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 把大氣科學推向世界一流

2020-12-07 東方網

原標題:在上海,把大氣科學推向世界一流

中國科學院院士穆穆 (右三) 和張人禾 (左三) 選擇到復旦大學建設大氣科學研究院。趙盧偉攝

  中國科學院院士穆穆和張人禾於2016年4月底在復旦大學「創業」。這兩位分別出生於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50後」院士,用了不到兩年時間,把原本只有大氣化學一個方向的學科,發展成與國際接軌,跨大氣、海洋和環境等多個學科的科研與人才培養機構。

  在這段日子裡,現任復旦大學大氣科學研究院院長張人禾和特聘教授穆穆在研究院度過了幾乎所有的周末,研究院與上海氣象和海洋部門正在積極籌建「全球海洋氣象創新中心」,為上海乃至國家的防災減災提供科技支撐;與復旦大學大數據學院聯合建立「碳排放與環境大數據研究所」,將為上海首個碳交易市場服務、為國際碳排放談判提供數據支撐。

  在他們眼中,大氣科學研究越來越成為國家決策和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基礎研究支撐,而上海這座沿海特大型城市理應在大氣科學研究領域有自己的貢獻與聲音。

  從天氣預報開始的大氣科學學科

  在美麗的崇明東灘,復旦大學大氣科學研究院正與生命科學學院和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等聯合建設滬上最先進的「氣候變化與區域生態安全研究院」和觀測平臺。

  說起大氣科學,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天氣預報。但時至今日,大氣科學的影響已經滲透到現代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據統計,中國超過70%的自然災害與大氣有著直接的關係,除了備受關注的霧霾,常見的颱風、暴雨、龍捲風、熱浪、低溫、洪澇、乾旱等氣象災害也都與大氣科學直接相關。張人禾說:「大到國家決策,小到保險精算、股票期貨市場,大氣科學研究都是決策依據之一。至於氣候變化談判等國際大事,大氣科學更是不可缺席。」

  穆穆是知名的大氣動力學家,他說,大氣科學研究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通過基礎研究為科學決策和經濟社會轉型提供服務。比如,政府根據大氣科學研究的結果預測第二年是否會出現洪水或者乾旱,從而制定水庫蓄水處理等預案。

  選擇到復旦大學從頭開始建設大氣科學研究院,這兩位「50後」有著自己的考慮,這個基礎研究領域的學科發展越來越需要跨學科合作。復旦大學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力學、計算機科學等基礎研究領域優勢明顯,而上海的快速發展則為大氣科學研究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空間。

  創新中心首先是人才集聚中心

  就在上個星期,大氣科學研究院又面試了三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學者,其中包括一名法國籍年輕科學家。院長張人禾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建立人才隊伍。他說:「任何一個創新中心和人才培養中心,首先得是人才集聚的中心。」

  自成立以來,研究院已經組織了五輪高層次人才引進評審會,面向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舉辦了兩屆「光華青年學者論壇」大氣科學分論壇,並赴美國和歐洲高校招聘。目前已經聚集起包括11位特聘教授和5位青年學者在內的研究和教學隊伍。

  張人禾說,為了讓年輕人有足夠的發展空間,研究院在招聘時最重要的標準是,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是否屬於國際前沿,能否為國家重大需求服務,以及在該研究領域是否有自己的亮點,同時也要兼顧各研究方向的平衡。「這樣確保每個人有自己的發展空間,而在面對國家發展的重大科研攻關上,則能夠凝聚起來形成合力。」

  剛剛回來的年輕人要啟動自己的研究,最需要的就是組建科研隊伍和爭取科研經費。為此,兩位院士親自為年輕人「站臺」宣傳,幫助他們組建團隊。

  研究中高緯度冰-雪-氣相互作用的張若楠是團隊中最年輕的研究員,今年她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北極-海-冰氣系統對冬季歐亞大陸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影響及機理」。張若楠說:「這一項目不僅能夠提升我國的天氣、氣候預測能力,還將為我國的北極政策提供決策諮詢服務,而我們博士後出站就能夠參與這樣的重大項目,是非常難得的機遇。」

  為大氣科學發展培養更多優秀學生

  在大氣科學研究院,為本科生授課的師資隊伍可謂陣容豪華,包括張人禾和穆穆兩位院士在內的所有教授不僅上課,還給予科研指導。

  氣候系統有五大圈層,包含了大氣圈、水圈、冰雪圈、生物圈和巖石圈,具有明顯的多學科交叉性。大氣科學研究院所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對學生所學的學科結構有明確的要求,本科生的數學、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等課程都將由復旦大學相關專業的老師授課。穆穆說:「現在的大氣科學要快速發展,與數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衛星技術等基礎學科和技術發展密不可分。事實上,這些領域的任何一次最新進展都可以在大氣科學研究中得以體現。因此,學生必須接受多學科專業的培養。」

  除了學科發展,人才培養是這兩位院士最為關注的。按照規劃,研究院將在三到五年內形成完備的學科教育體系,建立起完整的本碩博和博士後人才培養體系。去年第一批本科生已經招生,今年1月,新增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已通過教育部評審並予以公示。

  張人禾說,復旦大學即將成立大氣與海洋科學系,除了科研以外,還將更加聚焦人才培養,形成大氣學科的獨有特色,填補滬上大氣科學領域人才培養的空白。

相關焦點

  • 2019中國大氣科學類一流專業排名 (校友會)
    2019世界一流專業、中國頂尖專業和中國一流專業行列?學校名稱 星級排名 專業層次 大氣科學 1 南京大學 8星級 世界一流專業
  • 2020中國大氣科學類一流專業排名
    2020中國大氣科學類一流專業排名 2020-08-04 23:47 來源: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作者:
  • 2018中國大學大氣科學類專業排名
    2018世界一流專業、中國頂尖專業和中國一流專業行列?哪些大氣科學類專業是2018年中國高考最優秀考生選擇報考的最佳專業? 5星級 世界知名、中國一流專業 上海 1 6 解放軍理工大學 5星級
  • 【中國科學報】打造國際一流大氣科學研究基地
    新中國成立初期大氣所建立了我國天氣預報業務,開始東亞大氣環流和季風理論研究;20世紀50年代開拓雲物理研究,提出數值天氣預報和方法;60年代發展空氣汙染氣象學,70年代開展和應用衛星氣象學、大氣遙感理論和探測技術研究;80年代開展氣候數值模擬和預測研究;90年代提出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創立自然控制論;進入21世紀,發展地球系統模式、大氣灰霾和亞印澳太季風系統……目前已發展成為涵蓋大氣科學領域各分支學科的大氣科學綜合研究機構
  • 中國大氣科學專業十大高校
    該校大氣科學一級學科於2008年被評為江蘇省一級重點學科、2011年被評為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2012年在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綜合排名位列全國第一;2017年,大氣科學學科成為「雙一流」建設學科,並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榮獲「A+」等級;大氣科學專業2019年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建設專業。
  • 中科院大氣所:打造國際一流大氣科學研究基地—新聞—科學網
    新中國成立初期大氣所建立了我國天氣預報業務,開始東亞大氣環流和季風理論研究;20世紀50年代開拓雲物理研究,提出數值天氣預報和方法;60年代發展空氣汙染氣象學,70年代開展和應用衛星氣象學、大氣遙感理論和探測技術研究;80年代開展氣候數值模擬和預測研究;90年代提出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創立自然控制論;進入21世紀,發展地球系統模式、大氣灰霾和亞印澳太季風系統……目前已發展成為涵蓋大氣科學領域各分支學科的大氣科學綜合研究機構
  • 2020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發布
    軟科今日正式發布2020「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ShanghaiRanking's Global Ranking of Academic Subjects)。2020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2020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擁有世界前十的學科數最多的5所高校分別是哈佛大學(28個)、史丹福大學(24個)、麻省理工學院(2
  • 2020年全國大氣科學專業大學排名,想成為氣象學家的高考學子看看
    2、北京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北京大學本科設置有大氣與海洋科學,隸屬於物理學院,學校擁有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該校的大氣科學還入選了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 《大氣科學進展》——地學期刊中冉冉升起的新星
    「科學觀察」編輯Christopher King撰寫的專題文章《科學產出和影響力大幅提高,中國浪潮洶湧而至》一文指出,2007年度中國大陸的科技論文發表數量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論文的影響力雖然在某些領域內還稍遜於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發展態勢很好,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改革開放之後,國際交流以及合作的加強,給學術期刊帶來了越來越廣闊的發展空間。
  • 大氣科學,我知道的..
    那麼,各位來自大氣科專業的寶寶們,當初的你是如何選到這個行業呢?是無心插柳的緣分使然?還是心有所屬的夢想執著? 大氣科學專業本身是一個相對較為小眾的專業。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開設大氣科學專業的院校(按照首字母順序列出)。
  • 國內「大氣科學」專業最好的6所大學,學得好前途無量!
    而學大氣科學專業的人不是很多,所以導致人才整體上比較緊缺,學得好的話是非常有前途的!南信大的大氣科學學科既是江蘇省一級的重點學科,同時還是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可見它的大氣科學專業實力有多強了!
  • 2020年高考:大氣科學類專業全面解讀
    理學學士 大氣科學專業簡介 大氣科學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大氣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大氣科學天生的國際範兒,給這一專業學生的出國留學和交流帶來很多便利。 理由五:中國天氣有特色,國人研究有優勢!大氣是全球的,同時也是局地的。中國所處的「局地」,可不一般——東亞季風,是影響全球天氣氣候的天氣系統;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如何模擬,決定了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的效果。得益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在這裡搞氣象學研究,頗具「中國特色」。國際學術權威也可以在中國。
  • 這所大學大氣科學全國第一!不愧為是「中國氣象人才的搖籃」
    學校此前是全國重點大學,目前則是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前身為南京大學氣象學院,1963年獨立建校為南京氣象學院,1978年列入全國重點大學,2004年更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校在大氣科學學科方面獨樹一幟,是全國最高水平。
  • 考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大氣科學專業,將來有前途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由江蘇省政府、國家教育部、國家氣象局、和國家海洋局共建,是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具有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教育培養體系,為世界氣象組織成員,是一所以大氣科學為特色,海洋、信息、環境、管理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享有「中國氣象人才搖籃」之美譽。其中,大氣科學專業作為學校唯一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招牌學科!
  • 我國大氣科學發展狀況的分析
    這個網的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生產服務效益之高,堪稱世界前列,它們進行的近40年的業務實踐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大氣科學發展的內容。  2、有一支人才結構和學科配置比較合理且數量很大的專業科研隊伍。近年來我國的大氣科學研究機構有了很大發展,中科院、國家氣象局和高等院校的大氣科學高級研究人員近1000人,中級達2000餘人,初級和其它人員約3000人。
  • 國際大氣科學發展經驗淺析
    本世紀50年代以來,在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大氣科學取得了顯著進展。綜觀世界大氣科學的發展潮流,剖析美國、日本及歐洲共同體等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在大氣科學研究方面取得較快進展的因素,可以看出有以下主要經驗:  1、充分利用先進技術,使科研能力不斷提高  將最新的科學技術引進大氣科學領域,形成新的大氣探測技術、快速通信和計算機處理技術,以獲取新的更多的可用大氣信息,是推進大氣科學取得突破的前提。
  • 2019大學專業排名 中國大氣科學類一流專業排名
    2019大學專業排名 中國大氣科學類一流專業排名 2019-07-28 23:59 來源: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作者:
  • 行走在西北的「黃大年」――記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黃建平教師團隊
    傾盡心血將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帶回母校,用一流的科學理念、一流的世界眼光和一流戰略思維實現了科研創新、理念創新和制度創新,取得了國際一流的科研成果,同時帶領出一支堅守在我國西北艱苦地區的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 中山大學2015年招聘大氣科學學院院長、副院長啟事
    ,歷經90餘載薪火相傳,形成了優良的學風和校風,具備了人文社科和理醫工多學科的堅實基礎,現已發展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科創建於1961年,辦學層次齊全,以熱帶氣象學、大氣物理學、大氣環境為主要研究對象和辦學方向,是我國培養大氣科學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
  • 大氣科學專業是熱門專業,可劃分為四類,你喜歡的院校屬於哪一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始建於1960年,坐落於南京江北新區,是一所以大氣科學為特色的全國重點大學,由江蘇省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共建,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其前身為南京大學氣象學院,2004年更為現名。