環境治理成果顯現
    碳排放減少了35%,大氣環境治理成果顯現!日本課題組成員、大氣環境物質科學專家、海洋機構高級研究員金谷有剛稱:「可以認為中國碳排放下降是中國政府治理大氣環境政策的有效體現。」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一個研究團隊近日在歐洲專業雜誌發表論文稱,觀測發現從2009年開始,10年間中國碳排放減少了
  • 科學精準防治臭氧汙染
    來源:中國環境報圖集 近年來,臭氧在我國多地已經成為影響夏季環境空氣品質的重要因素。臭氧汙染治理工作的複雜性和艱巨性決定了臭氧汙染治理亟須強化科學支撐。如何科學治理臭氧汙染?目前,各地在科學治理臭氧汙染方面還有哪些工作要做?
  • 讓澄澈的藍天成為日常所見——濰坊市深入推進冬季大氣汙染治理
    入冬以來,為有效應對重汙染天氣,持續改善空氣環境質量,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不斷強化措施、綜合施策,多方位推進,深入開展大氣汙染綜合治理,堅決打好打贏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主動出擊,及時啟動汙染天氣應急響應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省級環境監測中心會商結果,預計12月5日至12月12日期間,我省內陸地區將出現兩次大範圍中重度汙染天氣過程。按照區域預警響應要求,經市重汙染天氣預警預報組聯合會商,我市自12月4日晚發布重汙染天氣橙色預警,12月5日啟動Ⅱ級應急響應。
  • 柴發合:我國大氣汙染治理歷程回顧與展望(《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摘要】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並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大氣環境問題的演變而不斷深化。幾十年來,我國在大氣汙染控制和空氣品質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效。本文在系統回顧我國大氣汙染治理歷程基礎上,展望提出新時期推進我國大氣汙染治理創新思路。
  • 《中山市環境空氣品質達標規劃(2020年)》,大氣治理,大氣汙染物...
    、兩個走在前列」的要求,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握穩中求進總基調,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核心,著力解決以顆粒物(PM2.5和PM10)為重點、兼顧O3的大氣汙染問題,更加突出結構優化調整、汙染源頭防控和全過程監管,繼續提高環保標準,嚴格環保執法,繼續深化大氣汙染源治理,落實政府、企業、公眾大氣環境保護責任,著力提升大氣環境管理的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為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綠色
  • 廣西南寧治理大氣汙染出「重拳」
    北極星大氣網訊:近日,廣西南寧市政府印發了《南寧市大氣汙染防治規劃》(下稱《規劃》),計劃用10年時間,對南寧市六區六縣共22112平方公裡的區域,進行環境空氣品質達標挑戰,解決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等空氣環境突出問題。
  • 中國大氣汙染影響韓國?生態環境部這樣反駁
    中新網1月21日電 近期韓國有一些媒體報導所謂「中國大氣汙染影響韓國」,對此,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表示,多國治理經驗表明,區域大氣汙染治理過程中,大城市的本地排放治理尤為重要。經驗表明,應對環境問題,應該在立足治理本地汙染的基礎上,加強區域和全球合作。
  • 關於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場地汙染成因與治理技術「等3個重點專項...
    附件:  「場地土壤汙染成因與治理技術」重點專項  2018 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建議  (徵求意見稿)  為貫徹落實《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按照《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及地方,制定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場地土壤汙染成因與治理技術」重點專項實施方案。
  • PM2.5剛下降 臭氧汙染又上升:我國大氣汙染治理的成績與挑戰
    北極星大氣網訊:2013年1月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持續發生重霾汙染事件,大氣汙染治理迫在眉睫。為此,黨中央和國務院於2013年頒布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國十條」),旨在通過源頭減排,實現重點區域以細顆粒物(PM2.5)為首的大氣汙染得到控制,使空氣品質顯著改善。
  • 李克強治理大氣汙染 大氣汙染對健康的危害有哪些
    李克強治理大氣汙染:中央財政3年將投263億  環保部20日透露,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重要批示。為此,環保部對近年大氣汙染治理情況進行盤點。  就263億中央資金下撥情況,環保部說,2013年,中央財政劃撥50億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內蒙古、山西獲益;2014年,中央財政劃撥98億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三大區域10省份,除了上述6省份,江蘇、浙江、安徽、上海大氣汙染防治得到支持;2015年,中央財政擬劃撥115億元專項資金,目前已分兩批撥付106億元,河南省與上述10省份一起
  • 中國氣象局提升業務能力 服務大氣環境治理
    然而,自嘲與抱怨並無法減輕大氣汙染,只有踏實做好每一件事,我們距離「常態化」的藍天才會更近,為此,中國氣象局不斷提升業務能力,積極服務大氣環境治理。這天,空氣重汙染紅色預警依舊掛起。面對記者的提問,張恆德語氣沉穩地說:「我相信,解決大氣環境汙染問題,應該用不了這麼長時間。」  身為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以下簡稱「環境氣象中心」)副主任,張恆德的回答一半來自科學——以珠三角治理灰霾的經驗為實例;一半源自對工作的使命感。2015年是環境氣象中心自2014年3月成立後,經歷的第一個「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