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聞訊 PM2.5、臭氧這些專業的大氣名詞如今都已耳熟能詳,事實上,早在這些概念普及之前,就有很多科技工作者為了能說清其機理而默默努力。江蘇省人民政府和生態環境部聯合主辦的「2018國際生態環境新技術大會」10月22日、23日在南京舉行。江蘇新聞廣播和江蘇省環境保護廳聯合推出系列報導——「環保大咖背後的故事」,今天來認識一位藍天先行者——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院長、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丁愛軍。
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的西北角有個40米高的小山,上面架設了多臺全國乃至世界最先進的大氣探測儀,被同學們親切的稱作「大氣山」,這山上承載的是全省高校中首個地球系統區域過程綜合觀測實驗基地,基地的籌建人就是丁愛軍教授。
2009年,丁愛軍從香港回到母校南京大學任教,彼時,公眾尚未對大氣汙染形成普遍的認知,他利用基地的設備監測PM2.5、PM10和臭氧等主要大氣汙染物,並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一直沒有間斷,令他欣慰的是,這幾年監測到的指標數據在持續好轉:「我們基礎建設09年開始建設,2011年7月下旬正式開始觀測,當時觀測到的PM2.5年平均濃度在70多個微克/立方米,我們給省市寫了諮詢報告講述了它的機理,從這些年整理出來的數據可以看到,2013年以來PM2.5濃度下降的非常厲害,現在年均濃度在40~42微克/立方米之間。」
翻看丁愛軍的朋友圈,天空的照片是絕對主角,他也要求自己的學生多給天空拍照,通過對比觀察大氣環境的變化,尋找科研發現的「靈感」。2012年6月南京出現的黃泥天和2013年初全國範圍內大面積霧霾都讓丁愛軍及其團隊備受震撼,到底什麼原因導致汙染能夠短時間內積累到如此嚴重的程度並且長時間難以消解,他們利用化學和大氣的交叉學科優勢,在比對了無數組的數據後揭示出大氣中黑碳氣溶膠的「穹頂效應」,這一成果被美國雙周刊科學新聞雜誌撰文報導,在國際上取得強烈反響.「柴油、秸稈等不完全燃燒產生黑炭,因為大氣中有黑炭氣溶膠的存在,吸收太陽輻射,把能量滯留在大氣中,最後的結果就是靜穩天氣變得更穩定,使得城市汙染排放被限制在更低高度,同樣的排放,原來汙染可以到達天空1公裡的高度,現在就只有500米,那麼地面的汙染濃度就翻倍了,如果我們優先減排黑炭,這樣氣象條件變得更好。」丁愛軍解釋道。
這一發現也讓丁愛軍更加確信,汙染不僅聚集在地面,同時也和垂直方向上不同高度的氣象條件有關,地面和高空汙染之間具有互相傳遞、交叉影響的作用。因此,2016年,他負責啟動了「我國東部沿海大氣複合汙染天空地一體化監測技術」項目,這是首批立項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氣專項」之一,通過建立多尺度、多平臺、多參數的一體化技術監測,試圖給汙染在垂直方向上「畫像」:「我們用像飛機一樣大的飛艇,載重幾百公斤的儀器能做大氣垂直結構觀測,明年我們會把飛艇開到江蘇的南京、徐州等地來做,通過它的上下移動,給大氣作切片,我們還有飛機、無人機,陸地上有大型移動觀測平臺,還有大型輪船在海上,未來能夠更好支撐大氣霧霾問題的治理。」
據了解,整個項目將持續到2020年,將為大氣汙染研究提供更全面的技術支持,同時為減排提供更科學、精準的治理方案。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查多 編輯/蔣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