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 金鳳
「快看快看,飛起來了!」「好像一隻大鯨魚啊」伴隨著小朋友們的陣陣歡呼,一隻形似鯨魚的白白胖胖的飛艇,從南京大學上空緩緩升空。在地面的控制艙內,監測技術平臺上顯示出臭氧、氣壓、一氧化碳、PM2.5等數據。
新年第一天,在南京大學的「飛艇開放日」活動中,該校大氣科學學院丁愛軍教授團隊牽頭的首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我國東部沿海大氣複合汙染天空地一體化監測技術」項目,用「系留型大型浮空器」,搭載著250公斤的大氣汙染探測儀器,升空探測空氣汙染物。
丁愛軍介紹,飛艇最大的優勢就是它的滯空性能,相比飛機,飛艇可以停在空中的任何一個高度,測量特定點位的汙染物指數,「飛艇搭載了先進的黑碳-氣溶膠質譜和多臺配套設備,可以監測黑碳、PM2.5的組分、雲中的化學成分、雲與汙染物的相互作用,並結合模式分析汙染的來源,例如包括汙染來源類型和汙染源頭」。
「飛艇」的「肚子」裡,有1900立方米的氦氣,它的放飛,與地面、海洋、高空的空氣品質觀測系統組成一個空天地海的網絡。
C波段雙偏振都卜勒雷達 金鳳 攝
「地面雷射雷達就像X光,可以測量汙染濃度的垂直結構,而飛艇搭載著最先進的實時分析儀器,如高解析度質譜,就像給大氣做穿刺一樣,測量具體的化學組分,以便更科學地理解汙染的成因,支撐科學治霾。」丁愛軍說,飛艇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研發,約半小時,就能飛到最高1.3公裡的高度,每隔20秒,就可以回收幾百個監測數據。
除了飛艇之外,這次長達兩個月的試驗,還動用了多架飛機、無人機、東方紅3號海洋科考船等試驗設施,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的整個東部地區開展觀測,為更好地了解我國東部沿海大氣複合汙染的成因,收集試驗數據。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