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上那個東西好像一隻大白蘿蔔啊!」
「我覺得還是像長翅膀的鯨魚多一點吧。」
不知道什麼時候,「大白鯨」突然霸佔了南大同學的朋友圈,平日在校園裡一抬頭也總會看到它可愛的身影。其實這隻「大白鯨」真正名字叫「大載荷系留型浮空器」,俗稱飛艇,是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的丁愛軍教授牽頭的首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氣專項」——「我國東部沿海大氣複合汙染天空地一體化檢測技術」用來做科學實驗用的。聽起來是不是非常「高大上」?那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這隻「大白鯨」——系留飛艇吧!
近年來,空氣汙染日益嚴重,相關問題也更趨複雜,了解目前空氣汙染的具體情況就顯得尤為重要。系留飛艇的出現,讓大氣汙染研究擺脫了地面測量系統的限制,可以進入到高空,對空氣上方的各項數據進行測量;而同樣是在空中採集數據,相比飛機的快速穿過,飛艇則可以停留在地面至高空1200米的任意一個地方,通過一個點的上下移動來給大氣做「切片」,做出非常細節化的測量。如果你有在近處看到飛艇,就會發現它的下方其實有一個吊籃,這隻吊籃裡搭載著的是200多公斤重的先進的大氣汙染探測儀器AMS,用來測量大氣中包括PM2.5在內的空氣汙染物的化學組分以及影響PM2.5生成的氣體成分,這些具體的數據將會為空氣汙染的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資料。
我們還了解到,飛艇的放飛和收回每次都需要10多名保障人員進行操作,一收一放至少要花費一個小時的時間。飛艇每天的運行和維護也需要大氣科學學院研究團隊10多名師生共同負責。至於飛艇的放飛時間和地點,則需要結合模型預報和特定的科學問題來決定,放飛高度也需要通過現場雷射雷達給出的大氣汙染垂直結構來進行調整,遇到氣象條件不好時還需要及時收回基地,可以說是非常不容易。
讓我們通過一段視頻來回顧一下「大白鯨」在南大校園的身影吧: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系留型大型浮空器」(大白鯨)
看了視頻,是不是覺得「大白鯨」愈發可愛了?但如之前所說,丁愛軍教授牽頭的這個「大氣專項」的研究範圍非常廣,涉及我國整個東部地區。因此為了解中國東部相關數據的三維結構,2019年12月已有兩個飛行器分別從北京經武漢飛到南京,從太原飛到濟南。這也就意味著,隨著科研進展,系留飛艇最終會離開南京,而飛艇離開的時間,恰恰和同學們寒假離校時間相近,就在2020年1月中旬。
想到開學回到校園時,這只可愛的「大白鯨」已經離開了,為了紀念這些天來「大白鯨」為大家留下的美好的記憶,哪怕是一瞬間抬眼相望的默契,我們製作了精美的海報可以用作桌面和手機壁紙,大家一起用起來,把「大白鯨」永遠留在身邊吧!
桌面壁紙
手機壁紙(尺寸A)
手機壁紙(尺寸B)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
面對我國東部地區異常複雜的大氣汙染問題,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丁愛軍教授牽頭的這個項目利用率先進的檢測技術,可以對相關汙染物的發生、發展規律做出全方位的檢測,並由此剖析成因,最終會提升空氣汙染的預警能力並最終實現相關問題的有效控制。國家對這個項目也給予了大力支持。項目牽頭者丁愛軍教授所在的大氣科學學院,是我國現代氣象教育的發祥地和卓越人才的培養搖籃。1924年,我國最早的氣象學專業,第一個氣象系在這裡誕生,到如今更是教育部雙一流學科,國家級理科人才的培養基地。
除了實力標籤,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還擁有非常雄厚的師資力量。老師大都是中科院院士、知名教授或者優秀中青年學者,學院教師的科研創新能力也在逐漸提升。在颱風和強對流等重大災害性天氣的變化規律、形成機理和預測理論,空氣汙染物的分布、輸送機制及其天氣氣候效應等研究領域均取得了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創新性成果。近五年學院教師發表論文450餘篇,其中SCI論文300餘篇,高水平SCI論文150餘篇。教師發表高水平SCI論文數逐年增加,已逐漸達到人均每年發表1篇高水平SCI論文,接近國際研究型大學水平。
人才培養方面,大氣科學學院設有「大氣科學」和「應用氣象學」2個本科專業,每年招收100名左右本科生,本科畢業生一次分配到位率在95%以上。學院堅持「基礎型、應用型」兩類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培養出了6000多名優秀的氣象科技人才和業務骨幹,其中12位成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含外籍),為我國氣象事業、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你真正走進「大白鯨」時,你會發現藏在它身上前沿的科技;
當你真正走進大氣科學學院時,你也一定會充分感受到「氣象萬千」迷人的魅力。
來源 |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南京大學新聞網
部分文字、整理、美編 | 郭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