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收穫!大氣科學學院丁愛軍與符淙斌團隊揭示長三角和京津冀重...

2021-01-08 澎湃新聞

昨日小南推文

探索·收穫!現代工學院魏輝教授課題組報導納米酶傳感器陣列檢測農藥的新策略

以PM2.5為特徵汙染物的大氣複合汙染問題是我國東部地區面臨的一大環境挑戰。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江蘇省氣候變化協同創新中心丁愛軍與符淙斌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國京津冀和長三角兩大城市群秋冬季的重霾汙染如何通過相互作用增強長距離傳輸的新機制,同時提出了減緩這種區域尺度相互影響以實現科學治霾與精準治霾的新思路。

雖然我國東部地區空氣品質自2013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國十條")實施以來有了顯著改善,但即使在很多城市從嚴減排情形下重霾汙染事件仍然頻發。汙染物的長距離輸送、局地積累及化學生成被認為是影響重霾汙染的關鍵因素,然而對於區域尺度、持續性霾的形成機制及其在不同超大城市群間理化過程關係的認識還非常有限。該研究從2017年底至2018年初(即"國十條"收官之際)發生在華北和華東地區的一次大範圍重霾事件出發,基於多種觀測資料和數值模式模擬,發現該汙染事件表面上看起來長三角是受華北區域性汙染的長距離傳輸所致,而事實上華北地區重霾形成和加劇的氣象條件卻顯著受到長三角和山東等地區排放的影響。具有較強太陽輻射吸收特性的黑碳氣溶膠的區域性排放可被快速輸送傳至京津冀的邊界層上層,通過氣溶膠-邊界層的相互作用改變京津冀地區的氣象條件,加劇所在地區靜穩天氣的形成(即邊界層上層增暖、下層降溫的"穹頂效應"),同時邊界層內因降溫所導致的相對溼度增加又顯著促進二次顆粒物的生成,從而加劇了華北的PM2.5汙染。在隨後的冷鋒作用下,區域性重霾又可南下影響包括長三角在內的整個東部地區(如圖所示)。研究進一步統計了2013年以來類似的17個典型案例,並基於WRF-Chem數值模式模擬量化了該過程的相關貢獻。研究同時發現,對於長三角而言,同樣的減排強度,只要將減排時間點比正常預報重霾出現時間錯位(譬如提前兩天),不但可以減輕華北地區的汙染,也有助於對隨後長距離傳輸的重汙染過程進行削峰。

該研究首次發現在上千公裡的空間尺度上,垂直方向的空氣汙染-大氣邊界層反饋過程可以與大尺度天氣過程發生相互作用而進一步增強區域間的汙染傳輸。該項工作是丁愛軍與符淙斌團隊在前期"黃泥天"形成機制以及超大城市黑碳氣溶膠"穹頂效應"等工作基礎上的拓展和又一重要突破。該研究進一步證明了我國獨特環境條件下大氣複合汙染成因的複雜性和非線性,而基於多學科交叉(特別是大氣物理、氣象和大氣化學交叉)的方法以及多手段(包括地面觀測、垂直立體探測以及先進的數值模擬技術)的結合可幫助提高相關問題的認識。

該項研究對於我國今後在京津冀和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實施跨區域大氣汙染協同控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一方面,該發現對基於傳統數值模式的區域源解析以及僅基於地表觀測對大氣複合汙染成因的認識帶來新的挑戰;另一方面,也對未來大氣複合汙染需要加強垂直觀測以及需進一步提高空氣品質預報時效,從而實現"科學治霾、精準治霾"提出了新的要求。

該項工作於5月25日在線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Geoscience),並作為該期刊主頁條幅亮點推薦。論文第一作者為大氣科學學院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黃昕副教授,通訊作者為丁愛軍教授,符淙斌院士、博士研究生王子麟、助理研究員丁可、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高健研究員、柴發合研究員為論文共同作者。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氣專項"項目"我國東部沿海大氣複合汙染天空地一體化監測技術"、江蘇省氣候變化協同創新中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學計劃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優秀青年基金項目以及"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總理基金項目的資助。

參考閱讀

Huang, X. et al., Amplified transboundary transport of haze by aerosol-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 in China , Nature Geoscience, doi:10.1038/s41561-020-0583-4, 2020.

Ding, A, " D ome effect" of black carbon amplifies transboundary transport of haze , Nature Research Chemistry Community, May 26, 2020.

Huang, X., Wang, Z., & Ding, A., Impact of Aerosol-PBL Interaction on Haze Pollution: Multiyear Observational Evidences in North China , Geophys. Res. Lett., 45, 8596-8603, 2018.

Wang, Z., Huang, X., & Ding, A., Dome effect of black carbon and its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a one-dimensional modelling study , Atmos. Chem. Phys., 18, 2821-2834, 2018.

Ding, A., X. Huang et al., Enhanced haze pollution by black carbon in megacities in China, Geophys. Res. Lett., 43, 6, 2873-2879, 2016.

Ding, A., C. Fu, et al., Intense atmospheric pollution modifies weather: a case of mixed biomass burning wither fossil fuel combustion pollution in the eastern China , Atmos. Chem. Phys.,13,10545-10554, 2013.

原標題:《探索·收穫!大氣科學學院丁愛軍與符淙斌團隊揭示長三角和京津冀重霾汙染相互作用新機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學揭示霧霾跨區域傳播機制
    重汙染發生期間,弄清汙染的跨界傳輸和局地貢獻是大氣汙染防治的關鍵,對於科學採取恰當措施,實現「精準治霾」尤為重要。近日,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江蘇省氣候變化協同創新中心丁愛軍與符淙斌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國京津冀和長三角兩大城市群秋冬季重霾汙染通過相互作用增強跨界傳輸的新機制,同時提出了減緩這種區域相互影響以實現科學治霾的新思路。
  • 我給大氣汙染「畫像」———專訪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長丁愛軍
    江蘇省人民政府和生態環境部聯合主辦的「2018國際生態環境新技術大會」10月22日、23日在南京舉行。江蘇新聞廣播和江蘇省環境保護廳聯合推出系列報導——「環保大咖背後的故事」,今天來認識一位藍天先行者——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院長、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丁愛軍。
  • 專家稱汙染物是長三角霧霾原因 非氣象條件造成
    逃離京津冀,長三角中「霾伏」  長三角的城市,如南京、合肥、杭州等地,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霾日都在持續增加  「玩了一周還是在看霧霾」。來中國旅遊的德國小夥弗洛西昂,害怕碰上霧霾,在京津冀和上海之間,選擇了後者。
  • 行走在西北的「黃大年」――記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黃建平教師團隊
    黃建平,是這支科研團隊的核心力量,十多年前他毅然放棄在美國安逸的工作和優厚的待遇,選擇全職歸來,將大半生的時光灑在了西北熱土。傾盡心血將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帶回母校,用一流的科學理念、一流的世界眼光和一流戰略思維實現了科研創新、理念創新和制度創新,取得了國際一流的科研成果,同時帶領出一支堅守在我國西北艱苦地區的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 探索· 收穫!《中國科學報》:南京大學團隊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
    探索 · 收穫! 昨日小南推文探索·收穫!
  • 探索·收穫!電子學院王肖沐/施毅團隊在新型谷電子器件方面取得...
    探索·收穫!如何利用新原理、新結構和新材料來解決和優化傳統半導體器件中的尺寸微縮和能耗等問題是「後摩爾」時代半導體技術的發展重點。沿著這一思路,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王肖沐/施毅課題組同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徐楊課題組以及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緊密合作,基礎探索結合應用研究,提出和實現了一種"能谷自旋"電晶體新穎器件。
  • 中山大學2015年招聘大氣科學學院院長、副院長啟事
    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科創建於1961年,辦學層次齊全,以熱帶氣象學、大氣物理學、大氣環境為主要研究對象和辦學方向,是我國培養大氣科學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積累,學科已形成了季風與海/陸/氣相互作用、熱帶氣象學、中尺度氣象學與數值模擬、大氣環境與化學等四個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優勢的研究領域,正在拓展熱帶大氣-海洋-陸地耦合系統、氣候可預測性和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等研究領域,目前是華南地區唯一擁有氣象學和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兩個碩士點及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的學科。
  • 去年12月多地出現重汙染 京津冀地區持續時間最長
    周小雲 攝     中新網1月25日電 環保部今日發布2015年12月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及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等74個城市空氣品質狀況。12月,我國北方地區全部進入採暖期,受採暖期汙染物排放量大和不利氣象條件影響,我國除華南地區外,均出現了重汙染天氣。
  • 中國氣象局與蘭州大學共建大氣科學學院
    12月17日,中國氣象局與蘭州大學籤署共建大氣科學學院框架合作協議。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出席籤約儀式。宇如聰指出,蘭州大學培養的氣象人才為中國氣象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後雙方要圍繞協議把合作做實做深,充分發揮蘭州大學學科和人才資源優勢,以及中國氣象局科研業務優勢,不斷拓展合作領域、豐富合作方式,建立務實高效的合作機制,為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嚴純華表示,局校合作為蘭州大學大氣學科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資源共享平臺。
  • 探索·收穫!物理學院王牧和彭茹雯研究組在光與人工微結構相互作用...
    探索·收穫!物理學院王牧和彭茹雯研究組在光與人工微結構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08-28 1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上海 把大氣科學推向世界一流
    在這段日子裡,現任復旦大學大氣科學研究院院長張人禾和特聘教授穆穆在研究院度過了幾乎所有的周末,研究院與上海氣象和海洋部門正在積極籌建「全球海洋氣象創新中心」,為上海乃至國家的防災減災提供科技支撐;與復旦大學大數據學院聯合建立「碳排放與環境大數據研究所」,將為上海首個碳交易市場服務、為國際碳排放談判提供數據支撐。
  • 清華大學成功發射重力與大氣科學衛星
    2020年8月6日12時01分,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的重力與大氣科學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我國首個專用於重力與大氣科學測量的衛星,其主要目標是進行低軌大氣密度和重力場聯合探測。
  • 探索·收穫!模式動物研究所甘振繼教授課題組揭示骨骼肌纖維特性和...
    探索·收穫! 昨日小南推文探索·收穫!
  • 京津冀等地空氣重汙染「病根」更清楚了
    但剛過去的這個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很多人都感覺藍天似乎有所減少。確實,這個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多次持續時間長、範圍大、汙染重的區域汙染過程,引發廣泛關注。   什麼原因導致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汙染的發生?專業的問題,還得請專家來回答。
  • 2020江蘇南京大學招聘大氣科學學院研究系列人員公告
    一、崗位描述: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為促進前沿、交叉研究,加強大氣科學學科青年人才隊伍引育工作,優化人才隊伍結構,提升年輕師資隊伍質量,擬面向校內外招聘研究系列特任副研究員3-5名。二、崗位職責:開展天氣、氣候與大氣物理/大氣環境相互作用;物理海洋與海-氣相互作用;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和應對;古氣候與行星大氣;大氣環境與健康;地球系統過程探測;地球系統模式研發;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等相關研究工作。三、應聘資格:1. 大氣科學或相關方向博士學位;2.
  • 京津冀大氣環境與物理化學前沿交叉平臺又邁出重要一步
    項目介紹平臺利用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的學科交叉優勢,集成地基觀測和雷達垂直觀測系統,建成國際領先的大氣邊界層理化探測和分析中心,實現大氣邊界層理化結構的天空地一體觀測,形成系列大氣邊界層理化結構立體探測標準和示範體系,揭示京津冀大氣複合汙染來源和成因機制,全面支撐京津冀大氣複合汙染的科學防治。
  • 2015考研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複試安排公布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2015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複試通知   一、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2015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複試名單
  • 《大氣科學進展》| 氣象萬千 初心不變
    今天給大家帶來氣象萬千 初心不變《大氣科學進展》(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簡稱AAS)創刊於1984年,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主辦。它是大氣科學領域具有卓越影響力的科學技術類期刊,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氣象界的第一本外文版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